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书籍(有什么值得推荐的电子书阅读app吗)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豆瓣高分书籍,有什么值得推荐的电子书阅读app吗?

谢邀,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电子书阅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读书方式。我从09年开始接触电子阅读,从小手机到智能机,从免费到付费。用了不少APP,现在我主要使用微信读书APP

这款APP是之前就有接触,但是真正开始常用也就半年多,我最满意的是它可以写一些批注和观后感,很好用。

而且相比其他的APP我觉的这款比较实惠,可以通过阅读时长兑换读书内容。另外,与好友的排名也能更好的了解周边朋友最近的读书情况。

豆瓣APP下架年内被罚20多次累计900万元豆瓣到底怎么了?

说起豆瓣,很多人应该不陌生。

△豆瓣app

这个创始于2005年的社区网站,在创始人阿北那里,萌芽于“读书交流平台”的初始想法,最终呈现基于共同兴趣的用户分享社区,为大家搭建了一个提供书籍、音乐、电影等相关信息与互相交流的平台,一度被认为是国内网站的一股清流,被称为是“年轻人的精神角落”。书籍、音乐、电影等艺术的爱好者们在豆瓣上十分活跃,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的用户也习惯将豆瓣的评分,作为判断书籍或影片是否好看的依据之一。可就是这样一个创立之初颇受欢迎的网站,近来却十分不太平。

11月3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关于APP超范围索取权限、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回头看”的通报(2021年第11批,总第20批)》,其中就有豆瓣的名字。

12月9日,工信部再一次进行通报,对未按照要求完成整改的106个APP进行了下架,这一次,豆瓣还在通报的名单之内。

△工信部下架软件名单,图源人民网评微博

下架让豆瓣迅速登上了 微博热搜,一部分人为豆瓣感到惋惜,认为豆瓣的书影音、小组等功能无可替代,另一部分人认为豆瓣乌烟瘴气,早该整治了。那么,豆瓣为何会下架?它又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一、沉默与争议:豆瓣错在哪里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架的应用软件名单中,豆瓣排在第四位,在所涉问题的一栏中,写着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工信部之前的通报,也是针对存在超范围、高频次索取权限,非服务场景所必需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等违规行为的APP进行的。可以看出,豆瓣此次下架,就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

如果是豆瓣的老用户,也许能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到通报中的一些问题,如果你稍不留心点到了主页上的广告页面,即使是按退出,还是会跳转到广告中的内容中去,让人有些恼火。事实上,豆瓣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在豆瓣下架前的一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就约谈了豆瓣网的主要负责人、总编辑,此次约谈是因为豆瓣网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与传输的信息。为此,豆瓣网的运营主体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受到了共计150万罚款的行政处罚。

△网信中国发布约谈豆瓣网的信息

再往前,11月份,豆瓣又因为违反《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的相关条例,未经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将“奥运会”“五环图案”等标志和用语用作商业目的,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3万元。

继续向前倒推,在8月份,豆瓣违反《网络出版服务规定》,存在着出版传播含有淫秽色情和暴力等违反规定的网络出版物,被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处罚4万元。4月份,豆瓣又因为官网广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条例,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636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

启信宝显示豆瓣曾受到3次行政处罚

据统计,仅2021这一年,豆瓣就被处罚了20多次,其中多次被处以50万元的顶格罚款,罚款总数累计达到900万元。因为被处罚,12月2日零点起,豆瓣小组的“回复”功能被暂停使用,小组精选频道也无法更新,豆瓣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豆瓣发布的公告

同时,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被下架的App在40个工作日内不得通过任何渠道再次上架,这意味着豆瓣的新用户无法找到这款App使用,豆瓣陷入一种“沉默”的状态。

这些处罚并不是无迹可寻。在几个月前,豆瓣发布了响应“清朗·饭圈”行动的整治公告,作为豆瓣娱乐大组的豆瓣鹅组,直接被暂停了使用。在2021年11月26日豆瓣官方发布的处罚公告中,71632条违规和不良信息被删除,273个违规账号被禁言,这些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豆瓣在信息把控上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豆瓣官方账号豆嬷嬷发布的公告

