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舞团刷屏器,如何评价电影复仇者联盟4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劲舞团刷屏器,如何评价电影复仇者联盟4?

之所以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上映了这么久才动笔,为得是不为片中浓浓的情怀与伤感左右心宿,不因两极分化的评价分心耗神。

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的一次值得纪念的“拐点”,哪怕181分钟的片长都远远超出了《复联4》所需要承载的内容。罗素兄弟和“史上最全复仇者联盟”的强大演出阵容,让这个“不可能”成为了现实。

信仰的分歧

客观地讲,代表了超级英雄电影最高成就的《复仇者联盟》系列,被给予了太多的期望与重压。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视觉大片,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和情怀。

就像当年电影《魔兽》的上映,引来阵阵“Lok'tar ogar”与“For the Alliance”的激情一呼。毫不夸张的说,在很多人心目中,看《复联4》不亚于一次精神朝圣,激情满怀实属正常,热泪盈眶在所难免。

超级英雄电影在全球影视市场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已经不是席卷全球的现象级话题,或是单纯的粉丝向商业娱乐大片,而是情怀的感伤、青春的祭奠,感情宣泄的突破口、精神世界的安全屋。

当听到美国队长小声说出“九头蛇万岁”,当戴上无限宝石手套的托尼,喊出“我是钢铁侠”,当看到雷神那胖成球的走样身材,当“美国翘臀”和“像一个傻子”的恶语相评从角色的口中说出来,总能引得剧场中各个角落的会心一笑。

他们知道,这些心有灵犀笑料和梗,都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享受其间,其乐融融。

虽然不愿承认,但《复仇者联盟4》终于成为了一部彻彻底底的、带有门槛的“粉丝向”电影作品。它的创作的初衷和最终的呈现效果,完全是为了给漫威粉和超级英雄迷们一个融入自我、自娱自乐的机会。

与《钢铁侠》之后漫威电影宇宙的几乎每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在剧情上、人物上甚至不经意的细节上相呼应,这就是《复仇者联盟4》的终极目的。因此,他无愧于“为22部漫威电影写下传奇终章”的官方评价,无愧于“漫威的视觉盛宴”的民间评价。

然而对于漫威超级英雄都认不全的普通观众来说,这部充满了浓浓情怀、到处藏着漫威梗的作品,他们看不下去、想不明白、笑不出来。

开场没多长时间,《复联3》中雄霸天下的灭霸就被轻松砍头;老套的平行宇宙和时空穿越,再加上不厌其烦的科普,让剧情变得毫无新意;黑寡妇的自我牺牲、钢铁侠的慨然就义,以及雷神的让出王位、美国队长的衣钵传承,都不能激起什么内心共鸣和感情波澜。

片中文戏不少、打斗零碎,震撼的视觉特效少得可怜,甚至不如《复联3》般犀利和密集,熬到了全片最后,才迎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宇宙大决战,这显然不能值回票价。

从《复仇者联盟4》定档以来,无论是价值两三千元的“皇帝座”、“首映套票”,牵扯出一系列院线和商家搭车唱戏、恶意炒作,还是朋友圈、微博中“剧透党”与“拒绝剧透党”的隔空喊话,带来一连串的热搜话题。

虽然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复仇者联盟4》的超高人气和广泛影响,但也要透过全民热议的表现,看到这种恶意或者善意的借题发挥、跟风炒作给很多人带来的不经意的伤害。

这次,巨大的流量效应带了个“坏头”,让心存好奇心走进电影院的普通观众,在盲目中看完电影,在盲从中投下“差评”。

毕竟,“爱你三千遍”的感动,终究不过是一个俏皮的口号。起初大打情怀分的“挤出效应”曾让《复联4》攀高到神作级的9.3分,一路下滑到现如今的8.7分,更像是某种自然而然的平衡。

就像豆瓣电影中,被顶得最高的那篇短评写道的:“如果你不喜欢这部电影,说明它不是为你准备的。故事的终章是为读过故事的人准备的”。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有的情怀。

