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晚清三国杀,英国如果没有完成工业革命?
我是一位文史的爱好者,和你一样心系祖国胸怀天下,让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17世纪时,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因此以技术革新为目标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工业革命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掌握先进的科技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英国通过对代表当时先进科技水平的纺织机、蒸汽机的研制和广泛应用,实现了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极大地推动了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列宁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几乎完全垄断了世界市场”。
在公众的眼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比的是综合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到底孰优孰劣,我们来逐一分析。
决战时间:1840年。决战地点:中国东南沿海及大陆。政治方面(英国优于清朝)
1、1840年,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更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成为全球最早的资本主义政体。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国内体制不断改进,不管是国家机器,还是工业基础,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国力按照工业革命之前计算)
2、1840年,清朝是封建王朝道光年间,国家机器开始运转不畅,鸦片横行,各地农民起义风起,国家一片灰暗。由于闭关锁国,不管是工业农业还是手工业都处于大幅落后英国。
经济方面(英国优于清朝)
1、英国首先通过英法战争、英荷战争、英西战争,先后打败各海洋强国,成为海上霸主。又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侵占了全球土地,建立殖民地。掠夺大量财产。(英国经济实力按照未完成工业革命计算)
2、清朝凭借国家地大物博,经济方面勉强能比一比,但是全部属于自给自足式经济,没有活力。大部分是传统农业生产,加少量的手工业,工业基础为零。
军事方面(英国劣于清朝)
1、英国打败欧洲各大强国,是新型的海洋霸主国家,海洋作战能力超强,军队素养高,虽有印度作为补给地,但是没有新型的铁甲舰,但是远洋作战,略逊一筹,而且远东兵力有限。不适合长期作战。(英国军事实力按照未完成工业革命计算)
2、清朝虽然国家制度落后,但是军队的补给便捷,兵力比较充足,加上中国地大,回旋余地之广。而且属于本土作战,群众基础深厚。
科技方面(英国优于清朝)
1、英国在文艺复兴时期后来居上,成为欧洲最新兴的国家,和最为活跃的国家。各项科学技术兴起,文化医疗行业得以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提高。(英国科技实力按照未完成工业革命计算)
2、清朝,农耕文明还在继续,自称天朝上国,不理外界。无科技进步。
对外贸易方面(英国优于清朝)
1、英国是全球第一贸易强国,在全球各地占领大量的殖民地,贸易发达。(英国贸易实力按照未完成工业革命计算)
2、清朝对外主营茶叶、瓷器、丝绸等手工产品,进口鸦片。
人口方面(英国劣于清朝)
1、英国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殖民地迅速扩展,实力控制人口大幅增加。(英国人口按照未完成工业革命计算)
2、清朝由于社会稳定,以及农作物的引进,人口迅速扩张。领先于英国。
综上,虽然英国按照未完成工业革命之前实力计算,英国仍是世界最强资本主义国家。各大方面的决战条件优于清朝,综合比较六四开,英国战胜的可能更大。
决战时间:1760年。决战地点:中国东南沿海及大陆。综合比较(清朝优于英国)
1、此时中国乾隆皇帝平定各地叛乱,国家安定,经济实力达到顶峰,人口庞大,国家一片祥和。此时军事实力也是极其强大,陆军骑兵堪称世界级。海军也有相当的规模,而且是胜利之师。(战力参考郑成功收复台湾打败欧洲强国荷兰、施琅收复台湾统一中国等战役)
2、此时英国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强大,国家统一,但是工业基础尚为建立,如果此时远东作战,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兵员战斗力各方面都不具备压倒性优势。
综上,如果双方在1760年工业革命之前决战,胜负七三开,清朝战胜的可能性更大。
通过两个时间段的比较,英国在逐步变强,国家各方面实力大幅提升,国家实力脱胎换骨。而清朝虽然早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国家正在逐步落后,国力差距正在逐步拉开,一步步走进深渊。虽然清朝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国土面积,但是也留给了中国人最屈辱的历史。当今,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牢记历史,我们要更加专注发展经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以上是我的观点,如果您也热爱历史,欢迎品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拿破仑联合奥斯曼满清打沙俄?
