- A+
叶子猪梦幻西游手游科举答题器,第一的别称和雅称?
1、桂冠 古希腊常用月桂树叶编织成的帽子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比赛的优胜者,象征光荣。后借“桂冠”代替第一。
2、鳌头 鳌头指古时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古代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进士第一名)站此迎榜。“独占鳌头”意为占据“第一”。3、问鼎 鼎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敢于“问鼎”者,说明力量很强大,有能力掌管大事,即“第一者”。
4、榜首 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全榜之上的第一名。
5、夺魁 “魁”指为首者,“夺魁”就是“夺取第一”。
6、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立盟者要亲手宰割牛耳取血,让每人尝一口血。后来便以“执牛耳”象征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
唐诗和宋词的区别是什么?
谢邀。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要回答唐诗是唐朝的诗歌作品,而宋词是宋朝的文学作品,这朝代的不同就是他们最大的区别,也不能说错。
可题主未必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题目问得不精准,要先揣摩题意。
“唐诗”、“宋词”四个字没一个相同,文体也从来不是一种,连在一起称为“诗词”也是平行状态,他们的时间段、句子形态也完全不同,也就是说从头到尾都有区别,简直就是白日昭昭,无需细看。
欲寻不同,先得找到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凝练的语言艺术作品,都押韵,在当时代都可以用来吟唱。
这就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但这和后来的元曲、如今的现代歌词好像又没什么区别,都带有同样的特征。
那还有其他相同之处吗?单独谈“唐诗”、“宋词”。
是有的。
唐朝诗坛是中国古诗的鼎盛时期,在初唐出现了“格律诗”,也就是后来称的“近体诗”,同时我们把不遵守平仄格律的诗(包括平仄格律出现前后的都算)称为“古体诗”。而古体诗除了不遵守平仄之外,押韵灵活,长短不拘,像极了文言文版的现代诗。
同时,古体诗也像极了规整之前的词牌。
根据现有的资料,词牌发端于唐,最早称为“曲子词”。而在诗被格律高端化之后,同时由于唐朝民族大融合,民间音乐也趋向复杂多样,就产生了适合宴乐的长短句,也就是“诗余”,经过晚唐温庭筠、韦庄,五代十国冯延巳、南唐二主,宋朝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周邦彦这些大家的不断开拓改进,才渐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词的诞生先天就打下了格律的印记,以此区别于同样句式长短不齐的古体诗。
但是平仄格律的诞生不但影响形成了格律诗,同时对古体诗也影响巨大,唐以后的古体诗虽然长短不齐,句式自由,一般句内都开始遵守平仄,这是发展的必然,所以唐以后的古体诗,发展成为“律古”。
也就是说唐诗中和宋词最像的文体就是“律古”。它是古体诗,却遵守格律,但又不是遵守格律和词牌名的词牌。
要找出律古和词牌的区别,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其实在词牌的形成过程中,一首律古如果能和音乐传唱,然后又有人用相同的曲调,相同的格式填写了新的律古,这首律古就有可能成为词牌流传下来。
比如说韩翃的《章台柳》,就是他写了给老情人的一首古体诗: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如果章台柳看了这个就忘了,这便是首古体诗,可章台柳看了之后怒不可遏,按照这个格式写了一封回信骂人: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同一种格式下出现了新填的词,这个就是个词牌了。
所以《章台柳·寄柳氏》既是古体诗,又是词牌。但这种情况是在词牌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到了周邦彦完整地规范了各种词牌的格式之后,就极少出现了。随着音乐的散佚,词牌逐渐成为吟诵体,和诗一样渐渐脱离了音乐,只按照汉字的平仄声韵来合律了。音乐附着体的形式就交给了元曲,到现代成为歌词。
从这一点来看,词牌和古体诗简直就是同根同源,只是后来音乐规范了词牌并把格式固定下来,代代相传,填词的时候不能变通。而古体诗却还是自由发展,随性浪漫。
区别总结
唐诗中的近体诗和词牌的区别是可见的,明显的。
近体诗中的绝句、律诗、排律三种格式,句子的长短是固定,不是五言就是七言,没有长短句。然后近体诗押韵必须是平声韵,不能换韵,不能押邻韵,以《平水韵》核韵为主;而词牌押韵灵活,可以平仄同押,可以押邻韵,一般用《词林正韵》检验。
同时,唐诗的内容大多高大上,以情怀家国为主,而宋词大多以个人小情调、小感情为主。这个倒不是唐、宋的区别,即使是宋诗也是大情怀,直到苏轼、辛弃疾手上,诗词开始合流,宋词也同样开始视野开阔,词风清正起来。
而古体诗和宋词的区别,就如前面所言,只是词牌格式固定,古体诗更加自由的区别了。
其实这样对比是“见山不是山”之后的回答,有些太过细了。
还是这样吧。唐诗是唐朝的诗歌,宋词是宋代的词牌。
嗯,这就够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教育是服务业?
