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神道三国,人谓魏得天时?
人谓魏得天时、吴得地理、蜀得人和,乃三大国将兴,先有天公、地公、人公三小寇以引之。亦如刘季将为天子,有吴广、陈涉以先之;刘秀为天子,有赤眉、铜马以引之。以三寇引出三国,是全部中宾主;以张角兄弟三人引出桃园兄弟三人,此又一回中宾主。
今人结盟,必拜关帝;不知桃园当日,又拜何神?可见盟者,盟诸心,非盟诸神也。今人好通谱,往往非族认族;试观桃园三义,各自一姓:可见兄弟之约,取同心同德,不取同姓同宗也。若不信心而信神,不论德而论姓,则神道设教,莫如张角三人,同气连枝,亦莫如张角三人矣。而彼三人者,其视桃园为何如耶!
最令你惊艳的古诗或古文是什么?
谢邀!说实话,上下5000千年,配得”惊艳“二字的古诗或古文,太多太多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中文之美,让”惊艳“这两个字本身就十分”惊艳“了。李白平生1000首作品,杜甫1500首,白居易3000首,哪一首算不得惊艳呢?而《唐诗三百首》及唐诗排行榜里的前100名,哪一首又以能说不惊艳呢。
所以在这个问题答案里,我相信大家能读到不少名家之作,所以鄙人就不选文坛高手的了吧,找一些”一诗成名“的诗人之作。这些人可能原来名气并不大,但是能凭着一首诗就在文坛占稳脚跟,这种诗应该被记住。
1.《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作者金昌绪,只留了个名,生平不详,生于何年何月也不详,只知道是个唐代诗人。而这首诗也只写了一件事,一个姑娘在打黄莺。诗看似简单,诗中的字也是小学生都认得到,但你把4句随便拿走一句试试,都无法成诗,而且一字不可改。每一句都是一个悬疑,可以用下一句解释,诗人凭此诗在文坛留了个名。
2.《题龙阳县青草湖》元. 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诗是《全唐诗》犯的一个错误,因为写得太美,在数百年的时间里都被当成了是唐诗了,也被收录在《全唐诗》中。但其实这是元代诗人的作品,唐温如名不见经传,但却凭这首诗一诗成名。惊艳就在这”满船清梦压星河“7个字,可谓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醉后的诗人产生如梦梦如幻的感觉,船在水面上,日月星辰倒映于水中,诗人不知身在何处,一晌清梦中压了满江星河。美!这首诗后来欧阳修仿过,没超过原作。
3.《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讲真的,没有这首诗之前张继是唐代边缘化的存在,有了这首诗后,张继是神一般的存在。一首诗带火了苏州城的几大景点——枫桥,寒山寺。而且不只是国内火,这首诗还红到了海外,被选入了日本小学课本,在日本家喻户晓,这是李白、杜甫都没有的待遇!
4. 最后压轴一篇骈文,除了惊艳二字很难再找到其它的词来形容它,来自初唐四杰王勃的《滕王阁序》,随便贴一些名句上来,大家找一下少年回忆,当年背这篇文是真没白背。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当年初唐四杰为了定排名,争论不休,最后定下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首席,原因就是这首《滕王阁序》一出,谁与争锋。
这篇文背后还有个”一字千金“的故事,当年王勃路过滕王阁,洪州都督阎某与众才子在阁中吟诗作赋。听说少年有名的王勃来了,就非让他写一首,感谢这位阎大叔,不然这篇奇文就不会有。
写完这首序后,其实王勃还写了一首《滕王阁诗》,诗也很精彩,最后一句为: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没写这个”空自流“的空字,而是空在那里,阎大叔不得其解,在王勃走后专门派人去找他,问他那是个什么字。
王勃说,我给你填满,你给我一千两人如何。对方欣然答应,于是勃大笑:”不过是个空字“。这就是”一字千金“!不过阎大叔要是知道千年后这首诗这篇骈文的火爆程度,也会觉得这一千金是真值!
