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吾乃小温侯,周天子是如何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三国之吾乃小温侯,周天子是如何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共和行政”——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以诸侯国的霸权迭兴和群雄逐鹿为社会特征。仔细分析起来,这个特征实肇端于西周后期的“共和行政”。“共和行政”不仅是周代王权变化的转折点,而且是当时社会经济基础和精神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标识。

司马迁曾经十分深刻地论述了这个方面的问题。他说: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

司马迁是在讨论春秋时期的十二诸侯兴衰问题时,讲这番话的。他已经把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眼光投向周厉王的时期,认为“共和行政”,是春秋时期诸侯兴起的滥觞。

西周后期,特别是在“共和行政”以后,社会思潮和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观念的变迁,乃是巨大运转的我国上古社会的强劲脉搏,它表明社会历史的发展已经到了重大变革的关头,具有鲜明特色的诸侯霸权迭兴和群雄逐鹿,在西周王朝覆灭以后登上历史舞台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西周前期,经过了成、康、昭、穆时期的平稳发展,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贵族礼乐兴盛。在盛世的烟雾氤氲、钟鸣磬响之中,人们“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沉浸于祥和的氛围里面。然而,周厉王后期的国人暴动,却犹如山崩地坼一般,惊醒了人们的甜美之梦,随之而来的长达14年之久的“共和行政”,更是社会政治格局中前所未有的大变动。

公元前842年,广大的国人和部分官员、贵族以及士兵举行暴动,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奔彘(今山西霍县)避难,太子静藏匿于召公家不敢露面。

在周王朝大厦将倾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主王政沉浮而力挽狂澜者是共伯和。古本《纪年》谓“共伯和干王政”,是关于此事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共伯和即卫国诸侯卫武公。卫武公为卫僖侯的庶子。由于卫僖侯的世子早逝,所以共伯和继卫僖侯而为卫君,即卫武公。在西周后期,卫武公因敬慎威仪、注重道德修养而闻名遐迩。

周厉王时期,卫武公以侯伯身份入周王朝任职。《诗经·淇奥》序谓卫武公“入相于周”,《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注引孟康说谓“共伯,入为三公者也”。从彝铭记载推测,共伯和入周可能是先担任“师”职,继而又任“司马”之职的《汉书·百官公卿表》引或说谓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元年师兑簋》载“惟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在周,各康庙,即位。同仲右师兑入门立中廷。王乎内史册令师兑足师和父司左右走马、五邑走马”。

专家谓此“师和父”,即入周任师职的共伯和。他当时已经拥有指挥“左右走马、五邑走马”的大权。

这个时期的《师晨鼎》、《师俞簋》、《谏簋》以及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微史家族铜器群中的一件簋铭,都有关于司马共的记载,司马共当即由师职而升为司马的共伯和。

古代文献中也不乏共伯和执政称王的记载。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春秋后期,和周敬王争夺王位的王子朝兵败之时,曾经檄告各国诸侯,历数周朝史事,其中谓“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

这段话明确指出,周厉王奔彘邑以后,治王之事者是“诸侯”,而不是召公、周公这样的王室重臣。前人曾经指出,召公周公是周王朝的卿士,不得以诸侯视之。

“共和行政”以共伯和致政于周宣王而告结束。此后,共伯和依然有相当崇高的威望。《国语·楚语》上篇谓:

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於国曰:自卿以下至於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而纳之,以训导我。

这段文字表明,他虽然已至老耄之年,但仍然虚心纳谏,循礼自重。周宣王时器《井人钟》据专家研究,乃是共伯和之子所作之器,钟谓“作和父大林钟”,并谓共伯和“克哲厥德,贲屯用鲁,永冬(终)于吉”,表明共伯和最后善终。共伯和死后被称为“睿圣武公”。

总之,可以说有周一代,共伯和都是以周王朝的挽救者和“睿圣”的面貌出现于世人面前的,绝无视其为篡权叛逆的言论出现。

共伯和以诸侯身份而能够入主周室,并且执政称王,这件事情本身就表明了诸侯国的势力和影响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周王朝已经没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需要借助诸侯的力量才能起死回生。

虽然周王朝在“共和行政”以后尚有所谓的“宣王中兴”,但那只是夕阳返照,并且很快就遇到了使周王朝几乎土崩瓦解的灭顶之灾,各国诸侯也在此后并不太久的时间里面陆续登上了社会政治舞台。

“共和行政”的史实说明,诸侯势力的兴起已经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势头。

二、“平王东迁”——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转变

1.幽王时期的王室乱像

周幽王末年,社会矛盾和周王朝内部矛盾都日益加剧。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周王畿的渭、泾、洛三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山崩川竭,给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灾害。

周幽王任用善于阿谀奉迎的佞臣虢石父为卿士,其他高官也多为谗慝暗昧之人。周幽王对于褒姒的宠幸使贵族和民众普遍不满,《诗经·瞻卬》篇所谓“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就代表了社会上的批判呼声。

