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头太元,历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
能够把死棋下“活”的人,必然都会具备三项素质,其一是要拥有优于常人的战略分析头脑,其二便是需要能“忍”并且能够很好地捕捉时机一击而中,其三则需要具备非常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实际的组织调度能力,而三项素质,我想有两类人都是能够同时具备的,一种便是历史上那些开创了新的王朝以及盛世的帝王,另一种便是在两军阵前能够指挥若定、旗开得胜的三军主帅和军师,在这里,我想跟列位分享的是两位帝王。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看到这句“下联”,我想列位就已经猜到我想说的是谁了,没错,就是“卧薪尝胆”十余年最终仅用了三千兵士便灭掉了吴国的越王勾践。
而这里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便是在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其实并不是到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一代君主之时才开始进行争霸的,可以说,这两个位于南方的两个诸侯国是带有“世仇”的。
因为,但是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就是在与越国作战的时候“战死”的,在临死之前,他便曾对“夫差”说一定要为他报仇。
而吴王夫差自从成为国君之后,就把“灭掉越国”定做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地改革国政,扩编和不断地操练军队,终于在公元前494年,当时年轻气盛、刚愎自用的越王勾践已经知道吴王夫差要复仇。
于是,他便想先发制人,在加紧操练军队一段时间之后,便率领大军前去攻打吴国,而此时的吴王夫差正愁没有一个好的机会去攻打越国,没想到越王勾践竟然自己送上门来。
正所谓“骄兵必败”,原本自信满满的越王勾践在这一战中却是一败涂地,致使整个越国都成为吴王夫差的囊中之物。
既然是要“复仇”,吴王夫差自然是要将越国尤其是越国的国君一脉全部屠戮殆尽才算是真正的复仇,然而,这个时候命运的“反转”却出现了。
在举国沦陷的情况之下,可以说,越王勾践应是必死无疑了,但是,此时的他却能够审时度势,他采用了一种给吴王夫差的心理造成了极大“震撼”的方式来换取了一线生机。
在吴王夫差面前,他完全摆出了一幅“卑躬屈膝”的姿态,不仅把很多的财宝献给了吴王夫差,还将越国的国宝级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再有便是不仅亲自给吴王夫差牵马,就连服饰也全都换成了普通农夫的穿着,带领着全部的家眷在田间参加劳作。
除了这些之外,越王勾践还亲自表达,既然自己已经败给了吴王夫差,那么就心甘情愿地成为吴王夫差的奴仆,只希望吴王夫差能留下他们的性命。
要知道,在此之前,越王勾践好歹也是“一方诸侯”,而如今在吴王夫差的面前却变得如此低三下四,所以,吴王夫差在心里层面其实 已经获得很大的满足感,毕竟在古时,古人所奉行的便是“士可杀不可辱”,看着越王勾践变得如此卑贱,吴王夫差的心里自然是比杀了勾践还要痛快。
而最终,通过上述的那些行为,越王勾践用自己的“低三下四”成功地麻痹了吴王夫差,而从那之后,他便开始了自己十余年“卧薪尝胆”的苦心经营。
此后,就在越王勾践十五年,即公元前482年,但是身为诸侯盟主的吴王夫差率领吴国大军主力参加了黄池之会,越王勾践则抓住这个机会率兵进击,最终大败吴国军队。
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局势出现了反转,越王勾践占据了优势,此后,又通过几次战争彻底地攻陷了吴国的都城,活捉了吴王夫差及其家眷。
在兵败被捉之后,吴王夫差也曾经请求越王勾践放他一条生路,甚至是拿当年他就没有杀勾践这件事情来陈情,然而,越王勾践自然是不会在这个时候和吴王夫差犯一样的错误,十分果决地诛杀了吴王夫差及其家眷,这也便致使吴国彻底地灭国,消失在历史舞台之上。
从那之后,越王勾践便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而不得不说,越王勾践虽然历经十余年的苦心经营才灭掉了吴国,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反转”。
刘三叔,虎狼环饲,铤而走险宣抚河北,逆袭登基