四首惊艳之作,都是一诗成名的代表作。不再多写了,不然写上万字也书不尽我汉字的博大精深!
皇宫真有宫斗吗?
历史上热衷贡献宫斗戏码的妖妃总共就那么几位,想在压抑又礼法森严的清朝后宫找出这样一位就更难。至于清宫剧里很多让观众恨得牙痒痒的“后宫毒瘤”真实历史中其实都是温婉贤淑的皇家贤内助。 比如清朝有这么一位妃子,皇帝是这样评价的:
“妃素病弱,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实能赞儴内政。”
猜出她是谁了吗?这位就是《甄嬛传》里飞扬跋扈、赏人“一丈红”的年妃。一生恭谨谦和的皇妃没想到最后坑她的竟然是编剧。
再延伸下背景,数字之道编辑查阅了历史论文、文物专家著作、故宫博物院出版物、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清代宫廷会典等,还原真实的紫禁城升(si)职(bi)之路。PS以下内容为清王朝后宫。
第一幕 进宫选拔记
开启紫禁城升职记首先得进宫。除了穿越以外,正经古代少女想进紫禁城只能通过选秀。清代有两种选秀女的方式,少女们究竟会拿到哪种剧本要看出身。
八旗秀女—选妃
按照清朝规定,八旗女子凡到了13、14岁必须要参加秀女选看,只有落选后才可自由婚嫁。
如此精挑细选出的想必一定都是高贵优雅的美人。不过很多人欣赏过清代后妃们的画像都觉得一言难尽,说好的后宫美女如云呢?皇帝太惨了!
清代选妃并非选美女,而是挑选门第和德行都适宜的女子,比起颜值,端庄、贤淑等特质更易博得青睐。贪恋美色有违满清祖训,对不起列祖列宗是严重过失,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可能受到训诫。
在伦理观念、维系贵族血统的影响下,清代八旗秀女的选择范围不断缩小。到清朝晚期,官员敷衍了事,旗人也不重视,光绪年间甚至出现“无人可选”的状况,这一制度最终走向消亡。
出身高贵能参与选妃,内务府出身的秀女就只能去选宫女了。
内务府秀女——选宫女
清代不存在麻雀变凤凰。除妃嫔外,挑选宫女对出身血统也有要求,因为宫女们一旦得到皇上宠幸,也是可能一跃成为后宫宠妃的。内务府包衣相对王公贵族虽然等级较低,但是作为上位者的世袭仆从,他们的身份地位相比平民百姓还是要高出一等。平民家的女儿注定无缘皇城。
第二幕 后妃升职记 排位决定“伙食”
排位决定“伙食”
后宫中,嫔以上为“主位”,有朝服、朝冠,贵人往下则属于低等品级,皇后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且有协理后宫之权,为了后宫和谐,有皇后在位时一般不会册立皇贵妃。
皇后与嫔妃的关系既是妻妾也是君臣,妃嫔见皇后和见皇上一样须行臣妾之礼,适逢节日、庆典、皇后生日还要行礼祝贺。宫中等级不仅决定关乎权力还决定了生活质量,除礼数外,从衣着到每日膳食都严格按照身份地位区别。
升级路漫漫
深宫岁月不甘心数地砖,想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清代册封妃嫔一般为逐级加封,由答应常在等低位逐级晋升为贵人、嫔、妃等高位。除非是赫舍里皇后这样小小年纪就成人生赢家,一般妃嫔在宫中的晋升之路可是一段由青春书写的漫漫长路。
