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出人头地最初称赞,刘统勋到底有多牛?
答:从乾隆皇帝给刘统勋定的“文正”这个谥号,整个清朝只有八个大臣有这样的殊荣,就知道刘统勋到底有多牛!
我读二月河先生的《乾隆皇帝》深深震撼于这样一个情节:乾隆正拉着傅恒散步,一边讨论着19岁的和珅,一边借高恒一案警示傅恒不要忘乎所以。太监王八耻跌跌撞撞的跑过来汇报刘统勋病倒在隆宗门外上朝的路上!
乾隆惊得当时就脸色煞白,耳鸣心悸,一时腿软就要坐倒在身边的木料堆上。
两人疾步赶到隆宗门外,纪晓岚和太医正忙于救治。但是已经晚了。太医禀报了噩耗。匆忙赶来的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放声大哭。
而乾隆竟然向前两步,朝着端坐在轿中的刘统勋鞠了一躬!
刘统勋影视化形象
当然,《乾隆皇帝》里的情节有些夸张了,但既是是《清史稿》的记载,乾隆也是亲自到刘统勋在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后被其子刘墉承继)的家中祭奠,并赠太傅的荣衔。
《啸亭杂录》也记载:乾隆亲临赐奠,看到刘统勋家门户窄小,御辇都进不去,最终去掉辇盖,才得以进入刘宅祭奠。
可见刘统勋至清廉若此!
这也就难怪,归途之中,乾隆突然在乾清门忍不住流下眼泪:朕失去一位股肱之臣!这才是真宰相,你们要向他学习啊!(《清史稿》)
是不是刘统勋故意邀买人心呢?毕竟二十年的宰相生涯,住宅会有这么不堪吗?
其实,连这一套寒酸的宅子,都是乾隆赐给刘统勋的。
有这样两件小事,似可说明其清廉。
乾隆时期,外任官有事进京时都有四处“打点”的陋习。即使是没事,夏天时的“冰敬”,冬天时的“炭敬”也要派手下送到在京官员的手中。有些官员都把“炭敬”习以为常的当做“年终奖”了。
别看是陋习,这些人还要故作风雅。如果是四十两银子,就在信封上写“四十贤人”,三百两,就在信封上写“毛诗一部”(注:《诗经》305篇),如果是千两,那就可能写“千佛名经”。让收的人,一看就知道信封里头是多少两银子的银票。
刘统勋就收到了一位时任湖北巡抚派手下人送来的“千佛名经”。
刘统勋赶忙把送信的人叫来,正色的说:我和你家主人有世交之谊,按说互通问候也算正常。但是,我有朝廷发给我的俸禄,足够用了。你可以回去回禀你家主人,赠给那些穷困的故交友人吧!
还有一次,有个捐官的人,希望少花银子,捐个好一点的官职。刘统勋不是主管吏部吗。这位“赀郎”三更半夜的跑到刘统勋家,敲门求见。刘统勋理都不理。
第二天在政事堂,刘统勋特意把那个人喊来,正告他:半夜敲人家的门,不是有德有才的人所为!你要是有事找我,哪怕是指摘我的过失,都可以当面在公廨说,私宅不是说公事的地方!
“赀郎”只好畏畏缩缩的退了出去。
这两件小事,足可以说明在贪腐成风的乾隆朝中后期,刘墉是如何的卓尔不群。
只有清廉就算是位能臣吗?
我们看《清史稿》对刘统勋的描述,似乎一直奔走在河工的路上,给了我们一个感觉,乾隆重用刘统勋就是他精于河工。
精于治理河工,让他当一个工部尚书足矣。为什么又让他担任军机大臣,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专管过兵部,吏部,刑部呢?