谢谢邀请。真实历史上拿破仑已经联合和奥斯曼了,而满清则是不可能打沙俄的。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约20年间,欧洲是拿破仑时代。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击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占领了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西德意志,整个欧洲只剩下西边的英国和东边的沙皇俄国与之抗衡。那么,如果拿破仑联合沙俄的宿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东亚的满清,能击败沙皇俄国并将其消灭瓜分吗?
很残酷的是,不可能。
首先,历史上奥斯曼已经投入了拿破仑一边,没什么用。
17世纪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逐渐衰弱,沙皇俄国崛起,两者之间就不断进行俄土战争,沙皇俄国步步紧逼,奥斯曼土耳其节节败退。拿破仑上台后,为了对付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结为同盟。因此在1806~1812年,奥斯曼在拿破仑支持下,与沙俄进行了第七次俄土战争。换句话说,提问者设想的情况,这里已经出现了。
那么,这场战争胜败如何呢?很遗憾,因为当时的奥斯曼已经非常衰弱,他们的加入,虽然能够分散沙俄部分兵力和注意力,但对大局影响不大。真到了关键时刻,沙皇俄国宁可放弃高加索方向的利益,也要集中对付法国。更可气的是,就算这样,土耳其还是不能把沙俄怎么样。尤其这段时间沙俄得到了英国的支持。
1806年底,沙皇派摩尔达维亚集团军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揭开战幕。俄国陆海军在1807年多次击败涂俊,1807年8月双方签订停战协定,1809年春又战火重燃。在高加索,俄军将土军逐出波季和苏呼米卡列,攻占阿哈尔卡拉基要塞。俄军还强渡多瑙河,占领诸多要塞。1810年9月,俄军击败土军主力10万。
在1811年初,由于拿破仑准备大军入侵俄罗斯,俄军被迫把部分军队调集去抵御法军。可以说这时候是法土两国配合最高的时候。但是,即使削弱了一半的南线俄军,依然对土军保持优势。库图佐夫率领俄军,在7月4日鲁什丘克战役和12月5日斯洛博齐亚战役中大破土军,迫使其投降。最终土耳其签约,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并入俄罗斯。
由此可知,奥斯曼土耳其的加盟,并没有能给拿破仑带来太多好处。
那么,满清又如何呢?满清对拿破仑可能的帮助,还远远比不上奥斯曼土耳其。
首先,19世纪初的满清正是嘉庆年间,沉溺于康乾盛世的余韵,根本不会去管欧洲蛮夷的事情。
其次,就算满清想要帮助拿破仑,能够出动的力量也实在有限。满清全国军队虽然有八十万之多(20万八旗+60万绿营),但八十万军队实际上兼任了警察的作用,主要力量用于维护内部统治,根本不可能集结多少机动部队。雅克萨之战,面对龙兴之地受到威胁,康熙也只不过集结了几千人马前往而已。1842年鸦片战争,面对英军的大举入侵,道光皇帝也不过调集了十万军队进行本土防御,还是千儿八百的分散调遣。真要出兵攻击俄罗斯,清军就算是孤注一掷,估计能凑出几万人就顶天了。这个规模放到同期欧洲战场实在是没什么可看的。拿破仑60万大军入侵俄罗斯什么下场,多几万清军有屁用。更别说当时清军的战斗力,还比不上土耳其、波斯和阿富汗部队,比欧洲军队更是云泥之别。
再说,就算满清战斗力发挥爆棚,居然能击败远东俄军,那也对拿破仑起不到什么帮助。俄军大可以暂时抛弃远东,不会为此削弱莫斯科地区的防御。反正清军最多在远东抢点不毛之地,总不可能越过西伯利亚入侵欧洲。所以,满清的出兵对拿破仑的进攻没有丝毫帮助,等到俄罗斯按历史位面打垮拿破仑,清军还得乖乖撤退。
综上,由于奥斯曼和满清在19世纪都已经严重落后,即使他们一起帮助拿破仑。也对历史起不到什么作用。
以当时的形式现在东南亚是否再出现一个华夏文明?
