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梦三国军功怎么获得,1885年北洋水师的外购德制铁甲兵船定远镇远抵华曾一度意味着什么?
不沉的战舰还是被日本人打沉了:萨沙带你看北洋水师定远舰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日本海军著名的段子是:日军旗舰“松岛号”上一个身负重伤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临死前抱着炮弹流着泪嚷道“定远为什么击不沉啊……”。战后,三浦虎次郎的“英勇事迹”被日本编成军歌,名叫《勇敢的水兵》。
萨沙也是北洋水师历史的爱好者(不敢说研究者)。上个月去威海旅游,游览了著名的刘公岛和定远铁甲舰很有感触。不觉联想起今天的辽宁号。听萨沙说一说吧。
定远号和镇远号是北洋水师的2艘主力舰,也是整个亚洲绝无仅有的大型铁甲舰(日本在1877年购买的扶桑号才是亚洲第一艘铁甲舰,排水量只有3000多吨)。
什么是铁甲舰?就是战列舰或者说重型巡洋舰的前身。
在19世纪中后期来说,铁甲舰是欧美列强的主要作战力量,是一支世界级海军必不可少的装备。
了不起的大清政府,早在1875年就下令装备铁甲舰,讨论购买铁甲舰就更早了。
甚至著名的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去世时,还念念不忘购买铁甲舰,留下无论如何也要买的遗言(怎么似曾相识?)。
除了少数有识之士对铁甲舰有较深的认识以外,其他大部分人基本是跟风。
这就像今天装备航母一样,很多人绝对有了航母的海军就是世界第一流海军了。
至少满清从皇族到老百姓都支持铁甲舰,对于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是好事。他可以顺理成章的花费巨资购买巨舰,扩充自己半私有部队的北洋水师了。
客观来说,造价140万两白银的定远号,性价比非常高,并不算贵。
这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是德国海军建军思想的一个杰作。
最初李鸿章自然是想在世界海军第一强国英国,购买铁甲舰。
英国人店大欺客,将土耳其等国因故不要的二三流铁甲舰转卖给中国。
这些铁甲舰便宜是便宜,性能太差,设计上还有严重缺陷。
李鸿章又不傻(其实他很傻),不会连续被英国人骗(之前已经上当买过几艘垃圾船)。
于是,李鸿章将眼光转向另一个对华军售大国:德国。
德国在欧洲属于后起之秀,普鲁士击败奥地利、法国建立国家至今,也还没有多少年。
就海军上,德国并不强大,造舰业也是起步不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工厂。
如出售定远舰的伏尔铿造船厂,在欧洲属于二流工厂,1851年刚刚成立。
就欧洲海军战略上,德国很不利。它处于腹背受敌,被封锁的情况。
就实力来说,德国海军无论如何加速建设,也不可能压垮英法俄三国。
即便是和英国单挑,德国也没有什么把握获胜。
鉴于这种严酷的情况,德国海军确定了造舰的基本战略:防御力优先。
舰长刘步蟾
没学打人,先学挨打。
既然敌人数量远远多于我们,我又被压缩在狭小的海域无发高速机动,那么必须建立防御力超强的军舰。
这样一来,我首先保证我的军舰不会被击沉,然后发挥火炮和训练的优势,争取超水平发挥。积累小胜为大胜,最终就有可能获得制海权。
对于德国来说,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战略。
反应在定远号上,就是该舰的防御能力非常惊人。
定远号的装甲重量,高达1500吨。换句话说,定远号装甲的重量,比参加海战的超勇撞击巡洋舰还要重(1300吨)。
大家说,这夸张不夸张。
定远号的装甲最大厚度高达355毫米,水线以上全部是德国的优质钢板制成。
0.355米,也就是和瘦小女士的厚度一样。
装甲和人一样厚,这是什么概念!
定远号的弹药库、动力舱、主炮,全部在厚重装甲的保护下!
