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文献部落,最早记载黄帝的历史文献?
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 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
史记是有黄帝的。不过司马迁把他和炎帝合在了一起,合成了炎黄本季而已,是有黄帝的记载的,而且黄帝的记载笔墨不少。
黄帝姜水生有熊国,少典之子也。一岁。下地行走。生而能言。十岁而无所不知也这就是关于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的记载。所以史记是有记载轩辕黄帝的。
3. 关于黄帝的考古记载
1、明定陵
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出土时,孝端皇后上盖缎被,尸体身下铺一床织金缎被,再往下有四层褥垫,其中一层褥垫上缀着100枚“消灾延寿”金钱。
皇后头戴黑纱尖形棕帽,装饰着金簪,上身穿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身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腰间系着绣云龙纹长裙。神宗的棺椁内塞满了各种陪葬品,最上层盖的是织锦被,被下放着袍服和织饰匹料,尸体的下面垫着一条锦被,被下还有9层被褥;
其中一件被褥上缀着17枚“吉祥如意”金钱。神宗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刺绣衮服,腰系玉带,下身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
经过仔细清理分类,共发现各种珍贵金器数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最为精美;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达600多件,尤以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
2、长陵
1970年—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长陵由黄土夯筑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达33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墓冢顶部东西宽55米,南北长35米,与史籍记载相近。
3、清孝凌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寝中比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两位皇后全部采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宫中仅留有三个骨灰坛,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确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宫的防御严密,这使得清孝陵成为在民国时期清东陵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皇陵。
该陵始建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时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坏下已经相当残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91年至1993年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从而又以健康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4、泰陵
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为引人注目,不在于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规模最大。而是在于雍正究竟是不是金头入葬,究竟是不是被刺杀而死。在1975年清理了清东陵乾隆地宫以后,学术界不断鼓吹要求发掘泰陵,而且泰陵宝城琉璃影壁旧有盗洞一个,泰陵地宫一直被认为早就被盗。
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1980年4月8日,正式发掘泰陵地宫,河北省,保定市和易县文物局的头头们亲临现场指挥。大批媒体云集泰陵。上午9点,发掘开始,在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泰陵没有被盗过。
5、汉鲁王墓
汉鲁王墓共有汉墓八座,均依山开凿,墓门皆向南,东西并列,墓室结构大同小异,有墓道、东西耳室。墓门直通前室,里面有模型车,前室外两侧有小甬道通向两耳室,东耳室存谷物,西耳室放肉食,前室两侧各有小南道通向南北相对两侧室,四室结构相同。
墓内由前至后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四墓共葬车12辆,马50匹,车马饰器368件。汉鲁王墓依山开凿,工程浩大,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罕见,对汉代王陵制度及鲁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极具意义。
4. 黄帝的记载的文献是什么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被认为三皇之中最为尊贵者,为远古时期部落联盟共主,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居姬水,又姓姬。建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原为部落首领,在不断的征伐中,先是在阪泉将打败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接着在涿鹿击杀九黎族首领蚩尤,后又北逐荤粥,遂被各部落尊为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黄帝和炎帝并列的说法例如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为汉至清朝以后中国人自称的说法之一。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视为中华民族与汉族的血亲祖先。