周幽王嬖幸姒,废掉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而以褒姒为后,以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太子宜臼遂逃奔其外祖之国,即申国。

周幽王八年(前774年)任周王朝司徒之职的郑桓公鉴于周王朝矛盾重重、前途暗淡的形势,而向史伯请教将郑东迁的事情。史伯曾经这样向他分析周王朝的情况:

夫虢石父谄巧从之人也,而立以为卿士,与剸同也;弃聘后而立内妾,好穷固也;侏儒戚施,实御在侧,近顽童也;周法不昭,而妇言是行,用谗慝也;不建立卿士,而妖试幸措,行暗味也。是物也,不可以久……天之生此久矣,其为毒也大矣,将使候淫德而加之焉。毒之酋腊者,其杀也滋速。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

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缯与西戎方将德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王师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王心怒矣,虢公从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

这是一段关于西周末年形势的极为重要的记载。其中特别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其一,说明了周幽王任用虢石父和内妾褒姒以乱政的情况;其二,指明在周幽王八年的时候,太子宜臼已经逃奔了申国,所以才谓“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的说法;其三,当时支持太子宜臼的有申、吕、缯、西戎等,它们与周王朝的矛盾已呈剑拔弩张之势。

2.周二王并立

古本《纪年》谓幽王与伯盘死于戏之前,申侯、鲁侯及许文公曾经“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我们已经指出至迟于周幽王八年的时候太子宜臼已经投奔西申,假定是年宜臼被拥立为“天王”,应属可信。

假若宜臼逃奔西申只是避难,而没有称“天王”,那么,周幽王就未必会亲率军队征讨西申。周幽王亲往于西申,与宜臼的非常之举必有关系。若周幽王八年宜臼称“天王”而与周幽王“二王并立”,那么,这次“二王并立”的局面至少当有四年之久。

在周代宗法制度下,王位继统是极其重要而严肃的事情。宜臼于其父在世的时候,就逆父命而另立门户,号称“天王”,实在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壮举。

颇为耐人寻味的一个问题是,宜臼堂而皇之地称王,与其父周幽王唱了四年之久的对台戏,这不仅为申侯、许文公所促成,而且以遵奉周礼著称的鲁国君主鲁考公也参与支持,并且时人及后人皆不谴责宜臼此举。这实在是一件蹊跷事。

可信的解释,应当是当时宜臼称天王之事博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特别是贵族阶层的广泛同情,人们一定认为宜臼称王有着充足的理由而无可非议。

表面看来,周幽王乱政、任用善腴好利的佞臣虢石父、嬖爱褒姒、立伯服而废太子等,似乎是宜臼称王的理由,但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说明问题。

在周代的宗法等级制度下面,王的过错可以为臣所谏诤,但王的地位则是不可动摇的。至于说太子的废立,乃是王的权力,并无甚可指责之处。

其真正的理由应当是周幽王做了越乎常规的事情而授人以柄。以情势度之,宜臼称王的最大囗实当是周幽王为博得褒姒欢心,而允许伯服称王。

春秋后期王子朝檄告诸侯之语谓“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旧释以携王为伯服,虽然晋束皙以《纪年》等材料为据而指出此携王不是伯服,但是却可以推想伯服当时实际上称过王,所以旧释才可能把携王之名弄到伯服头上。束皙虽然否定伯服为携王,可是却肯定伯服称过王。

由此看来,在周幽王与天王的“二王并立”之前,还有一段幽王与称王的伯服“二王并立”的时间。这段时间较短,大约只有三年的时间。

西周末年复杂的政治局势集中表现于“二王并立”。两周之际的“二王并立”的局面实自周幽王五年开始。首先是周幽王与伯服所称“王”并立。后来奔征西申的宜臼于周幽王八年称“天王”,形成了天王与周幽王、伯服王的并立,虽有三王并立之势,但仍可视为天王与幽王的两派对立。

周幽王和伯服死后,接着是天王与携王的并立直到前760年携王被杀,历时17年之久的“周二王并立”的局面才告结束。

3.平王东迁

春秋时期周王朝可以说是史称的“东周”王朝的前一个历史阶段,其开始是以平王东迁为标识的。

现在需再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周平王东迁于锥邑的时间。既然在周幽王死后有“二王并立”的局面在,那么当时周平王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便是由虢公翰所拥立并为戎人所支持的携王。

假若周幽王一死,周平王就立即迁征雒邑,那就不啻是将周王室祖业根基之地——西都王畿地区拱手送给携王,此乃势所必无者。

周平王是位颇有眼光的杰出人物。他在周幽王死后,一方面联络秦人攻击携王,一方面坚守西申而与携王针锋相对。周平王正式迁居雒邑应当是携王被杀以后的事情。

关于周平王迁都于雒邑的史事,古代文献记载中有迹象可寻。

春秋时期,王子朝与周敬王争夺王位,他遍告诸侯的檄辞中说:

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

作为王室中人,王子朝对于周代史事应当是比较清楚的。从王子朝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周平王迁往郏应当是携王被废替以后的事情,即所谓“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

古本《纪年》所载,是在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是年晋文侯杀携王。依《左传》、《国语》所载,此后才有“迁郏鄏 “定之于雒邑之事。

若将晋文侯杀掉携王之年,即前760年定为周平王正式迁都雒邑的时间,应当是比较合适的。

携王被杀以后周平王为什么不恢复西周丰、镐,而东迁于雒邑呢?

