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大巫,嫦娥和后羿吴刚八戒三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通天大巫,嫦娥和后羿吴刚八戒三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嫦娥法力貌似与普通仙子差不多!但就这样的一位弱女子,不但执掌广寒宫,天蓬因对她几句戏言,被贬下凡间,这说明了嫦娥背景深厚,并不只是后羿前妻,吴刚红颜知己那么简单。

关于猪八戒条被贬下凡的原因,《西游记》有三处明确记载他企图调戏嫦娥,犯下天条。

1:《西游记》第8回:“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

2:《西游记》第19回: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

3:《西游记》第94回:只因蟠桃酒醉,戏弄嫦娥,谪官衔,遭贬临凡

以西游记所记载这三个处来看,猪八戒因冒犯嫦娥被贬,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但读完《西游记》全篇后,许多人或许会有疑惑,按身份嫦娥不过是比仙女高一点,论法力嫦娥与众仙子没啥差别。

猪八戒当时身为天宫大帅,执掌十万天兵天将,真要娶嫦娥,估计并非什么难事,而且天宫虽然禁止仙人或者仙女与凡间往来,例如七仙女和董永,但并不禁止天宫众仙的私下交往。

在西游记中,记载了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和披香殿的仙女交往密切,两人还因此下凡成为了夫妻,不仅在凡间生儿育女,奎木狼为此还13天没去值班。(天宫一天,地上一年),奎木狼不但擅离职守、还私自下凡、与仙女有染,犯下的天条比猪八戒要严重的多,结果,他受到的惩罚很轻,就是给太上老君看炉7天。和奎木狼相比,天蓬只因为喝多了,误创广寒宫,调戏嫦娥未遂,就被贬下界,不觉得很奇怪吗?

猪八戒被贬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许多研究西游的学者各执一词,但不可否认一点,肯定是因为嫦娥的身份非同一般,所以天宫和玉皇大帝才会如此重视,

玉帝对猪八戒出手也很重,不但命人打了猪八戒2000锤,还直接把他丢下凡间,不管他的投胎成什么,任其自生自灭。

这导致天蓬投错了猪胎,若果其中不是有啥差错,那很可能是故意为之,毕竟严谨著称的天庭,任何事情都要按流程来办理,出一丝差错都是不允许的,泾河龙王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对猪八戒惩罚如此之重,很明显是为了让众仙明白碰嫦娥的后果,以此重这来以儆效尤,杜绝此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玉帝通过这样的手段来给嫦娥一个交待。

细想一下,玉帝作为天庭至尊一言九鼎,为何要如此重视此事?还不是因为嫦娥来历非同一般,连玉帝都要忌惮三分。

嫦娥什么来历?

首先看上去柔弱的嫦娥,可不是天宫的普通仙子,她其实是上古大神月宫之主常羲,根据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她是上古天帝俊的妻子,《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根据金文和甲骨文记载,古代“羲”和“娥”的发音相近,凭借这段记载,有专家认为常羲(嫦娥)是月亮的母亲。

帝俊是中国神话谱系中的上古一位天帝,山海经《大荒经》《海内经》中多次提到他,帝俊妻子有好几位,其中羲和生下了十日,常羲生下了十二个月,还有娥皇,生下三身之国。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如果我们把帝俊三位妻子串联起来看看,会发现羲和、常羲、娥皇,是不是和嫦娥很接近,根历史资料记载,汉代以前嫦娥被称为羲娥、姮娥,因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称嫦娥。

既然是上古天帝的妻子,那么嫦娥论辈分比玉帝和一些仙人都要大,由此也能推断她在天宫的地位力非一般仙子能比。

为何嫦娥后来成为后羿妻子?

汉朝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朝代,秦汉时期无论是天宫还是人间,都发生了不少的变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间,就是在西汉末年王莽时期,

而西汉初期的文献《淮南子》,也首次记载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传说上古人族大巫后羿,用神箭射下了9个太阳,还在西王母哪里求的长生不死之药,这药给了嫦娥保存。没想到嫦娥吞吃了仙药,飞升上了月亮,

《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经过专家考证,《淮南子》是现存文献最早记载嫦娥奔月的,有可能先秦时期,民间已经流传着嫦娥奔月故事,但是到了汉朝才被广为传颂,逐渐成为了定俗。

也由汉朝开始,上古帝俊的妻子嫦娥,成为了人族大巫后羿的妻子,并且还是因为偷吃了后羿的不死之药,才飞升到了广寒宫。这段记载和《山海经》有很大出入,但这个凄美的神话,去深入民心,由此人们忘却了那个高高在上的帝俊妻子,只是记得广寒宫那位仙子嫦娥。

并且在一段时期内,嫦娥的形象还不是后世那样的娇美仙女,而是以一只蟾蜍的形象出现,这在许多汉朝的墓砖,还有壁画上都有体现。例如《淮南子》提到“姮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的记载。

蟾蜍和嫦娥有什么关系?为何癞蛤蟆变成了大美女?