传说中黄帝的发明创造甚多,如建造宫室、舟车,养蚕、缫丝、织帛,作甲子,调历,造字,制音律,明医药,作算数等,故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5. 典籍记载,黄帝时代
黄帝距今约4400年。依据是,《五帝本纪》记载尧在位98年,舜继尧之后在位42年。《五帝本纪·集解》引《帝王世纪》谓黄帝在位100年,颛顼在位78年,帝喾在位70年。五帝相继共388年。《史记》夏、殷、周二本纪《集解》引《竹书记年》说,夏朝471年,殷朝496年,周朝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257年。周幽王死于公元前770年。据此推计,三代相接历年1224年。从公元前770土推1224年,再加五帝相承388年,为公元前2382年。即黄帝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
我们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依据晋人张辅之说,举其成数而言。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卷六十《张辅传》)。《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太初年间。太初在公元前104至101年。故此推计,黄帝至今5000年。
6. 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
史记记载了从我们中国上古传说时期的黄帝年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元狩元年,这一段历史时期是被记载进入了史记里面的。
史记一共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而这一本典籍一共包含了12本记、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内容一共有130篇,字数达到了52万字左右,可以说记载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精彩的了。
而史记的作者,则是司马迁,司马迁写的这本史记也成为了我们中国的第一部,也是最为出名的一本纪传体通史,非常伟大的一本书。
那么史记这本典籍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
1、史记是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因此开启了纪传体通史的先例,并且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因此史记的出现在之后也就引起了许多模仿这种体裁的文本相继而起,并且也对近代、现代的史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2、史记在我们中国的学术领域这一方面,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并且还建立了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其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更是广为人知,并且还被列入了小学生的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第18课,命名为《将相和》。
7. 黄帝历史记载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
他推算历法;
教导百姓播种五谷;
兴文字;
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 黄帝,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黄帝一统了华夏族,设官职,举贤能,大治天下;推历数,祭山川鬼神;造弓矢,建房屋,作衣服,兴文字,制乐器,创医药,造舟车,教蚕桑,种五谷,发明指南车等等
击败外族(蚩尤)入侵,与炎帝部落合并,形成最早的华夏民族……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8. 关于黄帝的记载
武则天。“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沅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由于郭沫若对武则天非常推崇,于是带头把唐高宗乾陵称为二帝合葬墓。
9. 最早记载黄帝的文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古代文明,其代表人物就是被称作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
在现存的文献里最早记载黄帝事迹的是《逸周书》,《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记载黄帝的事迹就更多。《国语》中说:昔少典氏娶有娇氏产黄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黄帝 者少典之裔子。《国语.禁书》中说:黄帝姬姓,少典之子。《竹书纪年》中说:黄帝轩辕氏居有熊。西汉初期的《大戴礼记》中说:少典产轩辕,居有熊,古有郑国黄帝之所都也。司马迁就是根据这些记载,并亲自到西至崆洞,北至涿鹿,东至海边,南至江淮实地考察后,才将皇帝列为帝王之首 ,写在《史记》中。
10. 黄帝的记载的文献有哪些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也应该是文字创作者之一,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
简单地说,宁古塔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地狱”,是因为那个远在黑龙江,吉林省交界的地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而且从关内跋涉过去路程十分艰辛,几乎是九死一生。
在大家喜闻乐见的清宫电视剧中最让人胆寒的一句话恐怕就是从皇帝老子嘴里说出的那句“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只见那丹墀下面跪着的那位,闻听此言当即抖若筛糠,磕头讨饶不止,似乎比当场杀了他还恐怖一些。
那么问题来了。
宁古塔在哪?