提起“刘三叔”这个称谓,相信列位也应该十分熟悉,没错,他便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呢,从辈分上来算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由于王莽在西汉末期篡夺了刘氏的江山,并且开始大肆地诛杀西汉皇室,所以,为了避祸很多的刘姓宗室都躲到了比较偏远的地方,甚至有很多人逐渐地成为普通的百姓,而刘秀的出身正是如此。
身为刘氏宗亲,刘秀原本过得也算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在王莽篡权之后,他便跟随亲族迁移到了“舂陵”去生活,而且,彻底地沦落成为了一介种田的农夫,但其实,很少人知道他的胸中是有大志向的。
后来,他跟随他的大哥刘縯一同在“舂陵”起兵,一路之上抢关夺寨,“舂陵军”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后来,在争夺宛城的时候,几支农民起义军全都汇集在了一处,但是,其中由王凤、王匡所率领的“绿林军”的势力要更大一些,所以,他们便主张推举同样是刘姓宗室的“刘玄”为更始皇帝,最终,刘縯和刘秀之分别得了一个大司徒和便将军的头衔。
而就在“刘玄”登基称帝之后,一直视刘縯和刘秀为心腹大患的王凤、王匡等人便开始了铲除异己的计划,他们设计害死了当时威望一日日水涨船高的刘縯。
而此时,应该说是刘秀人生当中第一个十分重大的转折,可以说,在此之前,刘縯一直都是他的依靠,也是那个能够在前面为他遮挡风雨的大树,而在刘縯被害死之后,刘秀的处境就变得更加危险了。
然而,此时的刘秀却做出了完全出乎王凤、王匡以及更始帝刘玄等人出乎意料的行为,那便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痛斥他大哥刘縯的悖逆行为,因为当时刘縯之所以会被处以极刑,就是因为曾经当面斥责更始帝刘玄。
不仅如此,但凡是到家中进行吊唁的朝中大臣,刘秀几乎是逢人便“言兄之过”,而他的这种行为也致使很多的刘姓族人全都说他是一个卑躬屈膝的“小人”,是他们刘氏一族的“不孝子孙”。
但其实,他们却并不知道刘秀心中真实的算计到底是什么,他就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得自己能够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境地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自己的兄长报仇。
不得不说,刘秀之后的人生经历与越王勾践是十分相似的,他始终谨小慎微的生活着,即便是立了战功不被封赏也从未进行任何的争辩,但是,他的种种境遇以及用心,却被朝中很多与他亲近、同情他的人所理解,而这些人也渐渐地进入到了刘秀的阵营之中。
但即便如此,王凤、王匡等人的势力在朝中仍然是压倒式的,刘秀的身边仍然是由虎狼环饲,仍然随时都有“朝不保夕”的危险。
而且为了彻底地跳出“政敌”的包围圈,刘秀便铤而走险地选择了“宣抚河北”这样一部险棋,毕竟即便是身在洛阳朝局当中,危险系数也不必渠道一个局势十分纷乱的陌生之地要低。
而这便是刘秀人生当中的第二个转折,可以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但从结果来看,刘秀的这次大胆选择是正确的,到了河北之后,没多久,他所创下的辉煌战绩和人格魅力就得到了回应。
当时济南太守耿艾的儿子耿纯, 在刘秀到达邯郸之后,先是资助了刘秀许多的财物,之后,更是带领着整个家族以及两千门客一同投到了刘秀麾下。
正因如此,刘秀得以在河北立稳了脚跟,此后,又通过与当时河北势力最大的真定王刘杨进行联姻,进一步获得了更大的声势。
再加上,刘秀又成功地率领他仅有的兵马击败了当时冒充天子的王朗以及他背后的刘林,可以说,刘秀当时几乎已经握有了整个河北。
虽说,当时真定王一直在审时度势,并没给刘秀一兵一卒的帮助,但是,他能够按兵不动已经是对刘秀最大的帮助了,当然,这背后也有着刘杨的利益算计。
而就当刘秀已经基本使得整个河北的局势变得十分平稳之后,可以说,他终于让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的反转,而就在此时,眼见着刘秀一天天做大的更始帝刘玄便立刻下令让刘秀回朝复明。
当接到刘玄的命令时,刘秀自然知道他一旦回到洛阳即将面临的肯定是必死无疑,更何况,他现如今已经握有河北,拥有北方一大片的版图作为根据地。
于是,他便干脆与更始政权撕破了脸,在更始三年,也就是25年的六月,在当时河北鄗城的千秋亭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东汉王朝,不得不说,在刘秀的人生当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死局”,但他却都能够幸运而智慧地跳出了死局,反转了自己的人生。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为什么郭靖和黄蓉保卫襄阳城失败了?