在当年的亚洲来说,根本没有一种炮,能够击穿定远号的主要装甲。
在黄海海战中,定远号被日军中大口径炮弹击中高达160发。全舰多次燃起大火,火炮和设备有一定损伤,官兵伤亡也不轻,可就是打不沉。
日本海军著名的段子是:日军旗舰“松岛号”上一个身负重伤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临死前抱着炮弹流着泪嚷道“定远为什么击不沉啊……”。战后,三浦虎次郎的“英勇事迹”被日本编成军歌,名叫《勇敢的水兵》。
此战后,定远号还是自己航行回到港口的。
如果不是满清海军修理能力太烂,定远号还是完全可以紧急修理后,继续出海和敌人决战的。
德国人对定远号也是肯定的。德国始终坚持该舰的设计思路,一直到二战也没有改变。
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北洋水师被没有先进铁甲舰的联合舰队打挂后,各国不但没有停止装备铁甲舰,反而加速了建造。
当然,光靠防御而不强调进攻,肯定是死路一条。
即便是钢铁侠,被人24小时按着打,迟早也打残了。
定远号装甲厚归厚,并不是无敌的。
作为早期铁甲舰,定远号没有考虑到水下防止鱼雷的问题(当时鱼雷还是新事物),水下没有安装装甲。
同时,定远号的火炮大部分没有防护装置。
以305毫米主炮为例,炮塔装甲厚达305毫米,顶部没有防御能力,仅有一层25毫米厚度薄钢板。
150毫米火炮的炮塔防御能力更弱,至于大量的机关炮是露天放置的。
换句话说,即便定远号不会被击沉,把火炮都打掉了,你也就是活靶子。
强调防御的同时,德国人特别强调火炮的强大。
定远号的主炮威力强大,至少在制造的10年内,绝对是世界第一流。
它有2个主炮炮塔,分别配备双联装克虏伯1880式305毫米重炮,一共4门。
火炮极为沉重,单炮就重达32吨。
火炮有效射程7800米,炮弹分为实心弹和开花弹,重量为二三百公斤,威力惊人。
这种火炮在当年绝对是巨炮,可以击沉所有同级别铁甲舰。
黄海海战中,305毫米巨炮击中日本比睿号。比睿号因为失控,冒险从定远号附近穿越,在很近距离被305毫米巨炮击中。炮弹在后樯中爆炸,破坏下甲板,引起大火。自三宅大军医以下官兵“十数人被击成碎粉而死”。“海军大尉高岛万太郎、海军少尉田中行尚,同小川水路及士卒三十二人负伤”。比睿号几乎失去战斗力。
“定远”舰射出的1颗305毫米口径炮弹命中了“西京丸”,炮弹从“西京丸”的舰尾附近射入,穿过甲板下舷侧的舱室,在军官餐厅和机械室之间爆炸,导致军官餐厅以及附近数间舱室的采光天窗、舱口盖全部被毁,机械室里的气压表、航海表等仪器仪表也遭到极大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连接水下舵叶和甲板上操舵室内液压舵轮的蒸汽管路被打断,8柄液压舵轮失去了作用。
只是,除了很近距离的这2炮以外,定远号再也没有305毫米主炮击中敌人的记录。
该炮在黄海海战中已经过时,最大的问题是射速慢。
该炮依靠人力和蒸汽动力辅助转动,理论射速每分钟3发,实际上绝对不可能。
因为火炮过重,转动速度极慢,炮的瞄准速度非常慢。实战中,往往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打一发。这种火炮弹药只有每门50发,理论上10几分钟就可以打光。
黄海海战打了几个小时,直到海战结束之前,主炮才没有炮弹,可见射速之慢。
这种巨炮不适合对付中小型军舰(尤其是航速很高的军舰),适合对付同样行动缓慢的巨型铁甲舰。
客观来说,这也不是定远号自己的问题。
日本包括松岛号在内的多艘日本军舰,也装备320毫米重炮。实战中,这些重炮比定远号的主炮还烂,命中率基本是0,射速非常慢(30分钟1到2发)。
其实,定远号的主炮在建造之时,已经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
在定远号之前,300毫米以上大口径主炮通常是炮不动,整个炮塔移动。
大家想想看,整个炮塔有多种。这样的设计让射速更慢,几乎就不可用。
除了重炮以外,定远号首尾各有1门150毫米克虏伯火炮,同样是1888型号。
这种火炮有效射程11000米,比305毫米火炮远得多。炮弹重50公斤,威力相对较弱,但仍然有很大的破坏力
该火炮采用老式的架退技术。也就是火炮开炮以后,连同炮架一起后座,然后缓慢的还原到炮击位置。整炮重量高达10吨,实际射速很慢,每分钟不超过1发。
即便如此,150毫米副炮也远远强于305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较轻、容易瞄准、射速较快,实战中更容易击中敌舰。
305毫米主炮貌似很牛,但击不中敌舰不就等于0吗?