情怀的战争

一个时代的人就有一系列不同以往的精神寄托。

当《蓝精灵》、《变形金刚》大电影越来越不卖座,当皮卡丘、柯南为主角的大电影如日中天,消费群体的转变,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主流消费人群对于“怀旧”和“情怀”的定义。

新一代年轻人心目中的情怀,是正处于风口的超级英雄电影。

回首2008年,即将破产的漫威压上了几乎全部家当,进行了最后的生死一搏。

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老对手DC,在漫画改编电影上如日中天,诺兰的封神之作“黑暗骑士”三部曲之后,漫改电影的另一个里程碑作品《守望者》毫无悬念获得了业内一致好评。

耗资1.8亿美元的《钢铁侠》出人意料的大获成功,让早已淡出娱乐圈多年的英雄动作影片,在科技感和时代感的映衬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跟现在动辄明星云集、星光璀璨的《复仇者联盟4》相比,漫威的第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可谓是寒酸至极。“浪子回头”的小罗伯特·唐尼是本片最大的大腕,拍摄时连完整的剧本都没写出来,所有人在导演乔恩·费儒的带领下,摸石头过河般完成了全片。

将娱乐性与故事性融为一体的《钢铁侠》,慧眼识珠的请到了当时已拍戏无门的唐尼——与“钢铁侠”托尼·史塔克在个性张扬和生活阅历方面都有几分吻合的好莱坞演员。

与其说是唐尼拯救了漫威,不如说是《钢铁侠》成就了唐尼,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复联3》中,他成了片酬一亿美元的巨星,《复联4》中,他成了一切的终点。

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第一阶段的作品,《钢铁侠》之后,《无敌浩克》、《雷神》、《美国队长》、《钢铁侠2》和《复仇者联盟》第一部相继上演。

环环相扣的每一部电影作品不仅具有统一的设定和相通的剧情,还形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闭环:个人超级英雄电影的成功,带动超级英雄群体的爆炸式井喷,反过来刺激个人超级英雄电影的续集。

在被迪士尼并购后,“高投入、高产出”的超级英雄影片运作模式带来的巨大刺激,让漫威对电影宇宙的野望——“漫威电影宇宙”逐渐成型。

此时还没形成所谓“电影宇宙”概念的老对手DC和华纳尽管及时见招拆招,推出了《超人:钢铁之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联盟》、《自杀小队》等作品,甚至在电视剧《哥谭》、《闪电侠》和《乐高大电影》上发力。

可惜“黑暗骑士”和《守望者》的珠玉在前,黑暗晦涩、深邃内涵的刻板印象,让正面对撞漫威商业娱乐大片的行为,几乎就是一种自杀冲锋。

在2013年开始的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阶段,漫威依然让最有把握的《钢铁侠3》打头阵,随后,除美国队长、雷神等超级英雄个人电影的续作外,还推出了掀起怀旧热潮的《银河护卫队》,以及不算出彩的《蚁人》。这个阶段,依然选在《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中结束。

在连连惨败中,此时的DC和华纳押上了DC扩展宇宙的第一部超级英雄群戏《正义联盟》,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闪电侠和海王等DC王牌超级英雄悉数登场,但依然无法挽回颓势。

漫威毫无悬念的一家独大带动了超级英雄电影的风口。被《饥饿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等中二奇幻电影折腾得审美疲劳的欧美青年观众,像是突然遇到了新的金矿。《神盾局特工》、《特工卡特》等美剧的推出,在增加观众的粘着性上也立下了奇功。

以2016年上映的《美国队长3》打头阵,漫威第三阶段的大幕徐徐拉开,除了一众超级英雄老面孔,财大气粗的漫威还引入了不少好莱坞一线明星:

“新福尔摩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了《奇异博士》、英国最佳新星“荷兰弟”汤姆·赫兰德主演了《蜘蛛侠:英雄归来》、唱而优则演的查德维克·博斯曼主演了《黑豹》。

