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力士,如果李白杜甫王维在现代生活并在头条上发诗词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声力士,如果李白杜甫王维在现代生活并在头条上发诗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年才一个李白,代表了中华文化瑰宝唐诗的最高水平,岂是近十年来在头条上的内容可比?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面,唐诗又是诗词的巅峰。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王维“诗佛”,这三人既然能成仙,成圣,成佛,自然是最能代表唐诗的。

比如我回答的第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说起“诗仙”李白,我想这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文化人物了,从小到大,从小学到大学,课堂内外,我们都可以读到他在一千多年前的作品。

看到月亮,我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管你有没有到过庐山,《望庐山瀑布》,你会背诵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歌颂友情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独坐敬亭山》,你读到了什么?孤独、寂寞,有没有一份闲适?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至于李白的其他诗句,自然还有非常多,这里列举的只是一些我们最耳熟能详,容易背诵的。

读李白的诗,是很大的精神享受,因为它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诗歌里,李白讴歌壮美的河山,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不愧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诗圣”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

“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杜甫的《绝句》,应该是我们最早学到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以这些诗句命名的菜式,但既然能命名为菜式,自然是受众很多了。

还有《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想,很多朋友上学读书的时候,感受不深,参加工作后,在城市里东奔西跑,搬过几次家后,自然能更深感受到杜甫老人家的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号称“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笔到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他的诗也因此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名篇,比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的《画》,是我最早背的一首诗,还记得当年自己两次在树下摇头晃脑背诵这首诗的情景,因为眼前脑海里随着诗句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苏东坡对王维的评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简单列举几首王维的代表作: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是最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有画意美、音律美,另外还还具有禅意美。

王维是禅宗的追随者,由于仕途不顺,过着隐居生活,信奉佛学,淡泊名利。他的诗营造出”空”“静”的意境,重传神、轻迹象,各个细节都在服务于完整的境界。《鸟鸣涧》,依托对鸟鸣春润灵动画面的描绘,彰显了诗人被大自然意境所陶冶的高尚情操。

话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你想到了什么?

以上的,李白、杜甫、王维,这些诗词,哪一句不是流传一千多年,而且还会一直流传下去。

反观我们现在创作的平台今日头条,2012年开始成立的吧,到现在也就不到十年。

当然,现在的信息社会,光我们一天创作出来的字,都不知道比上面三位大诗人的字数多多少倍。

但是,十年来的这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如果挑一些最精彩的出来,三年后,还有多少人会记得呢,十年后,大家还记得吗?

我看这个答案堪忧啊。

假如,李白看了我们这些年的精品,看不下去了,先在头条发表一篇《静夜思》,阅读量上千万要的吧,再发布《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大家是要亿万阅读,千万收藏才行啊。

毕竟,我觉得,而事实上也如此,始终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一直传诵下去的,别看之前一些站在风口上的,粉丝、阅读等有多么高,假如内容不够优质,那也是很难坚持的。

至于一些朋友说的,什么兴趣认证之类的,这些对李白等人肯定也不是事啊,该认证就认证呗。另外,作为如此优秀的创造者,两个微头条就几个亿了,头条直接联系给个黄V,又是多大的难事呢?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是告诉自己,要坚持学习,创作输出优质内容,未来会更好!

执法记录仪的声音大小怎么调?

关于这个问题,执法记录仪的声音大小可以通过设置菜单进行调整。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打开执法记录仪的设置菜单。

2. 在菜单中找到声音设置选项。

3. 进入声音设置界面,选择音量调节选项。

4. 通过上下箭头或滑动条调节声音大小。

5. 调节完成后保存设置并退出菜单。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执法记录仪录制视频时,应该合理调节声音大小,以保证录制的视频声音清晰、不失真。同时,也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保护被录制人的隐私权。

二龙山的三位头领鲁智深杨志武松?