郭靖黄蓉夫妇可以说是金庸小说里面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守护襄阳城这个保家卫国的事业上面。但是为什么最后却保卫失败了?这当然是作者金庸老爷子的高深意图和神来之笔,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
襄阳城在历史上的重大战役突显其独特的战略地位
襄阳城依山面水,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险要的山川形势,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邑。从春秋战国到20世纪40年代,此地群雄逐鹿,兵戈频仍,上演过上百次惊天泣地的战争史剧。早在春秋时期(前711),就发生了楚国与巴国联盟,进攻邓国(襄阳境西北)的属邑鄾(襄阳境东北)的激烈战事。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孙坚为扩充势力范围,进击荆州牧刘表,后中埋伏被射死于城南的凤林关。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在城北罾口川大胜曹军,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之战。东晋太元三年(378),前秦苻丕兵犯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率家婢和城中妇女筑新城抗敌建功。南宋绍兴四年(1134),有抗金名将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南宋淳佑十一年(1251),有李曾伯击败蒙军、保卫襄樊之战。南宋咸淳三年(1267)至咸淳九年(1273),有襄阳历史上历时最长、战事最酷烈的宋、蒙襄樊之战。明崇祯十四年(1641),张献忠率部乔装明军,智取襄阳;明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统大军再克襄阳并建政称王。清嘉庆元年(1796),王聪儿率“白莲教”在襄阳黄龙垱起义,声威震撼川、鄂、陕、甘、豫五省地区。1948年7月,人民解放军经过近10天的激战,突进襄阳城,活捉国民党守将康泽,一举解放了襄阳全境。由此可见,金庸安排大侠郭靖夫妇进行襄阳城保卫战,有助于突显英雄人物的悲壮、豪迈和伟大!也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和敬佩!
《神雕侠侣》中的宋蒙襄阳大战真实历史事件还原
小说《神雕侠侣》以蒙古大军南侵攻打襄阳作为历史背景,谱写了英雄护城的悲壮历史传奇。但是,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它与真实历史还是有差别的,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襄阳之战究竟是怎样的呢?原来历史上,在襄阳城一共发生过三次宋蒙大战:
第一次蒙宋之战【南宋悍将收复襄阳】
在大宋和蒙古联手灭掉金国后,侵略成性的蒙古大军开始把目标瞄准南宋,在叛逃将领郭胜的帮助下,蒙古大军乘势从唐州南下,兵锋直指襄阳,爆发了第一次襄阳之战。但是,攻打宋朝的蒙军并非其最精锐之师,其主力部队正在“拔都西征”,他们一直打到多瑙河。再加上加上当时的南宋军队士气高昂,拼死反抗,蒙军在城外围寸步难进。在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后,蒙军只得在襄阳附近大肆抢掠一番撤退。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堡垒都是被内部攻破的”,在击退强敌后,宋军内部出现了颓废和堕落,还发生内讧,又有将领叛逃,蒙古军队抓这个机会,立刻进占襄阳,并且在湖北一带重兵集结,直接威胁南宋帝都。最后,宋理宗派孟珙率军去前线与蒙军作战。孟珙的军队一投入战场,立刻连破蒙军二十四寨,打得蒙军溃逃北撤,总算稳住了战局。此后,宋军与蒙军在襄阳城下展开长达3年的、异常残酷的拉锯战。终于在1239年依靠内应将襄阳收复。与此同时,攻打南宋的其他几路蒙军也纷纷撤退,就这样,南宋取得了第一次襄阳之战的胜利,并且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第二次蒙宋之战【襄阳未发生战事】