《复联4》之前,如日中天的漫威电影宇宙已拿到超过100亿美元的累积票房成绩,这种前无古人的吸金能力,后无来者的市场认可度,让漫威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结局沉重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和漫威厂牌一姐的《惊奇队长》,将观众的胃口吊得老高,所有人都在静静等待预示着第三阶段的“终章”——《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

未来的起点

《复联4》来了,带着深深地情怀和伤感,感动了太多一路看着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成长的年轻观众。

对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喜爱,就像是某种奇特的共识。影厅中,和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仿佛心灵相通,跟着电影的情节嬉笑怒骂,与心中不朽的英雄做最后的告别。

爆米花商业片是漫威电影的敲门砖,而每部电影的剧情和彩蛋,则编织成名为“漫威电影宇宙”的大网。这是一个奇妙而庞大的世界,超凡的想象力和极强的互动性,令自成一体又各有特色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变得充满活力。

完全的粉丝向令《复联4》的几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对白都意味深长,只要稍加留意,一系列或可笑、或可爱、或难忘的情节,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神经。

“一切为了填坑”,这是刷完第一遍《复联4》后,我最真实的感受。经历了十一年的布局,似乎一切都早有定数,所有的想念和遗憾,都在《复联4》中有了积极的答案。

复仇者联盟的几位草创者,是《复联4》中最耀眼的超级英雄。

仿佛是为了告别,钢铁侠托尼终于在内心与严厉的父亲和解;雷神托尔终于再次见到疼爱自己的睿智母亲弗丽嘉;美国队长终于实现了诺言,与佩姬共跳一支舞;黑寡妇和鹰眼的袍泽之情,终于在自我牺牲中得到了升华。

大战在即,漫威三巨头美国队长、钢铁侠、雷神肩并肩,向灭霸带头冲锋,几乎所有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都回来了,一场史诗级的宇宙之战,一段壮烈的英雄谢幕,为这场史诗级的阶段,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英雄迟暮,传奇不再。一切由钢铁侠开始,一切由钢铁侠结束。

有人谢幕,有人登场,有人跃跃欲试。

面对老对手DC通过《神奇女侠》和《海王》的步步紧逼,漫威提出了第四阶段的发展计划,除《黑寡妇》存疑外,《奇异博士2》、《黑豹2》、《银河护卫队3》或将悉数登场,“天神降临”《永恒族》和“功夫大师”《上气》等新英雄电影提上了日程。

或许,在《复仇者联盟5》中,将有更多的超级英雄登场,迎战更为强大的宇宙破坏者。

《复联4》中,猎鹰山姆接过了美国队长史蒂夫的盾牌,女武神瓦尔基里接过了雷神的王位,钢铁侠的传说继任者参加了托尼的葬礼,鹰眼的女儿成长迅速,蚁人的闺女亭亭玉立,托尼的女儿小摩根或将带着父爱在未来大有作为。

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有更多的超级英雄继任者和传承者,在漫威宇宙和复仇者联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陪伴是一种幸福,情怀依旧会延续。

随着一个时代的谢幕,漫威电影宇宙正式踏上了新的征途,未来永远是未知数,但“爱你三千遍”(十一年)的誓言兑现了,未来的誓言还会远吗?

有哪些你不喜欢却被广为推崇的神作游戏?

我出现在这个题目下,如果是熟悉我的人一定知道我要说哪款游戏了。

没错,就是被大陆格斗玩家戏称为“国技”的《拳皇97》了。这游戏有多普及就不用我说了,即便是现在都能看到cos八神的杀马特少年。

在百度贴吧中《拳皇97》区别于《拳皇》其他系列而单独为一个贴吧,《KOF》吧有不到300万的帖子,而《拳皇97》吧则是1300万的帖子数量。如果在中国你告诉别人你喜欢玩格斗游戏,对方第一个反应不是国际上《街霸》系列最新作《街霸5》,而是“哦,97啊”,还“哦”。