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因为这里靠近与周王室关系更为密切的晋、郑、卫、许等国;二是雒邑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经济发达,历来为周王朝一个经济中心。

总之,不论从政治抑或是从经济上看,迁都于雒邑皆为上策。在西周王朝覆灭以后,周王朝还在雒邑绵延五个多世纪的时间,周平王东迁雒邑的深远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但是此时的周天子早已没有了天下共主该有的尊严了。

三、周郑交质与繻葛之战——周天子仅仅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的开始

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尚未勃兴,西戎、北狄被秦、虢、晋等国牵制,并未对周王朝构成威胁,所以在诸国之中,周王朝不仅有共主之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尚有其实。

周桓王的时候,卫公子州吁弑君自立询问使己位安定的良策,卫国的石碏建议谓“王觐为可”,即被周天子承认和接见才行,并且说“陈桓公方有宠於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

由此可见,当时一般诸侯国中人要朝见周王尚非易事,还需有人引荐才行。弒君篡位者可以通过被周王接见的事情而取得威信,这正表明周王权威的重要。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周王朝内部在春秋初期还比较稳固,大规模的庶孽之乱尚未出现。周庄王的时候曾有发生内乱的迹象,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结果谋乱的周公黑肩被杀,叛乱的阴谋胎死腹中。此事表明周王朝于此时尚有左右王朝卿士和庶孽的能力。

在周王朝于春秋初期,特别应当提出讨论的是对于周王朝影响甚巨的周、郑关系问题。周平王东迁时,郑国为周王朝所主要依靠的诸侯国之一。郑伯向为王朝卿士而执掌朝政大权,并且常率领王师征伐。

从周平王的时候开始,周王朝不再专任郑伯为卿士,试图让虢公也任卿士,图谋分散郑伯在周王朝中的权力。此事引起郑庄公的不满,并且由此而开始使周、郑关系恶化。

早在周平王末年,周王朝对于强大的诸侯已经有不能驾驭之态,以至于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平王要与郑庄公交换质子。

“周郑交质”所反映的周王朝与诸侯国交换质子,乃是前所未有的事件,说明周平王末年曾有意对诸侯势力退让。周桓王继位后,一改平王的作为,而对郑采取强硬态度,采取让虢公也为卿士的方法而分掉些郑庄公作为王朝卿士的权力。

郑便出兵强取周的麦、禾,给周桓王来个下马威。但是周桓王“初生牛犊不怕虎”,不听郑的恫吓,反而对郑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鲁隐公六年(前717年)郑庄公权衡利弊,作出退让的姿态,前去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大摆架子,不给郑庄公以应有的礼遇。不仅如此,周桓王还于鲁隐公八年(前715年)正式任命虢公为周王朝的卿士,实现了周平王的遗愿。

郑庄公对于这些采取了“大人不记小人过”的高姿态,于此年偕同齐僖公一起朝见周桓王,表示服从周桓王的决定。这样做对于郑庄公来说,实际上是有利的,因为郑不和周桓王闹翻,便可以继续“以王命讨不庭”,保持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和在诸侯国中的影响。

然而,周桓王却得寸进尺,反而于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剥夺郑庄公的王朝卿士权位,并且于此年亲自率领军队并且联合蔡、卫、陈等国一起讨伐郑。郑庄公出兵抵抗,遂发生了对于周王朝影响甚大的繻葛之战。

繡葛之战中周军大败,周桓王也被郑将祝聃射中肩部而受伤。这箭虽然射掉了周天子威风,但是郑庄公不仅不让军队追赶,而且派人前去慰问周桓王及其左右人员。

这表明周天子余威尚在,以至于敢和声威煊赫的郑庄公开战,可见周桓王此时依然是有恃无恐的架势。

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在鲁聆听《王风》乐曲,评论说: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在周桓王身上可以说这种“思而不惧”的精神面貌表现得特别明显,就是把春秋初期周王朝的精神面貌概括为“思而不惧”,似乎也无不妥之处。

四、王子颓之乱——周王室衰败的不如一般诸侯国

从周惠王开始,经过周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直到周简王,共百余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面,周王朝还力求保持自己在诸国中的特殊地位,稳坐天下共主的宝座,但在形势发展的情况下,对于日益兴起的诸侯大国,周王朝就不得不多予以礼数,以求拉拢这些国家。