本来嫦娥与蟾蜍没啥关联,古人在观察月亮的时候,发现月亮上的斑纹,外形很像一只大蟾蜍,在上古时期,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而月亮是天空最特别的天体,它和太阳星星不同,它存在着阴晴圆缺,特别月亮和黑夜才出现,因此古人认为月亮拥有一种死而复生的力量。

在屈原的《楚辞·天问》中,就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月亮有啥德行,拥有死而复生的能力?顾菟经常蹲在月亮里面,到位是为了什么?

许多人按字型来看,会认为屈原所说的“顾菟”是指月兔,但是通过专家考证,证明《楚辞·天问》中的“顾菟”指的就是月宫之主蟾蜍。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出土一件西汉帛画中,也证实了西汉初年,人们认为月亮住的不是嫦娥,是一只大蟾蜍。

由此可见蟾蜍和嫦娥本来没啥关系的,只是到了汉代,由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人们把她和蟾蜍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随着当时神话故事的人格化发展,还有就是天文学知识的提高,人们用嫦娥奔月的故事,一方面完美解释了月亮上蟾蜍怎么来的,又把月亮,嫦娥,羲和等联系在一起。

到了东汉时期,估计是民间的知识分子,觉得嫦娥这样的仙子,变成一只大蟾蜍有点 别扭,因此逐渐的把嫦娥抽出来,就此月宫就出现了嫦娥和蟾蜍共存的情况。

东汉末年,随着张道陵建立了道教,嫦娥逐渐成为了一位重要的道家仙子,并且成为了月宫唯一代言人,蟾蜍逐渐的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就是温顺可爱的月兔。

嫦娥和吴刚又是什么关系?

东汉以后,广寒宫除了嫦娥和月兔没有其他仙人,嫦娥要想找个聊天的人都没有,而根据西游记的年代推算,天蓬被赶下凡间的时间,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后,也就是东汉初年到唐朝李世民,这500年的时间内,

纵观这段时期许多历史典籍,都没有记载吴刚这号人物,例如李白的《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吴刚首次登场,是在晚唐时期,他首次出现是在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中,书中记载当时有个人叫吴刚,因为在修仙的时候有过失,后被被罚到广寒宫去砍桂花树。

广寒宫这棵桂花树有自动愈合功能,吴刚怎么想办法,它都能瞬间愈合,吴刚为了脱身从不敢歇息,但差不多一千多年过去了,依然没听说他把树砍倒了。

关于吴刚被罚到月宫砍桂花树的神话传说版本很多,但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吴刚无法砍倒桂花树,成为了广寒宫的一份子,

有了猛男吴刚的加入,顿时让月宫热闹的不少,由此民间把吴刚和嫦娥想到了一块,毕竟两人在同一屋檐下,两个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当然有着说不完的话题,由此吴刚被人们认为是嫦娥的好邻居和蓝颜知己。

那么两人到底有没有在一块呢?

南宋的著名词人辛弃疾曾经写道:“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专家从典籍中查找,没有发现吴刚和嫦娥是夫妻的相关神话,可见古人还是将两人定义在知己好友而已。

把吴刚和嫦娥当做夫妻,只是近代才出现,这和人们想突破传统,追求自由的爱情,对家庭团圆的向往有极大的关系,多少和人们心中希望嫦娥与吴刚能修成正果的心态有关。

按照西游记的分析,吴刚可能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纠察灵官,明面上他是被来罚砍树的,其实任务就是保护嫦娥,所以在西游记中,天蓬醉酒悄悄到月宫,正是被神秘的纠察灵官发现,并且立刻通风报信告诉了玉帝,