有人说“教育是服务业,教师是服务员”。我个人认为这个结论下的很准确。
自从有文明社会以来,随之就诞生了教育这个行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教育的创始人,他有3000弟子,72贤士。孔子是服务于弟子的,是教育弟子的服务员。
孔子教育思想内容的核心是“礼”与“仁”。孔子力求感化教化于人,以身作则,以道诲人。在治国方便主张“为政以德,”推崇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仁”是仁者爱人,主张领导阶层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倡导弟子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礼”主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天道的自然规律。教育人要遵循忠恕之道,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身厚而薄责于人。”
有史以来,孔子先进的文化思想是永垂不朽的,永远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我们要把孔子的传统伦理思想不但要继承下去,还要做更加完善的发展而发扬下去。使其适应现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我们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时时更新当今教育理念,融当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要让孩子们的知识更加全面,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加增强。因为我们是新一代社会发展教育的服务者,引导孩子们积极健康向上成长的组织者。我们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建设祖国更加优秀的接班人。
关于书法绘画和书法家画家?
齐白石不仅是国画大师,他栽培后学也是其人生的灿烂亮点。齐白石的弟子众多,有李苦禅、李可染、娄师白、王雪涛、许麟庐、陈大羽等等,人称“弟子三千”,今天就说说齐白石和几个弟子之间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而且大家对齐白石都有“小气”的传闻,通过以下的故事也许可以更好的了解白石老人。
20年代的李苦禅与齐白石合影
1、齐白石与李苦禅
国画大师李苦禅年轻时投师于齐白石,生活无着,只好兼职拉洋车求温饱。某日拉车到王府井大街,路过一家书画店,恰遇齐白石从店里出来,李苦禅忙拉车想躲开,却被齐白石喊住:“苦禅,还不过来,送我回家。”李苦禅又急又愧,说:“我,这,给老师丢脸了……”齐白石正色道:“丢什么脸?谁不知我是鲁班门下出身?靠劳动吃饭不丢脸。”
李苦禅作品
后来,齐白石让李苦禅把租来的洋车退掉,让他搬到自己家,腾一间厢房给他住,并挑出李苦禅的几幅画,亲笔题款,送去画店。画上有了大师的墨宝,熠熠生辉,被争抢一空,从此也开始扬名了。李苦禅脱离生存困境,遂一心一意学画,尽得老师的艺术精髓。齐白石对待学生,总是倾囊相授,作画写字,从不避人,当面观看。而学生每到齐家,都会得两元钱车钱,那个年代,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十元钱。
李可染与齐白石合影
2、齐白石与李可染
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是经徐悲鸿介绍,当时的齐白石是中国画坛的巨匠,人们有敬畏之心,另外,还有传言说老人有点儿吝啬,你别到那儿多呆会儿不能吃他的东西,实际上李可染去了以后情况是不一样的。他是年轻人,战战兢兢,想拿一卷画给老师看看,当时在藤椅上的白石老人看了几张以后就不由自主地坐了起来,边看边说:“这才是大写意呢!”。
李可染说特别崇拜您,希望能够拜你为师,白石老人点头……当时李可染家庭情况比较困难,想要卖一点画,攒一点钱,在一个场合请徐悲鸿校长等等一起做个见证,正式磕头拜师,耽搁了有大概一个星期,白石老人有点儿怪罪,问他的儿子齐良乙说,前些日子有一个叫可染的说要拜我为师,是不是不拜了呀!