周的国势在这个时间段里面迅速下跌,王室的庶孽之乱为其重要原因。

王子颓之乱发生于周惠王时期。周惠王为周庄王之孙,周僖王之嫡子。子颓为周庄王嬖妾所生的庶子,虽有宠而不得继位。周惠王继位后,夺取子颓之园圃和边伯、子禽、詹父等贵族的宫室或田产,边伯、石速、子禽祝跪等四名费族联合被周桓王夺去封邑的苏氏贵族,于前675年“奉子颓以伐王”,发动内乱。

攻伐周惠王时没有得手,遂奔苏氏的温邑,再赴卫国,联合卫、燕两国军队伐周,并且擅立子颓为王。翌年,郑厉公出面调解周惠王与子颓之党,没有结果,遂迎周惠王到郑的栎邑(河南禹县)居住,不久入于成周。

是时王子颓居住于王城,歌舞不倦。鲁庄公二十一年(前673年)郑、虢两国军队同伐王城,送周惠王返归,并且杀掉王子颓及其党羽。为感谢郑、虢的支持,周惠王将周所控制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以东地区赐予郑国,将酒泉赐予虢。

为了惩罚帮助子颓的卫国,周惠王于鲁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派召伯廖赐命于齐桓公,吁请齐桓公伐卫。翌年,齐伐卫,打败卫国,以王命谴责卫国,接受卫国贿赂之后才撤兵。

在子颓之乱近十年以后周惠王得霸主齐桓公支持才出了一口恶气。子颓之乱,前后历时三年,实际上成为周王朝在春秋时期由平稳发展到日趋衰败的转折点。

从子颓之乱开始,周王已经再无力量来解决内乱问题,而寻求大国帮助则成为自惠王开始历世周王稳定权的主要手段。在诸侯国中,仅有任王朝卿士的虢公全力支持周王朝。

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周大夫樊皮发动叛乱,翌年,虢公奉周惠王命讨伐,攻入樊,将樊皮执拘于京师。过了不久,虢即于鲁僖公五年(前655年)被晋灭掉,周王室的支柱之国被灭,而周惠王竟不敢置一辞,可见到了周惠王后期,周王朝已经要仰仗诸侯大国的鼻息来打发日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谁可捉得史文恭?

宋江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梁山之上除一人而外,谁都可以捉得史文恭。如此说来,史文恭二十回合杀败秦明是一场假打?史文恭武功根本就不行?

并非如此,以施耐庵先生的写法,史文恭应当是《水浒传》的第一高手,武功盖过当时梁山所有的好汉。既然如此,绿野老道岂不是在自相矛盾的瞎说吗?

评论《水浒传》人物,就必须依据文本。绿野老道之所以如此自我矛盾的“瞎说”,正是细读文本的结果。那么,施耐庵又是怎样呈现“活捉”史文恭这个故事的,为何梁山好汉绝大多数人可以活捉此人呢?

卢俊义是如何活捉史文恭的

且说杨林、石勇、段景住从北地采购了二百余匹战马,返回途中经过青州时,被曾头市缉私队队长郁保四查禁没收。金毛犬只身一人逃回梁山,第二次挑起了梁山与曾头市之战。

宋江接到报告后,立即点起二万余人,调集二十余名头领,决心荡平曾头市。吴学究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刚刚上山的卢俊义主动请缨,愿意率兵向前。宋江一听很高兴,打算让卢员外为前部先锋。吴用却谏道:“员外初到山寨,未经战阵,山岭崎岖,乘马不便,不可为前部先锋。”

吴学究自有打算,便让卢俊义另外带领一支人马去平川埋伏,只等炮响便来接应。

容与堂本《水浒传》自作聪明,在此“点破”宋江、吴用各自的用意,说是宋江希望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好把寨主让与他。吴用则不希望卢俊义做寨主,便把他支开了。还说是宋江“不负晁盖之言”,让卢俊义为前部,便可活捉史文恭了。

我想,这段话疑似续书作者加的,出处大概是《水浒忠义志传》(俗称“简本水浒传”)。假如按照简本《水浒传》的说法,卢俊义活捉史文恭根本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个版本的《水浒传》中晁盖的遗言是这样的:“贤弟保重。捉得射死我的,与吾报仇,死亦瞑目。你自立为寨主。”晁盖都叫宋江自立为寨主了,宋江又如何要尊重晁盖遗言,以活捉史文恭来谦让寨主之位呢?