在《神雕侠侣》中,第二次蒙古侵宋之战以忽必烈率军攻打襄阳为始,以蒙哥被杨过击毙于襄阳城下为终。然而事实上在蒙古军队对南宋的第二次大规模攻势中,襄阳没有经历过战火。当时忽必烈的军队由云南(蒙古此时已灭了大理)进入广西,本来要直捣杭州,哪知半路传来消息,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下被宋将击毙,忽必烈闻讯后急于北上争夺汗位,在南宋境内左冲右突,最后居然从广西杀到长江边,北还而去。小说里,郭靖率领天下英豪坚守襄阳的故事很精彩,可惜真实历史上,忽必烈那时却并未到过襄阳。这位元朝的开创者,一辈子也没有领兵驻屯于襄阳城下。
第三次蒙宋之战【襄樊保卫战持续五年之久】
在忽必烈夺得汗位后,他为了巩固其在蒙古“黄金家族”内的地位,很想再灭掉一个大国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南宋自然是不二之选。此时,也正是“天助忽必烈也”,南宋将领刘整归降蒙古,向忽必烈献策:襄阳是南宋最重要的军事屏障,想灭南宋必须先取襄阳。因此,蒙古开始了以夺取襄阳为核心的集结准备,采取了贿赂高官、密修堡垒、建立据点等一系列手段,采取“温火煮青蛙”的方式完成了对樊城的包围。与此同时,蒙军继续稳扎稳打,最终将襄阳也包围起来。与此同时,忽必烈下令各路大军一齐向南宋猛扑。在他看来,襄樊已成孤城,指日可下,蒙军可一路秋风扫落叶,饮马西湖,踏平临安,活捉宋朝皇帝。可是,他却没想到,襄阳军民誓死守城的决心,前后整整打了五年才拿下。至此,襄阳之战结束,南宋败局已定。此后,蒙古大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江南,统一南北。
郭靖黄蓉夫妇守护襄阳失败,金庸暗藏深意
小说毕竟不是历史,他是由作者的主观意志决定书中的人物命运和结局,那么金庸为何要安排“郭靖黄蓉保卫襄阳城失败”?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三点重要的原因。
原因一:尊重客观真实历史的需要。
看了之前的长篇大论,相信大家对于襄阳城的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在历史上,襄阳城的确发生过宋蒙大战,也是打得惊天地,泣鬼神!也涌现了一批爱国爱国抗元英雄,可歌可泣。金庸的《神雕侠侣》以那个时代为背景,自然也是深入考究过历史的,也是被真实历史中的英雄和事迹所感染,因此在他小说中才有那么多的震撼人心的场面和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但是,无论小说中怎么神话我们的大侠郭靖黄蓉等一批江湖英雄,历史是不容改变的,我们无法穿越回古代去逆转乾坤。因此,襄阳城破也就是一个必然的事件,金庸也是很好的处理了这层关系,既尊重历史又不让全书的结尾显得不那么枯燥和无趣。另外,在守护襄阳城的晚期,郭靖和黄蓉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都已长大成人,因此推测他们夫妇的年龄应该也算是到了晚年,毕竟人都是有寿终正寝的那一刻,人的精力和能量是越老越弱,在郭靖黄蓉鼎盛的青壮年时期很好的完成了守护襄阳城的重任,只不过最后年纪也越来越大,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不可抗力的因素之一!