纠察灵官也就出现过一回,就再也没有被出现了。仔细思量一下,广寒宫可是天宫重地,寻常仙人特别是男的,都会避嫌远离此处,可纠察灵官却恰好的出现,及时把猪八戒和嫦娥的事告诉了玉帝,

导致猪八戒连个逃的机会的没有,直接被困在了广寒宫,面对确凿的事实,猪八戒完全无法推搪,试想一下,什么人会及时知道广寒宫内的动向,又是什么人能布下天罗地网,让天蓬无法脱身。

为何唐朝以后,吴刚会突然的出现在广寒宫内,完全可能他另外一个身份就纠察灵官,玉帝不想再有类似猪八戒闹广寒宫的事情发生,派出纠察灵官乔庄为吴刚,秘密的保护着嫦娥。

由此可见嫦娥的身份极为重要,背景也非常的深厚。

1:嫦娥身份是上古天帝帝俊的妻子

2:嫦娥掌管的广寒宫,是天庭的一个重地,是天地运行法则之一,其地位仅此于金乌,但很奇怪这样的一个重地,竟然没天兵天将把守,而且距离天宫有很远,唯一能解释的,这里有大神在镇守,此大神的关系和嫦娥非同一般。

3:嫦娥是月宫之主,被古代认为是月亮精华的人格化身,因此她等同于太阴之气的化身,要知道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阴阳两气合成的,由此细想一下嫦娥,可不是天宫中跳跳舞,唱唱歌的仙子那么简单,她可是万物都尊重的大神。

4:在西游记和许多民间神话中,都会出现妖族和精怪修炼,都要敬拜月亮,并且在晚上向着月亮吸收日月精华和天地灵气,而大部分的妖族要修炼成功,都要借助月亮提供的能力,这些修炼成仙的妖族也不少,因此玉帝对嫦娥都要忌惮三分。

5:嫦娥掌握着长生不老的秘密,《西游记》孙悟空是为了长生不老才千里迢迢,去拜访名师得到菩提祖师的指点,长生不老又是人类数千年来一直的终极探索,特别是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也是费尽了功夫。

嫦娥一直以来就和长生不老有关,首先是她最早长生不老药的体验者,其次她更掌握了长生不老的秘密,因此数千年来容颜不变,甚至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时尚和漂亮,

更重要的就是玉兔天天在捣药,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天宫太上老君的仙丹已经是出了名的,为何玉兔要天天捣药呢?她捣药何用,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为嫦娥的长生不老药配置材料。这个秘方,她也没有告诉玉兔,因此玉兔为了尽快成为太乙上仙,才想到了与唐僧成亲。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大概能推测出嫦娥的来历和背景,作为上古天帝的妻子之一,本身就拥有一定的神力,并且应该受到部分远古大神的拥戴,她作为月宫之主,不但掌握了万物所需的太阴之气,更重要掌握了月亮的精华,因此她也是万妖成仙重要一环。而更重要的她还掌握了一个天宫的秘密,长生不老药的制作方法,嫦娥在人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的象征,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相思的一个寄托。嫦娥和月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嫦娥不但是美的象征,更是民间对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也因此猪八戒闹出的幺蛾子后,玉帝不惜重罚猪八戒,为的就是给嫦娥和嫦娥背后的势力一个交待。

颛顼帝为什么要绝地天通?

上古的时候,人们认为,地上之人与天上之神无缘往来,只能靠“巫觋(xi)”从中沟通。由此也相安无事,宁静有序。

后来,到了少皞时代,“有些人乱来”,让神祇与人混居,人人皆可祭祀,结果搞得“民神杂糅,不可方物”“民渎其盟,无有严威”。

于是,才有了颛顼的重整纲纪,“绝天地通”。

而 “乱来”的“那些人”是谁,“屎盆子”扣在了“九黎”头上,为首之人是蚩尤。

后来,就有了“禁淫祀”“禁淫祠”一说。之后,不少朝代都这样干,尤其唐宋,曾经大规模“禁毁”过。

最早记载这件事的,是被归于“周书”的《尚书.吕刑》。

其云:“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姦宄,夺攘矫虔。……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译成白话是——吕国的王说:古时候有一种宣讲史事的“故训”,曾讲到蚩尤肆行作乱,把恶习蔓延到平民百姓当中,使成群抢劫、谋财害命像鸱鸮一样邪恶,作奸犯科,明火抢夺,暗地盗窃,称诈暴取,无恶不作。……上帝哀怜被刑戮的庶民是无罪的,对肆行虐刑的人处以威严的惩罚,断绝那些肆虐苗人的世系,不让他们有后代留在下界。过去由于苗民受尽苦难,无处申诉,只好诉求上帝相救。家家以巫术直通上天。为了纠正这种巫风盛行乱况,就命重和黎分别民、神事务,严格禁止民神杂糅,厉行“绝天地通”,断绝地下庶民与上天之神直接沟通,使不再有庶民与天神上下交往之事。