逐级晋升到高位最快也要12年之久。觉得太慢?这已经是著名宠妃的开挂模式了,独得皇宠的尚且如此,更多的嫔妃可能过了几年就被皇帝遗忘在深宫中。后妃最多的乾隆到了暮年时自称“只有二妃二嫔”。然而据《请皇室四谱》统计,乾隆84岁时健在的妃嫔仍至少有9人。这就尴尬了,不知老皇帝是真记性不好还是故意的。
不过有时皇帝对妃子爱得深沉也可能不按常理出牌。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董鄂妃,在被立为贤妃后仅过了4个月就被越级晋封为皇贵妃,她去世后顺治帝还将她追封为皇后。这样跳级是极少数,大多数情况还得按规矩来。
上位避坑指南
宫女为起点的晋升路是艰难模式,除了要忍受繁重的工作、打人不选日子的主子,还有可能在泡到皇帝之前就因为笨、病被赶出宫。对,你没有看错,太笨也是会被赶出去的。
没有被赶出宫,顺利得到恩宠也请注意谨言慎行,不要企图迷惑皇上。清朝祖训“不得沉迷后妃”,后宫中还有针对皇上的“防沉迷系统”,皇上和后妃的“夜生活”清廷有严格规定,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地方比如超时,后妃们就要受仗刑,另外内监会在皇帝寝宫门外诵读祖训,皇帝需披好衣物跪着听完。慈禧太后还是懿妃时就因此吃过苦头,咸丰帝和爱妃厮混不理朝政,结果懿妃被带到皇后处,先被数落了一遍过错,接着就挨了板子。
不得宠没出路,得宠还要受皮肉之苦,如果还仗着皇帝的喜爱为所欲为更是大忌,一旦触犯了宫规就只能等着降级。乾隆的小女儿十公主生母汪氏就曾体验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得到皇帝宠爱后,汪氏内心膨胀了,一次竟失手将宫女打死。主子虽是主子,但也不可滥杀无辜为所欲为。汪氏从妃贬为嫔。要不是后来有备受宠爱的十公主,以后的命运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幕 本宫不死 尔等终究是妃
熬过了漫长的后妃升级之路,躲过一路各种坑,皇后宝座就在眼前。当宠妃难,当皇后更难,这最后一步可能是最远的一步。不信我们就来看看清朝28位皇后(多尔衮生母情况特殊,未算在列)都是怎样站上后宫食物链顶端的。
清朝大多数皇后,都是端庄有教养的名门闺秀,一早被皇室选中成了皇帝未登基前的嫡福晋或者小皇帝的大婚对象。如果没有一步登天的命,就要盼望养出好儿子,如果儿子继位,生母也会被尊为先帝的皇后。否则只能在宫中熬到高位,还要等皇后崩逝才有机会。鉴于清朝200多年历史中活着被废的皇后只有1位,真的想像电视剧、宫斗文里靠后宫争宠上位,期待皇帝有朝一日废了皇后,建议少说话、多做梦。
真实的紫禁城后宫可能还不如吃鸡刺激。少些宫斗套路,多些运气和耐心,荣华富贵说不定就在前方。
PS.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不满足?西太后抢班夺权了解一下。
在中国十大军师中谁又排第一?