那么,豆瓣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来解决上述问题吗?情况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豆瓣的官方简介如此介绍这一平台:

“媒体让老少咸宜的大片无处不在,对只适合一群人的东西却显得力不从心。……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可以看出,豆瓣的定位在于“志同道合”与“分享”,这就决定了粘合豆瓣社区的,是用户的兴趣爱好,一种自发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与创始人阿北心中的理念契合,阿北两大爱好就是读书和看电影,他本人也自陈,希望豆瓣是一个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交流需求、同时互不干扰的空间。

在实际上,豆瓣也是这么规划自己的,它包容任何不同的想法,并竭力为大家创造交流的平台。各式各样的小组聚集了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在豆瓣你可以在哲学小组里和同好们讨论尼采,也可以在“拖延症候群自律戒拖所”和大家一起吐槽自己的拖延症,想要发现好笑的事情可以去“哈哈哈哈哈哈”小组,去理发店没做出自己想要的发型可以去“烫头失败小组”。

△豆瓣各式各样的小组

各种脑洞大开的想法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根据地,让身处豆瓣的人们感到自己处在一个紧密联系的社区当中。正是这种包容给豆瓣带来了最初的成功,时至今日豆瓣的老用户们还是会称赞这些小组给他们带来的归属感和快乐。

但这种包容恰恰也是豆瓣的问题所在。豆瓣依靠用户分享兴趣而不是圈定主题进行运作,兴趣本身是无法以统一的标准规定的,因此豆瓣从建立之初,就下放了权力,给予了用户们足够的自由,比如每个小组的管理员都是豆瓣用户自愿担任的,小组成员众多,很容易出现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加上豆瓣的帖子经常被搬运到其他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豆瓣变成了风暴的来源,鹅组等豆瓣较大的娱乐小组,常常成为饭圈粉丝互相攻击的练武场。

△一些用户吐槽豆瓣娱乐组

虽然豆瓣在这些年加强了内容审核,但却经常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一些用户发送的正常内容被豆瓣封锁,发送不良信息的用户却没受到一点影响,这让习惯了自由的用户们怨声载道。让豆瓣更改固定的运营模式,似乎不太现实,而如果对十几年自由惯了的豆瓣社区进行彻底的不良信息清理,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可能是豆瓣无法承受的,毕竟豆瓣并不是一个盈利大户。

在如何市场化方面,豆瓣似乎也做错了。

二、豆瓣的错过与自救

豆瓣本来可能会抓住很好的机会。

在豆瓣熬过建立之初的艰难时光之后,豆瓣的潜力逐渐被资本发掘,2006年初,豆瓣拿到了联创侧缘的第一轮融资,2009年它拿到了B轮融资,2011年它又拿到了BAI等的C轮融资。可豆瓣在拿到融资之后,发展却没有那么尽如人意。

2010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少平台把触手伸向了移动端。豆瓣也开始尝试转型,将母平台上的一众功能拆分成各种各样的App,比如豆瓣同城、豆瓣阅读、豆瓣电影等等,不少理念与模式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源36氪

比如豆瓣FM,就是国内最早做音乐流的App,它基于平台算法给用户推荐个性化的内容,影响到了网易云音乐的设置。

△豆瓣FM

豆瓣电影的在线购票和选座功能,也早于猫眼电影等App。或许豆瓣的转型没有与时代同步,或者是豆瓣没有抓住产品中真正的要点,可惜的是,豆瓣的转型并没有在市场上获得良好的效果,这些拆分的App逐渐没落,反而是猫眼电影、网易云音乐等晚于豆瓣的应用在之后大获成功,这些无疑给了豆瓣巨大的打击,2013到2014年,豆瓣的员工大量离职。

直到2014年,移动端的豆瓣App才正式出现,它整合了自己多样化的功能,使移动端能够发挥传统的优势功能,如书影音和小组等。可豆瓣还是晚了一步,微博、微信早已完成了市场的占领,成为迟到的豆瓣强有力的竞争者。时间就是生命,迟到的豆瓣,错过的不仅是机会,还有本来可以好好利用的市场。