引言

“天下英雄起四方,众虎同心归水泊”。水泊梁山之上,有着众多的地方山寨。

这些山寨或感念宋江之义气,或无力独自对抗朝廷的围剿,或受好友之相邀,都纷纷归于水泊梁山。

而在所有这些地方山寨中,实力最为强悍的毫无疑问是二龙山。二龙山上的鲁智深、杨志、武松,不要说是与那些小山寨相比,就算把他们放到鼎盛时期的水泊梁山,此三人的能力也是出乎其类的。

分析

鲁智深、杨志、武松,作者之所以把他们都放在二龙山上,绝非是随意一笔,而是有意为之。

从成书的角度去看,鲁智深、杨志、武松,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出现都要早于《水浒传》。所以说,这三人是《水浒传》的元老型人物。而且,在《水浒传》成书之前,这三人之间就有犬牙交错的故事。

而从人物的角度去看,鲁智深、杨志、武松又都曾经在朝廷任职过。虽然落草的原因不同,但他们都比常人更能理解朝廷的黑暗。

鲁智深看到高俅、高衙内的无耻;杨志曾经在太尉府任职,一身的武艺无处施展,是郁郁不得志;武松更是被张都监、张团练所陷害。

再从故事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松最后上二龙山其实也是有任务的。宋江给武松安排了,如果有机会,鼓动鲁智深、杨志二人接受招安。

总而言之,鲁智深、杨志、武松,都在二龙山之山,乃作者有意为之。而且,从武艺的角度来看,此三人也更符合惺惺相惜的江湖原则。不过,要是说谁的综合战力更强,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论及搏命,武松当属榜首

整个《水浒传》中,若是仅论武艺,武松或许排不进前十,但如果说起来搏命,武松应当是第一。

从景阳冈打虎,到狮子楼复仇;从快活林逞强,到飞云浦脱身;从鸳鸯楼搏杀,到蜈蚣岭除恶,武松遇到的敌人无论强弱,他所表现出来的意识都非常强悍。

对武松而言,没有敌人能让他畏惧,即便对方强于自己,也依旧战意满满。而且,他遇到不如自己的人的时候,也是“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武松有骄傲的一面,可一旦交手就会变得谨慎。正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说的就是武松。

景阳冈打虎,可以看出来武松的气力之大;飞云浦脱身,可以看出武松的机敏应变;鸳鸯楼搏杀,更是可以看出武松一旦出手,绝不容情的狠辣。

综合武松的战绩,从未有过失败。虽然没有过一流的好手,可却是屡屡身陷险地。而武松,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成为最后的胜者。

武松战意之强,在水浒中无人能及,要是到了拼命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是武松的对手。即便武艺比武松好,武松也能做到“两败俱伤”。

杨志的基本功最扎实

杨志是武举出身,又是杨令公的后人,绝对的世家子弟。

与武松的野路子不同,杨志从小就练习弓刀石马步箭的练习。对于杨志而言,所有一切上战场用刀的东西他都要学。

所以,他精通于枪法、刀法;擅长弓箭;既可以马战,也可以步战;而且对军事理论他也不会陌生,否则考不了武举。

论及兵器,杨志用刀与林冲酣战,用枪胜了急先锋索超,大名府展示过弓箭的技巧,马战可以为马军八骠骑,步战又与鲁智深打的不分胜负。

毫不夸张地说,杨志是梁山上标准的炼金石。也是梁山上,少有的纯科班,全方位的优等生。只不过他更适合疆场,而非是草莽。

而且,杨志也是机敏之人。生辰纲一事上,杨志虽然是中计了,可杨志对吴用一行人是有着怀疑的。即便最后中计了,更多是因为周边的推波,而非杨志本人不够聪明。

要是说考试,说基本功,二龙山上杨志是最优秀的。

综合战力还得是鲁智深

什么叫做综合战力?其实这并非不是一个好下定义的概念。

是不是要考核领兵能力,是不是要考核箭术,是不是要看生存技巧,这些都可以被纳入综合战力。而小编也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一下我感觉的综合战力,即马战+步战+力量+弓箭+领军。

如果从这五个维度来考量,个人认为鲁智深应当是排在第一位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鲁智深的官方身份,他是鲁提辖,可在这个之前鲁智深是关西五路廉访使。

