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加农炮之战第2天,历史上的东北军为什么很强?
不到一晚沈阳就完全沦陷了、不到一周辽宁全省沦陷紧接着整个东北全境沦陷。在张作霖时代,东北军可以说强大,到到了张学良时代的东北军只能说是一流的装备、三流的战斗力,真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强大。
东北地处关外,远离连年不断的内战,加之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肥沃的土地,在那个年代,东北可以说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桃花源”。这也是为何日军要发动九一八事变也要讲东北拿下的原因,因为只有占领了东北,再以东北作为跳板,这样才有可能建立日寇口中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东北面积比三个日本还要大,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上面是沃野千里的大平原和茂密的原始森林、地下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张作霖执掌东北后,利用地下埋藏的矿产资源迅速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再以这些资本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军事等事业。到张学良时期,东北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甚至重工业占了当时全国的半数以上。
当然了,在诸多重工业中,最厉害的当属军工业!
虽说东北的军工业起步晚于关内的那几位大佬,但这抵不住人家东北军工的起点高、发展快,没多久就将其他人远远甩在身后。以生产子弹为例,1919年只能做到月产30万发,到了1924年经过两次升级后,月产量达到惊人的300万发。
要知道,张作霖的兵工厂可不是之生产子弹的,他们从士兵的鞋袜、帽子到飞机、坦克,没有什么是不能生产的。在九一八前,每月能产75Cm山炮70多门,反观内地,知道抗战前,月产还不到30门。此外,东北军共有陆军40万、海军3300人、舰艇27艘、飞机300多架,这是民国时期唯一一支同时具备海陆空编制的军队。
同时期,内地甚至连空军都还没有,虽说其它军阀还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军,但所有的军阀加起来都比不过东北军,至于陆军,这么说吧,东北军的火炮规模是老蒋中央军的10倍以上,其它军阀就更不用说了,没有什么可比性。
很显然,就军事力量而言,当时国内没有军阀的综合实力能与张学良相比的,哪怕是老蒋。当然了,张学良的综合实力超过的还有日本。这点,我们可以从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看到东北兵工厂和军火仓库时,流连忘返便可证明这一切。确切的说,九一八之前的日军其实没那么强,在九一八之后之后因为继承了东北的一切,变得更强大了,这也是为何后来八年的全面抗战,我们会打的那么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
毫无疑问,张学良的综合实力,绝对是整个东亚第一位的。但是,综合实力强,并不代表你就战力强,或者说你的数据好看,不代表你就“打”的过、打得赢。在面对日本人的挑衅时,一味的选择忍让,而这种忍让实际上就是“不抵抗”。
甚至为了彻底落实老蒋“不抵抗”的既定政策,张学良更是对驻扎在沈阳的第7旅说:“万不得已就退出北大营”,这样的话。
在日军磨刀霍霍之时,东北军的军火仓库竟然全被上了锁,说白了这是害怕士兵拿了弹药和日军干起来。但对日寇“不抵抗”的政策,换来的是不是日军的安分,而是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狼子野心。“九一八”当晚,一支仅500人的日军,就敢进攻驻扎在沈阳的东北军精锐——第7旅,要知道第7旅可是有1万人啊!
当时,整个北大营中,无数将士恳求一战,而被在“不抵抗”的政策下,军官们竟然不敢下达对日寇还手的命令,1万人的精锐部队竟被区区500日军赶出了驻地,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空军,东北军的沈阳东塔机场,是当亚洲地区最大的机场,里面停放着大量东北军的飞机。但在不抵抗政策下,所有空军官兵不得擅自行动,一支不到 100 人的日军部队攻入东塔机场如入无人之境。机场没300余架飞机就这样白白送给了日寇,其中有40架是刚买回来还没有拆封的!
试问,如此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在面对武器装备等等诸多方面都不如自己的日军入侵时,连屁都不放一个,又有何用?钱多、枪多、炮多、飞机坦克多,最终还不是便宜了日本人?转过头,日寇就那些这些装备来打我们。
将东北的大好河山拱手相送的东北军真的很强?我说未必!没什么比用一流的装备、三流的战力来形容它更合适了!
有人说明朝军队装备的火炮数量众多?