何况,活捉史文恭是晁盖遗言吗?活捉史文恭才能做寨主,这个遗言是宋江篡改了的,并非晁天王正版遗言。宋江请卢俊义上山别有用意,他请的不是卢俊义,而是“玉麒麟”。这个话题下文再讲,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在宋江接到段景住报信时,金圣叹夹批道:“仍从马上提起,以下彼此口口都只为马,则其不为晁盖甚明也,妙笔妙笔。”

这个夹批表明,宋江攻打曾头市绝不是为了实现晁盖遗言,容与堂本说宋江“不负晁盖遗言”一点都没有道理。这件事,还可从卢俊义活捉史文恭的情节中予以佐证。

宋江发起总攻,大破曾头市,史文恭落荒而逃,惊惶奔命。此时,公孙胜开始做法,晁天王阴魂缠绕,直把史文恭逼到平川,正遇埋伏在此的卢俊义、燕青。

史文恭早在曾涂、曾索先后丧命后,便有八分惧怯,曾头市全面溃败,又有法术、阴魂前来袭扰,史文恭早就丧失了战斗力。此时,卢俊义出马,一朴刀便把他搠下马来。

这等轻松活捉,全是吴用的计谋、公孙胜的法术、晁天王的显圣,卢员外不过捡了条死鱼。这样的活捉,梁山好汉几乎谁都可以做到。

梁山好汉真的有可能人人都能活捉史文恭吗

上文讲到,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几乎是捡了条死鱼,根本不需要多大的武力,双方一个回合都没有便解决了战斗。当然,一点武功都不会,也难以做到一朴刀就干翻了《水浒传》武功第一高手。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还是得有点武功的。那么,梁山好汉人人都会武功吗?

细数当时的梁山好汉,五虎将到位四个,就差双枪将董平。八骠骑中,也只有没羽箭张清缺席,同时,还有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紫髯伯皇甫端、险道神郁保四这几人尚未入伙。此前上山的所有好汉中,唯独铁扇子宋清不会武功。何以见得?

宋清自从出场之时,到梁山排座次,除了自己从未展示过武功外,施耐庵写这个人物连一句与武功相关的话都没提。其他好汉都或多或少的要说一句“自幼喜爱枪棒”,都是习武之人。

吴学究也是很有武学修养的,当年在东溪村静观刘唐、雷横斗朴刀,很看出点门道。而且,敢在刀风霍霍的真打中,以铜链隔开了这场凶险的打斗。自己没有两下子,吴用根本就不敢拢边。

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匠金大坚也是会武艺的,吴用派戴宗诓他们出城,戴院长半道上溜走了。矮脚虎王英扮作强人假装抢劫,这两个看似文弱书生的书法篆刻家却十分焦躁,“倚仗各人胸中本事,便挺着杆棒,径奔王矮虎。”三人打了五七合,王英便故意退出了战斗。萧让、金大坚虽然武艺并不咋地,毕竟还是有两下子。

当然,吴用也不会派萧让、金大坚去活捉史文恭,上阵打仗至少得由小彪将干活。所以,在吴用设计、公孙胜做法、晁天王显圣,加之史文恭早就惧怯这几个因素,梁山好汉能够活捉史文恭者大有人在。其中,以宋江最能完成这个任务。

假如晁盖遗言真的是要以活捉史文恭为条件,选拔下一任寨主,一贯支持宋江的吴用、公孙胜岂能帮助卢俊义?更何况,宋江是很愿意做寨主的。若真的为了争寨主之位,恐怕卢员外一点机会都没有,埋伏在平川,连史文恭的面都见不到。

还别忘了,花荣这个神箭手。吴用设计将史文恭围住,轮番攻击,花荣暗地里将史文恭射个半死,宋江岂不是手到擒来?宋江也是有点武艺的,还亲手教过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中,哥哥孔明还曾经与呼延灼斗了二十余回合才被活捉。孔明的武艺完全可以排进小彪将之列,宋江的武艺自然也不会太低。假若把卢俊义换做宋江,同样可以将史文恭一朴刀搠下马来。

因而,还是金圣叹先生说得对,宋江打这一仗并不是为晁盖报仇,自然,也与梁山寨主的归属无关了。

为什么偏偏是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

先来读一则金圣叹先生的夹批:“文情由前踢雪骓生来,马名照后玉麒麟立出,前映后带,绝世奇文。”

这则夹批出现在段景住献照夜玉狮子这个细节中,意思很明白,说的就是踢雪乌骓、照夜玉狮子、玉麒麟是三匹战马。也就是说,《水浒传》从呼延灼攻打梁山到活捉史文恭这么大的一段故事,都是围绕战马展开的。战马对梁山太重要了,每次打仗都是骑兵当先,步下战将几乎无用武之地。没有战马,如何与官军作战?梁山恐怕早就被灭掉了,争夺寨主还有什么意思?