“披甲者”又是何人?
“奴”又是怎么个为法?
且听土鳖君给您慢慢盘上一盘。
壹丨流刑,中国最古老的刑罚
流刑,通俗的名称叫做“发配”,是一种将罪犯远远地发迁到边关和荒蛮之地的苦刑,由于古代的交通、卫生、经济条件所限制,发配到边关基本上就等于发到了“鬼门关”。
这种刑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如果某人犯了错,就会被驱逐出氏族,扔到荒郊野地里,任他自生自灭,当然“自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时期,“自灭”的情况比较普遍。
将流放体系化、系统化的是一统六合的秦始皇,“流刑”主要用来惩罚“政治犯”,比如赵国后主幽缪王赵迁,他老娘姘头嫪毐的追随者等等,这些人统统地被始皇帝赶到湖北房山的神农架中跟野人打架去了。
汉朝之后,流刑主要是死刑的株连刑,也就是说家里有人判了死刑,那同家族的近亲将被株连“充军刑”。
流刑从单纯的“流放”变成“扔到边关去当炮灰”,这种用主刑诛杀罪犯,用株连刑补充戍边兵员的做法效果十分地好,一直被后世各朝沿用,直到爱新觉罗家族倒台,才算结束。
尤其是有好生之德的宋朝,几乎不乱开杀戒。因此,那种先在脸上刺上罪名,再发配到军营中充军的“刺配”之刑,几乎成为了惩治犯罪分子们的最重的刑罚。发明了刺配本州、邻州、五百里、一千里、二千里、三千里、沙门岛的量刑标准,从发配路程的长短就可以看出此人所犯之罪的轻重。
什么林冲刺配沧州、武松刺配孟州、宋江刺配浔阳、杨志刺配大名府都是以此而来。
大明朝厂卫制度建立之后,流放、发配、充军的手段运用得更加纯熟,心理阴暗的公公们甚至想出了“南人北发,北人南发”的毒辣做法。得罪了刘瑾的圣人王阳明和得罪了嘉靖的大才子杨慎都曾被发配到云贵高原吃瘴气,而那个最有骨气的锦衣卫官员沈炼则被严嵩发配到了张家口。
到了大清,发配地逐渐集中在东北和西北,什么新疆的伊犁、乌里雅苏台(蒙古国扎布哈朗特)、台尼堪(辽宁辽源)等等等等,当然最有名的还属本文的主角—宁古塔。
贰丨宁古塔,清朝时期的阴曹地府
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座兵城。大概就是现在黑龙江省海林和宁安两市的位置。这座兵城深居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夹缝之中,属于爱新觉罗家的大后方革命根据地。
宁古塔是满语“六间房”的意思。据《宁古塔纪略》记载,这个名字来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的六个儿子曾在那里居住过。
清兵入关之后,宁古塔作为“龙兴之地”被封印起来。为了镇守此处,顺治在这里为“披甲人”建设了兵城,并设置了“昂邦章京”。作为军政最高长官。
由于宁古塔是苦寒之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顺治帝开始有计划地从关内将“非暴力犯”发配到那里,为戍边军士充当杂役,料理后勤。
明朝最后一任兵部尚书,著名的贰臣张缙彦,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海贼王,郑成功的老爹郑芝龙等人都是这时发配到宁古塔去的。
康熙登基之后,北边的沙俄的入侵势头越来越猛。于是,宁古塔地区正式实施军事管制,地方长官由文官昂邦章京变成了武将宁古塔将军,披甲人的任务也从镇守禁区变为了对抗沙俄。宁安附近的宁古塔新城建成之后,这里成为了清朝七大边防重镇之一,披甲人越来越多,需要的奴役也越来越多。于是,清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将罪犯及其家属流放宁古塔。
什么因文字狱获刑的书生,因科考舞弊而被株连的考官和考生,因贪污、渎职而被弹劾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统统都撵到宁古塔去。
要知道这宁古塔距北京可是有7000里之遥,如果步行的话,需要在深山老林里跋涉4个月之久,单就这流放行程来说,简直就是将“黄泉路”走上一遍。
其实黄泉路并不算什么,等待那些书生、官员以及他们的如花美眷们的是数十年极寒、极苦的地狱之旅。
他们住的是茅草盖的窝棚,身上穿的是芦花做的芦衣,他们干的是田间地头的苦力,他们吃的确实搀着石子的树皮面饼子,当凄风惨雨袭来,劳累、饥饿、寒冷和“思乡之苦”的多重折磨,很快便将他们摧残得人不人,鬼不鬼。
所以,当罪犯们听说要发配宁古塔,立刻魂飞魄散,宁愿在狱中自杀,也不愿到这阎王殿中受尽磨难。还有些人到了宁古塔后,会趁机逃到附近的大山之中,宁愿饿死在山野里,也不愿在此偷生。
叁丨“披甲人”是什么人
顾名思义,所谓的“披甲人”就是身穿铠甲的人,泛指 “戍边的军人”。由于大清朝实行的是“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八旗制度,八旗军按照等级又分为“阿哈、披甲人、旗丁”三等,“阿哈”是最低等的“奴才”,又被称为“包衣奴才”或者“包衣阿哈”,多是由生活在东北的汉人和朝鲜人构成,他们世代为某个满洲贵族服务,即便是宗主已经没落,自己的家族已经飞腾,他们见了自己“主子”依然要点头哈腰,唯命是从。
“披甲人”多是由如“鄂伦春人”、“鄂温克人”、“赫哲人”、“蒙古人”这些东北其他少数民族构成,这些少数民族多在清兵入关之前就投降于女真,索性就让他们依旧居住在“老地方”,世代为大清朝镇守北部边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樊氏的来源?
根据历史资料及各种流派的传说,樊氏的起源有四种说法:
1) 出自巴人五姓之一。樊氏起源于巴人五姓,是比较早的一个支系。这里的巴人,当指“清江廪君白虎之巴”。沿袭汉代太昊伏羲氏之说,巴人五姓的樊氏,系太昊伏羲氏衍生的姓氏,姓风。
2) 出自已姓。樊氏起源于昆吾氏的说法,并无直接的文献证据。只是根据吴姓家谱起源说,昆吾氏后裔衍生了昆吾、樊、昆、吾等姓。昆吾氏,己姓,是祝融部落八姓中分化出来的最为强大的氏族之一,是夏时霸族之首。
3) 出自子姓,起源于殷商遗民七族之一。商契,姓子,时任尧帝的司徒(主管民事的长官),封于商,为商族始祖。樊氏的起源于子姓,没有确凿的历史文献旁证,仅见《左传》所载,在殷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锜等七大族。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殷商遗民七族一同被分封给康叔封,迁入卫国(今河南淇县)。卫国,位于今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段和山东西端的部分地区。这可能是认为孔门七十二贤人樊迟出自殷商遗民樊氏的根据之一。
4) 出自姬姓。樊氏起源于周之姬姓,是比较晚期的一支。姬姓樊氏得姓始祖仲山甫,为周宣王卿士,封为樊侯,食采于樊邑(今河南济源西南)。后世称之为樊仲山、樊仲山甫(父)。
古时的契丹人突然仿佛人间蒸发了?