明军的火器口径越来越小这一现象,实际上发生于明初的永乐—宣德年间,原因倒不是说大明兵仗局的工匠偷工减料,而是当时明军的主要敌人蒙古和越南士卒的甲胄范轻化,甚至无甲。面对这样的敌人,轻小的火铳即可杀伤对方,这样一来还可以节省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火器口径的缩小主要表现在单兵火铳和大铳上,像明洪武年间的手铳,长度在43-55CM,口径3-5CM,用的都是大号5-8钱重的弹丸,可以在五十米内轻松的击穿蒙古的重型札甲,这种洪武手铳放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重型火枪。但是到了永乐年间,蒙古人已经被打的回归了原始部落社会,低生产的情况下蒙古的战士基本上都没什么铁甲护体,尤其是大部分蒙古部族的勇士都没有甲胄,只能多穿几件衣服。因此,永乐后期的手铳的长度就缩减到27-37CM,口径2-3CM,子弹2-3钱重,在五十米的距离依然可以击穿蒙古人的皮衣。
至于后来的明代火炮口径小,也是结合实际情况而定的。首先能威胁明帝国安危的蒙古、女真几乎没有什么城市建筑,最多女真有木寨城。对付这样的防御工事,小口径的佛郎机炮、虎蹲炮和二将军炮、灭虏炮就足够对付了。即使在进攻平壤时,单凭大将军炮的威力也是足够了(大概类似9磅蛇炮)。因为敌人多野战,所以明军并不需要大口径火炮,而是需要可是速射装填的火炮,因此各种轻小型火炮就成了明军数量最多的装备。像最后明军的最重火炮,也不过是18磅的舰载加农炮,但因为过于笨重,除了守城,没人带着它到处跑。因此后来明清作战时,火炮多是步兵炮最大口径的12磅和9磅加农炮。
越南最惨的一次战争?
谈起越南战争,最惨不过溪山之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北越突然集结重兵,向驻守溪山的美军基地发动突袭,这波春节攻势可谓是尸山血海,双方经过几十天的激战,最后对于哪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双方各自都有说法。
北越和美军在溪山的战争可以说是越南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当时北越几乎集结了国内所有的武器装备在溪山集结,其中包括中国和苏联向北越提供的152毫米加榴炮和130毫米加农炮,北越军队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像山洪一样向美军溪山基地发动猛攻,此次密集的炮火是越南战场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甚至在短短一天之内,北越向美军溪山基地火炮的投弹量达到恐怖的一千五百吨。溪山是越南首都的咽喉要塞,北越士兵在此集结的士兵达到四万,而且北越集结的兵力大多是参加过奠边府战役的,均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企图在此与美军决一死战,美军也紧急投入的士兵也近万。
同时美军也不敢示弱,派出了大量轰炸机,持续对北越领地狂轰滥炸,甚至美军的超级轰炸机B-52战略轰炸机也加入到战斗中去,美军几乎控制了越南的全部领空,在溪山战争期间美军轰炸机的投弹总量惊人的达到了八万吨,直接超过了美军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的弹道总量,溪山战争的惨状不言而喻。
北越面对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根本无法和美国长时间对抗,短短几十天后,北越军队已经无法承受美军战机的狂轰滥炸,最终北越军队彻底被打怕,全部化整为零再次采用游击战对抗美国。最终溪山战争结束,北越的伤亡人数达到一万五千人,而美军的伤亡人数仅仅是北越伤亡人数的二十七分之一。但是由于美国国内民众的反正情绪日益高涨,最终迫于压力美军从越南撤军。
明朝的火器技术相比同时期西方国家有多落后?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直到清朝前期以后,火器技术才开始真正大规模地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国家。后金建立后以及清朝前期是非常重视火器以及军事装备的,清军的红夷大炮威力巨大,然而在清朝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开始闭关锁国,腐朽落后,军备废弛,武器落后。发生在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对决俄罗斯帝国)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有线电报等,采用旧式装备的俄罗斯帝国受到采用新式武器装备的英法的重创,例如老式的滑膛枪的有效射程仅有137米,精度不高。新式线膛步枪米尼步枪(米涅步枪)的有效射程在457米,精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枪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枪膛,是枪管中装送子弹的部分,内带有膛线的火枪是线膛枪,诞生于15世纪初的德国。枪膛内无膛线的火枪是滑膛枪。膛线就是枪管内有线条旋转的线条,凸起的部份称为阳线,凹的部份称为阴线,它可以让弹丸发生旋转,从而在射击时更精确,距离也更加远。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论是线膛枪还是滑膛枪,基本都是从枪口装填弹药。作为线膛枪,弹丸的直径必须大于或者等于与枪管内凸起部分组成的圆形的直径,所以在装填弹丸时往往要用锤子等重物敲击才能把弹丸装进枪管,就算是这样,由于枪管内存在凸凹,也很难保持枪膛闭气性,所以虽然射击的时准确性有了,但是装填时间太长,射程并并没有理论上那么远。