从这三匹战马的来头看,其中大有文章。踢雪乌骓是宋徽宗所赐,照夜玉狮子则是金国王子的坐骑,文本故事中就说,照夜玉狮子要比踢雪乌骓厉害。文本之中,施耐庵还藏着有这样的隐喻:宋徽宗不如金国王子,最终将败亡在金国人的手下。历史的真实也是如此,攻破汴京,制造靖康之乱的金国统帅中就有一位金国王子。那么,谁来制服照夜玉狮子呢?毫无疑问,就是金圣叹所讲的“玉麒麟”。

上文讲到,宋江攻打曾头市活捉史文恭与晁盖报仇无关,也与梁山寨主归属无关,因为,宋江早就惦记玉麒麟了。这个细节在“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这回书的末尾,就讲得十分清楚了。

当时,梁山还在为晁天王做法事,来自大名府龙华寺的大圆和尚在宋江、吴用面前提起了河北“玉麒麟”,宋江“猛然醒起”,说最近事多,竟然把这件事情忘了。宋江如数家珍的将卢俊义的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还说:“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

看来,宋江早就盘算着“玉麒麟”了,只是连续攻打青州、华州、芒砀山,处理晁盖之事而没顾得上。宋江所说的只要卢俊义上山,便不怕官军了。此前,宋江怕过吗?不仅不怕,几乎每次都是梁山主动惹事,宋江先后攻陷了高唐州、青州、华州等城池,不知杀死了多少官军。宋江所愁、所惧者,就是战马。所以,当了临时寨主便让杨林、石勇、段景住专门负责前往北地采购马匹。

北地战马以照夜玉狮子为象征,施耐庵的故事中说,解决了照夜玉狮子就等于荡平了曾头市,梁山的战马再无人收缴了。因而,并非是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而是玉麒麟制服了照夜玉狮子。

假若从文本故事看,梁山好汉能够如此活捉史文恭者,大有人在。但从《水浒传》寓意而言,却只有玉麒麟可以活捉照夜玉狮子。

晁盖为何显圣帮助卢俊义

这是“晁盖阻止宋江做寨主”这个观点的一大支撑,仿佛晁盖宁可让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做寨主,也不能让宋江得逞。或者退一步讲,晁盖认定了史文恭就是射他的凶手,晁天王这是报仇来了。

这样读《水浒传》也没有多大问题,但却轻看了晁天王。

要说晁盖阻止宋江做寨主,那大名府显圣救宋江又是怎么回事呢?宋江发背疮,干脆让他死掉岂不阻止得更彻底?

《水浒传》故事主题讲的是梁山聚义,梁山好汉被施耐庵设计为北斗七星群中的天罡地煞,是道家镇锁的“妖魔”。晁盖则是施耐庵笔下的“毗沙门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不在一百单八人之列。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是这样讲晁盖的:“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 ”

龚开所讲的晁盖,就是一尊多闻天王的铸像,对于梁山而言,仅是一个象征意义。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基本秉承了龚开对晁盖的定位,像“玉麒麟”那样,赋予了文本深处的寓意。宋江才是天罡地煞的魁首,《水浒传》的潜台词便是谁也不可能阻止宋江做寨主。

晁盖归位后,具备了查看道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名册的资格,知道梁山好汉上应天星,所以,才在大名府显圣时告诉宋江“江南地灵星”才能救治。正因为如此,晁盖显圣时就已经申明,自己已经不再计较被射杀的冤仇。

当时,宋江见晁盖显圣,很是吃惊,以为晁盖是来追责了,便说:“哥哥从何而来?屈死冤仇,不曾报得,中心日夜不安。前者一向不曾致祭,以此显灵,必有见责。”晁盖却回应道:“非为此也”。

晁盖不再计较个人仇怨,为梁山大计而搭救宋江,曾头市显圣,也是帮助宋江制服照夜玉狮子。因为,晁盖原本就是梁山大护法,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护法。

施耐庵以这种“迷信”的写法,所表达的含义就是“佛道合一”。其实,生辰纲大案便是佛道联手做下的。赤发鬼刘唐远来报信,却蹊跷的睡在了灵官殿。此人为何睡在东溪村山上的灵官殿呢?施耐庵在这回书的回目中以文不对题的写法暗示读者,刘唐并不是因为醉酒才“醉卧”在这灵官殿的,书中细节并没有写到刘唐醉酒。

灵官,是道教大护法,正对应晁盖这个佛教大护法。施耐庵以这个符码暗示,刘唐出自龙虎山道家伏魔大殿,是道家“授意”前来寻找佛家大护法,一并劫取生辰纲,揭开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大聚义的序幕——梁山佛道合一,这是《水浒传》的一大主题,或者可以说是“替天行道”之“道”。

宋徽宗“崇道抑佛”,下“革佛诏”破坏佛教,施耐庵在书中以鲁智深的故事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讽刺,属狗的宋徽宗竟然被鲁智深做了下酒菜。这是《水浒传》反皇帝主题的又一种表述。

宋江避难在自己家中,躲在佛堂的地窨子里,上面供奉的是三世佛。道家“魔头”危急时刻,还得寻求佛家庇佑。庇佑宋江的“三世佛”在梁山上就是以晁盖为符码,江州劫法场、大名府患背疮,都是晁盖出手相救……。

晁天王赞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必定要在曾头市显圣,再次帮助宋江。因为,曾弄此时已经是“曾长官”,曾头市变成了与北宋官府相互救援的金国人的榷场。同时,有金国王子的坐骑为象征,宋江荡平曾头市,实际上就是隐喻了梁山好汉抗金的事迹。可惜的是,《水浒传》被腰斩,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也就没了下文。

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抗金,其实就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难道晁天王会反对吗?