李可染作品
这话传到李可染耳中,他急忙去见齐白石,解释原因。齐白石心直口快,连声说:“什么也不需要,什么也不需要。”当天在齐白石第三子齐子如陪同下执弟子礼。齐白石连忙站起,扶李可染起来。此后,李可染便正式成为齐白石的得意弟子。
3、齐白石与娄师白
娄师白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14岁就在齐白石先生家中学习诗、书、画、篆刻,直至白石先生逝世,长达25年之久。被齐白石称为“我最好的学生”。
娄师白与齐白石合影
娄师白是公认的齐白石大弟子,他全面继承了齐白石的艺术技法特色,少年时娄师白临摹老师作品已经能达到乱真地步。有一次琉璃厂的画店来人取齐白石的画,齐尚未画出,来人见到侧案上摆着娄师白作品,以为是齐白石画的,一定要从中取走两张。
事后齐白石为其中的一幅《青蛙芦苇》题:“少怀弟能乱吾真, 而不能作伪,吾门客之君子也。”
娄师白作品
娄师白曾经对白石老人表示:“只要您在世,我绝不卖画”,事实上,后来他果真没有卖过画。在娄师白学艺有成之后,
齐白石还在他的画《贝叶草虫》上题写:“娄生少怀不独作画似予,其人之天性酷似,好读书不与众争,亦不为伍”,对他表现出超乎师生关系的父子情结。
五十年代,王雪涛与齐白石、胡佩衡的合影
4、齐白石与王雪涛
王雪涛(原名庭钧,王雪涛这个名字是齐白石为他改的。
齐白石喜作荷塘,雪涛亦画荷塘;齐白石喜画不倒翁(自称“打不倒的好汉”),雪涛追随其作。
1931 年白石在雪涛画荷塘上题曰:“作画只能授其法,未闻有授其手者。今雪涛此幅似白石手作,余何时授也?”白石老人曾有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在王雪涛的画上作此评语,褒贬皆有,喜忧参半。
有人曾说,白石老人的画,在他画出来以后,你会觉得它很容易模仿;但是在他没画以前,你是想不到的。世间只有一个齐白石,即使临摹得再像,那气质也不是自己的。
于是王雪涛在30年代初开始转变他的学画思路。
王雪涛作品
1935年,白石老人在王雪涛摹明代画家陈淳的卷上书跋:“前朝白阳山人长于花草,一时名振后人,师之者众,皆能栩栩自许。得其笔姿秀雅者,惟吾贤”。可以看出齐白石对王雪涛学前人笔法的不断鼓励。而实则早在一年前,他在雪涛杂画册上已题曰:“蓝已青矣”。这是对王雪涛自成一家的肯定。
齐白石曾对弟子李苦禅也说过类似的话,足显白石老人寄厚望于后学的大家风范。同时从不断的题跋中,也可以看出齐白石对弟子们的严厉要求和慈爱有加。
齐白石与陈大羽
5、齐白石与陈大羽
陈大羽以画鸡享誉画坛,原来叫陈汉卿,齐白石1945年将他收为入室弟子,并给他改名翱,字大羽。
在众多的齐派弟子中,陈大羽是生活最困难的弟子,白石老人从来不收取大羽先生的学费并对家人说道:“只要大羽来访大门敞开,大羽不用磕头下跪”,还时常到大羽家里做客传授。
在一幅作品里白石老人题跋道:“论艺术要能有天分过人,有此画鸡之天分,天下人自有眼目,况天道酬勤,大羽弟应得大名。”
陈大羽作品
陈大羽的哲嗣陈显铭曾说:“你要知道,当时我父亲只是一个穷光蛋,人生黯淡之时能得到大师的指点与肯定,那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
在陈大羽心里,他与齐白石的师生情分实在太深重了,他认为齐白石不是一般的老师,而是有大恩的师长。
明朝的宦官和唐朝的宦官哪个更厉害?
在封建社会之中,宦官本是帝王的奴婢,宫廷中的使唤之人,他们人身依附于皇家,性命又被帝王所控制,看似身如浮萍,却又与众不同。
因为宦官本身极度靠近权力中心,这便使得这些身份卑微之人,能够更加方便地接触权力、甚至行使权力,在中国的历史长河当中,有不少朝代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现象。
这些平时被百官、世人所鄙视的阉宦之辈,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摇身一变,反而成为了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专权者。
中国历史当中,有两个时期宦官现象比较有特色,一个是唐朝时期(嚣张),一个是明朝时期(超酷),但如果要比较哪个时期的宦官最为厉害,毫无疑问明朝的宦官应该是完败给唐朝的。
强者的对决,仇士良PK魏忠贤,KO!
