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原标题:单仁平:女记者蹙眉爆红,无须往多想
第一财经一名着蓝衣的女记者昨天在两会上因为身边另一名着红衣的女记者提问冗长,不耐烦地蹙眉、翻白眼,被电视直播了下来,迅速引爆中国互联网,大概接近了短时间内刷屏的峰值。两名女记者的身份、她们的从业情况、表情包、各种段子、延伸分析,以及谣言以半小时计的速度不断在互联网上刷新。
这是又一次互联网上的爆炸性信息消费事件,但它的核心是消费,而不是别的什么。无论官方还是互联网活跃人士都不该想太多。
那名蓝衣女记者皱眉头、翻白眼被记录下,又被网上捕捉住,有一系列偶然原因促成了它。蓝衣女记者的“俏皮”与旁边红衣女记者的“端着”形成强烈反差,符合大场景下“花絮”的全部条件,导致了一次互联网时代小表情博来大注意的海啸式释放。
这究竟是网络世界的小事件还是大事件呢?这个问题恐怕会把很多人难倒。因为它的确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件事,但偏偏是这件事非常透彻地在刷屏,这可不是一般事能做到的。
看来如何区分网上的大事小事还要费些琢磨,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全社会应当对这种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的互联网消费持一颗平常心。因为不让它们发生,显然做不到。网上爆炸性热点隔段时间就会来一个,而且几乎每次都不会和之前的重样。但另一方面,它们绝大多数也都没有留下什么影响,往往是来得猛烈,走得干净。
但是建立这种平常心似乎并不太容易。其实在官方有些担心的同时,民间一些人士也对那些“花絮式热点”过于热心。比如这一次,一些貌似严肃的分析为蓝衣女记者的蹙眉赋予了“政治含义”,一个劲地宣扬她翻的白眼“代表了什么”,以及会“产生什么影响”。对各种抖机灵、发牢骚的段子,他们也倾向于“上纲上线”。
这样的引申很容易在两会期间招来担心。官方当然不希望这样的引申出现失控,对两会的舆论氛围造成干扰。但客观说,中国的互联网管控不可能做到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缜密,特别是出现“遭遇战”的时候。
然而最终决定这件事性质和走向的,还是大多数网民的兴趣究竟是什么。真实情形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就是蓝衣女记者在那个场景下翻白眼的滑稽本身,而不是一些人做出的那些引申。公众只愿意往前稍微多了解一点,能帮助他们更完整地“欣赏”蓝衣女记者的表情,但他们并没有兴趣跟着分析者和引导者走太远。
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解读并非反映了当下舆情的基本面,而更多对应了比较小圈子里的敏感。社会永远都有牢骚,它们也会随着具体事件释放,但这种情况的一般意义通常远高于特殊意义。
戏剧性不等于极端性,识别二者的不同很重要。中国社会的承受力其实大得很,当一件小事出于戏剧性原因在网上爆红时,实际是社会普通大众挑剔心理的投射,可以跟着掺和掺和,但无需投入,更无需激动。
(作者系环球时报评论员 单仁平)
责任编辑:张岩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