原因二:突显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
纵观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那些流芳百世、名锤千古的圣人、英雄和道德楷模等绝大多数都是在人生的道路中为了某种信仰或是捍卫某种价值,而敢于抛头颅洒热血,最后永垂不朽!因此,金庸老爷子为了进一步拔高我们的大侠郭靖夫妇,最后也是不得以,只好祭出了可以令读者产生情感共振、令大侠郭靖万世敬仰的“绝招”:安排他们夫妇为保护大宋子民、保护襄阳城战死沙场!如果假设,金庸安排郭靖夫妇始终能成功守护襄阳或是安排他们归隐桃花岛,这种被神化后的剧情和浪漫的结局,显得既不真实也不会那么感人,大家说是不是呢?
原因三:封建腐朽的南宋王朝才是导致护城失败的根源。
在书中,郭靖成长于大漠,跟哲别师父学过射箭,也跟成吉思汗带兵攻打过金国,在带兵打仗和行军指挥方面是有实战经验的,而且他手里还有岳飞遗留的《武穆遗书》。再加上妻子黄蓉决定聪明,同样懂得军事谋略和排兵布阵,她在郭靖攻打金国的时候曾暗中为郭靖出谋献策,使得让郭靖最终打败了金国残余军事势力,黄蓉可算得上郭靖的高级军师,有黄蓉辅佐郭靖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再加上还有天下英雄助阵,襄阳城的地理位置也利于守城,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俱佳,然最后还是城破人亡。那么,这就给人留下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教训,打仗固然需要谋略、需要名将,但是后续新生兵源、金银粮饷补给等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襄阳城守卫战这种“持久战”中,没有兵员和粮草,最后就剩下光杆司令了,还怎么守城?当时的南宋末年,朝廷腐败、皇帝昏聩无能,汉奸叛将一大堆,纵有一个爱国的文天祥名垂千古,但也犹如沧海中的一颗珍珠,无法力挽狂澜!因此,越是到后期,郭靖夫妇守护襄阳城的胜算也越低,压力也越大,南宋朝廷自顾不暇或是安于享乐,对于襄阳城是无兵可派、无钱可供,到了最后城破国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局。
结语:
喜欢就点个赞,
不喜就留个言。
武侠江湖任遨游,
何不潇洒醉红尘!
(在月末的最后一天,以此长篇大文纪念第100个悟空问答!)
封神榜中连女娲都忌惮的上古女仙是谁?
女娲貌似跟鸿钧一个级别的人物,要说忌惮,那也应该忌惮他而已,不过除了他还有三个跟女娲息息相关的人物,他们也就是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氏和皇帝轩辕,当然这三个人是大家普遍认可的,还有很多版本把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分别取代了轩辕的位置。
伏羲、神农和轩辕作为大神级别的人物,跟女娲同属于一个时代,也是十分强悍的人物,跟女娲关系都比较好,实力相当,若论忌惮,也就是这三个大神了。
还有一个人物相信很多80后都知道,那就是《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中的将臣,盘古族人,僵尸之祖,诞生于开天辟地之前,辅助监督女娲,后来爱上了女娲。当然这是电视剧中的形象,虽然有些浮夸,不过这部电视剧也曾风靡一时,将臣也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女娲拿他也没有任何办法。
《西游记》中有一段是猪八戒背媳妇,其中有四位菩萨化身一个大娘跟三个闺女,他们分别为黎山老母、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而骊山老母也称作黎山老母,传闻就是女娲娘娘的化身,骊山原本就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骊山更是女娲娘娘的坐骑所化,而猪八戒背媳妇这一段,黎山老母扮作母亲,足以见得她的身份尊贵。所以黎山老母很有可能就是女娲娘娘的化身。
黎山老母在《西游记》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猪八戒背媳妇,一次就是指点孙悟空去找毗蓝婆菩萨去对付蜈蚣精,当时毗蓝婆菩萨说过一句话,蜈蚣精的金光阵威力巨大,即便佛祖来了也无济于事,但是她却能够凭借一根绣花针摆平。关键在于毗蓝婆菩萨跟黎山老母有点信仰不同,黎山老母不让孙悟空说出是她说出毗蓝婆菩萨在哪,而毗蓝婆菩萨仅仅几句话就从孙悟空嘴里套出了黎山老母。这说明这两个人相互知根知底,却又不对付,应该是存在信仰上的矛盾,但又奈何不了对方,所以黎山老母忌惮毗蓝婆菩萨,也就是女娲娘娘忌惮毗蓝婆菩萨。
以上这几个人都是传说,当个乐子就好了,三皇应该比较可信,而将臣和毗蓝婆菩萨就当娱乐了!信不信由你!