为啥?按照比赛的惯例,咱们先拿两个朝代最厉害的宦官来PK比较一下,唐代的宦官一哥首推仇士良,而明代宦官的代表人物,应该是知名度爆表的魏忠贤。
仇士良,唐文宗之后宦官群体的偶像级人物,这位太猛了,列举一下人家的成绩,不仅前无古人,后面也没有能够追得上的,历经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六代不倒,专权二十余年,期间直接杀死二位王爷、一位后妃、四位宰相,其他大小朝官更是不计其数,更重要的是这么嚣张的大权监,最后他还安稳地干到退休了,而且还算是善终,死后被朝廷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
唐代中后期的宦官群体所奉行的原则很粗暴,那就是谁挡我道,就灭了谁,连皇帝都不能例外,而仇士良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代表人物,杀皇族,没事,杀百官没事,皇帝犯错,照样一顿数落,如同训斥奴婢一般(唐文宗时期皇帝被仇士良密室训斥,差点废黜,详见崔胤传纪)。
再反过来看看明代时期的权监魏忠贤,当其极胜之时,百官阿谀攀附,称其为“九千九百岁”,专权擅政,一度到了知忠贤而不知皇上的地步。
然而魏忠贤虽然看起来走路拉风,一副酷毙的样子,但新帝才刚登基,根基未稳之时,一道旨意便将其打回了原形。
正应了那句俗话,老子捧得起你,也踩得扁你,再看魏忠贤的成绩,被后人诟病的多是残害忠良、草菅人命,而他所作的恐怕也只是皇帝想做而不好做的事情罢了,在某种意义上,魏忠贤之所以这么有名,可能就是因为这条狗的缰绳,被皇帝放得稍微松了些罢了,新皇帝一上台,狗绳一拉,就把它给勒死了。
仇士良和魏忠贤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那么同样都是宦官,两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其实只有一个本质上的差别,那就是军权,唐代时期的宦官是掌兵的,再大的道理、权威,抵不上刀枪剑戟,讲不过你,也可以砍了你。
军权,让唐代的宦官走出了一段不一样的风采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曾经评叹道: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唐代宦官掌兵权,也是因为时代的选择。
在唐玄宗之时,朝廷就曾派宦官杨思勖掌兵率军出师平叛, 而杨思勖其人在后来的战争中屡建战功, 被朝廷封辅国大将军,这时的宦官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了身残志坚的人,也是可以成才的。
而唐德宗之时, 本来想振作一番的唐德宗起初对宦官是不感冒的,然而后来发生的泾原之变, 仓皇之中,军将统帅以及禁军们的护驾不力,甚至逡巡不前,不靠谱的臣子们彻底伤透了唐德宗的心,朕仓皇的路上、被困城中,是谁陪着朕渡过难关的?还不是这群身边的奴才,他们才是最可靠的。
愤怒之下, 唐德宗最终剥夺了武将统帅神策军的权力, 改由宦官执掌, 并大肆扩充后来的神策军,最终组成了以神策军为核心的禁军, 统一由内朝宦官指挥。
此后, 宦官担任神策军中尉一职成为惯制, 从德宗到昭宗十一朝一直如此。
神策军人数众多、战力强大,长期驻防京城及近畿, 对内控制京师, 对外威慑藩镇。也正是这支由宦官专典的神策军, 使得唐代中央朝廷在藩镇林立的形势之下,拥有了一支颇具实力的震慑力量, 也成为大唐王朝赖以继续生存的力量。
因此,唐代掌控军权的宦官,自然也和普通的宦官们不一样,唐代的宦官更像是皇家的恶犬和桀骜的悍将结合体,它既属于并依附皇家,又往往不易控制,还时常发生噬主之事。
而明代时期,开国的君主以及后续的成祖都是狠辣之人,即便是后世的嘉靖、万历、天启皇帝,也都没有轻易放手军事领导权力,太监没有染指军权的机会。
明朝的军事领导原则是以文制武,以内制外,文武相制,内外相制。
嘉靖二十九年之后,为了提高京师军营战斗力,以武臣咸宁侯仇鸾为总督京营戎政,统帅三大营,并罢提督、监枪诸内臣,但仍以文臣一人为协理京营戎政。降庆时更三大营各设一总兵一文臣,一度形成六提督共议京营戎政的局面。
“国家之制,边防以义臣巡抚,以武臣总兵,而以内臣纲维之。”
正统以后,凡有出征,武臣为总兵官、内臣监军、文臣提督军务成为定制,这就使得宦官只是朝政中的一方势力,而不能左右君权,没有军权的宦官虽然凶恶,但充其量也只是皇家的一条恶犬,大家不跟他一般见识,还不是因为这条恶犬后面的那个主人罢了,因此明代的宦官看起来威风八面,而皇帝想灭掉他们,也不过一道圣旨罢了。
结语:
唐代和明代的宦官专权,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唐代的君主将北衙禁军完全交予宦官,导致朝廷之内,权力完全失衡,太阿之柄倒持,皇权受制于宦官。
而到了明代,宦官则成为了其背后皇帝的专权工具,虽然也出现了如刘瑾、魏忠贤之类的大宦官,看似可以左右朝政,但无法动摇皇权,究其原因,主要是明代宦官没有单独指挥军队的权力,这点的差别,导致其与唐代时期的宦官力量相比,如同天壤之差。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