1825年,法国军官德尔文对螺旋形线膛枪作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枪管尾部带药室的步枪,并一改过去长期使用的球形弹丸,发明了长圆形弹丸。膛线的设计也是门学问,设计不好的话,射出去的子弹也会精度不准的。1849年,法国人米尼在英国人诺顿、格林尔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生产出米尼弹,这种锥形弹头的直径略小于前装线膛枪的枪管凸起部分组成的圆形的直径,这样装填时就很容易。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这里塞一个软木塞,射击时,火药气体冲击软木,软木塞挤进空洞,子弹膨胀,这样子弹就与枪膛紧密贴合,弹体经过螺旋状的膛线后开始高速旋转,这样精度和远度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米尼等人又根据米尼弹设计出了新式前装线膛步枪米尼步枪,米尼步枪的出现使得线膛枪从实验室里走上了实战,滑膛枪就是开始退出了战争的舞台。
在1849年之前,西欧各国基本用就是前装滑膛枪(前装滑膛枪主要包括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和击发枪),枪膛里面无凸凹,是平滑的,弹丸的直径小于枪膛内直径。这样装填子弹很容易,但是由于弹丸的直径小于枪膛内直径,所以发射时,枪膛闭气性无法得到保证,射程一般也就100米左右,枪膛内是平滑的,激发出的子弹基本不旋转,会像抛物线那样下滑,所以精度也不高。
16、17世纪的欧洲,野战炮、攻城炮、迫击炮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舰船上一般配有轻型火炮,但是这时的各种火炮,无论是野战炮、攻城炮、迫击炮都还是比较原始,基本是前装式,弹药从前面装填,发射效率不高,炮兵要懂很多火药知识。地面的步兵则分两组,长矛兵负责防御,火枪兵负责进攻,但是刀剑和盔甲也是必备的,战争中的近身肉搏是常有的事,直到17世纪末才在步枪(滑膛枪)的枪口处装上刺刀,这时期的欧洲战争可以说是热兵器与冷兵器的结合。
火药是中国的炼丹家们发明的,随后火药被应用于军事,开始有了火器,南宋时有了突火枪,堪称枪炮的鼻祖。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了地跨欧亚的蒙古帝国,把火药和火器制造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到了欧洲。1410年,明成祖朱棣明朝(1368年―1644年)的精锐主力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欧洲最早的专门的枪炮部队西班牙火枪营创建于1510年。明军的神机营装备的火炮有野战炮、霹雳炮,枪支方面有火铳(属于火门枪)、手铳(属于小型火门枪)、连珠炮(多管火铳)。火门枪,有一个铁制的发射管,发射管尾端接一根木棍便于手握,发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门,用来点燃火药,将黑色火药从枪的膛口装入,再填充上弹丸(铁制、石制或铜制铅制的),从火门处引燃火药即可发射。
明朝(1368年―1644年)京城禁卫军(禁军是护卫明朝中央的明军精锐部队,明太祖朱元璋创建)三大营,三大营是明朝军队中最精锐的野战部队,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组建,分别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神机营是枪炮部队,三千营是蒙汉精锐骑兵,五军营是重装甲步兵。进攻时,神机营在前,向对方用火药一通发射,接着神机营迅速向两翼后撤,三千营的骑兵由中间出来一顿猛冲,最后手拿长矛的步兵上阵。三大营这三板斧系统在当时基本能打的明朝周边的敌手心有余悸。
15世纪中叶,欧洲人发明了火绳枪(火绳枪就是靠燃烧的火绳来点燃火药),16世纪传入亚洲的日本,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明军在从葡萄牙战船上和从倭寇身上相继缴获这种枪支,明王朝的兵仗局,根据火绳枪的仿制,制成了鸟铳,开始配备明军。1547年,法国人马汉发明燧发枪,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它摆脱了火绳枪受天气制约等等的缺点,从17世纪中叶到1848年成为了当时欧洲各国军队的主要枪支。1635年,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也制作了燧发枪。1619年,明朝在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中,火绳枪就暴露了很大的缺点,火绳枪不仅操作复杂,下雨下雪天无法使用,容易受风影响,点燃火绳时要保留火种也容易暴露目标。1635年,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也制作了燧发枪,但是当时的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也无心装备这种武器,后来的清朝也没有大规模地推广这种燧发枪,只是在满清贵族中一些人在使用。