在中国大陆的这个《拳皇97》圈子里,自成一个江湖,这个江湖游离于其他所有格斗游戏之外,在他们眼里《拳皇97》就是神作。完全无视这个游戏的恶性bug、角色不平衡、以及打法单调这些缺陷。

在他们口中“bug”?他们的回答是“这些bug让游戏更有趣,无心插柳柳成荫,正是他们造就了《拳皇97》的辉煌”;“角色不平衡”他们的回答是“猪八鹤没关系,没有最强的角色,只有最强的玩家,你也用啊”;“打法单调”他们的回答是“你会玩97吗?你知道龙二C*5吗?你知道1线玩家和8线玩家的区别吗?”。

你和他们讲格斗游戏理论、格斗游戏历史、讲《拳皇97》的发展主要由于盗版。他们不听,他们就知道《拳皇97》,“你其他的游戏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反正就是97最好”。大哥你能接触下其他的做个比较吗?“我不比较,你不懂97。”我只能说“大哥你都对”。

《拳皇97》不光大陆以外别的地方玩家不玩,连SNK自己都不太看得上,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向大陆《拳皇97》玩家收一波智商税。

什么手游的女性玩家比较多?

剑侠情缘,妹纸超级多,还可以结婚本体镇楼

年轻人流行的佛系生活都有啥表现?

手里的保温杯水温未凉,办公室的 90 后已经找到人生新方向:他们宣布成佛了。

最近,我频繁听到同事提起“佛系追星”、“佛系恋爱”这些词。“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作为一个中年人,实在不太能接受年轻人在我面前摆出一副看淡人世的样子。

搞什么虚无?

直到有人在办公室放《大悲咒》,我终于忍不住了。我需要他们给我解释清楚。

我找来一堆90后,请他们详细讲了讲自己的佛系生活方式。

比如——

佛系乘客:给司机打电话说,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健身:下班后去健身房走一走,就很开心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

……

把佛祖无欲无求的概念偷换到自己身上,其实就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

我不把这理解为真正的自我放弃,而是压力和焦虑下,年轻人的自我消解。

况且,好像真的很管用。

我每听完一个故事,都想念一句阿弥陀佛。

内心平静了许多。

第一批 90 后已经出家了作者:新世相的朋友们

如果心情好,很喜欢随手点赞。

说不上来为什么,可能是觉得那句话挺有道理,“别碍着别人在朋友圈装 X”。与其发些阴阳怪气的吐槽,不如随手给出爱的鼓励。

但自己发朋友圈就没什么心思自己 P 图了。现在各种相机应用不是很多吗?一秒钟加个滤镜就行了。它们的 logo 也没那么显眼。

朋友圈的热文,一开始也会参与,还写点自己的看法,后来懒了,干转。

不过这样也会被人误解:有次转了篇 cosplay 的文章吧,一个根本不熟的学妹跑来说,我看这些东西是不爱国……我能说啥呢?微笑面对吧:)