当然会,具体来说就是会个锤子!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轰然倒塌。
明朝灭亡后,大明皇室子弟纷纷在南方“重整江山”,陆续出现了“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政权,但是这些政权很快在清王朝的打击下灰飞烟灭,随着1661年吴三桂在昆明勒死永历帝朱由榔,南明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今天的很多人,从马后炮的角度,质疑为何南明不远离大陆到南洋东山再起,另立中华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中华”是搬不走的,一旦离开中原大陆,即便是华人建立的政权,也没有了中华的灵魂,比如新加坡。
古今中外,从来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原作为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不仅仅是养人,更是所谓的“中华正统”的根据地,所以包括蒙古和女真等少数民族才拼命南下,成为中原之主。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以及南宋流亡朝廷死守崖山不退,也是因为一旦失去中原,就失去了政权的正统性,这对于凝聚人心以及东山再起极其不利。
中原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勤劳淳朴、包罗万象的中华精神,这是“中华”大地上衍生出来的“灵魂”,历史上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无不受到这一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一旦离开中原,到南洋的环境中去,势必会因环境的变化衍生出完全不同的特质,这注定和中华文明大相径庭。
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祖先虽然都是一个国家,但随着时间发展必然分道扬镳。
所以,退到缅甸已经是底线,因为准备的就是虽然卷土重来、东山再起,而一旦放弃大陆,飘摇过海,必然意味着和中华文明的诀别。
而除了“国将不国”,下南洋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穷。是的,虽然自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中国人下南洋已经持续了1000多年,但南洋相比于中原地区而言仍然非常落后。这种落后出来让长期在中原养尊处优的南明住不习惯,更无法提供“反攻大陆”的资本。加上南洋距离中原较远,这又增加了重回大陆的难度。
明朝灭亡后,郑氏家族在台岛的经营较为成功。但台岛基础落后,实力远弱于大陆,虽然距离大陆并不遥远,但随着清朝统一中原,台岛在实力上的差距越发明显,只能以劫掠大陆沿海为生。
而更要命的是,随着清朝确立起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台岛政权地位变得越来越尴尬,俨然成了乱臣贼子,前朝余孽。
所以,一旦离开大陆,想要回来真的是难于登天。而比“有家难回”更尴尬的是,即便决心下海,在南洋立足,这些所谓的“海外中华”也难以发展壮大。
除了相对落后的社会条件,因为南洋基本属于热带,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人口众多,想要统治这里必将付出巨大努力。
而明亡清兴的17世纪,西方早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并开始在世界各地疯狂殖民,南洋群岛自然也成为西方殖民者垂涎的猎物。
而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注定了放弃大陆的南明不仅要与天斗成功改造南洋环境,与地斗搞定南洋土著,还要与人斗对抗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荷兰殖民者。
而小农经济支撑的南明政权,在面对蒸蒸日上的西方殖民帝国时,即便对方远道而来,没有后方的南明也必然会被迫凋零。
而且最让南明尴尬的是,清朝在南方的征程范围,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追击南明而确定的,特别是平定台岛。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南明放弃大陆、浮海南渡,清朝为斩除后患,也会和平定台岛一样,想方设法追到天涯海角。
所以南明想要在南洋另立中华的设想,根本就只能是个设想。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为何英国人赫德能够掌握清朝海关长达半个世纪左右?