定远号区区2门150毫米火炮,在黄海海战中有不少出色的表演。它先是击中日军旗舰松岛号,将第7号炮位掀掉,炸死了4名炮兵。
随后,该炮又击中日军老式军舰赤城号,当场击毙舰长阪元八郎。
日本战史中这么写道:安装在飞桥右翼的1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机关炮的炮盾被击穿,1号机关炮炮手一等水兵宫本丈太郎、2号机关炮炮手三等水兵椋木繁治当场死亡,正在飞桥上设法指挥自己的军舰摆脱追击的“赤城”舰舰长阪元八郎太,头部被弹片击碎,身躯随着炮弹爆炸形成的冲击波丢到了海中。
定远号又1发150毫米炮弹,打穿了最弱的西京丸号。
日本战史又写道:炮弹从“西京丸”的舰尾附近射入,穿过甲板下舷侧的舱室,在军官餐厅和机械室之间爆炸,这导致军官餐厅以及附近数间舱室的采光天窗、舱口盖全部被毁,机械室里的气压表、航海表等仪器仪表也遭到极大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连接水下舵叶和甲板上操舵室内液压舵轮的蒸汽管路被打断,8柄液压舵轮失去了作用。
遗憾的是,该炮的战绩就仅此而已。
150毫米火炮,恰恰是北洋水师的弱点。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以7000多吨的定远号来说,竟然只有2门150毫米火炮。
而日军4000多吨桥立号、吉野号各有10门以上,甚至比较烂的2000多吨老军舰比睿号都有8门。
更要命的是的是,日本的火炮是最先进的管退式火炮,射速高达每分钟10发左右,是北洋水师3倍有余。
射速具有极大劣势加上敌炮的数量又多了几倍,最终就是北洋水师在中距离炮战中吃了大亏。
定远号、镇远号这2艘铁甲舰确实是打不沉,却也逐步失去作战能力。
定远号还有4门75毫米火炮。
这种火炮口径太小,对于大中型军舰其实没什么用,打打小型炮舰还凑合。
定远号也没有正规部署这种炮,只是作为掩护登陆部队的野炮。在海战中,定远号自然也可以将炮放在甲板上开炮,以增强火力。只是,该炮就没有任何装甲防护,敌人机枪也可以将它们打掉,几乎没有生存能力。
另外就是57、47毫米口径火炮4门,都是对付迫近的小型舰艇,如炮艇之内。
这4门火炮射程4000多米,射速很高(每分钟高达20发)。
日本战史写到被机关炮扫射的情况:比睿号陷入一片硝烟中。各炮位的水兵抱头鼠窜,纷纷寻找遮蔽所躲避,露天甲板上被打得碎片四溅纷飞。
可惜弹药威力有限,只能在近距离击穿100毫米左右装甲板,对敌方主力舰无效。
37毫米机关炮8门,这就是对付鱼雷艇和其他小艇的的。
它的射速更高(每分钟60发),但威力小,只能200米距离只能击穿24毫米钢板,射程也只有2000米。
军舰还配有3具鱼雷发射器。这玩意的意义不大,因为铁甲舰不可能随便进入几百米内和敌人交火,当年鱼雷射程只有几百米,所以根本用不上。
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分名为“定一”“定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毫米机关炮。
鱼雷艇,倒是有一定作用。
当年军舰都没有做防鱼雷设计,中了鱼雷就挂。
鱼雷艇不值几个钱,突袭中万一击中就赚了;就算没击中,不过损失一艘小艇而已。
16吨的鱼雷艇不能驶到远洋,必须放在庞大的定远舰上。
有意思的是,定远号还有旧式军舰的撞角,估计是受利萨海战的启发。
大家看到这种撞角非常锐利,一旦撞到可能会对敌舰造成严重损伤。
只是,前提是你能撞到敌舰。
在现代海战中,军舰普遍航速超过10节,甚至15节。
这么高的航速,除非一方操作军舰出现重大失误,不然是极难撞到对方的。
这个撞角压根没用。
定远号差的,就是航速了,只有14节。
一艘军舰综合性能是固定的,突出一些性能,必须要放弃另外一些。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终放弃的就是航速。
定远号的航速较慢,日本联合舰队航速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是处于不败之地的。
为什么?就算打不赢,联合舰队大不了开溜就是了,北洋水师是追不上的。以大家都知道的吉野号为例,它的航速高达23节。
