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很多大咖聚集在北京,要从一千多首作品里选出一首作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当时,从国歌歌词的征集启示发出到最后选定的时间是71天。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来之不易的。这首歌的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原来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新政治协商会议在讨论建国问题时,就征集国歌、国旗、国徽发了一个启示。这份启示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必须涵盖的几方面内容:一是中国特征,二是政权特征,三要有新民主主义,四要有新中国之远景。很多人纷纷响应,一千多首作品应征,其中不乏著名学者、文人的作品,如郭沫若的《新华颂》等。大家都知道,最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
这个选定国歌的过程为我们带来三个启示: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遴选过程,彰显了居安思危的境界。据史料记载,在遴选国歌的过程中,很多人不是很认同《义勇军进行曲》。一些持反对意见者认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至少是歌词里的某些词语已经有些过时了。比如,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李立三同志就认为《义勇军进行曲》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非常不妥,因为我们用了14年时间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又用了3年多时间打败了“蒋匪军”,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欣欣向荣的,怎么会有“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判断?一些专家学者建议,选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的话,最好也把这句词改一下。
支持直接选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的和反对直接选用的这两部分人相持不下。最后,毛泽东同志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认为不必修改歌词,“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
安不忘危、居安思危是非常可贵的品质。面对逆境,大家很容易抱成一团,一起奋斗,共克困难;面对顺境,也就是形势一片大好时,我们是不是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往往决定了个体或组织、国家究竟能够走多远。所以,我们回过头看,70年前,我们的先辈们能够力排众议,选定《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确实彰显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胸襟。也因此,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以后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走向辉煌。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遴选过程,彰显了对于既往历史和民意的充分尊重,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期许。为什么《义勇军进行曲》能够在一千多首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因为《义勇军进行曲》彰显了当时的遴选主体们对以往历史和民意的充分尊重。说到这儿就不能不说《义勇军进行曲》的问世,时间是全面抗战时期,出现在当时的新媒体电影中。《义勇军进行曲》最早是红极一时的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一经问世就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著名音乐教育家、画家丰子恺先生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说:“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这句话足以证明,《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不仅是大城市居民耳熟能详的,就连荒山农村的村夫牧童也会哼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埃及的金字塔下边听到有人唱《义勇军进行曲》。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美国讲学期间听到小孩吹口哨,吹的也是《义勇军进行曲》。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歌唱家曾经专门演唱过《义勇军进行曲》,这位演唱家就是保罗·罗伯逊。1927年,他在美国的著名音乐剧《游览船》里演唱《老人河》而一举成名。据说,他能用英、汉、俄、法等20多种语言演唱。保罗•罗伯逊曾经专门在纽约用英语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还灌制了一张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所以,《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确实是红极一时的。我们选定这首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非常大的国际影响力的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彰显了对于既往历史和民意的充分尊重,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反映了时代和历史,其歌词的修改历程起到了更好地凝聚“想象共同体”的独特作用。《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一次歌词修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9年4月20日至25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办了一个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议主办方邀请当时正在筹备建国的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团来参会。按规定,会议开幕时,各国代表团入场都要演奏国歌。当时我们还没有选定国歌,代表团成员几乎一致同意,决定选择《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入场时演奏的歌曲,只不过在经过认真讨论后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改成了“中华民族到了大翻身的时刻”。1978年,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修改,即1978年版的《义勇军进行曲》。转眼到了1982年,一直被改来改去的国歌歌词终于又回到了原点,恢复了本来面目。同年,《义勇军进行曲》以全国人大正式立法的方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而不是代国歌。
国歌的歌词为什么要改?这与当时的语境、历史环境有关,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凝聚“想象共同体”的独特作用。什么是“想象共同体”?例如,民族和国家都是“想象共同体”。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凝聚“想象共同体”的每一分子,也就是每一分子对这个“想象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主观认同。举个例子,2018年1月31日,加拿大参议院通过一项修改国歌歌词的法案,尽管只修改了两个单词,但意义非同小可,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爱国真心,统领您的儿子”改为“爱国真心,统领我们全体”。“儿子”改成“全体”,是因为原来的歌词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性别歧视。我们可以看到,加拿大修改国歌歌词,就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凝聚“想象共同体”的每一个组成人员的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回过头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遴选过程,就能够体会到居安思危的胸怀、境界,体会到对既往历史和民意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期许,更能感受到国歌对于中国人增强凝聚力的推动作用。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通过对国歌故事的讲述及对其启示的发掘,我们应该有感于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而有所感触、有所收获。
作者:张志君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70年系列报告】张志君:国歌、国旗、国徽背后的故事及启示(上)》
全文链接:http://www.71.cn/2019/0930/1061037_2.shtml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