提起英国人赫德长期担任清王朝的海关总税务司一职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比较主流的说法都是清王朝主权沦丧,连国家的海关都控制在了外国人手中!但是,很多人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赫德担任的是清王朝的海关总税务司,而不是英国在清王朝地面上设置的海关总税务司,这与英国人曾经在香港设置的“香港总督”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来自异域的客卿
客卿古来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客卿就已经相当常见了。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的商鞅实际上就是秦国的客卿,商鞅是卫国人,早年间还在魏国谋过出路,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后来商鞅入秦,事实上充当了“宰辅”的角色,但归根结底他始终只是秦国的客卿,并不是秦国人!那么,商鞅出卖秦国的利益了吗?并没有……
当然,出卖主家利益的客卿也是事实存在,而且还不在少数。如在秦国主持修建郑国渠工程的那位韩国“水利专家”郑国,那就是一个彻头彻尾、吃里扒外的客卿!当然,说郑国是“卧底”也可以,看如何界定了。正是因为郑国的存在,秦始皇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逐客令”、驱逐秦国的所有客卿,因此也便有了另外一位客卿李斯的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事实上,客卿是一种相当尴尬的存在,尤其是涉及所事国与母国之间的关系,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中立。
赫德的身份实际上就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客卿。从国籍上讲,他是如假包换的英国人,但赫德担任的却是清王朝的海关总税务司。换言之,赫德虽然是英国人,却是清王朝的在职官员,而不是英属殖民地的官员。正是因为这种尴尬身份,春秋战国时期客卿们曾经遇到的尴尬也同样出现在了赫德身上。作为清王朝的在职官员,赫德理应维护清王朝的利益;但身为英国人,赫德又不可能去损害母国英国的利益!这就使得赫德在许多历史事件中出现了一些“不光彩”的行为——明里帮清王朝,暗地里却在给英国输送利益!
这一点在军购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某次清王朝清赫德出面向英国购买军舰,一次就购买了十二艘,这是相当大的军购项目了!但赫德为了防止清王朝的海军在实力上倒逼英国在远东地区的舰队,推荐给清王朝购买的居然都是些吨位小、火力弱、作战能力一般,对英国远东舰队构不成威胁的军舰……由此可见,赫德与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吃里扒外的客卿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罪名他是永远洗脱不掉的。
海关税收的归属
既然赫德吃里扒外,那么清王朝的海关算是被英国人把控了吗?也不能这么说。要界定这个问题,最大的一个标准就是——海关的税收归谁?既然赫德担任的是清王朝的海关总税务司,海关的税收自然全部归清王朝所有!这是赫德控制下的海关与英属殖民地行政机构最大的不同。
虽然赫德吃里扒外,甚至在海关税收政策上也会向英国有所倾斜,但总体上赫德控制下的海关仍然是清王朝最大的财源之一。晚清时期,对列强的赔款不断,百姓又没有太多“油水”可以压榨了,那靠什么支撑王朝的运作?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赫德作出的“贡献”。因为赫德建立了一整套现代海关税收制度,为清王朝取得了源源不断的海关税收,这一点我们还是必须予以肯定的。
清王朝唯一廉洁的“衙门”
很多人想必又要说了,既然赫德吃里扒外,清王朝为何不索性下“逐客令”、换掉这位客卿?并不是清王朝不想,而是不能!首先是客观原因,清王朝闭关锁国,缺乏现成的现代海关、税收人才,临时培养也来不及了,只能倚重赫德这些客卿。再者,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期间,海关的高层不少都是赫德招揽的外国人,一旦驱逐赫德,清王朝的海关很可能会陷入瘫痪……
再就是主观原因了,彼时的清王朝已经到了几乎无官不贪的地步,哪怕是县衙的小吏,过手都得刮下一层油!唯有赫德控制下的海关是号称彼时清王朝唯一廉洁的“衙门”。赫德不仅建立了一整套现代海关机构,而且还建立一整套防止贪污腐败的制度,简单说就是“高薪养廉”。如果本本分分工作,大家都可以过得非常滋润;可如果你贪污腐败了,下场会非常凄凉……在这套制度的约束下,清王朝的海关也成了彼时唯一没有沦陷的“衙门”。