14节对23节什么概念?等于是别人跑的,比你快一倍呢。
在黄海海战中,日军舰队凭借航速的优势,轻松获得了战术上的主动权。
邓世昌的致远号,曾经试图撞沉吉野号。想法很勇敢,但不具备可行性。
致远号航速18节,吉野号23节,前者根本就追不上,也就谈不上撞击。
7000多吨的定远号很庞大,有官兵329人。
传承欧洲海军的特点,军舰尾部是军官们宽阔的生活区。
其中舰长刘步蟾一个人就有办公室、卧室、浴室、个人会客室等等,装饰相当豪华。其他军官按照职务不同也有自己的办公室和舱室。大副、轮机长、水手长等高级军官为1人独住,其他军官多为几人合住。
军官们有专门的餐厅、娱乐室,设有各种美食、酒水和钢琴之类。
水兵们则惨得多。
他们没有自己的卧室,只能用吊床睡在自己的战斗岗位附近。不睡觉的时候,水兵们还要将吊床收起来,以节省空间。
大家觉得水兵待遇差吗?其实他们的薪饷很高,一等水兵每月有10两白银,是普通陆军士兵的一倍。同时只要出海,水兵一律有很高的津贴。可以说,定远号的水兵是清军收入最高的。
有意思的是,定远号将供奉上帝像的神龛换成了关公,这是中国的战神。
黄海海战爆发之时,定远号已经服役14年的军舰。
这么多年来,该舰基本没有经过升级过,这是很反常的现象。
当年,海军技术每隔五六年就有很大进步,各国海军都在不断打升级,不惜花费巨资。
以日军为例,花费了数百万两白银,升级了新式中口径速射火炮。
此次大战中,定远号的防御力是可靠的,火力却明显不如人,被压制的很惨。
双方300毫米大口径火炮,实际都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150毫米火炮。
定远号的150毫米无论射速、数量,还有炮弹的威力都无法和日军相比。在整个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100毫米以上火炮发射了2000多发。日本人发射了多少炮弹?4万多发!也就是说,日军发射的100毫米以上炮弹是北洋水师的20倍之多,这怎么不能不赢呢?
客观来说,定远号官兵还是不错的,无论训练和战斗意志都很强。无奈装备和战术不是敌人对手,最终惨败。
定远副管驾英人泰莱说:众士兵均狞厉振奋,毫无恐惧之态。当予巡视时,一兵负重伤,同侣嘱其入内修养;及予重至此炮座,见彼虽已残废,仍裹创工作如常。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表现尤为出色,作战果敢,指挥灵活。行船时刻变换,敌炮不能取准。
可以这么说,黄海海战时期,定远号已经过时,不是日本人的对手了。
只是因德国人牛叉的制造工艺,突出了太空堡垒一般的铁甲防御力,才让定远号没沉而已。
联合舰队的松岛、桥立、严岛号三艘主力舰,综合战斗力已经和定远号相当,只是略逊一点而已。
但日军4000吨以上排水量的军舰有一堆,北洋水师只有定远和镇远。恶虎斗不过群狼,战败也就是必然的。
实际上,即便北洋水师打赢了也没有用。
日本已从英国订购了2艘远远强于定远号的新式铁甲舰,一时没有运到而已。
更有甚者,在战争期间,日本又最佳订购了3艘更先进更强大的铁甲舰,没有多久也会服役。
相比14年内没有买1艘新军舰,基本维护资金都年年拖欠的北洋水师,萨沙要问你拿什么和日本去拼?迟早还是完蛋。
更可悲的是,以保存实力为理由,让定远号困守刘公岛。自然, 大战后的北洋水师实力已经大不如日军。只是已经被人搞成这样,横竖是死,还不如冲出拼了。拼一个够本,拼两个有赚。把日军打惨了,说不定能起到一些作用。
结果呢?海战中被击中上百发,都没有沉没的定远号,只是龟缩在海港中等死。被日本鱼雷艇打成重伤后搁浅,巨舰只能作为固定炮台使用。
随后日军占领炮台,使用重炮轰击港口,定远号也就只能自毁,舰长刘步蟾自杀。
定远号就这样窝窝囊囊的完了。
客观来说,定远号在服役的头10年,是同类军舰中顶尖的,也是亚洲最强的。在黄海海战中,定远号包括全舰官兵也算拼尽全力,发挥了军舰最大的威力。只是,任何一场战争均是体系之间的碾压,绝非某种武器的单挑。
就算把定远号换成大和舰,日本和满清之间的战争,最终也肯定是满清战败。
再好的武器,也要人来用。
三国演义里被张飞鞭打的都邮在历史上真的是个贪赃枉法的人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两个问题:
一、鞭打督邮的是谁;
二、督邮是什么职务?
