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空战,中途岛战役失败是不是美日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太平洋空战,中途岛战役失败是不是美日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中途岛战役是在1942年6月4日开始展开的,它不仅仅是一场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使得日本失去了4艘重型航母(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成为了美日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为什么说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首先由于中途岛战役,日本的狂妄自大,小觑了美军,情报的泄露直接导致了自己失去4艘重型航母。这可不仅仅是失去航母这么简单,背后还意味着他失去了太平洋战争的战略主动权。而相反的这时候的同盟国就可以省下许多的资金,也避免了自己人员的大量伤亡。此消彼长,这对于想通过快速战争来解决资源问题的日本,这种结果无疑是不能承受的。

加之被摧毁的航母,日本在短期内是无法制造出的,当时的日本资源已经是非常紧张了。就算能够短期内造出来,可是当时损失的可不仅仅是航母,还有大量的有经验的搭乘作战人员 ,这些都是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补充的。

所以中途岛战役的失败就直接影响到了日本在北太平洋方向的作战计划,也破碎了联合舰队摧毁珍珠港的预谋,同时也缓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

也正是中途岛战役的胜利,才会有后来的瓜岛拉锯战和三次所罗门群岛海战。要是中途岛战役是日军胜利的话,日军的战争方向就会指向中太平洋方向,而以当时美日航母数量4比6的情况下,后果真的难以预料。不过好在是美军胜利,使得美日航母数量3比2,迫使日军下一次进攻只能放在所罗门群岛方向。也正是军事力量上的相近,也使得美军开始对瓜岛地区采取军事行动。

中途岛海战结束了日本在西太平洋数十年的霸主地位,同样也使得日军进入了慢性死亡的阶段。

航母战斗群为什么用驱逐舰防空?

航母战斗群为什么用驱逐舰去防空,而不是用战斗机去防空?因为飞机之间的空战效率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两架飞机往往纠缠许久,谁也打不掉谁,这样的效率如何保证在高烈度对抗中密集杀伤敌人的飞机?

战争的经验表明,航母战斗群对抗战斗机攻击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本方的舰载机去冲击敌人的攻击航空兵编队,逼迫其提前进入攻击,或者打乱其攻击的阵型,使其各个战机之间难以配合,战术机动变形,然后再由防空军舰(二战中是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现在是区域防空舰)去击落那些陷入困境的战斗机,一般而言,收割敌人战机最多的恰恰就是那些防空舰。

防空火力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集中火力对准被突破的方向,而舰载机却需要通过机动才能赶到事发区域,然而海战瞬息万变,如果航母被攻击导致失去战斗力,那就得不偿失了,与其等待舰载机紧急赶到拦截,倒不如防空炮火或者导弹直接对准射击来的精确快速,而且说实话,战斗机一旦进入攻击程序,那么就会变得笨拙,此时如果对这些飞机射击,击落概率很大。

再者,现代海战中反舰导弹大量使用,舰载机可以拦截敌人的舰载机或者战斗机,但是却无法拦截敌人飞机或者军舰发射的导弹,而这些导弹射程又往往很远,等到开始拦截的时候,往往只能对这些导弹实施拦截,根本来不及拦截其舰载机,因此需要专业的防空驱逐舰,或者护卫舰去对这些反舰导弹实施拦截,保护航母安全。

再者,现代战争强调分布式的武器体系,而不是集中式,不要把所有的火力和兵力都集中在一艘航母上,否则,这艘军舰遇到攻击就等于全军没有还手之力,而且从应对来说,一艘军舰控制大量火力,和多艘军舰分别行使这些火力的使用权相比,效率差距是很大的,因此分布式系统有生存力强和对抗专业的特点,因此,谁还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呢?航母当然需要驱逐舰来保护了。

为什么日本飞机不直接用炸弹攻击对方航母?