提起契丹族,可能大家都会想到《天龙八部》里的英雄人物乔峰,特别是他那洒脱豪迈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契丹人远没有乔峰那们文雅漂亮的形象。他们是属于与狼群为伍的人类群体,有着凶残的天性。而且,开始契丹族只是一个极小部的落,在唐朝时开始迅速的壮大起来,但由于唐朝的多次打击下,使他们变得得四分五裂,直到五代末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落之后,契丹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一统。
不过,关于契丹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呢:据说契丹族的祖先是一头强壮的大青牛,有一天,大青牛一个人正在广阔的大草原上吃草。突然,它看见一个美丽的仙女,骑着一匹白马,从天而降。于是,大青牛和仙女姐姐相恋相爱并结婚,开始是了人间神仙卷眷侣的生活,之后就留下了很多后代,于是契丹族的人以后都自称自己是“青牛白马”之后。但是,契丹族起源的传说虽然美丽,但人们的生活发展却似乎却没有如此美好。因为事实上的契丹人以狼作为自己的图腾,所以他们的生活习性与方式跟狼人也差不了多少。虽然他们也有过专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但仅仅一二百年之后,它们便被大浪淘沙的历史潮流给淹没了。
据史料考证,辽国从耶律阿保机建国到西辽灭亡,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也还不到三百年,在此期间,他们统一了北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大辽”,并且国富民强,四邦臣服,在萧太后的时候达到全盛时期,可谓繁华一时。按理说,就算辽国灭亡,被其他国家打得四分五裂,他们也应该留下许多的后裔族人,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如今我们国家的五十六个民族里面根本没有契丹一族,甚至连契丹后裔的踪迹都难找到,这是为何呢?史学上大致上有三种猜测:
1、西辽灭亡后,住在漠北的大部分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等地区,并且逐渐地被完全伊斯兰化了;
2、一种可能是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由于与其他民族居住在一起而不断融合,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
3、还有一种可能是契丹族人,随着蒙古女真的不断争斗,被迫经常出征;后来蒙古建国后,又四处用兵,于是契丹兵也被派往各处,结果损失殆尽。
不过,这些都猜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那么,契丹族是如何从强盛走向落寞与灭亡的呢?
我们先从契丹族最强盛时期的领导人,耶律阿保机说起:
耶律阿保机凭着卓越的统帅能力,在五代末年统一各部落,领导契丹族人走向称霸的道路,实现了大一统,在北方建立了大辽国。后来,他又收取了石敬瑭献上的“幽云十六州”,从而逐步奠定了“辽朝”的根基。后来,又在辽太宗耶律德光的英明治理之下,经过大刀阔斧的开疆扩土,疆域不断地扩展,从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北至蒙古国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以及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处都是大辽国土,在萧太后的时候,辽朝达到全盛时期。辽国全盛之时名将云集,其中堪称百战名将的就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这时他们开始理中原的北宋对峙,并且在两宋时期,辽朝的疆域最为广阔。
但是,萧太后死后,辽国政权开始逐渐地走向衰落,国家也开始走向下坡路。在辽国第九代皇帝“天祚帝”执政的时期,北方女真族却迅速地崛起,完颜阿骨打一时间壮大起来,并且仅用了短短的数年时间,便侵占了辽朝所有的疆域。这时,“天祚帝”被迫出逃,于是辽国的命运,也已经是强弩之末。
其实,在“天祚帝时期”,辽朝也有一个了不起的在将——耶律大石,此人堪称帅才,也是最强王者。在“京师保卫战”中,耶律大石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一场战役,他多次打退金兵的进攻,而且面对对背后多次插刀子的宋兵,他更是迎头痛击,两敌兼顾。那时候的战争形式:契丹打宋兵好比狼吃羊,金兵打辽兵,好比虎吃狼。
不过,耶律大石虽然不甘心被灭国,难何受不了强敌的两面夹击。最后,耶律大石不得不带领着他那最后的几个大辽勇士,开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最后,他们逃到了西域,在可敦城内遇见了留守在那里的两万辽兵。之后,耶律大石便建立了西辽。在西辽,耶律大石不断地韬光养晦,然后又迅速地地建立起一只“契丹骑兵”,于是逐渐在西域打出了一片天地,建立了“西辽帝国”。一时间,女真和中原等都奈何不了他。但是,耶律大石死后,西辽帝的国内部发生了诸多的纷争,使国势不断地走向衰落。后来,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所灭,自此“辽国”彻底灭亡了。
那么,“辽国”灭亡又后,他的国人,契丹族就无一剩存吗?对此史学界进行过多次的考查研究,后来通过上古基因的反复验证,认为现的东北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此外,也有人在云南的施甸县发现了契丹族的一些蛛丝马迹,可能那里的村民有些是契丹族的后代。但是,这两者的证据,都不是十分的确切可靠,真正的契丹族人究竟去了哪里,现在仍然无从说起。但相信他们,毅然还是留在了中华大地。
所以,历史总究是历史,经过数百年的民族大融合,或许那些遗留下来的契丹族人,已经变成了汉族人。那么,不管过去是如何的辉煌荣耀,过好现在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为何感觉在国内很少见?