这里其实要说一个作者的错误。“关西五路廉访使”这个官,一看就是作者给鲁智深做的错误包装的。说白了就是“人设”与“史实”的不符。

作者给鲁智深安排关西五路廉访使,说白了就是要让鲁智深的地位高起来。起码要比地方的团练使、地方的兵马都监高。所以他突出了“关西五路”。

可事实上,廉访使就是一个地方检察长官,并非武职。虽然说地位很特别,也很高,可是与鲁智深所应该配的官职不符。

虽然作者在这里处理错了,可也能够看得出来作者给鲁智深的人设。这是一个弓刀石马步箭都精通,还在关西有过长年的作战经验的边防将领。

要是根据这个角度出发,鲁智深的综合能力就是最强的。

从书中所表现出来的,鲁智深是梁山上步军头领第一人,而马战也可以和五虎中的呼延灼交手不落下风;至于力量他能倒拔垂杨柳,是作者设定第一力士;弓箭虽然没有明说,可从官职反推人设,鲁智深即便不精通射箭,也绝对是懂得的;再说到领军,鲁智深的人设是必须要懂得领军的,而且还比杨志这种没有实战领军的强。

结语

二龙山的三巨头,到底谁最强,这是一个很难找到准确答案的问题。

作为一部小说,《水浒传》中塑造了那么多生动的人物,很多人物都有自己的粉丝。

所以,对粉丝和阅读者而言,肯定是喜欢谁就会觉得谁强。

你说武松战意无敌,他就会说杨志是科班出身。你说鲁智深步战第一,他就会告诉你武松要是拼命鲁智深不是对手。总而言之,这种问题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可要是让小编来看,我更倾向于鲁智深是综合战力最强的。

为什么学到的诗很多是被贬谪的诗人所写?

有句话叫“国家不幸诗家幸”,我想这句话可以部分说明问题。我想从一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诗言志。意思是大部分的诗词都是作者借诗词来抒发感情的。这感情或者是喜悦,或者说悲哀,或者是歌颂爱情、亲情、友情、风景等。那些被贬谪的诗人大部分都是郁郁不得志或遭馋人陷害的。在当时的社会,言论还不是特别自由,这些抑郁不得志的文人心情无处诉说,只好借助诗词来发泄一下了;

二:我自己也写诗。凭着这几年的感觉,我得出一个结论:人在悲苦的情绪中更容易借文字遣怀。人在高兴的时候或小酌一杯,或游性大发四处观光,但这种情绪可书法的载体太少。而人在抑郁或悲苦的愁绪中,灵感更容易闪现,可皆以抒怀的诗词的载体也很多,比如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等,还有动物类等就不一一赘述。

三:大凡贬谪的文人都具有一颗报国之心和不得志的感慨。比如辛弃疾、苏轼、陆游等。自己的满腔热血不能报效国家,空有满腔抱负,而作威作福的小人却往往受宠,这种落差反映到文人心中自然是苦闷的。可是又无计可施,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和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也只有悲愤地写诗词了。

以上三点就是为什么学到的诗词大部分都出于被贬谪的诗人之手。

政史和野史有多个不同说法?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在唐玄宗年间乃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她又成为了“罪魁祸首”,随唐玄宗出逃四川途中,在马嵬坡遭遇兵变,唐玄宗最终无奈“处死”杨贵妃。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因“安史之乱”成为众矢之的

杨玉环生于官宦世家,其先是被寿王李瑁看重,被册为寿王妃。后来,唐玄宗在武惠妃去世之后郁郁寡欢,在有心人的进言下便从儿子手中将杨玉环夺走,册封为贵妃。

唐玄宗绝对算的上是位风流天子,后宫女子多达四万,正所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入宫后迅速独宠后宫,当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由于杨贵妃的受宠,其家族也迅速鸡犬升天,其大姐、三姐、八姐先后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就连曾为市井无赖的杨国忠也得以位列宰辅,更是一度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大权在握。

然而,随着唐玄宗的耽于享乐,导致朝政逐渐荒废,再加上各地节度使的逐渐做大,最终大祸酿成。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兵锋直指长安。

眼看京师不保,唐玄宗只得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逃出长安,逃往四川避难。然而,当逃难的队伍行进到马嵬驿时,筋疲力尽、饥饿无比的将士们怨言四起,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杨国忠才是导致这次叛乱的罪魁祸首,于是便决定趁机杀死杨国忠,而太子李亨也在策划兵变,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喊着“杨国忠与胡虏谋反”的禁军将士们,将杨国忠乱刀砍死,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等人也被一同杀死,杨国忠妻子和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也在陈仓被杀。