豆瓣并没有止步于失败,移动化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却让豆瓣明晰了思路,关闭掉如豆瓣东西、一拍一等一些长期不咸不淡的业务和产品,同时加快商业化的探索。

2017年,豆瓣推出了“豆瓣时间”的产品,首期为诗人北岛主编的音频节目《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后逐渐演变成由学界名家、青年新秀、行业达人参与的知识付费栏目,形式多样。

△豆瓣时间的课程之一

2018年,豆瓣阅读获得了柠萌影业的6000万的投资,正式从豆瓣集团分离,在旗下上线。也是在这一年,6.0版本的豆瓣上线,首页新增动态、推荐,除了书影音和小组两大传统模块外,还新增了市集,进一步推进商业化的速度。

更为重要的是,在2021年11月15日,豆瓣正式登记了“豆瓣在线直播Android版应用系统”这一软件,这标志着豆瓣正式踏足直播行业,想要赶上网络直播这一风口。紧接着,11月19日,豆瓣就上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与艺术的关键词》。豆瓣相关负责人透露了一些关于直播的消息,豆瓣现阶段还是主要与出版方合作直播。至于未来规划,暂时还没有相关消息说明。

△ 《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与艺术的关键词》直播海报

转型直播可以视为豆瓣的自救,虽然结果如何尚未知晓,但豆瓣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首先,豆瓣从书影音起家,聚集了一大批爱好文学艺术的群体,这些忠实用户,无疑是豆瓣目标市场的重要客户,如果豆瓣将直播的内容对准这部分人的喜好,是可以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的。其次,豆瓣的注册用户和活跃用户数量庞大,仅在2019年年底,豆瓣就有超过2亿的注册用户和超过4亿的活跃用户,这些用户如果好好利用,是可以带来大量流量的。最后,豆瓣在专业知识领域具有较好的口碑,如果专注于自己的长处,进行知识类的直播,也许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何况之前上线的产品“豆瓣时间”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知识付费的经验。

可同时,直播什么?如何打造自己完整的直播产业链?如何面对其他直播平台的竞争?这些都是豆瓣必须需要思考的问题,因而豆瓣最新的自救能否成功,还是得打上一个问号。

三、豆瓣的出路在何?

豆瓣一次又一次的转型,似乎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当下,日活跃用户只有13万多的豆瓣,让人无法想象,在2011和2012年,它的日页面浏览量竟会有1.6亿之多。

豆瓣为何总是转型失败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豆瓣半开放的网络结构不利于深度化、垂直化。

豆瓣是一个兴趣社区,维系用户的是相同的爱好,没有固定的准则,这种网络结构始终是半开放的,也就是意味着豆瓣涉及的内容多且杂,没有一个专攻的点,拿知乎作为对比,也许能够更好的说明这一点,知乎是一个问答平台,不管问题涉及的领域有何不同,知乎始终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但豆瓣就不一样了,它的确开放、多元,但因为涉及但太广,始终无法深度化、彻底垂直化。

2.豆瓣的用户黏性问题。

这个问题还是源于豆瓣的定位,既然用户使用豆瓣是出自兴趣,那么一旦兴趣转变,或者遇见其他能够更好的表达兴趣观念,且功能多样的App时,用户可能就会放弃豆瓣。豆瓣的忠实用户大多是因为使用豆瓣的年限长,产生了感情,但对新用户来说,豆瓣可能就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3.豆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却没拿出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

豆瓣最近屡屡遭受处罚,有一部分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当时“大众化”的战略部署上。诚然,只有一小部分志趣相投的精英社区,怎么看都像是自我狂欢的小圈子,也不利于豆瓣之后的发展。但是当豆瓣顺应潮流进行大众化时,却忽略了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

在“精英时代”,大部分用户尚且可以公平公正的进行观点的交换,气氛友好而融洽,因而豆瓣作为平台的管理者,的确不需要花太大功夫去进行管理与维护。依靠自觉的模式在大众化之后是行不通的,最突出体现在饭圈文化对豆瓣的冲击上,豆瓣的鹅组、瓜组一次次成为网络的是非之地,变成谣言的源头和互相攻击的场所,电影和书籍的评分可能不靠质量,靠的是某些群体指向性明显的刷分或者差评。

△某图书编辑对此现象十分愤怒

如果在大众化之初,豆瓣就拿出合适的配套管理措施来应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豆瓣绝不会落入今天内忧外患的处境之中。

那么,豆瓣的出路在哪里呢?