有“托塔天王”相助,梁山好汉谁都有活捉史文恭的可能。卢俊义不过附体“玉麒麟”,作为梁山好汉抗金,并有可能与金国王子一战的隐喻和象征罢了。

地煞星中武力最高的五位好汉是谁?

说梁山108位好汉,就要说到他们的武艺。若论武艺之最,当数卢俊义,因为,即便不考虑作者说的“卢俊义棍棒无对”,光看他的战绩,也能知道卢俊义太厉害,其武艺在梁山完全可以排第一。毕竟,捉他上山时,梁山只能用鲁智深、武松、李逵、刘唐等猛将与之车轮战。

卢俊义之后,便是林冲等五虎将以及花荣等八骠骑。与之并行的,应该是步军头领,包括鲁智深、武松、石秀、燕青等人。

这些猛将,都属于三十六天罡星。如果在七十二地煞星中,选出5个武艺最高的好汉,会是哪五人呢?我个人觉得,应该选孙立、吕方、单廷珪、宣赞和焦挺。

先说孙立

孙立在梁山地煞星中排第三,上应地勇星,也是马军十六小彪将第二,仅次于黄信。前期在登州做提辖时,作者就说过孙立的武艺。

八尺以上身材,姓孙名立,绰号病尉迟;射得硬弓,骑得劣马,使一管长枪,腕上悬一条虎眼竹节钢鞭,海边人见了,望风而降。

据此可见,在登州一带,孙立是很有震慑力的,这种震慑力就源于其武艺。从武艺上来说,孙立最有说服力的战绩,就是对呼延灼和寇镇远时。

孙立曾三十回合与呼延灼战平,可见其武艺之高;后来征辽时,他有杀了辽国先锋寇镇远,制使辽军无主,被宋江杀败,此战也写得极为精彩。很多读者甚至据此认为他有五虎将水平,这话虽然夸张,但可见孙立武艺之高。

除此之外,孙立还曾大战方琼、范畴、甄诚,活捉过雷炯,与林冲等人合力围杀王寅。虽然孙立战绩不多,但是没有败绩,最次也是平手,这似乎表面作者也挺喜欢孙立的。可能,在之前的水浒中,孙立也曾是天罡星吧。

其次是吕方

之所以选吕方,是因为他后期战绩很显眼。在之前,梁山还没有招安时,吕方曾经与郭盛对敌,两人打了三天没分出高低,后来被花荣神箭折服,又慕宋江之名,遂同上梁山。在曾头市之战,吕方和曾涂才战三十回合,戟法就乱了。

前期不怎么样,但是后期吕方战绩不错。

对厉天佑,他五六十回合就斩杀对方,而厉天闰是方腊麾下杭州二十四将之一,也是元帅厉天润的弟弟,武艺不俗。吕方最精彩的一战,是单挑石宝五十回合,虽然力怯,但石宝乃是与关胜打平手的猛将,由此可见吕方武艺之高。

基于前后战绩差别很大,所以吕方被认为是进步型武将。

第三是单廷珪

单廷珪其实在水浒里并不出名,因为他绰号圣水将军,擅长水战。但是,读者都知道,梁山水战其实要靠水军头领,如李俊、张顺和三阮等人。

最能表现单廷珪实力的战斗,是他对阵关胜。

关胜加入梁山后,为了招揽前来征剿的单廷珪,与之单挑五十回合,不分胜败。后来,关胜用拖刀计,这才打败单廷珪。

尽管关胜此举可能是故意放水,故意引单廷珪,但还是能看出单廷珪战斗力不错。否则,关胜不必战斗那么多回合,至少关胜没有快速活捉他的把握。

第四是宣赞

宣赞绰号丑郡马,因为在王府里用连珠箭赢了番将,所以王爷把女儿许配给了他。不过,宣赞丑了点,王爷之女贵为郡主,十分反感他,后来竟然因此抑郁而死,宣赞也因此不得重用。

之所以认为宣赞武艺高,主要在于其箭术和避箭。

宣赞会连珠箭,也善于避箭。在于花荣对阵时,他曾连续两次躲开花荣的弓箭,要知道花荣绰号小李广,箭术高超,鲜有人能躲开。

当然,宣赞武艺不低,他曾对阵秦明,后来孙立的加入,导致他分心被擒。(一种版本是说对阵林冲和花荣,二三十回合后败退,被扈三娘活捉。)在于方腊麾下的郭世广对阵时,宣赞与他双双毙命,死于饮马桥下。

最后是焦挺

其实,选五个地煞猛将,完全可以从十六小彪中选,比如十六彪之首的黄信,以及郝思文等,完全可以。但是,我还是想选一下步军头领焦挺,因为他值得吹一波。

焦挺是相扑世家,摔跤高手,曾一招制服李逵。但是,不要觉得他只会摔跤,他在步战时,同样很猛。最精彩的一战,就是他以步制骑,杀了两个骑兵猛将。

贼兵抛金弃鼓,撇戟丢枪,觅子寻爷,呼儿唤弟……刘以敬、上官义两个猛将,被焦挺砍翻战马,撞下马来,都被他杀死。

刘以敬和上官义都是先锋,武艺不会低,而且是骑兵。虽说是败军之中,但是焦挺一个步军将领,能杀死两个骑兵先锋官,可以说很厉害了。

求一部王小凤的电影?