这两个问题都回答上来了,真相就浮出水面了。
“鞭打督邮”其实是有着三个版本的,《三国志平话》版、《三国演义》版、《三国志》版。
两个是小说演义性质的,一个是真正的历史版本。
《三国志平话》中所描述的情节是这样的:朝廷派了一个叫崔廉的督邮,来到定州调查先前太守被杀的事。县尉刘备被喊来问话,还没谈上几句,督邮就发怒了,要把刘备当做杀太守的真凶捉拿。跟在刘备身旁的张飞当然是不干的,督邮被张飞剥了衣服,绑在了大厅前的马桩上。张飞鞭打了督邮,觉得不过瘾,还“打了一百大棒,身死,分尸六段,将头吊在北门,将脚吊在四隅角上。”
这个故事里的督邮,完全是贪官污吏的缩影,站在民间的对立面,受到“正义使者”们的严惩,必然是会得到底层“受压迫”民众的叫好。
到了《三国演义》这里,故事核心依然是张飞怒打督邮,故事框架却有了很大的变化。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刘备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刚上任没多久,督邮就来检查了。督邮向刘备讨要要贿赂,刘备拿不出来,督邮找来了县吏拷问,想要栽赃刘备。张飞喝多了酒,从馆驿前路过,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就冲进馆驿中,将督邮拉到了县前的马桩边给绑了起来。张飞从柳树上折下柳条对着督邮就是狠狠地鞭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根柳条。刘备跑来,劝解张飞饶了督邮,取出印绶挂在了督邮的脖子上,带着关羽、张飞去投奔代州的刘恢了。
演义中刘备的“高大全”形象得以丰满,张飞的生猛有重点的突出,督邮依然还是一个反面形象,得不到同情,并且难以拨乱反正。
说完了“鞭打督邮”的小说版本,还是来看看史书,最有发言权的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我们从固有思想出发,到《三国志 张飞传》中去找寻这一事件的足迹,那是怎么也查询不到的,因为这个事件的历史正主不是“猛人”张飞,而是那个站在一边给我们仁慈印象,演义、平话中说尽好话的刘备刘先主。
《三国志 先主传》在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记载的很是简略:汉灵帝末年,黄巾军大暴走,各地州郡起兵征讨。刘备带着他的小队伍跟从校尉邹靖打黄巾军,因为有些功劳,被朝廷任命为安喜县尉。(到这里的时候,和演义没有多大差别,后来就不一样了,接着往下看。)督邮因为公事的原因到县里面公干,刘备请求见上一面,督邮却是不答应。
军人出身的刘备没那么好说话,惹得性起,带着人直接冲入驿馆绑了督邮,打了督邮二百杖后,刘备将督邮绑在马桩子上,拿出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官都不要了逃奔到了其他地方。
这个版本,已经没有关羽、张飞什么事了,全都是刘备一个人的独角戏,更多的让人看到的是刘大大身上所流露出的军人匪气。只是因为督邮不召见他,就痛下黑手,那也太说不过去了,也有点不近人情。
提到督邮,人们不禁会想起《三国演义》那个被张飞狠狠教训了一顿的倒霉蛋。
虽然只是一个没露几脸、戏份不多的过场人物,却是在自我牺牲中,为成就主题人物做了完美的垫脚石。
督邮的名声虽然很大,本身的名字却是没有人知道的,现在史书上也是查询不到了,这正符合了诸多群众演员的特性。
当然地,这样的人物即使留存下了名字,也会被人们忘记,而代以“督邮”这个响亮的代号。
实际上,就是“督邮”这个职位的性质,人们也是不甚了了,在追求表面现象时,很多人一般都不会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十万个为什么的年代,永远只属于朦胧的童年,成年人的世界里,更多的是“本来就是这样”的理所应当。
还是来看看督邮这个官职。
你如果去查《汉书 百官公卿表》是查不到这个官名的,《后汉书 百官志》中倒是有它的位置:“其监属县,有五部督邮,曹椽一人。”
这是郡太守手下的一个属官,主要职责是监察县级别的官吏。
一般来说,郡太守将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县若干个,每个部分设置一个督邮。
督邮的设置,性质上和汉武帝时期所设立的十三部刺史有着极大的传承关系。
元封初年,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部(州),每一部都安排了刺史,目的就是为了监察各州郡的官员。
起初,刺史的官位不大,还不如他的那些监察官吏,因为权力较大,后来就慢慢变味,成了各部(州)实际上的最高长官,而后又演化出牧守,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这倒是帝国的统治者们始料不及的。