首先,豆瓣可以搭建完善的社交系统。从前的豆瓣可能在社交系统的搭建中做的还不够,发广播、逛小组和标记书影音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三批人,这就导致豆瓣的用户经常“各玩各的”,内部的功能也没有连接性。但如果豆瓣能够搭建完善的社交系统,满足兴趣爱好不同的用户们的社交需求,豆瓣也许能够增强用户的黏着性,减少用户的流失。在这方面,豆瓣在用户主页上线的“小动作”等功能,可以被视为是进步的开始。

其次,豆瓣应该出台更好的审核管理方案。豆瓣很大程度上依靠用户自我管理的模式,很显然在用户多元化的今天,显然是不适用的。豆瓣可以在各个模块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或者将小组的管理员纳入到运营系统当中来,加强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

最后,豆瓣需要明晰自己的定位,专注开发“拳头产品”。豆瓣在2016的宣传片中,将自己定位为“我们的精神角落”,明确了平台的发展核心,接下来,如何用产品丰满自己守护的品牌形象,是豆瓣需要发力的关键点。。

豆瓣点评,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在大众内心中树立了“靠谱”的权威印象。平台或许可以从这方面发力,在精神文化领域大做文章,将优势转化变现。

结语

豆瓣最近的危机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十几年来,豆瓣始终缺少解决运营、转化等层面存在的问题的意识,同时多次错过了行业转变的最佳时机。雪上加霜的是,发展至今的豆瓣,在大众中引发的争议日渐增加,一方面,文艺青年和豆瓣的老用户,肯定豆瓣的自由、独特与不盲从,另一方面,普通用户又厌烦于豆瓣小组无休止的争吵与谣言。在此起彼伏的危机中,豆瓣展开了自救,但实际效果缺差强人意。能否摆脱危机,稳步实现商业价值与用户体验的双赢,还需要平台在完善社交系统、升级审核管理方案、发展拳头产品等发面做出努力。致力于守护用户精神形象的豆瓣,能否撑过这道坎,走向更远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钛媒体:《我们的豆瓣:成也精神角落,败也精神角落》

[2]36氪:《豆瓣沸腾15年:那些错失与坚守》

[3]伯虎财经:《豆瓣的第21次沉默》

[4]独立鱼电影:《豆瓣被封杀,你就满意了吗》

普通人要读点什么书?

无论对谁而言,读书都是一件好事。读书对人的帮助是很大的,但也是潜移默化的,读书给人带来的帮助和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显现的。

就我们普通人在读书类型的选择上,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能够提高自己职场能力的书籍

职场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仅包括专业方面的能力,还包括沟通能力、情商提高等方面。

当然,专业能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在职场发展的根本,但沟通能力和情商会让一个人在职场发展事半功倍,起码会让我们在工作中减少因为沟通浪费时间,也让自己少因为工作生气。

我觉得《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就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如果觉得这本书枯燥,可以在豆瓣上找一些评分在8分或8.5分以上的适合自己的沟通类书籍阅读。

2、 拓展自己知识面或是文学素养的书籍

这一类书的选择就比较广了,可以选一些经典或者口碑好的文学书籍阅读。书籍对一个人气质和知识面的改变,往往都是在我们阅读一些所谓“闲书”的过程中积累的。

书籍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不经意的,我们阅读专业性书籍可能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但是有时让我们感受灵光一现或是不经意的灵感,都是我们日常阅读的积累。

3、 与自己爱好相关的书籍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爱好,比如读书、写作、插画、旅行或者是喝咖啡,而我们在不知道从哪个领域选择时间时,自己的爱好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爱好,还能解决选书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了。

可能有些人说自己没有爱好,那就去看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慢慢找到自己的爱好。有些人会不知道在这个情况下如何选择书籍,书籍销量榜和豆瓣评分相结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小看法,大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交流。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但不知道看什么?