不废话,直接上排行,自带理由,请大家品评。我心中的古代十大军师是:
1、大周太师——姜尚
2、大汉留侯——张良
3、大明军师——刘基
4、黑衣宰相——姚广孝
5、前秦砥柱——王猛
6、兴隋名相——高颎
7、北魏司徒——崔浩
8、秦府高参——杜如晦
9、强魏克星——孙膑
10、不朽武侯——诸葛亮
既然军师有个“军”字,那么评判的侧重点,即为个人的军事谋略造诣和辅佐君主达成的军事成就。华夏历史悠长,智计之士不知凡几。榜上前十,龙争虎斗,优中选优,上榜理由,请看下文。
第一名:姜尚
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姜尚就是大家熟知的姜子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讲的就是他与西伯侯姬昌的故事。
姜尚被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是姬昌的首席智囊,辅佐姬昌使周国日益强大。姬昌死后,姜尚又辅佐周武王姬发推翻商纣王,建立周朝。
周朝初创前后,诸多军事策略和奇谋巧计都是出自姜尚之手。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道:
“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这就确立了姜尚是中华历史上创立韬略理论的开山祖师的地位。
姜尚著述的《六韬》,也叫《太公兵法》,为后世传承了宝贵的知识经验,孙武、鬼谷子、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后世许多智计高才都将《六韬》奉为圭臬。
以姜尚的功绩和地位,称他是“军师之祖”也是名副其实的。所以,军师榜上姜尚稳居第一,众人皆需望其项背。
第二名:张良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话被应用在了很多著名谋士的身上。但是其原版版权应该归张良所有,因为这是《史记》中刘邦称赞张良的话。
张良一身的本事多赖自身素质和黄石公传授的《素书》。
秦末农民起义之时,张良为报家仇国恨,追随刘邦打天下。他为刘邦屡出奇谋,扫平障碍,是刘邦创立汉朝的首功谋士。
凭张良之谋,大汉集团创下的功绩很多:
攻心降宛城、智计取峣(yáo)关、护主鸿门宴、暗渡陈仓、下邑之谋、借箸阻封、安抚韩信灭楚等等。
张良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他的谋略影响极为重大,屡次挽救大汉集团。
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助汉军杀出牢笼,夺取关中基业;
鸿门宴巧妙斡旋,保下刘邦性命;
下邑之谋,三王联合,重用韩信,终可与霸王一战。
借箸阻封,驳回了刘邦“分封土地,复立六国”的错误决定,避免大汉集团的土崩瓦解。
安抚韩信,在决战项羽的最重要关头,确保了历史走向大汉统一,避免了韩信自立的危险局面。
看后世的君主经常夸首席谋士“吾之子房也”,就知道张良在圈子里的地位有多高了。
综上,张良不论是功绩,还是谋略造诣,皆是军师中的翘楚,当居第二。
第三名:刘基
谋思迅捷人莫测,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基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作为朱元璋的顶级军师,辅佐其开创大明王朝。
朱元璋在创业时,一度陷入巨大的危机。两个最主要的敌人陈友谅、张士诚,对朱元璋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
朱元璋紧急请刘基入密室商量对策,刘基根据形势,为朱元璋定下了“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使得朱元璋绝处逢生,最终集中兵力先后消灭对手。
在朱元璋荡平江南,羽翼已成后,刘基主要负责灭元方略的制定,从中参与军机要务8年,最终成功将元朝残余势力彻底讨灭。
所以,以刘基的造诣和功绩,我推他为第三名。
第四名:姚广孝
道衍三教阴阳变,谋盖两朝定江山。
姚广孝,法名道衍,明成祖朱棣的首席智囊,靖难之役的幕后策划者,史上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
建文帝继位后,大行削藩,相继废除多个藩王,眼瞅着燕王朱棣也是在劫难逃,神奇的道衍和尚登场了。他多次进言献策,打消朱棣疑虑,坚定朱棣的起兵决心,以其过人的谋略,帮助朱棣最终推翻了建文帝,夺取皇位。
虽说靖难之役属于内战,但是姚广孝辅佐朱棣以一隅反击全国,而且最终还翻盘获胜,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只凭此旷世奇功,作为幕后主谋的姚广孝,就当得起这第四的位置。
第五名:王猛
纵横十载定北方,功盖诸葛第一人
王猛,字景略,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的丞相,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及巴蜀地区。