1942年6月4日4点45分,从日本联合舰队的四艘精锐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08架战机,按照预定方案出发空袭中途岛。与此同时,日本的第二波攻击波也开始准备就绪,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中途岛海战的经过和南云中将面临的困境。

在日本的作战计划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给日本航母编队规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一个是空袭中途岛,为下一步日军登陆中途岛做好火力准备。另一个则是,消灭因攻击中途岛而被引蛇出洞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残余力量,尤其是那些在偷袭珍珠港时没有被消灭的航空母舰。

日本之所以给日本航母编队规定这样矛盾的任务,出发点是设定在一个时间轴假设上的。那就是,美军在事先对日本联合舰队的行动一无所知,毫无准备。这样,日本航空母舰就先对中途岛展开空袭,进行登陆的火力准备。

接下来,美军在接到中途岛的告急后,出发它的太平洋舰队主力救援中途岛。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对中途岛的作战后的日本航母编队,就可以转过枪口,对美军舰队进行歼灭性的打击。

这个设想是建立在日本的单方面的一厢情愿上的。实际上,由于美军早已破译了日本联合舰队的密码,对日本的作战计划了如指掌。因此,美军决定在战役发起前,就紧急出动航母编队,埋伏在日本航母编队的侧翼,伺机向日本航母编队发动奇袭。

这样,日本就遇到了在它战前进行图上作业演习遇到的情况。在空袭中途岛的时候遭遇美军飞机的袭击。在图上演习时,假设遭受的是中途岛的陆基航空兵的袭击。演习的判定是,日本航空母舰中弹9次,“赤城”和“加贺”号被击沉。但是狂妄自大的负责演习的日本军官随意的就修改了作战结果。当有人问道,如果日本航母编队袭击中途岛时,万一出现美国航母编队袭击怎么办?回答是没有预案。日本海军就是在这样一个麻痹轻敌的氛围下走上战场的。

不过,日本最终还是对美国航母编队的袭击制订了一个预案。事实证明,这个预案没能起到预定的效果。那就是,第二攻击波不以对中途岛为目标,而是以对可能出现的美国航母编队为目标。这个攻击波包括36架战斗机,36架俯冲轰炸机和36架鱼雷机。这一波的飞行员都是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精华,完全可以对付美军的航母编队。

但是,由于日本的密码被破译,作战计划被美军掌握。中途岛的战机都飞到空中躲避,这使得日军的第一波空袭没有起到效果,负责空袭指挥的友永大尉向编队汇报需要第二次空袭。

于是,按照友永的报告,再加上侦察机没有发现美军舰队的报告,南云命令第二波飞机改变作战目标,准备第二次攻击中途岛。这就必须将鱼雷换成对陆地攻击用的高爆炸弹。

但是,就在换装弹药即将完成的时候,日本的侦察机发回了发现美军舰队的报告。这使得南云进退两难。虽然山口少将要求俯冲轰炸机马上起飞攻击,可是,南云最后还是否决了他的建议。

这个时候,南云的舰队上空一片混乱。中途岛的陆基航空兵对他的舰队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轰炸,他被迫把第二波战机里面的战斗机升空加强防御。而下面机库里换装弹药的工作进行了大半,等待他的指示。而第一波的空袭战机这时又返回,急需降落。最终,南云决定,暂时不对美军舰队发动攻击。

南云下令先收回第一波战机,与此同时,马上将弹药换回为鱼雷。整个编队向北撤退,等到做好攻击准备后再发动对美军舰队的攻击。

但是,一切并没有按照他的如意算盘进行。当他做好进攻准备的时候,美军俯冲轰炸机的炸弹也落在了他的头上。几分钟之内,他的三艘航空母舰就遭到了重创。剩下的“飞龙”号在进行了反击后,也被美军击中。最终他的四艘航空母舰全部沉入海底,日本只能吞下了中途岛海战失败的苦果。

有人在事后批评说,南云中将优柔寡断,在发现美军航母编队的时候,就必须要用一切力量对它们进行攻击。哪怕飞机上装载的是对陆地攻击的炸弹。

但是,这种指责对于南云是无效的。南云其实是日本最杰出的航空海战专家,只是他的运气不济,其他人把失败的罪责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实际上,在指挥航母编队的指挥员中,南云的战绩是最佳的。

那么,南云为什么不接受山口的建议,出动航空母舰上已经准备好的飞机对美军航空母舰发动空袭呢?