2018年对我的阅读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因为写讲书稿和书评的缘故,看了48本书。

说来惭愧,我虽然从小爱读书,本科选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读的文学专业,曾经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明媚girl……但是毕业后真的就很少读书,有那么几年,深深地感受到“三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的体会。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如此,因为有几十年的“老底”撑在脑子里,所以在选书和品书方面的审美,还是比较自信的。

人的时间那么有限,所以看书嘛,还是要看好书。

2015年开始,我重新拿起笔追求自己的文学梦,但那时候写情感小说和热点文多,读书方面断断续续,直到2017年底,我转型写书评,因为写作圈的作者推荐,我迅速成了一名讲书稿作者,后来又报了土豆老师的课,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因为要持续不断地“输出”书评和解读稿,所以必须自动自觉地逼迫自己不断“摄入”各种书籍内容。于是在2017年-2018年期间,我读了不少的书,大概是48本。

下面,我推荐8本书给大家,都是在2017年-2018年期间出版的,主要是心理类和自我成长类的书籍,如果有什么疑问,欢迎给我私信。

一、心理类

1.《情感勒索》

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其实,生活中发生情感勒索的情况非常普遍,越是对我们熟悉的人,发动情感勒索越有效,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好友和上司等。

比如:

伴侣会通过“情感勒索”的方式,达到控制你的目的,让你产生愧疚感或罪恶感。常见的有:

“如果你真的爱我……”

“别离开我,不然我会……”

“你是唯一能帮我的人……”

“我可以让事情变得简单,只要你……”

这些情况其实挺常见的,大家应该都遇到过,反正我是经历过,但之前往往不知所措,看了这本《情感勒索》后,有点恍然大悟。

他们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也会因为激发了我们的恐惧感、罪恶感或责任感,导致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和退让。

所以,懂得如何应对特别重要,因为情感勒索会直接破坏我们的自我完整性。长期下去,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而你所在乎的与对方的亲密关系最终也会消磨殆尽。

作者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除洛杉矶的私人门诊外,她也在南加州诸多心理与医疗机构担任咨询师。她的其他作品还有《恨女人的男人们和爱他们的女人》(Men Who Hate Women and the Women Who Love Them)与《有害的父母》(Toxic Parents)等。

2.《活下去的理由》

据统计,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地球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

这本《活下去的理由》是作者的亲身感受,可以让你完全真切、全面的去了解抑郁症和抑郁症患者的感受。

作者马特·海格是一位英国作家,他在24岁的时候确诊患上抑郁症,后来通过写作实现了自我救赎,《纽约时报》评价他是“兼具严谨与天赋的小说家”。马特的作品曾被翻译成29种语言,获得许多奖项,多部畅销小说已经被改编为电影剧本。

在《活下去的理由》中,马特从亲身经历着手,以一种超乎寻常的自我解剖方式,用细腻真挚的笔触,书写了抑郁症患者的坠落、着陆、上升、活着、存在五个阶段,向世人传递从死到生的的真相和挣扎,真诚回答所有经历痛苦的人们,为什么要勇敢活下去的理由。

《活下去的理由》告诉我们一个残忍的事实,抑郁症能“‘感染’百万富翁,发丝柔顺的人,婚姻幸福人士,刚被升职的人,会跳踢踏舞、玩扑克牌魔术、弹吉他的人,毛孔紧致的人,状态更新里散发着快乐的人——总之外表看起来毫无理由抑郁的人。”

这本书完全刷新了我对抑郁症的了解,包括这种疾病的前兆、症状、治疗的切身感受,还有爱情和亲情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患者本身勇敢面对的决心等,无不让人身心震撼,强烈推荐此书。

直到现在,马特的抑郁症偶尔还存在复发的情况,但再也不会有任何事情能够阻止他坚强的活下去,所以,我们也同样没有理由放弃努力。这是一本从绝望开始的书,结局则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3.《高兴死了》

林语堂先生说过:“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

如果说从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那么在我看了珍妮·罗森的《高兴死了》这本书之后,我总算深切的体会到了来自幽默的“浓情蜜意”,那是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和彻底执着。