有这样一件事,让我们会了解刘统勋更多。
刘统勋影视化形象
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官拜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河南杨桥处的堤坝,在黄河水灾漫堤之后,需要整修。
八月刘统勋奉命前去督办,没想到修坝的进度异常缓慢,到了十一月还没能完工。探寻原因,河吏说用来修河坝的干草供应不上,所以工期才延误至今。河务精熟的刘统勋根本就不相信。亲自微服私访,探究原因。
结果却在某处看到上百车的干草很七竖八的倒在地上,一旁还有老百姓在那里掉眼泪。一问才知道,竟然是主管收草的官员因为索贿不成,拒收!
气的刘统勋转身回到钦差行辕,命人请出王命旗牌,把那官员给绑了,要立斩此獠!
巡抚以下官员赶紧求情,刘统勋考虑到这人还可以用,遂命他戴罪办差。这一下可快了,一晚上的功夫,所有的干草都收完!
一直拖延的工期,一个月的时间就干完了!
可以说,乾隆重用刘统勋,正用的是他的“能”和他的“直”,他的清廉!
刘统勋在乾隆六年当了左都御史之后,立刻向军机处的两位顶级大臣张廷玉和讷亲开火。参奏二人结党营私,飞扬跋扈。
张廷玉影视化形象
乾隆立刻准奏,并且公示了刘统勋的奏折,为了保护他还下旨说张廷玉和讷亲二人应该学习古大臣闻过则喜的胸怀。并将两人革职以示惩戒。
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配享太庙的资格。讷亲,那几乎就是乾隆的发小。可见刘统勋之“直”那是不分高低贵贱,有事敞开就说的!
所以,乾隆二十一年刘统勋起复之后,乾隆立刻就授其为刑部尚书。用的就是他的“直”!
乾隆的统治初期,因为雍正朝刚过,吏治还算不错。到了乾隆二十年,开始出现侵贪大案。
比如乾隆二十二年,出现了非常可笑的一串侵贪大案。
先是三月间,云贵总督恒文上疏参劾贵州粮道沈迁勒索粮道属吏,查实后,问斩。没想到,到了四月,云南巡抚郭一裕却参劾云贵总督恒文,借着进献乾隆皇帝的名义,让手下人收购黄金,但是又不按足价付给官员,从中中饱私囊,并且还纵容家人私自收受“门包”等罪。
恒文被赐自尽。郭一峪也因为参与进献一事,被革职。另有15名州县官员,虽然被总督勒索,但是没有及时参劾,均被降职处理。
这件案子,就是刘统勋亲自督办的其中一件而已。
所以,刘统勋精于河工是真,但是他更重要的是其“直”!是一直清廉刚正,是侵贪河工银两的官员们最怕的人!是侵贪公帑的官员们最怕的人。
甚至,据说那些有劣迹的官员们赌咒发誓的时候,都说:要是我做不到,就让我出门遇到刘统勋!
所以,乾隆皇帝甚至会放心的让刘统勋担任殿试的阅卷大臣。要知道,从武则天开始起实行的科举中的殿试,就是让参加科举的人才们有天子门生的荣誉感。而刘统勋能代天子阅卷,正是乾隆皇帝信任他的“直”,知道他绝对不会借此结党营私!
这种信任,后来延续到军国大事,乾隆也要问一问刘统勋才下决心拿的定主意。
比如乾隆三十八年,开始于乾隆三十六年的第二次金川之役,总是不能取得成效。刘统勋屡次上书,建议退兵。等到温福率领的清军在木果木全军覆没,乾隆坐不住了。
当时乾隆在热河行宫,而刘统勋留驻京城办公,大热的天,刘统勋正在上书房监督众皇子读书。
乾隆急招他到热河商议此事。乾隆也犯了难,说自己也是没了计较,到底是该撤兵,还是该继续用兵。其实,他是被温福全军覆没的消息搞得有了退兵的意思了。
但是刘统勋却建议到,以前该退兵,但是现在打输了,反而不能退兵了。很明显的,此时退兵,大小金川以后就更难收服,前面两次平定金川的仗那可就白打了。
乾隆问,那谁能够胜任这件事呢?