你认为现在还有没有王母娘娘这类人?
首先我们来回答王母娘娘是何许人也?这要从王母娘娘的父母说起。
《枕中书》云:“昔二仪未分(二仪即天地也),溟涬鸿蒙(混沌也),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已有盘古真人(名玄玄上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浩浩,广大之貌),...忽生太元玉女,出而能言,人形俱足,天姿绝妙,常游原地之间,仰吸靝炁,号曰太元圣母(地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太元圣母生天皇十三头,曰元阳父亦称木公、东华帝君。又生九光元女,号曰太真西王母(亦称金母)、瑶池金母。天皇生地皇十一头。地皇生人皇九头。庖羲(即伏羲)、神农、祝融、五龙氏等是其苗裔也。
《枕中书》是道教典籍,里面记录了王母娘娘的来历,王母娘娘名叫九光元女,乃是元始天尊和太元玉女所生。元始天尊即盘古,天地未分的时候,先有盘古真人,后来,又忽然出现了一个女神叫太元玉女,盘古真人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了东华帝君等十三兄弟,又生了九光元女,也就是王母娘娘。这个过程伴随着开天辟地,天地成形。前面的元始天尊和太元玉女其实是天地的象征,叫作天父、地母。他们与众生无关系。真正的有关系就得从东华帝君和西王母开始,他们作为天皇与天后,生了地皇,地皇又生了人皇,人皇的后裔就有伏羲、神农、黄帝等。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承谱系。王母娘娘可以说是众生的母亲。众生并不只是人类,这个就要从王母娘娘的生日说起。
民间认为王母娘娘的诞辰是农历七月十八日。这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从数理五行说起了。
注意图中的天干,这是古代的十进制数字,1到10。七对应的是庚,五行属金,这个五行按照四季匹配,金就是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象征着女性的孕育即将圆满。18的八同样对应的是属金的辛。而中间的十代表着圆满。总得一句话就是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是一年劳作结果的季节。所以,王母娘娘从哲学上看,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母亲。更是万物的母亲。
王母娘娘又为何受民间爱戴呢?大家一般听到的五行都是:金木水火土。而不是按上图四季时间排列的:木火土金水。这是因为民间的子女通常都与母亲关系较好,所以,习惯把金放在最前面,把代表父亲的木放在第二位。
最后,我想再介绍一下,天父地母与众生的父母的哲学基础。
一个人在娘胎里,他是分不清上下的,也就是天地未分,一旦出生就会按照这个八卦图来运转,头朝下出胎,就必须分出上下来。天地就是上下,也就是上图的乾坤。所以,先有元始天尊和太元玉女。然后,我们要爬着走,那得先分左右,左右有了就有前后。左边属东方,配春节。右边属西方,配秋季。春季播种,秋季收获。所以,东华帝君又叫木公,是众生的父亲。而王母娘娘就叫西王母,是众生的母亲。有了上下左右前后,自然就会四个斜线的方向,所以八方就有了,人呢就要走八方了。
你要问现在有没有王母娘娘这样的人,应该每个女人身上都有这种母亲的本性,一旦为人母都多少能够显现。
淝水之战拥有90万大军的前秦为什么打不过东晋的8万北府兵?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王苻坚先后征调步骑112万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则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统率八万北府兵前往迎战。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此悬殊的兵力配置,此战竟然最终以前秦的战败而结束。那么,前秦到底为何会遭受惨败呢?北府兵的战斗力真的如此强悍吗?