作者珍妮·罗森是美国的记者和作家,她估计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抑郁症患者,她从小就在跟各种疾病作斗争,包括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回避型人格障碍、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十几种。一般人估计早就活不下去了,但珍妮不但活了下来,还狠狠地夺回了生活的主动权,狠狠地快乐着。珍妮·罗森目前已经出版了3本书,三本都是美国《纽约时报》的畅销书,《高兴死了》更是席卷美国各大畅销榜,收获了许多奖项。

很难想象,《高兴死了》是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这听起来简直跟书名背道而驰。

说实话,我一开始不喜欢这本书,因为这就像一个疯子写的书,充满了各种黑色幽默般的戏谑、反讽、自嘲、逆向思维,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平常习惯读逻辑严密的作品,现在看《高兴死了》很挑战我的理解能力。但读了两章之后,我被深深吸引,甚至发现自己也被作者传染了,变成了一个高兴的“疯子”。

这本书告诉我们,抑郁症很可怕,它甚至会让你自杀,但是正因为如此,只要活下去,就是对抑郁症的胜利,只要快乐起来,就是最好的还击!带着幽默感看待一切,就是让我们快乐起来最好的方式。

4.《隐形人格》

这本书是澳大利亚两位作家一起写的,一位名叫海伦•麦格拉斯,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授和心理咨询医生,同时还是社交技巧、婚恋与幸福人生领域的畅销书作家;另一位作者名叫哈泽尔•爱德华兹,是心理咨询师,发表过许多作品,部分改编成了舞台剧和电影。

《隐形人格》详细介绍了9种有问题的特殊人格类型,包括令人抓狂的消极型人格、自负型人格、专制型人格,令人困扰的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索取型人格,令人受伤的被动攻击型人格、霸凌型人格和反社会人格。揭开了特殊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并且还教读者用CAST四步法构建安全有效的社交关系。

读过这本书后,你会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也难免曾经做过不好的事情,或者欺负过、伤害过他人,这是由人性弱点决定的。我们每个人都兼有多种人格,没有人能够简单的归类到某一种人格类型中去。

如果你想要同不同类型人格者和谐相处,首先就要承认世界万物的差异性,不要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问题,然后要多关注他人优点而不是缺陷,遇到彼此之间的差异时,学会求同存异,如果改变不了他人,就改变自己,如果无法忍受就赶快离开。

二、自我成长类

1.《会赚钱的妈妈》

毕业以来,我换了五份工作,从国企到私企再到体制内,现在又在工作之余开始写作。有些亲戚朋友觉得我太折腾,他们说:“要是你一早就听父母的话,毕业了就考公务员,不就不用兜这么一大圈了嘛!现在上班这么累,下了班还写什么文章啊!好好领工资不就行了?”

可是如果上天再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对当年的自己说:“没错,就这么选!”

相比起所谓稳定的工作,我觉得足够了解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让我满足的。

而《会赚钱的妈妈》这本书里面提到的许多观念与我不谋而合,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本建议所有女性同胞都认真读一读的书。

你不仅可以学习到非常具体可行的增加收入的方法,而且可以从赚钱的过程中找到意义和目标,尤其适合正处在职业生涯迷茫的女生,或是想要进一步开拓自己人生的全职妈妈。

作者是美国人克丽丝特尔▪潘恩,她既是演说家,也是畅销书作家。最重要的是,2007年,她创立了http://MoneySavingMom.com博客,月均读者量已经达到了两百万,是目前美国最受欢迎的博客之一。这样一个成功的创业经历,直接印证了潘恩在《会赚钱的妈妈》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方法,让这本书变得更加具有说服力。

2.《内向者沟通圣经》

以前有个好朋友评论我:“跟谁一起玩就像谁。”当时我听了,很难过,觉得自己真心待人,怎么会让她觉得我是个爱“变脸”的人呢?