在清王朝的统治者看来,一旦换上了自家的那些个官僚,海关那点儿税收恐怕还不够这帮“老爷”们中饱私囊的!到时候,国家的钱从哪里来?自己又花什么?与其如此,倒不如让赫德继续干,虽然他偶尔也吃里扒外,但起码没有把海关的税收搬回他英国的家里!如果换上清王朝自己的官员,这些钱恐怕就指不定去哪里了……相比后来港英当局如葛柏之类的那些个货色,赫德这位英国人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英国人也并不是什么生来的“廉洁奉公”!清王朝海关的廉洁,应该要归功于赫德,这一点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或许就是宣统三年赫德在英国去世之后,清王朝还特地追赠他太子太保的原因所在吧。起码清王朝官方认可了赫德对清王朝的贡献,虽然没几天清王朝就完了、而且是彻彻底底的完了……
综上所述,赫德虽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确存在吃里扒外的事实。但不可否认,在赫德的领导下,清王朝的海关也成了彼时清王朝唯一廉洁的“衙门”。在现代海关体制的大框架下,赫德为清王朝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财政收入”,给了清王朝苟延残喘的机会……如果驱逐了赫德,海关落入了清王朝的官僚之手,这帮中饱私囊的蛀虫、硕鼠很可能会掏空整个海关!这显然是清王朝的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赫德能够长期控制海关的重要原因所在。从宣统三年清王朝追赠赫德太子太保来看,对于赫德的一生,清王朝基本上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赫德虽然有时候也吃里扒外,但对清王朝的海关建设还是颇有贡献的,这一点我们也必须承认。
彭玉麟冯子材左宝贵关天培谁才是晚清第一名将?
个人认为四位名将中关天培的贡献可能要稍微突出一些,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他是事迹。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晚清爱国名将。行伍出身,但很注意习文,曾说:“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他所上奏章公文,必亲自动手削稿。嘉庆八年(1803年)二十三岁时考取武庠生,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军职。道光六年(1826年)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虽遇惊涛骇浪,仍能安全抵达,因之受到特别嘉奖。1827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
道光十三年(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授广东水师提督。自接任后,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而当英国军舰在珠江口穿鼻洋开炮攻击中国水师时,关天培亲临火线指挥,带伤督饬水师反击,迫使英舰受重创后遁去。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为此,他特意在大战前夕,派专人将自己的旧衣与遗齿送回故乡与家人作诀念明示死志。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门要塞的沙角、大角炮台均被英军攻陷,守将陈连升等战死。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他历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关天培知道难以挽回战局,遂决心以战死报国。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战死。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著有《筹海初集》。
关天培调任广东水师提督的这年,正是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率兵船蛮横闯入广东省河之后,为了加强海防,清政府调他到这个当时是全国对外交往和贸易的唯一口岸广州。关天培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为了专心致志搞好海防,先令妻子奉老母归里,自己带着三个家丁到广州赴任。就任后,他“亲历重洋,遍观厄塞”,根据虎门的险要形势,进行严密设防,设置了三重门户: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炮台为第二重门户,并将其中的南山炮台加以改建,加筑石基,增设月台,改变炮位过高的弱点,改称为威远炮台;狮子洋口的大虎门炮台为第三重门户。这三重门户也就是三条防线,紧紧地把守住珠江口的南大门。他一方面在第二、三防线之间,威远、镇远与横档的适当地段设置大铁链和木排,以阻拦敌闯入内洋;另方面又亲自监督铸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数百尊,分置各炮台,以加强防守力量。与此同时,他又加紧训练水师部队,亲自驻扎在虎门督军操练,每年二月末、八月初,“分饬本标将备,率亲兵五百余名,分赴威远、镇远、横档、大浇、永安、巩固六处,练习炮准,其大角、沙角炮台等处,共兵六百四十名。每次操练可十日为度”。他还将建设虎门要塞的经验和汇集的有关资料,编成《筹海初集》四卷并附有许多详细的地图和训练图、表等,以资参考。