明朝以及明朝前期,中西方在火药以及火器制作方面可以说是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明朝在火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所与当时的西方各国相比较还是落后。明朝的爆炸类火器也比较丰富,水雷类(如水底龙王炮)、炸弹类、地雷类(如无敌地雷炮),一开始是用火绳引燃,后来有些内装燧石通过拉发或者绊发引发摩擦发火引燃。如明代的击贼神机石榴炮就类似于手榴弹,当敌人靠近时可以投掷。水底龙王炮用粗香引燃,根据敌船的远近和水流决定香的长短,整个密闭,用鹅雁做浮标以通空气保持香不灭,香燃尽时引爆。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创制的虎蹲炮,虽然射程只有500米左右,但是携带方便,便于在山地作战,是古代版的迫击炮。1405年—1433年明成祖朱棣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首航时有各种类型的船舶200多艘(宝船、粮船、战船等),随行人员有翻译官、船员、明军等约2.7万人以上,最长的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船上的明军约有2万多,负责护卫的战船上都配有火炮,所到之处威服四方。1492年,哥伦布的首次美洲之行,船有3艘,长24.5米,宽6米。但是这一时期明朝执行的是海禁政策,允许的是朝贡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受到限制。
明朝后期,由欧洲传入了重型前装火炮红夷炮,明朝的工匠在仿制红夷炮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1642年明朝制造的“定辽大将军”大炮采用的铁芯铜体铸造法就领先于当时的欧洲。中国古代的火器技术真正开始大规模地落后于西方是在清朝时期,由于清朝坚持“骑射是满洲的根本”的政策,火器技术发展缓慢,不注重吸收别国技术和更新,军备废弛。1840年到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此时的西欧的火器技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西欧的火器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是在1848年以后,如果清朝重视火器发展,利用主场优势以及人口优势其实是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另一方英国还是有的一拼的。然而无论明朝还是清朝都是重视经验,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缺乏重视,清朝中后期又变的异常腐朽,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武器装备落后就成了一种必然。必须承认的是,明朝时期在火器技术方面是落后于当时的西欧的,明朝的很多火器很多都是属于“花架子”,就像武术中的套路,实战性不高,明朝以及后来的清朝还是更多地依赖于冷兵器,固守冷兵器时代的传统战争思维,火器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起辅助作用。而同时期的西欧则更多地依赖于热兵器(火器),重视火器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应用,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评论和关注
现代战争中若失去制空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张图就能解释了。
这是轰炸机一次投放凝固汽油弹的场面。
看看,任何火炮阵地,这一轮轰炸就完了。
在今天的阿富汗,美军地面巡逻的部队如果发现塔利班大部队,就会立即要求空中支援。
一般只需要10到15分钟,或者武装直升机,或者攻击机,甚至大型炮艇机都会赶来,迅速对地攻击。
这还是由于塔利班太弱,美军并没有使用现代化的战机,采用强大的高空制导武器。
这些战机的速度更快,甚至可能只需要5分钟就能实现支援。
比如美军新一代系统在2015年做过实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MV-22倾转旋翼机使用的新式“地面系统”确认目标后,经过改装的MV-22成功发射导弹,命中目标,从发出请求到实施攻击仅耗时4分钟。
4月~6月,美空军A-10攻击机使用行驶系统开展了50次演示验证试飞,其中10次使用了激光和GPS复合制导炸弹成功击毁目标,从发出请求到实施攻击耗时均小于6分钟。
在试验中,“地面系统”使用了“安卓战术攻击套件”,其使用十分便捷,控制官最少仅需点击3次平板电脑便可指挥一次空地打击。
简而言之,如果没有制空权,火炮阵地生存难以超过10到15分钟。
所以,在现代化作战中,任何国家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争夺制空权。
如果争夺制空权失败,再强大的坦克部队、火炮部队、舰队,根本无法有效作战,会成为活靶子。
在90年代,精确制导武器还没有大面积使用的情况下,伊拉克几十万大军,一线部队被摧毁百分之五十,二线部队被摧毁百分之三十。
战场上,伊拉克军队任何稍大规模军事调动,哪怕几十辆坦克的移动,立即会遭到密集的炸弹。
到了后期,伊拉克的坦克兵纷纷丢弃坦克,步兵逃走。因为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下,坦克的目标太大,相反步兵则比较安全。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