第一个原因是弹药的不合适。

我们知道,本来第二波飞机是准备用来攻击美军舰队的。为了改为对中途岛攻击,日本将鱼雷换装成高爆炸弹。对军舰攻击,鱼雷的攻击效果最好,用高爆炸弹攻击远远达不到鱼雷的效果。

但是,弹药不合适并不是不发动攻击的理由。在当时,日本和美国的航空母舰都是木板甲板。如果高爆炸弹命中航空母舰,还是会给美国航空母舰造成很大伤害的。虽然它没有穿甲弹那么强的穿透力,但也可以对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造成伤害,起到封闭甲板,阻止美军战机起降的作用。因此,弹药不合适不是南云不发动攻击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日本攻击波的护航战斗机不足。

这个原因才是南云不愿意出动第二攻击波进攻美国航母编队的主要客观原因。在当时,虽然说南云的四艘航空母舰拥有261架战机,但是,对于他所担负的作战任务是不够的。

尤其是他的战斗机数量。他拥有的战斗机要组成两个攻击波的护航战队,就只剩下18架战斗机为他的航母编队护航了。这区区18架战斗机,在没有雷达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法完成他的舰队的掩护任务的。

在中途岛的陆基航空兵的越来越猛烈的空袭下,南云只得把第二攻击波的战斗机派上天空,加强空中防御。这样一来,当他得到美军舰队的情报时,就根本没有战斗机可以去为他的轰炸机队去护航。

这样,他的轰炸机队肯定要在美军航母编队和护航战斗机的攻击下作战。可以预料,他们必将遭受沉重的损伤,甚至可能全军覆没。这是南云所不能承受的损失。

第三个原因是南云不愿意浪费自己的飞行员。

南云是日本联合舰队中唯一精通海空作战的将领,整个联合舰队,只有他知道,自己的舰队的战斗力来自于自己的精锐飞行员。因此,南云处处都保护着自己的飞行员,不让他们做无谓的牺牲。这是南云不发动对美军航母编队攻击的主观原因。

就拿中途岛海战来说,在整个中途岛海战中,虽然日本损失了四艘航空母舰,损失了三千多人,但是,在这些人中,飞行员只占了110人,这还包括“飞龙”号反击美国航母编队时的损失。可见,南云对飞行员的重视程度。

在袭击珍珠港时也是如此,南云在判断战局后,认为继续对珍珠港进行袭击得不偿失,会加大飞行员的伤亡,就毅然停止了空袭,主动撤退了。

这是因为,南云知道自己手中掌握的这一批飞行员,是日本联合舰队多年积累下的精华,他们都是无法替代的。所以,他对这些飞行员爱护有加。如果没有护航战斗机的保护,这些飞行员将会暴露在美军的攻击之下,白白的牺牲。而且这种牺牲,很可能根本就于战局无补。因此,南云才没有派他们去送死。

反观山口多闻,这个被日本后来竭力吹捧的勇将,完全是一个不讲战术的将领。他在遭受损失后急于报复,竟然把他的手下有限的航空力量分散开来,发动了两次空袭。如果他能够沉住气,将他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及战斗机搭配好,会给美军航空母舰以更大的打击。他一次攻击就可能把两次都无法炸沉的“约克城”号送进海底了。

在南云下决心的时候,还有一个意外情况,那就是第一波战机的返回。这波战机燃料即将耗尽,有的已经中弹受伤,急需降落。如果派第二波战机升空,那么这些战机和飞行员会遭受很大的损失,这也是南云无法承受的。

结语:

在南云中将得知美国航母编队就在身边的时候,他没有采取断然措施,孤注一掷的对美军发动攻击。而是将第一波飞机收回,同时舰队北撤,给飞机换装弹药,组织第二波攻击波。这是因为南云不愿意自己的战机在没有护航战斗机队的保护下去作战,也不愿意遭受第一攻击波无法降落遭受的损失。

出于对自己的飞行员的爱护,和对自己力量的珍惜,南云决定在力量准备好后再发动都美军舰队的攻击。南云最后的决定实际上是在赌博,但是,这一次运气不在他这一边。最后,在他的飞机就差五分钟就可以升空的时候,赶到的美军俯冲轰炸机投下了炸弹,终止了他的美梦。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洲际导弹为何能飞那么远?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洲际弹道导弹之所以可以飞行上万千米的距离,那是因为它内部装填的推进剂特别多。

要知道,在一枚液体洲际弹道导弹中,推进剂的重量就占了全重的80%左右。

就比如说:俄罗斯最新的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其全重为208吨,推进剂重量为178吨。

这样来算,燃料重量就占导弹全重的85.5%。

而在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中,固体推进剂所占的整体的比重往往高达90%以上。

当洲际弹道导弹的内部存放了燃料之后,就需要发动机来消耗这些燃料,推动导弹以极快度速度飞行,以致于最终可以飞行上万千米。

这里的发动机指的就是火箭发动机,一般的洲际弹道内部可不止只有1台火箭发动机,而是3台或者多台。

主要就是洲际弹道导弹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台或者4台火箭发动机推动前进。

无论是弹道导弹,还是巡航导弹,亦或是防空导弹,都安装有火箭发动机。

只不过,有些导弹用的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有些导弹用的是液体火箭发动机。

防空导弹,巡航导弹一般会选择固体火箭发动机。

而在洲际弹道导弹中,潜射弹洲际弹道导弹会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有的会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有的会用液体火箭发动机。

固体火箭发动机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是各有优势,各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用何种火箭发动机的。

两种火箭发动机的优缺点

固体火箭发动机:就是将推进剂装进导弹的发动机的燃烧室内,当导弹内部的发动机启动时,直接开始燃烧做功,产生较大的推力。

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所用的固体燃料,事先已经混合好。而推进剂和氧化剂很早就已经放置在发动机的燃烧室里。发射之前的准备时间比较短,不会耽搁发射时间。

很明显了,使用固体燃料的火箭发动机具备:发射前准备时间短,燃料保存时间长,简单便宜,安全可靠,易于转场移动的优点。

但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比冲低,所以推力相对没有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大。

液体火箭发动机:就是将推进剂装入导弹体内的燃料储存箱中,当导弹内部的火箭发动机启动时,在将氧化剂和燃料一同推入发动机的燃烧室内,进行燃烧。

由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和氧化剂处于液态,故其分子的活性强,化学性质不太稳定。

就需要低温贮存,而导弹本身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导弹体内的燃料箱是不会不加注推进剂和氧化剂的。

会等到发射的时候再进行加注,所以说,液体导弹在发射前的准备时间比较长。

虽说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准备时间长,但是燃烧效率很高 ,比冲也很高,可以提供强大推力。

在相同起飞规模下,液体导弹的载荷能力更强,可以用更少的燃料飞行更远的距离。

综上所述,有无燃料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最明显的区别。

现如今洲际弹道导弹火箭发动机的选择

目前来看,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也就只有6个,分别是:中,美,俄,英,法,朝。

其中,美英法三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全部用的是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中俄朝三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用的是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路基用的是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也有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

就像萨尔马特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其所用的是:PDU-99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该发动机就是衍生自RD-274火箭发动机。