《国语.楚语下》对《吕刑》这段话做了详尽解释。

其曰:“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成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皞之哀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这是说,楚昭王问大夫观射父:“《周书.吕刑》讲的重、黎使天地不通,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不这样,人是不是可以登天呀?”观射父回答说:“《周书》所讲非此意。古时,民神不杂处。民中精明而没二心之人,能做到专一、恭敬、中正,其智慧能上下比度,其通达能广远明朗,其洞明能光照万物,其耳聪能悉听四方。这样,明神就会下附到他们身上。具备这种能力,男的叫作觋,女的叫作巫。这些巫觋制定神灵居所和祭位次序,规定牺牲、祭器、四时祭服,而后选择先圣后裔中品质光明,能知道山川名号、远祖神主、宗庙事务、昭穆世系、庄敬勤谨、礼节适宜、威仪规则、容貌修饰、忠信品质、洁祀祭服,尊敬明神的人,让他们做太祝。选择著名姓氏的后裔,能知道四时物产、牺牲动物、玉帛类别、祭服准仪、彝器数量、神主次序、祭者位次、祭坛场所、上下神祇、氏姓出处,诚心遵循旧典的人做宗伯。于是,设有天地神民以及各种事物的官员,称之为金正、木正、水正、火正、土正五官,各司其职,不相混乱。下民因此能有忠信,天神因此能有明德,民神异事,恭敬而不亵渎,因此天神降下吉祥事物,下民以各种祭物献享,祸灾不会到来,财用不会匮乏。到少皞衰落的时候,‘九黎’破坏原有秩序,地民与天神混杂相扰,不可辨别名物。人人祭祀,家家为巫,没有盟誓之诚。民众因祭祀泛滥而(财物)匮乏,得不到神灵赐福。祭祀毫无法度,地民与天神等同。民众亵渎斋戒盟誓,对天神没有敬畏之心。天神习狎民众祭祀法则,认为民众祭祀行为不洁。祥瑞不再降生,民众无物献享。祸灾一再到来,民众不得受命之气而早夭。颛顼受命而王,所以命‘南正重’主管天以会天神,命‘火正黎’主管地以辖众民,让祭祀恢复旧规,不要互相侵犯亵渎,这就叫做绝地民与天神相通之道。”

这把前前后后说得够清楚了。

周代,对于颛顼之前的“乱象”,有了一个专用名词——“淫祀”。

《礼记.曲礼下》云:“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非其所祭而祭之”,指不当之人主祭,如《左传.僖公十九年》所载宋襄公让邾文公用鄫子主祭次睢之社。

“淫”,义为“过度”“过甚”。

《礼记》,是后儒学习孔子所传《周礼》的“笔记”。这段话是说,祭祀必须遵守规则,废止的祭祀就不要再举行;仍然举行的不敢废止。不是自己该祭祀的偏要去做,就叫做“过度的祭祀”。过度的祭祀不会带来福佑。

《汉书.郊祀志》载:“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各有典礼,而淫祀有禁。”

这是说,“禁淫祀”,是从周公的时候开始的。

唐宋之时,有了“禁毁淫祠”一说。

《旧唐书.狄仁杰传》曰:“吴、楚之俗多淫祠,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扎、伍员四祠。”

如此看,“绝天地通”和“禁淫祀”“禁淫祠”有两个“要点”——

第一,不是每个人都随便可以祭祀。

第二,不是每个“牌位”都随便可以祭祀。

说穿了就是一句话——谁可以祭祀,祭祀谁,只能由帝王说了算。

这才是“绝天地通”和“禁淫祀”“禁淫祠”的根本。

上古时期,贵族阶层中有专门的“巫觋”集团,君王帝王,往往就是最大的“巫觋”。

《文选.张平子思玄赋》李善《注》引《淮南子》:“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汤曰:‘我本卜祭为民,乞乎自当之!’乃使人积薪,翦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燃,即降大雨。”

不管商汤欲自焚祭天真假,其为“大巫”可知。商汤七名,一名为“履”,《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载“巫履”,应即指成汤。

殷商卜辞中,对一个叫“巫咸”的“巫觋”有频繁祭祀。其应与商王“大甲”同时,常常在祭祀中排于第二位,仅次于商王。后世,此人被与甘氏、石氏列为“三大星官”,亦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与天通”之祭祀之权,古代始终与“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绝天地通”,本质上,是古代帝王标榜自为“天子”的最关键手段。

鬼吹灯系列小说到底有多少部?