当初王猛与苻坚相遇,颇似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所以苻坚常把王猛比作自己的诸葛亮。
王猛虽然出身贫寒,隐居山中,但却是一个军政奇才。他在内主政,发展国力;在外领兵,开疆扩土,仅用了10年,就带领原本四面环敌的前秦,荡平群雄,统一北方地区。
王猛先稳定西北,巩固后方。他收服胡族各部,又先后率军压制东晋、前凉,令其不敢妄动。
之后,王猛借东晋北伐之机,谋划前燕。最终在灭燕战役中,他以六万精锐击破前燕三十万防御部队。
吞并前燕,前秦大势已成。收尾工作,又发兵灭了西北的仇池,劝降了被孤立的前凉,收服可陇西鲜卑、吐谷浑等部,还拿下了巴蜀地区。
如此一来,在王猛死前,前秦基本统一北方,还外加一个巴蜀地区。
可惜,王猛死得还是早了,否则苻坚也不会有淝水之败,搞得前秦土崩瓦解。
综上,王猛一生谋略超凡、功绩斐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排在第五,当之无愧。
第六名:高颎(jiǒng)
世务明达文武略,奇策密谋胸中藏。
高颎,字昭玄,隋朝著名宰相、军事谋臣,辅佐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消灭南陈,统一南北。
高颎出身渤海高氏,为人精明强干,知兵事,多智计。先后监军讨平尉迟迥叛乱和作为实际指挥者南下灭陈,其谋略高超,筹划稳妥,为隋朝统一南北立下主要功劳。
后来,高颎在突厥入侵战役中,谋划得当,大破都兰可汗,凯旋而归。
综合其造诣和功绩,高颎当排第六。
第七名:崔浩
料敌如神言必中,计无虚发比张良
崔浩,字伯渊,出身清河崔氏,魏名臣崔林之后,北魏顶级谋臣,常自比张良,辅佐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威逼南朝。
崔浩历仕北魏三代君王,到了拓跋焘一朝尤为被重用。他计无虚发,料敌如神,帮助拓跋焘灭亡胡夏、平定北凉、击破柔然,为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
观其平生造就,屡献奇谋,料事必中,可排第七。
第八名:杜如晦
目光如炬势立判,谋略深远帐筹谋
杜如晦,字克明,是隋唐时期李世民麾下的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时,杜如晦都随军为其出谋划策,确保胜利,为大唐的军事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杜如晦最初被李世民招入秦王府,作为参军。一路随李世民南征北讨,参赞军事。由于擅长分析判断形势,所以每每李世民出击前,都要根据杜如晦的准确判断,作出相应的军事方案,确保李世民在各大战役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杜如晦后来更多的功绩,多是在朝堂政事上,还有“房谋杜断”的功绩分流,所以我将他列在第八位。
第九名:孙膑
必攻不守因势制胜,得民慎战掌控主动
孙膑,本名孙伯灵,后来因为被同窗庞涓陷害,遭受膑刑才改的名。他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孙膑和庞涓原本同是鬼谷子门下,可惜庞涓怕地位有失,竟然害得孙膑差点没命。
孙膑的战绩其实多是来源于对魏国和庞涓的报复。
孙膑先是在桂陵之战中,扮猪吃老虎麻痹对手,然后围魏救赵调动庞涓回防,最后成功截击魏军,生擒庞涓。
桂陵之战,魏国虽然输了,但主力还在,休养生息几年依然能再现锋芒。
但是接下来的马陵之战,孙膑用“减灶计”,引诱魏军追击,等到埋伏圈时,万箭齐发,聚歼魏军。这一战,庞涓身死,魏军主力丧尽,从此失去了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一蹶不振。
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其军事思想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在后世多为借鉴,传播广泛。
根据其历史表现和功绩,我将他排在第九位。
第十名: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其实无需过多介绍,家喻户晓的千古良相,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实话单讲军略、功绩诸葛亮还真排不进军师前十。他的长处是内政,军事谋略造诣和军事成就他还不如同僚法正。更别说越国的范蠡、曹魏的郭嘉、后赵的张宾等一堆人还没位置排进来。
但是为了致敬我尊敬有加的蜀汉丞相,为他的坚毅不怠、执着坚守喝彩,所以决定将他提升到第十名。
以上就是霸气华丽的古代军师前十金榜,请大家品评指证,欢迎各抒己见,不吝赐教。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分享历史,欢迎关注留言点赞支持。
左慈真的能飞天遁地呼风唤雨吗?