朋友圈里没几个真朋友,不用为它伤神。

手机叫车,系统定位到胡同口。碰上找不到路的司机打电话问,我通常都说:您不方便掉头就算了;您就在那吧;您别动了,我动吧。

下班回家司机不愿开进胡同,我就说:行吧,我在这下吧。

下车时,司机很惶恐:能不能给我打个五星啊?后面的评价能选一下吗?我都说:行,没事,好。

司机不要求,我很少主动评价,付款都是第二次叫车时才付。弹窗跳出来,习惯性打五星。有时候手快,评价完才想起来昨天那个司机态度很差,心想,算了算了。

有时司机问,走哪条路啊?我都让他选。有人每次出门都要看导航选出最短路线才心安。我不会。“生活里每件小事都得争个输赢”的感觉,太紧张了。

堵一会就堵吧。只要手机还有电,我就能不焦虑。

还有坐地铁,赶上人多的时候,能等三四班。挤不过,也不想挤。后面有人使劲往前冲,让他先上。

机场安检碰到大型排队,我都去视线范围内最近的队伍,不比较长短快慢(只要手机有电)。“我就知道刚刚该选右边第三排,比我这排快多了!”——这种焦虑我几乎没有。

以前也跟司机吵过架,但理论一番之后我并没有爽,反而觉得好费精力啊。

朋友说我这样是软弱、懒、逃避,啥啥的。我觉得是选择吧。它们对我来说不是原则问题,真的不想argue。

和男朋友是京津异地恋,我京他津。三年了,一周见一次,平时简单微信联系。主要聊一些工作、读书和两地菜价方面的事情。

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称谓,直呼其名太过正式,起小名也太过亲昵。一年半前发现互称“师傅”挺对的,就沿用到了今天。

几乎不会在公开场合提起他。今年他生日,因为工作太忙过了 12 点才想起来。破例在朋友圈发了一条问候他一下,算是赔礼道歉。

他在天津做建筑,我在北京做设计。对于谁搬到谁的城市,讨论过两三次,结论是两个人的工作前景都不错,都没有理由放弃。

但如果不是这样的人生大问题,一般都是谁先提出方案,就根据谁的方案执行:比如电影看哪部、一块旅游去哪里、以及那天晚上谁洗碗。

吵架还是会有的。情绪激烈时,会说一些刻意激怒对方的话。但我们达成了一种共识,听到了挑衅倾向强烈的话语,都不要接茬。睡一觉就好了。

恋爱里的争执都是小事。别为小事发脾气。

入职不久,公司 HR 发邮件说楼底下的健身房团购办卡可以打 8 折。我想着即便不能坚持健身,有个地方洗澡也挺好,就办了。

卡办下来以后,每周有三天会去健身房溜达溜达。打开 Keep,选择一个 K2 的跑步难度。但一般很难坚持下来。最累的时候,跑步机上走一走,也算自己来过健身房了。

开始那阵经常有私教来接触我,说我深蹲的时候膝盖伸出太多、做什么器械都是胳膊发力,我就冲他笑笑。后来私教也不怎么来找我了。

他们说健身的话,吃比练重要,要多补充蛋白质。白煮蛋蛋清就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但有时候不小心把蛋黄咬进去了,也就顺着咽下去了。没有很大所谓吧?

不过还是没法真正计算卡路里,那得每天自己带个食物称吧?太麻烦了。我就大概估算一下就行了。

健身了半年,每天坚持上称。掉了半斤的话乐乐,涨了半斤的话难过一分钟,也就过去了。

你问我轻了几斤?没轻啊。但是我的心情这半年里轻松了许多。健身挺好的。

早饭一般是楼下便利店的包子和豆浆,不会拍照。有那种每天早上都会发自己早餐的同事,图片很好看,看到的时候也很羡慕,但一想到这得牺牲掉挺多睡眠时间,遂觉不值。

不是很容易被“中午吃什么”这件事困扰。如果同事有拼单就蹭一个,没有的话就翻翻之前的外卖 APP 记录,再来一份。

如果有不用排队的网红店,会去尝尝。但如果一排俩小时,那还是算了。

重庆老家,在磁器口那儿有一家叫陈麻花的网红店,什么时候都在排长队。但是旁边还有几家一模一样的,每次都没人。

我都是在周围那几家买的,味道不会有什么差别吧?我猜想队伍长的那家店里,大多数人是冲着牌匾上的“总店”。

我喜欢自己下厨,最拿手的一道菜是“冰箱里有什么”炒饭:周末定期清冰箱,每周吃的都不一样。

吃东西呢,还是自己开心比较重要啦。

上厕所、等外卖和地铁上,习惯性打开交友软件刷刷。

左滑还是右滑都看眼缘,不会点开资料细看的。偶尔滑反了也没关系。不会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