说过了,火箭发动机之后。其燃料的性能也有较大的差别。

固体燃料

固体燃料主要有HTPB,NEPE-75,N15这三种,比较常用的就是HTPB和NEPE75。

像美法两国的洲际弹道导弹用的就是NEPE-75高能推进剂。NEPE-75也就是高能硝酸酯增塑聚醚的缩写,其理论比冲为2646N.s/kg。

HTPB也就是端羟基聚丁二烯的缩写,其比冲为2590N.s/kg,两者都是有机精细化工的产品。

可见,NEPE-75固体推进剂得比冲要比HTPB号高一些。

那么,作为导弹的燃料时,效果自然就会更好,在相同条件下的时候,采用NEPE-75推进剂的导弹的射程要比采用HTPB推进剂的射程远不少。

尽管NEPE-75推进剂的效果更好,但是造价昂贵啊,并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目前来说,在洲际弹道导弹中,主流的推进剂仍然是HTPB。

比如说:

俄罗斯的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其三级火箭发动机均采用了HTPB推进剂。

白杨洲际弹道导弹也用的是HTPB,只不过到了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就用上了新的改进型号HTPB+HMX。

美国已经退役的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使用的也是改进之后的HTPB推进剂。

三叉戟C4潜射洲际弹道导弹,也使用了HTPB推进剂。而现役的三叉戟D5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则全部使用了NEPE-75高能推进剂。

民兵3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使用的也还是NEPE-75高能推进剂。

选用固体燃料的洲际弹道导弹有:三叉戟D5,M-51,白杨,白杨-M,东风-41,巨浪-2,亚尔斯,民兵-3,布拉瓦。

液体燃料:

在洲际导弹上常用的液体燃料的氧化剂的有液氧,硝酸,四氧化二氮。

作为推进剂的有乙醇,煤油,偏二甲肼,液氢,双氧水。

组合之后,就是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氢+液氧,煤油+液氧,双氧水+液氧,硝酸+煤油这几种。

目前来看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洲际弹道导弹有撒旦,萨尔马特,火星系列,东风-5系列,轻舟,深蓝。

可见,美法等国现役的洲际弹道导弹全部选择了固体燃料。

而中俄朝的洲际弹道导弹有用固体燃料的,有用液体燃料的。

马岛战争是那一年?

1982年!

1982年4月2日,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这次战争一共持续了两个多月,于1982年6月14日以英军的获胜而告以结束。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引起的,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再次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此次战争阿根廷一共伤亡了一千七百多人,英国的伤亡相对来说小一点,大概一千人左右。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史以来,冷战中战况最为激烈的一次海陆空三栖联合作战。此外,由于英国在此次战争中开辟了大约一万四千八百公里的后勤线,因此也被称为海上战略投送的经典战役。对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问题,英国一直虎视眈眈,在该岛处心积虑营造文化和政治影响,而阿根廷自然不会那么轻易就将自己的领土拱手让人。随着英国与阿根廷的矛盾越来越激化,马岛战争一触即发。

▲英阿马岛战争场景图

马岛战争爆发的背景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称其为福克兰群岛,英国和阿根廷都声称这座群岛是属于自己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马尔维纳斯岛屿距离阿根廷本土比较远,大约四百英里,但是距离英国就更是远了,大约八千英里。众所周知,阿根廷是一个十分幸运的国家,不仅躲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且还完美地避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由于免受战火的侵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阿根廷更是凭借着自己占有大量肥沃土地的优势,增加农产品的出口,逐渐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央,成为世界的粮仓肉库。此外,随着阿根廷国内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阿根廷也一跃从发展中国家迈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在1950年代,欧洲人只要一提到阿根廷,就会联想到土豪和有钱人,因为当时阿根廷的福利确实太好了,甚至连美国人和德国人都想移民到阿根廷。