我国奥运十米跳台女选手全红蝉在本届奥运会上“一跳惊天下”,我认为应该是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最大的惊喜!“爱屋及乌”,全红蝉的姓氏也成为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值此举国欢庆的日子,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权作庆贺!
全球第一和全国第221
全红蝉的惊天一跳,犹如蜻蜓点水,“河水清且涟漪。”碧绿的池水,偶有涟漪!这微小的波纹,竟然搅动全国人民的激动心情!小小年纪,全球第一!
不过,与她的姓氏渊源没有多大关系,纯粹是两回事。
“全”姓在全国五百姓氏中,位于中游,因为姓氏排名每年都有变化,现在基本上排名第221位左右。
“全”姓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为44.3万人,占全国人口比例为0.0027%。
全姓氏来源初探
上图是全红蝉的家乡一一广东湛江市麻章区。所在区域应该是湛江市的东边,已经是海边了。
“全”姓是中国汉族姓氏之一,其实也应该算是全国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了。
参天古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慎终追远,孝悌为先!
为姓氏追根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全姓出自于彭姓,可以远溯到西周的一种官职“泉底”官,颛顼帝高阳氏之裔孙陆终之第三子日篯,为彭姓,封于大彭,位于今天的江苏铜山(今徐州辖),他的孙子孚,为“周泉府上士”(今天的税务官员),搞收藏的朋友知道,“泉”作钱别称,所以当时的姓氏有钱、泉等姓,泉氏的后人以同音字“全”为姓氏者。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改姓,比如,王莽所谓的新政时期,很多王姓人耻于这个纂权者,纷纷改姓氏,其中就有改为全姓者。
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全姓,血液很单纯,都是汉族。
在元一代,朝廷高官中书平章政事阿鲁浑萨里,因为他的父亲字万全(大约是受成语“万全之策”的影响),于是自己改姓“全”氏,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由于地处偏远,文化落后,对于汉文化并不排斥,努尔哈赤时期,满州八旗的全佳氏也改为全姓。以后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全姓了。
部分地区的全姓人口
全姓氏源于北方,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延续了二千多年,从三代起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完成几项超级工程,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大量的征发“闾左之戍”,力役达到三十倍于古代。
老百姓于是纷纷南逃避祸。以后再经两晋、两宋、明清时期的战乱,流民们一直迁居到广东、湖广、重庆、四川。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根据族谱记载后的数据显示,在全区366519人中的353个姓氏中,全姓位于第105位。
四川省彭州市统计外来人口的300余个姓氏中,张、王、李等十九个大姓占多数,全姓的人口稀有。
根据1995年新修巜大足县志.人口》载:全县的汉姓398中,“全”姓位于第116位,在“牟”姓后,“刚”姓前。也有名字稀有的如:山射维、四郎太湾、毕毕(少数民族人口)。
四川省西昌市根据1990年颁发身份证资料显示,全市共有714个姓氏,“全”姓位于第424位,在“权”姓后,“阙”姓前。
结语
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全红蝉的家族应该是北方移民定居在广东湛江市麻章区的,要印证的方法很简单,如果用他们当地口音读“全”,可能要读成“天。“爱屋及乌”,从跳水金牌扯到姓氏探源,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