汉王朝的监察系统中,刺史还不是最高的,地方政府长官由刺史监察,中央政府的官员则是由御史来监察,他们的统一结构叫做御史府。
无论是御史,还是刺史,都出自与御史府,所以都得听从于御史府。
作为第三级别的督邮,虽然也是王朝监察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却是不属于御史中丞系统。
因为是由郡长官所委派,督邮并不是服从于御史府,而只对郡太守负责。
督邮的所能行使权力,和他的上两级御史、刺史其实是差不多的。
对于官员的行为,他只能是向上举报,再由郡太守做出决定怎么处理。
督邮本身是没有惩罚县级官员的权力的,不论官员行事恶劣,还是为官清廉,督邮只能是根据监察汇总给最高长官郡守,至于是升迁还是处罚,那就没督邮什么事了。
由于关系到了县级官吏的前途命运,督邮在郡里显得尤为重要,他监察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一个官员去留的标杆,对于郡县的吏治具有重大的影响。
因而,督邮职位虽然小,却是不能小看了。
我们所熟知的那位督邮,就是这么一个情形,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他的这个面貌,却是经过加工之后有所转变的。
事实上,史书上的他和定型在民间的他,具有着很大的差别,即使是那个给予他暴力问候的那位也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
想来,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很有可能的,陈寿以他过为简略的记录方式,将事情的过程隐去了。
还好的,三国魏人鱼豢曾经撰写了有关当时时事的一本名叫《典略》的书,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就把刘备这段事迹添补了进去。
事件的全貌是这样的:督邮到安喜县公干,有着很是实在的原因,当时州郡接到了朝廷的诏书,里面的内容是,让州郡对地方长吏进行监察,只要是发现有因为军功而当上了地方官吏的人,都应当被淘汰下去。刘备听到了消息,怀疑自己也是在被淘汰的人选中。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这个怀疑基本上就是被落实了,刘备通过渠道也是知道督邮这次来就是要淘汰自己的。听到督邮在驿馆住着,刘备就请求督邮见上一面,可以预知,其中不乏有着走走关系、讲讲人情,想要稳固自己官位的意思。督邮倒是有点“大公无私”的意思,说自己生病了,就是不想见刘备。刘备这可是把督邮给恨上了,回到办公地方,召集了一批吏员,突然闯进入驿馆,声称自己是奉了太守的密令,来这抓捕督邮的。督邮还来不及辩解几句,被这么大帮人捆绑起来,拉到了中山国的边界上。刘备把督邮绑在了树上,拿出印绶挂在了督邮的脖子上,接着就是劈头盖脸地一阵鞭打,足足是打了一百多下。刘备还觉得不满意,想要把督邮给杀了,督邮苦苦地哀告求饶,刘备才把他给放了。
事实总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么梦幻,具体过程中的落差还是让人有些不堪接受。
当时的朝廷,怕各地的割据势力做大,对因军功升职的人,有着很大的戒心,因而想把在各地的他们给解职了,这也是为时势所影响。
督邮在这种形势下,被派到了安喜县,可以说是奉了朝廷的诏命,从情理上讲,并没有什么不可取或是有违道义之处。
刘备当时做的是安喜县尉,也就是在县令(长)手下管军事、治安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令与长(一个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户口万人以上称为令,户口万人以下称为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牢狱的县丞,一般来说,每个县有着县丞、县尉各一人,大的县有县尉两人或者是更多。
安喜是个小县,县尉的权力已算是不小,也就被县令差了那么一点。
奉命行事而来的督邮,只是按着朝廷的规定,来解除刘备职务的,公事公办,本身没有任何的个人私怨,刘备先前得到了消息,于是便想会见督邮,联络下感情,打打关节,讲讲交情,为自己的前途找个门路,这就有点走后门的嫌疑。
督邮这时候不想见他,也是在情理之中,往好的方面想,这是坚决执行朝廷的命令,不循私情,不讲情面,秉公无私,往坏的方面想,也可以说,这就是摆官架子,不体恤下情,气焰嚣张,不把下属当回事。
总体来讲,督邮对刘备的到访,可以见也是可以不见,不管怎么做,他也是没什么大的过错。