▲1950年代的阿根廷纸币

此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阿根廷的黄金购买力水平也很厉害,连英国人都自愧不如,当时欧洲流行的一种形容有钱人的说法就是,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阿根廷认为本国在世界上已经处于极其领先的水平,因此便逐渐变得骄傲起来,甚至连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早就不放在眼里了。于是,越来越财大气粗的阿根廷便向联合国重提马尔维纳斯群岛领土归属权的问题,并要求联合国实施合理的仲裁。对于联合国来说,此时面对的不仅仅是新兴大国阿根廷的施压,而且还面临着来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压力。由于联合国迟迟不能作出决定,关于马岛主权的争议问题便一直持续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1981年,阿根廷内部逐渐暴露出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动荡不安,国内经济水平开始大幅度倒退。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率严重上涨,国内生产总值也急剧下降。由于不能支付工人合理的薪资,国内便开始涌现大批工人罢工的现象,阿根廷政府也逐渐失去民心。为了转移国内人民和媒体的注意力,当时阿根廷的领导人加尔铁里认为,发动马岛战役如果胜利了那么国内局势就能变得安稳。再加上英国与阿根廷的外交关系逐渐恶化,因此,阿根廷当局便向联合国表明要取得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如果联合国不能答应这个请求,阿根廷就会以争夺马岛的归属权而向英国发起战争。

▲阿根廷为马岛而战

阿根廷抢占马岛,英国出兵

1982年4月1日,阿根廷不宣而战,迅速占领马尔维纳斯岛。当时英国驻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总督和岛上的守军很快就被阿根廷军队所俘,紧接着,阿根廷又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上部署大量兵力,大约有一万三千人。这一消息不久就传到了英国的境内,在各个领域引起轩然大波,民众也都议论纷纷,认为英国有史以来还没有受过这种委屈。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开始有些慌了,为了压住国内的争议,便下令出兵。但是此时英国海军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此次出兵也仅仅是派出了两艘航空母舰,分别是“竞技神”号和“无敌”号。另外,由于此前北约所赋予的作战使命,英国海军已经转型为反潜为主的舰队,“竞技神”号也早在1973年就被改装成了反潜航母。因此,英国政府便又征用了一架名叫“堪培拉”号的豪华游轮来搭载几千名士兵登陆马岛作战,由四十三艘皇家海军军舰,二十二艘后勤船只和六十二艘征用的民用商船组成了一支特混舰队。

▲英国“无敌”号战舰

面对阿根廷对马岛的突然出击,虽然最初英国政府不愿意承认,甚至还以为只是一个谣言。但是当后来收到英国驻马尔维纳斯群岛军队发来的电报时,才意识到再不发起反攻,马岛就将被阿根廷彻底占领。1982年4月5日,英国的“竞技神”号和“无敌”号纷纷鸣响汽笛声,驶离了朴茨茅斯军港港口,127艘舰船组成的特混舰队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开往了马岛。大约过了十天左右,也就是1982年4月中下旬的时候,经过多日的海上颠簸,英军舰队终于千里迢迢地抵达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此时的英军内部也秘密制定了起了反攻计划,考虑到马尔维纳斯群岛距离英国本土太远,因此亟需在英国和马岛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中转站,以提供生活物资和军用物资。因此,英国便将目光转移到了阿森松岛,并开始调遣海军和空军战队驻扎在阿森松岛,为在马岛的战役提供后盾力量。

此外,英国为了能够及时补给在马岛作战的英军的物资所需,还在海上开辟出了一条八千英里的后勤线。经过一系列的安排和部署,英国军队已经基本做好了反攻的准备,因此,英军便将南乔治亚岛作为进攻的第一个目标。之所以选择先攻下南乔治亚岛,是因为这个岛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它是马岛的一个分支,并且与马岛主体岛屿相距较近。如果不先解决南乔治亚岛的后顾之忧,那么在英军舰队进攻马岛时,阿根廷军队则很有可能从后方进行偷袭,对英军形成包围圈。1982年4月19日,英军正式对南乔治亚岛发起进攻,并于六日后占领该岛,岛上的阿根廷士兵被迫投降。