《鬼吹灯》是天下霸唱的作品,原名:张牧野,说鬼吹灯是一部奇书,一点也不为过,整部想象丰满,故事与故事间的传承恰到好处,文笔细腻,引人入定。

有天下霸唱出版的一共有八部,其顺序分别是:1、精绝古城;2、龙岭迷窟;3、云南虫谷;4、昆仑神宫;5、黄皮子坟;6、南海归墟;7、怒晴湘西;8、巫峡棺山等八部。

精绝古城

这是由一个想发财的人和一个担负着战友使命退伍兵,组成的盗墓团伙,而后进入地宫,却被意外诅咒。这是我接触的盗墓笔记的第一部,刚翻开书的时候,我觉得这部书应该是那个盗墓者年龄大了,决定收手,改行写小说了,不料作者的年龄竟然这么年轻。这一部被拍成电视剧,由老干部靳东和赵刚,陈乔恩主演。

龙岭迷窟

这是由一个绣花鞋,把盗墓二人组引入唐代大幕的故事,这次应该说是三个人,还有大金牙,在进入墓地期间发现其是一个墓中墓。作者用矛盾的思想写出不矛盾的文章,墓中墓别管从古到近都是大忌,作者脑袋真是开挂了。这部也被拍成了电影,里面的主演大多不认识,只有一个赵立新比较熟悉,希望不要失望吧。

云南虫谷

说起这一部就想到了,哪些蛊术,不晓得这些资料是作者靠的想象,还是有实际文献的帮助,水上漂浮的女尸,一个大葫芦,还有半只上古的大蜈蚣。还有最后逃离时抱着那人头跑,想象都害怕,再次感叹下作者的脑袋是不是已经进化到200万年以后脑容量达到了2800。本部也被拍成了电影,前几天刚在优酷上看过花絮,里面大多数主演不认识。

昆仑神宫

那冰封的女尸到底张啥样,有点模糊了,真相看看那尸体,竟然能让那么多人为止倾倒,里面描述的,保护老板的鱼群,还有那上古的兽,以及那煮不烂的牛肉,场景的描述激发了我探险的欲望,但是如果真有这地方,恕我直言,我不敢。作者不仅脑容量大,还能有这么多的素材,可见其勤奋。好像也要翻拍电影,写到这才发现,导演都是非行,这位大神何许人也?

黄皮子坟

有人说这张是垫底的,但我觉得,前面的盗墓经历有悖胡八一的初衷,胡八一,参加过战争,在战友的保护帮助下才得以生存,活下来的胡八一自身担负的不仅是自己的责任,还有战友的责任,而这一章我觉得回到知青地,又还原了胡八一的初衷,这章很有意义。里面的水银灌孩子那点,真是让人头皮发麻,使人愤怒。这个电影我看了,主角认识但叫不上名,还有那个待眼睛的,无奈!这不是胡来么?

南海归墟

对这部印象优点模糊了,里面好像提到了海和尚,还有类似美人鱼的东西,叫什么姣,其油脂能让做长明灯,不过多去说不太了解的。

怒晴湘西

......

巫峡棺山

算了,想不到东西,回头再看一遍,但是印象中这个大结局真不咋地,全篇都是扫过去的,不过我承诺绝对是看了。

总体来说前几部真的印象太深了,看的时候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码的,绝对的龟速看书,但内容丰富真的吸引人,跟做过山车一样,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后面么?可能是阅读疲劳吧?