刘备对督邮“行凶”,就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了,而且谎报是太守的指令,最后还想要把督邮给杀死,这完全就是兵人痞气在发作,若是到了太平时节,这怎么也得给个大处分的。幸好地,他赶上了一个乱世,一个为所欲为的时代。
无辜的督邮最是倒霉,本来就是个当差,充其量也就是遵循朝廷诏令行事,只是因为不想见面,断绝了刘备的后路,招来了刘备的一顿痛打,差点还将性命给搭了进去,真不知道是招谁惹谁了。
乱世之中,小人物从来是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的,任由着那些所谓的大人物任意践踏。大人物们却是在志得意满之中,在被歌功颂德之际,逐渐被美化,被神化。
生而为小人物,即一无可观,这是乱世写下的铁血定律。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三国志战功是怎么算的?
三国志战功是根据军事胜负、杀敌数量、攻城略地、出奇制胜等方面的表现来评定的。战功通常分为等级,高级别的战功需要在多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比如,在战场上立下大功、率军冲锋陷阵、完成危险任务、为国捐躯等等。总之,只有在征战中表现出色的将领才有可能获得高级别的战功。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个人的表现会获得战功,团队的表现也可能被记入战功中。如果是作为研究的话,还可以深入探讨三国志战功的演变和意义,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所评定的战功标准和含义的差异等等。
什么是府兵制?
在研究古代兵制的时候,府兵制是一个最典型的制度,历朝历代都有采用过府兵制,它与募兵制应该是古代军队的两种常见的制度,募兵我们都清楚,是招募职业的军人,那么府兵制到底是什么呢?
这就与古代的兵制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早期的军队其实都是一些农民组成的,平时大家都在民间从事农业各方面的生产,等到要打仗的时候,政府出示公文,受到召集的这些农民,自己准备好铠甲和武器到指定的地点集合,就这样集结完毕直接上战场。
什么是府兵制?
后来社会生产力提升,随着秦朝的建立,各项制度也有明显改善,军队制度也开始发生变化。府兵制度与之前的这些体制有着一定的关系,它最大的特点是兵农合一,看起来与之前没有什么区别,但府兵体系内的这些农民与一般的百姓不一样,他们是属于军户。府兵制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当时北魏分裂之后,宇文泰带着自己麾下的精锐到西部成立西魏,也正是他开始完善府兵制度。但府兵的起源还是在北魏时期,早期府兵是有些种族歧视的色彩。
北魏是鲜卑人主导的政权,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内部鲜卑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非常大,他们国内对于汉人也有一系列歧视的政策,比如说当兵的事情,汉人之前是没有资格来当兵的,只有鲜卑人才是军队的主力,汉人只能是专心去务农。宇文泰在到达关西之后,他与东部的高欢俩人长期对峙,可他的实力很难与高欢抗衡,在交战中他的军力损失非常大,宇文泰他的主要军力是六镇起义后跟着他过来的军人,还有一些鲜卑的部族。
后来关西本地有大量的豪强,他们也加入到西魏的军队中,为了能更好去整顿军队,宇文泰就专门改组军制,他仿照之前北魏的拓跋八部,专门成立了八柱国。
根据《后魏书》记载:“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军统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复加持节都督以统之。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
当然,目前真正有关府兵制的资料还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所熟知的更多是隋唐府兵。
西魏到北周的府兵制度到底是怎样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演变记载。当然,从上面这段记载我们能大概分析出府兵的整体架构,西魏,北周主要统领军府的是八柱国,底下具体分为二十四军,这就是北周全国的军队,之前宇文泰是总帅。随着北周政权渐渐稳定下来,府兵制也渐渐发生改变,之前的府兵制其实与部落兵是有些相似的地方,汉人仍然是没有当兵的机会,政府在民间开始训练整顿乡兵,加入军府之后,自己全家就都是军户,有专门的田地与身份,和一般民众就不一样。