唐玄宗眼看发生兵变,只得承认杨国忠等人乱朝当诛,并言称杨贵妃无罪,打算赦免。然而,陈玄礼和禁军将士却认为杨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唐玄宗虽然不忍,为了自保也只能听从高力士的谏言,最终赐死杨贵妃。

史料的奇怪记载,引发了一场千年疑案

对于杨贵妃,唐玄宗自然是恋恋不舍的,如果不是为了自保,唐玄宗是绝不可能将其赐死的。不过,唐玄宗虽然不愿处死杨贵妃,但在禁军将士的无数双眼睛注视下,想要“放水”又谈何容易。那么,杨贵妃逃出生天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旧唐书·杨贵妃传》有载“逐缢死(杨贵妃)于佛室”,《新唐书》也记载着“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的更是详细,言称唐玄宗命太监高力士将杨贵妃带至佛堂缢死,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则记载说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堂梨树下。而陈鸿的《长恨歌传》、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和《杨太真外传》 等同样记载了杨贵妃之死。虽说各种记载在死因和死亡地点上有所差异,但却均认定杨贵妃已经死在了马嵬驿。

按理来说,史料之中可信度最高的,无疑便是正史。可在杨贵妃是否被处死这件事上,偏偏是正史的记载出了问题。《旧唐书》和《新唐书》虽然均记载了杨贵妃被赐死之事,但随后的记载却极为奇怪,导致整件事情变得扑朔迷离,就此引发了这场千年悬案。

按照《旧唐书》所载,在叛军被击退,唐玄宗李隆基重返长安后,曾派人将杨贵妃盖章,结果负责改葬之人却回报说,杨贵妃的遗体不见了,只带回了其生前佩戴的香囊,《旧唐书》有载“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新唐书》则只记载了“香囊犹在”。

从唐玄宗逃往蜀地再返回长安,前后也就一年多的时间,尸体显然不太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腐烂到尸骨无存的境地。那么,杨贵妃的遗体到底去了哪里?于是,一种大胆的猜测便出现了,有说法认为唐玄宗极有可能来了个“偷梁换柱”,最终悄悄放走了杨贵妃。

杨贵妃若是没死,那么到底逃往了何处呢?

如果说杨贵妃果然未死,那么她又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逃过一劫的呢?群情汹汹的禁军将士,必然要查看杨贵妃的“尸体”,唐玄宗又是如何瞒天过海的呢?

关于杨贵妃到底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逃过一劫的,目前主要有两种猜测:一是“暗度陈仓”,即负责处死杨贵妃的人并未将其彻底缢死,而是通过精准的控制,亦或是用药物等手段,使其暂时昏厥休克或进入假死状态。二是“金蝉脱壳”,即被缢杀者并不是杨贵妃本人,而是一个身材、容貌相似的宫女,被杀死后再换上杨贵妃的服饰。

杨玉环毕竟是贵妃,士兵们顶多观看一下“尸体”,很难上前细心查看,因而以上两种方法极有可能瞒天过海。不过,由于没有史料支撑,这个说法也只存在于猜测之中,无法得到证实。

那么,杨贵妃逃出生天后,又逃去了哪里呢?此事同样有两种说法,一是就此隐居,一些学者认为,杨贵妃毕竟有做过道士的经历,那么逃出生天后的她极有可能就此隐居在了道观之中,而唐玄宗虽然对其极为思念,但为了不使杨贵妃再死一次,也只好放弃了寻找的念头;亦或是事起仓促,唐玄宗并不知道杨贵妃去了哪里隐居,故而并未找到。二是东渡日本,这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不仅有个别日本人表示自己就是杨贵妃的后代,而且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的《日本史趣事集》和《文化译丛》第5期《中国传来的故事》中均对此有所描写,且言之凿凿的说杨贵妃逃到了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综上所述,关于杨贵妃之死至今仍然扑朔迷离,虽然关于其逃出生天多有传闻,且均有相关记载予以支撑,但却始终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此事仍然是个谜团。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