以上是关于,对鬼吹灯八部顺序及内容的简单回答。

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就这八部,其余的关于鬼吹灯之什么,就不推荐看了,说句不道德的话,感觉像是骗钱。

龙这种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龙这种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我来答

水墨太阳

LV.4 2010-05-04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起源

从本世纪初到现在,面世的有关龙的起源和本质的论著、论文已超过百余种,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里我们不妨作一简要的介绍--

神异动物说

这是以《辞源》和《辞海》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前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后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相近的说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朱天顺)“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刘志雄、杨静荣)

“神异动物”是以“动物神异”为基础的,前者来源于后者,那么,是哪些动物通过“神异”而变成“龙”了呢?这一点,《辞源》和《辞海》没有讲清楚,学者们的探讨则多种多样。且看:

爬行动物

卫聚贤说“龙即鳄鱼”;王明达说“龙形象的基调是鳄”;祁庆福认为龙“其实就是鳄鱼的最早称呼”;王大有认为“中国最原始的龙是湾鳄、扬子鳄”;唐兰说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何新说龙“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

徐乃湘、崔岩峋认为“龙是以蛇为基础的”;李埏说“龙是蛇变成的”,是古人“以蛇为蓝本,依照蛇的形状和特征,再附加某些想象而塑造出来的”;刘敦愿认为“最早的龙就是有脚蛇,以角表示其神异性”;何星亮提出“龙的基形为蛇,而蛇类中最接近龙的是蟒蛇”,因此可以说“龙的原形为蟒蛇”。

哺乳动物

刘城淮说“在蛇类和蜥蜴类之外,龙还有一个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那便是马类”;他进而指出“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李埏认为“龙的首角是古人摹拟牛头而塑造出来的”:”我们现在还常说‘牛鬼蛇神’,看来,龙就是二者的结合”。孙守道等提出“龙首源于猪首”。

物候参照动物

陈绶祥认为,龙身是“扭动的虫形”,龙角是先民“测定时间的工具--表”。“在广大的范围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物候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候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图腾合并说

此说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闻氏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何星亮亦认为,“龙原是一种图腾,但它又与其他图腾有区别。它最初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

天象树神说

何新曾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

胡昌健说,“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尹荣方的看法别致一些,他认为,“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地相似。”

恐龙遗记说

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主张龙的观念应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或主张先民因对恐龙的恐惧而产生龙崇拜,王大有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或许古人见到的龙,真的就是恐龙,后来它们渐渐见不到了,才把它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加以崇拜。”

外邦传入说

章鸿钊认为中国的龙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龙,约在黄帝时期传人中土,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龙,而且所有的龙都出于同一个文化发源地--巴比伦,中国的龙同样也是巴比伦古龙的后裔。

模糊集合说

对于龙的起源和本质,庞进提出了“模糊集合说”,即认为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中国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贯穿着、体现着模糊思维的艺术创造。

评述

作为古生物的恐龙,灭绝于距今七千万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于三百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间相差了六千多万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龙的,也就更谈不上对恐龙的记忆和恐惧,显然,龙为恐龙遗记说,是站不往脚的。

章鸿钊是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主张者,其观点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西方文化中的毒龙和中国文化中的神龙在与水的关系上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差异很大,史密斯的说法缘于他的极端传播论,即坚持认为世界文化发源于埃及和巴比伦,两人的观点都产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外学者对文化现象研究的深入,中国文化西来说和极端传播论都失去了市场,龙为外邦传人说也就为学术界所不取了。

对龙为图腾合并说也有比较大的争议,否定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几乎所有图腾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体的生物或无生物,而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害、毁伤或杀害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的载述。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编辑本段]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虫+八)(虫+夏):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赑屃: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椒图: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狻猊: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自远古以来,广袤无际的天空一直是人们幻想驰骋的场所。

星河的浩瀚,明月的皎洁,朝阳的灿烂,云霞的瑰丽,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把天上视为人间无法比拟的美境;而斗转星移的天象演化,冬去春来的四时变迁,电闪雷鸣、雨雪霜冻、洪水飓风乃至地震山崩、潮汐海啸等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又引起人们巨大的惊惧,认为上天存在着无限的权能,既可对人佑护,又可对人惩罚的神抵.这些神居住在美妙无比的仙境之中,注视着地上芸芸众生的一举一动,以威力来表达他们的喜怒。于是先民们产生了最初的仙及仙境的概念。按古代典籍《淮南子》、《穆天子传》的记述,天分为三,昆仑之上有凉风之水,称为下天,人登上可以长寿不死;再向上是中天,称为悬圃,是无风无雨的灵界;再向上是上天,是大帝为首的诸神的居住之所。这里有春山之泽,有清水之泉,温和无风,飞鸟翔而百兽戏。