苻坚一统北方后挥兵南下,谢玄统率北府兵大败前秦
“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西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则于太兴元年(318年)在建康称帝,延续晋朝统治,史称东晋。而北方则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直到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后灭掉燕、代、前凉等国,并攻占东晋梁、益二州,北方这才进入短暂统一时期。
△“淝水之战”前形势
东晋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二月,前秦天王苻坚派正南大将军符丕率领步骑八万进犯襄阳,同时令荆州刺史扬杨、征虏将军石越率兵一万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则率兵五万兵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兵四万兵出武当,合力围攻襄阳。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面对前秦大军,梁州刺史朱序疏于防备,襄阳于次年二月被攻陷。之后,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淮南之战爆发,然而由于谢安准备充分,再加上谢玄率五万北府军来援,结果前秦军队死战四败。与此同时,由于前秦内部生乱,双方就此罢兵,但前秦仍然对东晋保持着军事压力。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驻守长江上游的桓冲率兵十万伐秦,意图牵制前秦兵力,减轻长江下游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自己则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弟弟融为先锋,于同年八月大举南下。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
由于前秦在兵力上保持着绝对优势,苻坚便派本为降将、如今担任度支尚书的朱序前去劝降谢石,然而朱序却暗中提示谢石应该先发制人,谢玄遂于十一月派刘牢之发动奇袭,取得洛涧大捷。十二月,双方决战于肥水,苻坚认为可以诱使东晋军队渡河,然后趁其半渡之时发动攻击,因而令秦军主动后撤。
然而,就在前秦军队后撤之时,朱序在前秦军中大喊“前线的秦军败了”,导致前秦军队瞬间阵脚大乱,晋军趁机发动猛攻,前秦军队大败。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而其余前秦军队则大部逃散,淝水之战最终以东晋的全面胜利结束。
前秦真的派出了百万大军吗?实际参战的不过约十六万人
古代战争史上,号称百万大军的情况并不少见,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虚张声势,例如赤壁之战中曹操号称大军八十余万,其实手中军队不过十余万。不过,淝水之战中,前秦倒是的确调动了上百万大军,只是并没能彻底完成集结而已。
根据史料考证,淝水之战中前秦动用的军队一共多达112万,而这百万大军,主要是由苻融的先锋军团和苻坚的主力中军所组成,其中兵力配置大致如下:
1、苻融的先锋军团:25万。这支军队以苻坚之弟苻融为主帅,另以慕容垂、张蚝等人为将,这路军队于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出发,向寿阳方向进军。不过,由于慕容垂率领的五万大军仍然在襄阳地区对抗桓冲军团,因此实际抵达寿阳的,只有二十万军队。后来,苻融又分出五万军队,交由麾下大将梁成率领,跑去进攻了洛涧的胡彬。
2、苻坚的主力中军:步兵60万、骑兵27万。为了消灭东晋,苻坚可以说是举国动员,从建元十九年(383年)七月开始,苻坚便下令在全国征兵,标准为“十丁抽一”。而在苻融军团出发之后,苻坚也开始下令各地征调军队向前线集合。
我们知道,在通讯手段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想要完成全国性的征兵,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而从苻坚下令举国征兵,再到军队出发,中间仅仅相隔了一个多月,而正因时间如此紧张,以至于苻坚的主力军队,并未能按照原定计划集合完毕。