刘统勋显然是深思熟虑过,干脆的答道:阿桂!
乾隆很高兴:我也觉得是阿桂可以,既然你也是这么想的,那这事,一定能成!
商量完了,竟然接着就打发刘统勋回京城了!
还有一次,各地州县的仓库,亏空严重。乾隆认为是吏员世代世袭,奸狡欺瞒导致的。所以就有意让笔帖式们(管档案等的低级文官)去代替吏员的角色。
犹豫很久,也难以做决断,只好把刘统勋叫来,说这事他考虑了三天了,也没下个决断。问刘统勋,刘统勋来了个默不作声。乾隆奇怪,刘统勋说,以您的英明都考虑了三天,臣愚钝老迈,也得想一想。
第二天,刘统勋又来了,回答:治理州县百姓的人啊,依臣所看,还是老百姓自己的好!
刘统勋话音还没落,乾隆就说:对!
乾隆的“奇思妙想”,就这么过去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发生在刘统勋上朝猝死的当年。能够看出乾隆对他的信任,也同时让我们了解到刘统勋为什么会在上朝的路上猝死,那是累的!
难怪乾隆要赐他“文正”的谥号。经纬天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刘统勋,当得起!刘统勋,牛!
祖坟上冒青烟是好话还是坏话?
首先,这个俗语的使用看语境!
比如阿东出身普通,如今发达了,回村时,朋友过来祝贺,说你祖坟冒青烟了,这是赞美,是好话!
比如翠花出身普通,如今发达了,打扮花枝招展,带着大很多岁的“男朋友”回村,村头大妈们议论,瞧她,祖坟上冒青烟了吧!这是嫉妒,是坏话!
接下来研究一下冒青烟这事本身。
你们见过冒青烟的坟吗?我是没见过!
如果一个人走在荒郊野岭,看到有坟头冒青烟,别说是吉兆了真会吓死人。
但这句话又是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俗语,就有点意思了。
其实这是一种风水说法,中国人嘛都讲究个风水啥的。祖坟冒青烟从风水学来说,是大吉大利之兆。传说祖坟冒青烟,家里必定后代昌盛,荣华富贵。
风水“专家”的解释是,青烟是一种略带青色的气体,一种吉祥的气体,是一种大吉之兆,按照过去的说法能当官。也不完全是瞎扯的,有科学解释,我看了其他答案也有人提到了,这个说法来自于百度,应该是比较权威的:
根据中国易经协会主席陈帅佛在《地眼》一书中说:祖坟冒青烟为地气所致,土壤中的低熔点气体或固体在温度的作用下产生有色气体,溢出地表,形成青色或白色的微小颗粒,即为烟,乃常见现象。
这里有个疑问了,如果是地气,那为何在祖坟上冒,而不是其他地方?有这句话肯定是有很多人见过是祖坟上冒,而不是其他山坡上,小山包,杂草堆里的土,按道理都是一样的土呀?
其实,我们可以做个简答实验:
拿一些好燃烧的物质,比如草纸,在潮湿一些的土地上点火,就会发现有绿色的烟出现,燃烧完后土地上也会被烧完的细小颗粒覆盖,像抹茶一样被覆盖上了一层。
民间上坟常在清明时节,正是气候潮湿之时,土地的湿度加上刚烧完纸的灰烬沉积在坟头,在天晴后气温升高变化水汽开始蒸发,细小颗粒也随之飞起,很容易就形成了没有人烧纸却自然冒青烟的现象,而越是人丁兴旺的家族,清明烧纸,做一系列祭拜的频率越高,所以就会出现越是兴旺的家族,祖坟上越容易出现冒青烟的显现,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种现象和家族昌盛联系起来。
如今也是一样,清明时节,人丁兴旺的家庭祖坟前面越热闹,香火越旺,而后人们也视这种香火为整个家族持续兴旺的美好预兆。
冒不冒青烟主要看你家族是不是人丁兴旺,上下一心,努力前行!