这时鸦片烟流毒全国,英、美的鸦片趸船源源不断东来,鸦片走私贸易极为猖獗,关天培积极协助两广总督邓廷桢进行侦缉。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林则徐到广东后,关天培更是尽力支持和配合禁烟运动,取得了迫使义律缴出二万余箱、袋鸦片,并在虎门全数销毁的伟大胜利。在林则徐的赞助下,他又在武山上的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之间新修筑起一座大炮台,名为靖远,炮洞六十八个,配炮六十位。其建筑之坚固与火力之充沛,为虎门各炮台最。当时关天培除自铸铁炮外,还在林则徐、邓廷桢的大力支持下,从澳门等地购进洋炮二百多尊,并严格训练大批招募来的水师兵勇,改革编制,将大鹏营由营改为协,拨副将驻扎那里,与香山协相呼应,又雇用一批米船、红单船、拖风船,利用有利地形与军民在海上与陆上的紧密协作,切实做到严阵以待,以迎击来犯的敌人。林则徐对关天培这些整顿防务的努力予以很高的评价,称赞他“殚精竭虑,寝食以之”。
由于关天培在广东沿海的严密布防,使英国侵略者在这个时期的挑衅与袭击都未能得逞。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义律率兵船二艘、货船三艘到九龙山口岸以索食为名,突发炮火,进行挑衅活动,遭到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领的水师猛烈反击,狼狈逃跑。两个月以后,九月二十八日(11月3日)义律又阻挡英国商船具结,破坏中英正常贸易,挑起穿鼻之战,这次战斗可说是揭开了中英鸦片战争的序幕,实际上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开始。在这次战斗中,关天培亲临督阵,虽手背受伤,仍奋不顾身,执刀屹立,督令弁兵,对准英舰连轰数炮,使它遭到重创,仓皇遁去。此后十天内,英舰又接连向官涌守军发动六次进攻,结果都被增城营参将陈连升等所率领的守军所击退,获得全胜。战斗结束后,关天培得到清政府的嘉奖,在道光帝的上谕里写道:“此次攻击夷船,提督关天培奋勇直前,身先士卒,可嘉之至!著赏给‘法福灵阿巴图鲁’名号”,并下令“交部从优议叙,以示奖励”。
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督率水师,坚守阵地,并积极组织渔船、蟹艇,利用各种机会袭击侵略军。道光二十年十一月(1840年12月),琦善以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身份抵达广州,一反林则徐之所为,遣散兵勇,尽撤海防,将关天培数年来辛苦经营的虎门三道防线并木排铁链全数加以毁弃。关天培为此感到十分痛心,一再要求琦善采取抵抗的积极措施,都遭到拒绝。这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袭击并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副将陈连升壮烈牺牲,虎门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关天培与总兵李廷钰各只有弱兵数百,分守靖远、威远两炮台,请琦善派兵支援,琦善仅遣兵二百进行敷衍。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41年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诸炮台,而守军才几百人,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绝境下,决心死守阵地,将自己的财物全部分赠将士,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他与游击麦廷章等昼夜督战。敌军在占横档、永安等炮台后,集中兵力进攻靖远和威远炮台,关天培亲燃大炮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七时,与敌激战达十小时之久。敌人自炮台背后进攻,关天培身被数十创,犹持刀拚杀,最后英勇牺牲,游击麦廷章及所部战士数十人也都壮烈捐躯。
关天培在牺牲前特地委派家丁将他的广东水师提督官印送走。他早已作为国捐躯的准备,开战前给家人寄去一个匣子,内放几枚牙齿和几套旧衣服,表示自己必死的决心。他的尸体由家丁在乱尸中找到,身体的一半已被炮火全烧焦了。出葬的那天,“士大夫数百人缟衣迎送,旁观者或痛哭失声”。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