1)幽州、冀州征调的军队,未能抵达战场。要知道,幽州距离彭城长达两千多里,在古代那种条件下,从命令下达到征调军队,再到出发前的各种准备,一个多月的时间根本来不及。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路原本计划为自彭城南下的军队,最终没能抵达战场。
2)梁州、益州抽调的军队,未能顺利出发。这路军队原定计划走水路,顺流而下进攻荆州,然而由于时间太过仓促,这支军队最终非但没能顺利出发,就连运输军队的战船,都没能凑齐,战争便已经结束了。
3)苻坚亲率的主力军团,只有八千抵达战场。这支军队数量最为庞大,其中由苻坚亲率麾下军队自长安出发,然后在项城与各地军队会合。然而,当苻坚率军抵达项城之后,却发现各地抽调的军队根本没能按时完成集结,而已经抵达的军队也是一团乱糟糟的局面。与此同时,苻坚接到了苻融已经攻克寿阳的消息,眼看大军根本来不及出发,于是便“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
如上所述,苻坚原本计划的八十七万大军,实际上最终抵达前线参战的,仅仅只有八千人而已。至于苻融率领的先锋军团,最后留在决战前线的,满打满算也不过15万而已。也就是说,虽然苻坚先后调动了上百万军队,但实际最终参战的,仅仅只有16万左右。
前秦之所以遭遇惨败,苻坚本人责任重大
即使前秦军队没能最终完成集结,但前线的军队仍然比东晋多出一倍,如此情况之下,前秦之所以最终兵败,身为前秦天王的苻坚,可以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前秦内部不稳,东晋众志成城。淝水之战爆发时,距离前秦统一北方不过刚刚过去六七年,由于此前北方政权太多,而民族成分又太过复杂,此时的前秦更多只是军事层面上的统一,内部尚未完全稳固。当时前秦内部不少人都坚决反对再起战端,其中便包括重臣王猛,他在临死之前还在劝阻苻坚放弃南下。然而,苻坚却根本没有给国家休养生息的时间,反而在“粮草不丰、人心厌战”的情况下大举进攻东晋。事实也是如此,就在前秦南下之际,负责镇守洛阳的北海公苻重便翻盘了,虽然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但足以说明前秦内部的不稳。而东晋方面,虽然长江防线分别由桓氏和谢氏掌控,但谢安早在太元元年(公元376年)执掌朝政后,便开始调和双方的矛盾,从而使得淝水之战时双方能够携手抗敌,肥水决战前桓氏精锐尽出牵制前秦军队,便是谢安努力之下的结果。
2、前秦军心不稳,东晋精锐军队。前秦虽然号称出兵一百多万,然而不仅抵达前线的军队数量较少,且这种举国征兵,“十丁抽一”的征调,虽说能够迅速凝聚起庞大的兵力,但那种从民间临时征调的军队,军心士气又如何保证。事实上也是如此,当苻坚的前锋在肥水战场遭遇惨败之后,原本在项城集结的大军,便迅速逃散的一干二净了,仅仅只有鲜卑慕容垂部的几万人马还算完整。而东晋方面却不同,虽然兵力方面处于劣势,但却是在精心挑选之后,经历了长达六七年训练的精锐北府兵,这是一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军队,在前秦军队溃败之下,基本可以说是单方面的屠杀了。
3、前期轻敌狂妄,后期草木皆兵。苻坚对于内部的问题其实也并非没有意识到,但他却寄希望于“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优势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庞大军威,从而意图吓退或迅速征服东晋,这显然就是一种极度轻敌而又自傲狂妄的表现。然而,当梁成所率的五万军队被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眼看军心士气迅速下降,包括苻坚在内的前秦军队又产生了畏敌的情绪。当苻坚与苻融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的情形后,竟然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甚至已经是“忧然有惧色”。主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普通士兵,而这也是当朱序一通扰乱军心的举动之后,前秦大军便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苻坚用人不择贤愚、赏罚失明也是个重要因素,他对于汉族官员始终怀有戒心,却太过宠信那些投降前秦的投机分子,不听衷心耿耿的部下建议,反而对慕容垂等人的阿谀奉承倍加赞赏,结果不仅导致自己战败,最终就连前秦也就此崩溃了。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