十二生肖中的龙哪里来的?
十二生肖龙的来历说法颇多,以闻一多推断,蛇为图腾的氏族先后兼并许多别的图腾氏族,形成“以大蛇为主体,兼有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混合而成的龙图腾”。
山西大同九龙壁【明代】
上古神话的龙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女娲炼石补天,“杀黑龙以济冀州”。龙在汉朝后成为皇权象征。皇帝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船、坐龙辇,皇帝死去叫龙驭宾天。清朝龙袍以九条金龙合“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龙图案数不胜数。百姓使用龙纹就会惨遭不测。
龙是行云布雨之神。《淮南子.说林训》称,“旱则修土龙”,《论衡·乱龙篇》说,“夫土虎不能致风,土龙安能致雨”。宋代以来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龙王庙,每逢水旱灾害,人们都要向龙王献牲,让它控制雨水,祈祷风调雨顺。也有说龙不能自行决定降雨,《西游记》中泾河龙王因违反玉帝降雨旨意而被斩首。
龙象征出人头地,不同凡响。孔子称赞老子”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诸葛亮称为“卧龙先生”,蔡邕常醉卧街头而人称“醉龙”,家长望子成龙……
龙凤呈祥图案在唐代后广为流传,不但象征帝后权力,也象征夫妻的美满结合,还可象征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
如何用心烦汗出写一首藏头诗?
心烦汗出
(藏头诗)
心绪萎靡卧不宁
烦恼之故事有因
汗腺分泌呈紊乱
出门害怕狐臭熏
可以称为古今第一全才的是苏东坡吗?
撞到景陽鍾,
景陽鍾自鸣得意!
你问的是:可以称为古今第一全才的是苏东坡吗?
谢谢悟空问答!
景陽鍾自鸣: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全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由于人的素质和修养水平,鉴赏能力是不相同的。因此,“可以称为古今第一全才的是苏东坡吗?” 问题不严谨。
苏轼这个大文豪,后代文人巨匠评价:苏东坡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擅长诗,词,赋,散文,又善书法和绘画,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成就均极高。
在诗歌方面,他崇尚李白诗气的清新飘逸,表现对王維诗境的神往“味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天资超群,作诗无施不可、无人不得、转益多师、取精用宏。他“以文为诗”,“才思横溢,触处生春”,富于才气,写诗善于议论, 将议论与叙事紧密融为一体,将散文的笔触和深妙的哲理议论融会在诗歌里, 如《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来快炙人口;
在词体方面,他“以诗为词”, 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 音乐对词体的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将词的题材从艳情的藩篱中引向更 加广阔的天地,凡可入诗的题材皆可 入词;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 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 展的大贡献。
在辞赋散文方面, 他强调文章要以“体用为本”,提倡“行云流水”。 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和对前人的超越。他的辞赋继承了韩愈和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自觉追求散文的文学色采,这是他对古文理论的重大发展,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历史人物论文独辟蹊径,见解新奇,他的游记散文大气磅礴,空灵幽远,自然融入对 历史、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尤其是他的随笔小品文,以小见大,探幽发微,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在绘画方面,他是“宋尚意” 书潮的主要倡导者。他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其书法特点是“如绵裹铁”。 他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他评价表兄文同画竹“胸有成竹” 更进一步将画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把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教授弟子方面,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鼓励弟子和后学按照各自的文学风格自由发展。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他的文学造诣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承传唐诗的清新秀美之风。
他将宋代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融入对唐代山水清音的效法和学习之中,使宋诗呈现出渐入佳境的平淡美。虽然他在诗、词、散文、小品文单个领域的成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像他如此全面地涉猎文学的诸多领 域,同时达到各领域大师级水平的,真的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今第一全才的是毛泽东
谢谢您的欣赏,请您不吝赐教!
日月星辰将晓晓天,
夜半鍾声到客船。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