古人对仙境的设想并不是一个模式。除了西北高耸的昆仑外,东方浩瀚的大海也同样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力。《列子》中这样描绘:在渤海东下知几万亿里的地方,有一条大山谷,实际上是个无底的沟壑,称为旧墟。天地间的江河之水,全都流到这里,但壑中之水既不增,也不少。其中有5座仙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山高下周围约3万里,山顶平坦之处9000里。山与山相距7000里。山上有金石之台,禽兽个个通体洁白如雪,又有丛生的珠玉之树,上结甘美异常的果实,吃了不老不死。仙山上所居之人非神即圣,不可胜数。一日之内即能飞翔往来。

中国龙文化中,龙的另一项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龙湫歌》勾画了湫龙行云施雨的壮观场面:

环湫巨木老不花,渊沉千尺龙所家。

爪痕入木欲数寸,欢者心掉不敢哗。

去年大旱绵千里,禾不立苗麦垂死。

林神社鬼无奈何,老龙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风,倒卷江水倾虚空。

鳞间出火作飞电,金蛇夜掣层云中。

明朝父老来赛雨,大巫吹箫小巫舞。

词门人散月娟娟,龙归抱珠湫底眠。

龙何以被当作司云布雨的神灵?这与龙的摹写原型有密切的联系,也与远古的农业经济息息相关。我们知道,龙虽然是由多种动物的形体结合,并经过艺术的夸张和变异而成,但这些动物大都是与水有关,如鱼、鳄、鲵、蛇等,某些与龙的起源有关的自然现象,如云、虹、闪电等,也与水或雨有密切的联系。这样,龙很容易被远古的先民想象为一种下可潜于渊、上可腾于天、行有从云雷电、可影响川泽云雨的神兽。《易经》中就认为云从龙,凤从虎。东汉的学者王充说:“龙听到雷声而起。龙起必有云相伴随,夏季则多有雷雨,龙多登云,乘云雨而行走。”

龙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传说中,龙也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工具。《山海经》中记载了一则黄帝与蚩尤作战的故事,故事中说蚩尤率军队进攻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进攻。应龙受命后用它司水的本领将水蓄积起来,造成缺水,以图阻止敌人。但蚩尤请来风伯和雨神,纵风下雨。黄帝又从上天派下一名称作魃的女神协助应龙,止住了风雨,最后将蚩尤击败。但应龙与魃也无法回到天上,于是地上大旱。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大诗人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表上后,新党官员们马上从中嗅出了苏轼的不满情绪,他们决定找一个借口,再给苏轼一点颜色。

借口很快找到,这就是苏轼的诗。

诗人的天性是吟颂,无论是欢乐还是愤怒,都可入诗。苏轼的弟弟苏辙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诫他:“北客南来休问讯,西湖虽好莫吟诗。”但苏轼还是借诗抒发胸臆,宣泄胸中的块垒,于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个月后,即被押回乌台(即御史府,宋代纠弹百官的机构)。

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这不过是封建社会千百起文字狱中的一起,但原因较为特别,即因“龙”而起,文字中对“龙”的态度有了问题。因为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又是皇帝的代称,皇帝是“真龙天子”。

中国最强四大阵法?

No.4鹤翼阵

鹤翼阵是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左右包抄是鹤翼阵的战术思想。基本敌人一旦进入两翼包围的范围后,就只有等着即将到来的屠杀了。

No.3鸳鸯阵

鸳鸯阵是戚继光发明的一种灵活多变,攻守兼备的阵型。相对于大集团作战,鸳鸯阵是可以化整为零,也能合零为整的阵型。这个阵法的特点就是每个个体都没有突出的才能,但是结合在一起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运用此阵,可以轻松取得咋舌的战损比。

No.2撒星阵

撒星阵是南宋名将岳飞破金兵“拐子马”的阵法。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士兵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过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这种战法对付骑兵有奇效,但是,专砍马腿,有些残忍。

No.1八卦阵

八卦阵是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发明的一种阵法。它变化莫测,如果不是掌握了道法精髓的军事家是很难施展开来的。如果硬要用的话,反而会变成一种呆阵。敌人轻轻松松就能破解。所以诸葛亮之后的军事家们几乎都不敢用这种阵法,不得不说也是一种遗憾。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滑动解锁才能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