后来知道,其实人确实可以在需要的场合去扮演与真实的自己完全不同的性格。

比如,内向的我,为了完成工作,可以在社交场合中“扮演”外向性格的人。

比如,私底下不喜欢说话的人,也可以成为演讲家。

《内向者沟通圣经》就是给我们揭示了这么一个生活经验,针对内向者,总结出一套沟通4P法,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准备、展示、推动和练习。这四个环节是一个不停循环的圆圈,完成一轮之后,再从头循环,不断强化,从而产生最好的效果,让即使内向的人也可以成为沟通高手。

作者是美国著名职场人力资源开发专家珍妮弗·康维勒,她被誉为“内向型人格之王”,同时也是一位演讲家,帮助许多内向者提高了沟通能力。康维勒认为性格是可以进行管理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内向者通过训练,也可以展现出跟外向者一样的特质,比如在人际沟通方面,包括公共演讲、汇报工作、面试工作、商务谈判等等。

这本书可以帮助内向者更加了解自己,针对自己的需求进行训练,在职场上成为更优秀的人,也可以帮助外向者更好的了解身边内向的人,从而知道该怎么跟他们更好地相处,发挥他们的作用。

3.《神奇的逻辑思维游戏书》

到底什么是逻辑思维呢?

说得简单点,就是一种有理有据、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说得通俗点,就是有点类似计算机的“程序设计”。用百度的话来说,就是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拥有强大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还是处理好日常生活各种事情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练习来提升!!!

很巧,我最近刚好看到一本超实用的逻辑思维书,假如我15年前看到它,我的高考成绩必定能再上一个台阶。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神奇的逻辑思维游戏书》,真的很神奇。

买一本放在家里,可以一举三得,孩子看了开发智力,老人看了预防痴呆,夫妻看了增添生活情趣,互相考一考、问一问,发现对方比自己笨的时候,真的会很开心哟!

书的风格是日本简笔漫画式的,每一页都是彩铅笔画的,是那种淡淡的彩页,每一种类型的思维题目都包含在内,涵盖了风靡日本的55堂思维游戏课,受到日本最著名脑科学专家茂木健一郎的推荐。

4.《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系列之《整理好身边的物品》

每次有朋友带着孩子来我家玩,都会惊叹一句:“哇,你家好干净,好整齐啊!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总是会想起六七岁的时候,妈妈对我说过的那句话:“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去。”

随着年岁增长,这句话早已深入到我的骨髓中,像呼吸一样自然,以至于都忘了“整理”这件事情,原来有很深的学问。

直到我看了《整理好身边的物品》,终于豁然开朗——原来整理物品能力和一个人的独立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整理身边的物品与整理大脑中的信息有异曲同工之妙,它锻炼的是人们分类、归纳、思考、纠正、调整的能力,当孩子能够独立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说明她可以独立思考和灵活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是对自己“空间”和“生活”的一种负责。

《整理好身边的物品》是育儿类书籍,主要是帮助父母教会孩子整理物品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然而,我们都不要忘记了,父母本身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如果自己都不懂得如何整理物品,自己的房间都乱糟糟的,那么如何能说服孩子保持整洁呢?

书中内容不但适合孩子学习,同样也适合成年人。整本书文字不多,总共只有130多页,插图非常丰富,用了许多可爱的小漫画来传授各种收纳小技巧,这些技巧既容易掌握,又非常接地气。

更厉害的是,这本书不但涵盖了整理归纳的内容,还介绍了许多亲子沟通的小窍门,再也不怕家里的小捣蛋跟你对着干了。

作者高取志津香,是一位日本作家,现任神奈川县儿童教育支援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儿童的培育和教育工作,她宣扬“训练孩子的自立性”的理念,在各地举办了多场演讲。

与其说,这本书教孩子整理物品,不如说是教父母们和孩子一同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孩子在养成收拾整理好习惯的同时,独立性会与日俱增,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更深入的了解孩子,收获亲子之间的温馨与乐趣。

这次就推荐这8本书吧,希望能帮到你~如果需要我推荐其他类型的书给你,都欢迎给我来信~

看豆瓣评分选书靠谱么?

不靠谱。首先,选书的话

1,什么用途,消遣,考证,增加某一技能

2,有无基础,或者想通过这本书达到什么目的

3,什么类型,如果是小说,什么类型小说

4,兴趣

5,作者偏好(自己喜欢的,认识的优先选)

6,看看介绍

如果考证用书,自学的话,上知乎吧

如果网络小说,看排行榜

总之,自己感兴趣的就是好书,对自己有用的就是好书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