左慈在历史上是有的,《后汉书左慈传》有记载,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历史。
左慈,道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左慈是葛玄之师。传其《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各一卷。曹植《辩道论》中说他擅长房中术。据有关史料记载,经过六七十年的修炼,是死后成仙的。葛洪《神仙传》也说他能够役使鬼神(理解天干地支),会变化、辟谷。
左慈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最神秘的人物,他是一个道士,更是传说中的世外高人,得道成仙,是三国里面唯一符合玄幻色彩的人物,左慈据说天资聪颖,从小便在一个人在山里修行,熟读道家经典,后来终于悟道成仙,于是就下山匡扶民生,救苦济贫,这很符合传说中神仙的特征,而且据说左慈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最后还不知所终,也就是说其实没人知道他最后到底活了多少岁。中国古代的生活是充满传说,神化,所以罗贯中把左慈这么写的神通并不奇怪。
左慈在三国当时社会上名气算不得很大,因为他的行踪飘忽不定,没人知道他的来历,也不知道他的行踪,更不清楚他最后的归宿,他几乎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传说一个背景,所以他肯定不会是主角,也就不会是名声很大的人。事实上他也是个江湖人士,跟朝廷诸侯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有关他的故事传说大过于事实。
有人说左慈是个沽名钓誉的人,他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也没有什么特别高深之处,其实他不过是当时的一个魔术师罢了,这样的江湖术士最擅长的就是障眼法,这种三脚猫的功夫,拿不上台面的,比如他曾经为了躲避孙策的准杀把自己变成一只羊,还在曹操的宴会上表演铜盆钓鲈鱼的伎俩,看起来非常人所能实现的事情,其实不过是江湖人士常用的掩人耳目的小手段而已。
左慈擅长炼丹药,据说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师父,而且左慈本人也活了一百三十岁,所以很多向往长生不死的人都想向他讨教,所以左慈就成为当时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但是拉拢不成也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左慈最后据说是羽化成仙了,估计就是被人暗杀了也说不定。左慈一生的为人没有什么让人敬佩的,他最为人诟病的是他擅长房中术,并且还以此为傲,到处宣传,这与他世外高人,道士神仙的身份实在太不相符了,这样隐秘的事竟然成为他的一个标签,左慈到底不是神仙,他终究也不过是个食烟火的凡人罢了。
左慈虽然行为举止,处事方式与常人有很大不同,他能做出很多非常人能及的事情,所以往往被当做是传说中的神仙,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但是事实上左慈的确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在《后汉书》上有很多他的记载,他本人并不是什么名士诸侯之类的社会名流,但是他能被人记住,就是因为他与当时最牛的人,比如曹操、刘表、孙策等人都有过交往,而且在与这些人的交集中,左慈还往往占据上风,这才令人称奇。
左慈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方士,方士在当时社会是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善于炼制丹药,还能上天入地,很有本事,而且往往很神秘。他们不与主流人士为伍,算的上是江湖人士。方士就是后来的道士的前身,而左慈就是这个人群中的佼佼者,他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创始人。
左慈高深的法术自然不用多说,关于他精通的种种技艺多是传说多于事实,有很多夸张之处。左慈算得上是个另类,他的寿命很长,当时人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就以讹传讹,加上想象,就显得很神秘了。实际上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异于常人的奇人出现,他们一般都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特征,比如异常长寿,擅长各种江湖技艺,长相奇特等,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左慈在当时也算是个名人了,《后汉书》,干宝的《搜神记》、《三国志》等都有关于他的记载,他的家乡庐州至今还保留左慈的各种遗迹。
所以说,左慈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三国演义》之所以神话他,主要还是他的方士身份以及他的传奇经历。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