府兵制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在隋朝府兵正式完善,隋文帝将全国的这些军户彻底废除,军人可以保留自己的军籍,归当地的军府管理,而他们的家人是归入州县户籍,平时就照常务农劳作就行。隋朝采用这个做法,就是为要把自己的农业生产给搞好,因为全国经过长期的内战,田地荒芜,人口数量非常少,为了让国家恢复,采用这种方法也让全国人口大量增长。唐朝把军府改为折冲府,士兵是没有办法随意脱离军户的,也不能随意去别的地方。
没事的时候这些军人就在田里务农,他们不需要承担什么别的徭役,等到打仗的时候,他们就带着装备去当地的折冲府报道参战,等打完仗之后,这些府兵就解散各回各家。但也有一种情况不一样,从北周开始,中央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军力,尤其是皇帝身边是需要有可靠的军队来负责护卫,因此一些府兵是专门来护卫皇城的,离长安近的地区,军府数量也相对多一些,因为隋唐成立之后,军事重心都是内重外轻,先要稳定自己的统治,才能去治理国家。
比如在唐朝时期,府兵的主要征集地点就是在长安附近,因此唐初的中央军队战斗力非常强,长安地区有着大量的军户,他们的基础战斗力也很强。而负责皇城防御的北衙禁军,相当一部分是从这些军府中选择的府兵。在府兵巅峰的时期,全国上下是有六百多个军府,这些军人一方面在家务农,一旦有事就可以随时集结起来,他们的战力也非常强,保证国家的军力不会太弱,隋唐的军府主要是集中在关中地区,这里毕竟是隋唐统治核心地区。
隋唐所采用的府兵,不仅让全国快速恢复农业生产,还让国内的汉胡融合做得非常好,同时,府兵也将大部分的民众都给牢牢控制在土地上。政府也因此有了非常强大的动员能力,比如在隋朝时期,隋炀帝打高句丽一次性就动员了百万军队。唐初,在府兵制的基础上打造出无敌的唐军,四处扩张去把唐朝的地盘扩大到巅峰。那么这么好用的府兵制,为何在后来玄宗时期就被废黜了呢?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土地兼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封建王朝一般的寿命是在2-300年中,历朝历代都会面临着严重的土地兼并,唐朝在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而府兵基础就是田地,这些军户世袭下来,就靠着那点固定的土地来生活,一旦田地越来越少,这些军户就失去生活的资本,毕竟国家是不会给府兵发工资的,他们想要养家只能是靠着这点田地。而府兵他们的地位并不是非常高,时间一长他们的田地就被豪强大户给侵吞,他们自己也成为大户们附庸。更要命的是,府兵自己不仅收入越来越低,他们的牺牲也越来越大。
唐朝在高宗时期开始,战线就越扩越大,西部都已经到葱岭这些地方,东部则是到高句丽这些地方,战争也越来越频繁,也就是说府兵需要不断去被征集到遥远的地方去打仗。玄宗时期,军人们被征集过去打仗,不仅要自己准备一些武器铠甲,而且还需要自己准备马匹,这个成本就太高,唐朝军队的装备是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军户们生活已经是非常困难,再加上他们的负担越来越严重,也没有人愿意不断去上战场,活都快活不下去,肯定没有人会愿意去为国家打仗的,最终府兵在玄宗时期被彻底终结,取而代之的就是募兵制。
参考文献:
《后魏书》
《旧唐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抄袭必究,欢迎大家关注、评论,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共同进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三国军功制度是什么样的?
三国时期的军功制度,主要包括赐名、赏金、晋升提拔、勋官、荫袭等方面。
首先,军功将领的士兵,只要斩获敌首五颗,便可得到赐名的奖励,同时赏金也为一户田宅。当然,也有斩获多颗敌首,但只有少数人获得赐名的情况。
其次,军功将领的晋升提拔途径多样化,既可以通过积累军功升迁,也可以通过官员推荐提拔。
此外,三国时期的军功制度还有荫袭制,即父死子继的制度。在魏国,这一制度主要针对立有军功的士兵,他们的爵位可由儿子继承。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军功制度具有奖励制度、晋升制度和荫袭制度等多元化的特点。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