▲英军占领南乔治亚岛

双方交战激烈,英军战略优势

随着双方逐渐展开全面激烈的斗争,1982年5月1日,英国军队决定发起一场代号为“黑公鹿行动(一)”的战略进攻。英国军队派出两架火神轰炸机前往斯坦利港机场对阿根廷军队展开空中袭击,这两架火神轰炸机可以携带二十一枚炸弹和四枚反雷达导弹。但是由于火神轰炸机在加满油之后能够连续飞行的公里数只有四千一百多公里,而从阿森松岛上空飞往马岛本岛则至少要六千多公里,再加上火神轰炸机满载时重达七千多公斤,如果要顺利抵达马岛,则至少需要四次空中加油才可以。另外,当时英国的空中加油机是由轰炸机改装而成的,因此在执行加油任务时还需要其他同类级别的空中加油机进行支援,这一军事行动在实施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火神轰炸机执行“黑公鹿行动”

英军发动的这次空中轰炸行动刷新了轰炸里程的记录,由于火神轰炸机在飞完单程之后,已经没有足够的空中加油机对其进行补给,因此,便由航母舰载机接替火神轰炸机对阿军进行空中进攻。然而,受到猛烈空中袭击和轰炸的阿根提军队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等着被英军收尸,而是也发动空中作战机,实施反攻。为了拦截阿根廷派出的三十多架空中战斗机,英军果断派出包括“无敌”号航空母舰在内的两艘航母和海鹞战斗机,与阿根廷军队展开了全面的空中战斗。

▲马岛战争中的海鹞战斗机

此外,在阿根廷与英国军队打响空中战斗之后,英军又开始实施海上战斗计划。1982年5月2日,英军便正式在马尔维纳斯群岛附近的海域与阿根廷军队开启了激烈对抗,而阿根廷的巨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却被英国的“征服者”号给盯上了,由于“征服者”号在潜行时噪音很小,“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靠近,因此不幸被“征服者”号击中,舰队上三百名水手遇难。“贝尔格诺将军”号被击沉使得阿根廷海军力量受到重创,但也因此激怒了阿根廷,随即阿军便实施了报复英军的措施。5月4日,也就是在“贝尔格诺将军”号沉没的两天后,阿根廷军队决定出动携带有飞鱼导弹的空中轰炸机潜入英军所处领域上空。阿根廷认为,此时英军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是一个有利的攻击目标,因此阿根廷的空军战斗机便挂着飞鱼导弹沿着低空飞行,从而躲避英军的雷达探测。英军由于没能及时发现阿根廷的空中轰炸,“谢菲尔德”号被飞鱼导弹击中,对于阿根廷来说,这也算是报了之前“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仇。然而,到了5月下旬的时候,英国越来越多的军舰成功登陆马岛,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英军“谢菲尔德”号被击沉

阿根廷投降,英军取得胜利

1982年6月11日的晚上,英军又向斯坦利港发起了最后的进攻,旨在清除残余的阿根廷军队,彻底将其歼灭。没过多久,英军便完成了对于驻扎在哈丽山、两姊妹和朗敦山的阿军的清扫任务。此时的阿根廷军队大势已去,英军再次乘胜追击,6月13日,又发起了占领无线电山的第二波攻势。尽管阿根廷军队负隅顽抗,但是也还是无法抵挡英军的猛烈进攻,阿根廷完全没有任何反击的希望和可能。

1982年6月14日,驻扎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上的阿根廷的剩余军队纷纷挂出白旗,阿根廷无奈宣布投降,英阿马岛战争就此拉下帷幕。英军在这次战役中可以说是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不过这个结果也确实是意料之中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阿根廷尽管经济实力稍微强大了点,但是还不足以和英国对抗。并且,阿根廷的军事实力和作战策略都处于劣势地位,尽管英国刚开始被阿根廷打了个措手不及,但也只是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马岛战争作为冷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不仅让阿根廷从中吸取了教训,对于世界其他各国而言,也能从中受到很多启示。

▲马岛战争英军取得胜利

从此次战争中,可以看到英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一方面是由于其具有强大的两栖突击作战能力,进攻和防守技能也十分先进;另一方面,英国的强大战略投送能力也在这次战争中凸显了出来。此外,对于马岛主权的争议问题,国际上也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英国英国收复马岛,但也有人认为英国采取武力解决纷端的方式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