不用太当真。如果右滑配对成功了,一起聊点开心事。

会有人很直接向你发出线下邀约。如果当天工作不是很累,车程又在 30 分钟内,我会赴约。不会化妆,隐形眼镜如果摘了就也不戴了。

一般 1 个小时可以解决问题。很多男的喜欢说,“我不介意你留下来,但是明天我要起挺早的”。一般就“哦”一声,然后戴上耳机回家了。

有些人会在你回家路上微信你,“你是个挺有意思的人,我们要保持联系”,行吧。你说什么我就信什么了。

第二天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和人重启对话。偶尔被人问一句睡的怎么样,回了一句“还行”,就没下文了。

不过没啥啊,3 小时的 CP 也是 CP。

一位做皮草微商的大哥曾经开门见山和我说,“这儿谁也不认识谁,都是陌生人。不能在乎太多。”

的确是这样没错了。

人在北京,孩子刚两岁。周围的宝妈好像都觉得北京养孩子又贵又费神,但我真觉得还好吧?

很多钱都可以省下来:孩子吃辅食也就那几个月,米粉没啥意思。辅食机就更是乱花钱了。自己吃什么剁碎一点给孩子就行。零食肯定不给买,饿了就给吃半根香蕉,或者一根蒸软的胡萝卜。

母乳 10 个月的时候就转牛奶了。全进口奶粉,一个月就得上千吧。

用的婴儿推车是同事转卖给我的,质量很好。衣服一半自己买,一半靠亲戚朋友送。送的衣服有时候不太符合审美,但是女儿自己也看不出什么区别。

关于兴趣班,周围很多“精英爸妈”都很焦虑,很早就开始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还说一定要在几岁前去过几十个国家。

能看世界当然好,但我实在负担不起。不过我挺喜欢音乐的,也会弹一点钢琴,如果女儿真有兴趣,我也可以教。不用非得报什么班。

上学的话,我不准备换房,就在朝阳上学行了。海淀竞争太激烈了,她肯定受不了。

记得有位日本绘本大师说过,“将来有出息的孩子不会多,何必让他们的童年那么苦?”

我应该是受欢迎的买家吧。能不跟卖家交流尽量不交流,自己看看商品介绍,合适就买。

也不太退换货。曾经买过两条短裤,一条颜色不对,一条腰太大,都放家里当家居裤了。

正好没有家居裤啊,还挺高兴。

上周买了个装东西的小木箱,打开发现木头裂了,自己找钉子修了修。退换货还要拍照上传,费时间,我明明能自己解决。

当然了,我也不会去点“收货”,到期自动确认。也不会写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有次一家店两周连着打了三个电话让我给好评,我就给了——权衡了一下,不写比写更烦。

双十一,我不知道买啥,同事推荐哪个化妆品牌很划算,我就跟着加购物车。结果要守着时间抢,我没抢着。

不会生气呀。那瞬间也体验到了双十一的激动。

比如买吹风机,直接搜索,在信息流里排在前面的几个中大概挑一挑,下单。不太会比价,碰到满减反而焦虑,满减真是个复杂又神奇的东西。

也满减过,网站推荐的搭配组合,一下买了三件毛衣。同事说照片明明是亮红,拿到手是紫红,色差太大啦,你要投诉它。

我却挺喜欢那件紫红色,冥冥之中有一种缘分。

刚工作时,有临时项目还会主动要求加班。现在不至于了,但需要加班也不抗拒。

有次陪客户改设计稿,从晚上 8 点开始,一版一版地修。果不其然,改到凌晨 3 点,客户终于说出了那句:“对比发现,还是第一版效果好。”

我回了句“好的”。安安静静下班。

还有一次,策划组六个人去见客户,从城东打车到城西,到了约定地点,客户说没空。我们说,“好的”。又从城西打车回来。安安静静下班。

这是工作几年学会的最重要的事: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

也不会想着讨好谁了。老板过生日时,同事集体在公司大群里发祝福。如果手头有合适的表情,我就发一发。一时没找到就算了。

开员工大会,老板讲话时,人挤着人伸着脖子听。我一般找个角落,面带微笑,鼓两下掌。

案子被评为优秀,上台领奖很客气,“都是同事的功劳”;案子没做好,总监发起火来,“知道了下次改进”。

耐性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吧。不悲不喜挺好,上个班不要搞得死去活来。

最后,还能说什么呢。

祝大家平安喜乐。

腾讯的微视会像抖音一样爆红吗?