《僵尸翻身》,也叫《一统僵山》 主演:钟发,钱小豪,吕方等 里面没有林正英,道长是钟发饰演的,还有那个被吸阳气的不是道士的弟子,只是个盗墓的,是钱小豪饰演的 故事讲述茅山师傅钱真人和吾真人两师兄弟由于利益关系而不和,一次两师兄弟一起到黑帮老大家淡安葬帮会老大弟弟的尸体,由于师弟技不如兄,被师兄钱真人接管,师弟吾真人怀恨在心,多次对尸体作法,使其尸变而且凶猛异常,事情变得一下子不可收拾起来。

途中钱真人的徒弟(吕方)和盗墓者(钱小毫),更在剧中闹出了很多笑话。

双枪将董平的真实实力有多强?

董平身为梁山五虎之一,实力自然没得黑,但董平也其他五虎相比的一大劣势就是在于他并没有和一流武将过招的记录,所以一般认为五虎实力分三个档次:关胜为强虎。林秦呼为中虎,董平为弱虎。董平的实力或许是五虎中最差的,但他的冲阵能力、体力、反应能力在梁山中可是顶尖的存在,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小片段来分析一下。

在宋江攻打东平府时,董平有一个帅气的出场,接着在面对韩滔时董平迅速占据了优势,宋江见情形不对忙让徐宁上前换韩滔,在董平凌厉的双枪下,徐宁那镰钩枪抵挡了五十回合,之后宋江怕徐宁有失,忙令撤兵。其实从施公的安排我们也能看出八骠与五虎的差距了,五十回合是个风水岭,继续打下去徐宁势必凶多吉少,更何况董平的体力堪称恐怖,你以为这董一撞的名字的自己编的呢?

宋江攻下东平府后就拉着董平去东昌府救援,张清飞石打群雄让梁山颜面尽失,董平提着双枪前去挑战,不足十回合张清就跑并且准备以飞石克敌,但董平反应灵敏连躲两颗飞石,接着就准备怒刺张清,怎料人张清反应也很快,能扔出强力飞石腕力也很了得,所以他抓住董平的枪和董平扭打成一团。董黑们单从此战就认定董平就是张清的实力,其实是不妥的,我们从这一战绩只能认为张清的近战能力不下于董平,并不能单纯的认为张清的纯实力与董平差别不大。

在朝廷大军围剿梁山时,董平的露脸场面很多,且不说秒杀实力不明的兵马都监韩天麟,单从三十回合上风王文德,十回合打退项元镇就能傲世群雄。征辽时董平又大秀枪法五十回合杀死耶律国珍,彻底击破了辽军的心理防线。

董平虽然勇猛,但是自身短板也很明显,身为五虎中最年轻的那位,董平自然不如其他人那么稳重,他的冲动或激情有时会害了他。征南时董平负责攻打独松关,由于地形先要这关隘并没有那么好拿,于是卢俊义让四个头领偷偷去探路,怎奈守将厉天闰早有防备,梁山军也因此折了周通,伤了李忠。

董平见伤了兄弟,关又拿不下,焦躁至极,但他作为中军大将并没有召集头领们商议破敌对策,而是去关系大骂厉天闰这个搓鸟。

你尽管骂,我厉天闰理你算我输…

关上的士兵架起火炮,炮弹如火龙般打了下来,董平的左臂也被炮风所伤,回营包扎后发现左臂气力不足,无法灵活的挥舞长枪了。

既然负伤了,董平就该好好养伤等起病后再做打算。但这个年轻小伙觉得丢了面子,居然拉着张清一起去偷关,更可怕的是,张清居然答应了他这不要命的想法,二人舍弃战马以步战的方式去了独松关。

这,可能就是爱情的味道吧…

二人来到独松关,厉天闰和张韬出门挑战,在错综复杂的地形里,张清的飞石并没有多少优势,更何况他的枪法水平也是二到三流。而使单枪的董平战斗力大大下滑,自然也无法上风厉天闰。战斗的分界点在张清戳厉天闰却戳在里千年老松树上,并且枪在里面拔不出来,厉天闰举枪便刺,张清就此倒下。

董平见张清倒下,忙去捅厉天闰,却被背后的张韬砍成两段。

所以,本来董平还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可这一切的的假设,都在独松关画上了句号…总得来说,董平的实力在梁山中能排前十。

文/逻辑文史游

董平最爱的不是程小姐,张清最爱的也不是琼英~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