抖音在 2017 年的火爆引来诸多觊觎者,互联网巨头开始重视短视频行业。一直默默无闻的腾讯微视最近动作不断,目标直指抖音。

其实微视并不是腾讯爸爸的新产品,而是和秒拍“同龄”的 App,由于当时产品的定位和运营模式等原因,显得后劲不足,最后面临关停的窘境,即使一个月后又重新上线,但依旧没有明显起色。从排名走势能看出,去年的微视很“佛系”,今年的微视很“忐忑”。

一、抖音叫醒了沉睡的微视

今年年初,抖音的火爆点醒了业界大佬,叫醒了腾讯。4 月初,微视全新版本上线,slogan 为“发现更有趣”,正式宣告腾讯爸爸出手了。

在新版本中增加了“视频跟拍”、“歌词字幕”、“一键美型”功能,这个版本的微视不论从 UI 设计、功能布局还是音乐风格,都和抖音有不少雷同之处。

这一版本上线后,榜单排名大体都是出于上升趋势。看来腾讯爸爸是真走心了。

在新版本中,微视也的确拿出了产品层面的“干货”:

1.打通QQ音乐曲库

无论是抖音,还是快手,都在过去半年疯狂带火了诸多音乐:C哩C哩、我们不一样、浪漫土耳其...可以看出音乐版权及曲库对一款音乐类的短视频十分重要。QQ音乐的版权曲库资源之多,不言而喻,这将是微视的一大优势。

2.QQ空间流量优势

社交一直是腾讯产品立足的根本,微视背靠腾讯系生态,现在已经拿到了QQ空间的流量入口。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也可以看到,微视的产品定位是“95后”,而QQ空间的用户,社交年龄层更年轻,更贴合微视的受众。

而微信是否有望成为微视社交流量另一个重要入口,以吸引更多用户和优质内容创作者的聚集,最终把微视和微信的资源整合打通,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但是从评分层面来看,并不好看,无论是当前版本还是历史总和,都显得气势较弱。

二、微视公开抢抖音人

就在近期,网上流传出份“微视短视频项目说明书”,提到腾讯旗下短视频平台微视将通过现金补贴的方式引入优质达人内容,补贴总额度超过 30 亿元。

从补贴对象和内容调性要求来看,腾讯想要引入“高颜值”、“创造力”、“萌宠萌娃”、“高逼格”、“有趣搞笑”的内容。这和抖音的主流内容具有相当高的重合度。

没过几天,微视就高调发布“达人召集令”,作者需要向微视提供 3 个往期作品链接、个人照片,以及回答是否愿意在微视独家首发和接受公会审核等问题。

三、pick 黄子韬 入驻 101

4 月 23 日,腾讯微视正式宣布黄子韬为首位代言人,并且将长期在微视上发起挑战。

此外,微视还成为了《创造 101》节目官方指定短视频 App,所有 101的选手也都会入驻微视平台分享她们的趣味小视频,而微视用户每天可为选手点赞 11 次,助力女孩们实现登顶的梦想。这也是腾讯微视高调的一次亮相。

和其它短视频App不同,腾讯微视的回归还带有一些特殊意义,从 PC 时代到移动互联网,中国几乎没有一款互联网产品完成过“卷土重来”的壮举。

不过,凭借腾讯产品的矩阵,强大的用户导入能力,以及“有钱任性”的姿态,微视想要在短视频领域分一杯羹并不难,但是若想做大,单单“成为抖音”是不够的。

未来微视究竟是“腾讯的抖音”还是“ponyma 的微视”,你怎么看?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