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游戏(130简易武器极限多少伤害)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757游戏,130简易武器极限多少伤害?

国标极限总伤为582,其中命中为488点,伤害为420点,《梦幻西游》游戏里,3点命中相当于1点伤害,488/3=162,所以为伤害为162+420=582。

游戏里国标属性说的是鉴定装备,获得的最基础的属性,而130的强化武器,可以获得的属性范围为:命中488-634,伤害420-546,可以算出最高总伤为757点。

这句话该怎么解释?

这句话只说了后半个唐朝,而且不准确。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像是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说的话,类似的话还有宦官延续了唐朝生命等等。

初唐根本不存在藩镇,却是唐朝最强的时期。

初唐时期采用府兵制。长安周围有十六卫军队拱卫,由皇帝亲信的如程知节(程咬金)等人分别统管、日常训练,每卫常备军2-3万;周边各处只有一些驻屯军和边防军,这些部队只是起到预警、镇压地方民变、对抗小规模外敌入侵的作用,基本上相当于炮灰。等到需要征讨外敌,或者外敌大规模入侵,在朝廷中选择李靖、李绩之类的优秀将领为帅(总管),甚至李世民亲自挂帅,率领数卫大军出征。战事结束,总帅回长安述职,各卫各回驻地。

这时的唐王朝,基本上每次出征都能达到战略目的,军事行动效率非常高,对整个国家财政、人力资源消耗也不大。从北方的东突厥、薛延陀,到青海的吐谷浑,再到西域的龟兹、高昌和昭武九姓各国,包括西突厥、吐蕃,都战无不胜。

最远的西域不过常驻军力3万,占全国常备军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每年补充千余人,加上有罪贬谪的罪人,对大唐压力并不大。

到了盛唐时期,仅西域安西、北庭都护府就负责羁縻管理五十七国、十姓部落,以数万唐军为核心,纠集一批胡人,用胡人对付胡人。一两万唐军为骨干,就轻易能组织十余万大军东征西讨。

因此,强干弱枝,高行政效率,正确的战略决策,看似部队调动很麻烦、且不能迅速对周边敌人入侵进行快速反击,却在初唐全国尚处在恢复期的时候吊打周边各国,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巅峰时期。

这时,唐朝的强大和藩镇没有一毛钱关系。

从李隆基开始设立十大节度使,才有了藩镇。

实际上从初唐开始,就一直有书呆子在劝谏皇帝要收缩,认为在离长安万里之外设置军事重镇是错误的,是劳民伤财的举动。李世民时期,有魏征和褚遂良,以纳谏出名的李世民根本没搭理他们;在武则天时期,有狄仁杰,武则天也不傻,同样没有采纳狄仁杰的建议,并和吐蕃反复争夺安西四镇。这都是逐渐兴起的文官集团的错误想法,应该只是无知,而不像宋朝的对外妥协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为了限制武将的权力。

于是,恰逢李隆基打造了盛唐,已经觉得治理国家对他没有挑战了,甚至想求仙问道把国事全部委托给李林甫。这种在边境设立长期驻军,并由节度使来掌管当地军政大权,正好符合了李隆基的偷懒想法。

初唐的决策过程是这样的:边境报告敌人入侵造成多少损失,朝廷根据国家战略和经济情况决定是否出击,决定战争规模。这样每次对外战争都能有准确信息、明确计划、战略目标和战前准备,打赢的概率就很大,国家也能够支撑这种消耗。虽然反应不是很快,却能做到稳、准、狠;

李隆基时期的决策过程改变了:李隆基不想听到敌人入侵的消息,只想听到敌人被消灭的消息。于是,“欲求恩幸立边功”,从朝中大佬杨国忠之流,到地方边将高仙芝、安禄山之流,把这种自主权用到极致,扭曲上报边境形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主动挑起了一些不应该打的战争,有的打胜了,但加深了和周边国家地区的仇恨(大勃律、契丹、奚);有的打败了,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更使周边国家离心(南诏)。李隆基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已经失去了对周边形势的正确了解,更别提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和调整了。

这是地方军队主动挑起战争改变国家战略,与初唐时国家战略指导军事行动有重大差别,有点儿像后世二战前日本的下克上。

(大唐天宝南诏战争死难将士墓)

李隆基设立的天宝十大节度使总兵力五十万,按理说与十六卫中央禁军的总数基本持平,也不算是内轻外重。但是,盛唐时期府兵制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已经起不到为唐王朝补充足够军力的作用,只得改为募兵制。而且最作死的是,募兵可以由各个节度使自行募兵,并赋予了他们地方财政大权。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地方节度使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军队的募集,甚至还会私藏一些军队;而朝廷中央禁军兵员质量极差,募兵的钱都被逐渐腐化的行政体系贪污了,于是,十六卫禁军名存实亡,真正变成了外重内轻。

这种情况下,藩镇造反只是个时间问题,没有安禄山还会有安禄水。

(为李隆基跳这种胡旋舞的300斤大胖子安禄山会造反?)

藩镇的危害所有人都知道,也一直在努力,但从未彻底解决。

安史之乱爆发,同时暴露了藩镇制度的负面作用,从设立节度使制度到安禄山造反不过二十年左右时间,这种制度的破坏力如此之大、发作如此之迅速,说是最差的制度并不为过。与方便组织边境防御带来的好处相比,坏处严重的多,整个大唐的人都意识到了这点,并一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反而是现代某些人还认为藩镇利大于弊,不知道怎么想的。)

安史之乱后,吐蕃入侵,唐王朝来不及彻底清算安史余孽,让他们继续保留兵权镇守地方,这才打下了藩镇对中央政府离心的底子。同时,利用西北地区各军镇来对抗吐蕃。这是无奈下的决策,并采用了宦官监军、领军的方法来制衡。

这都是治标不治本,最好的方法是中央强大。当朝廷直属的军力可以碾压藩镇的情况下,任何人想发动叛乱都是痴心妄想。

安史之乱后经过约六十年,吐蕃的问题解决,藩镇也在唐宪宗时期基本解决,但并未彻底废除节度使制度,为黄巢起义后藩镇的重新兴起创造了条件。

归根结底,中央不强,就只能利用藩镇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唐朝藩镇最强的时期有两个:

第一个是安史之乱刚刚平息的时候。河东各镇大多是安史余孽的藩镇,一批悍将精兵正在提防朝廷对他们进行清算;另外西北朔方等地的节度使都是安史之乱平叛功臣,军队也是久经战阵。 主要依靠郭子仪带领的西北各镇军队挡住了最鼎盛时期的吐蕃。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藩镇的集体叛乱(泾源兵变),但这是唐德宗的决策失误,并非藩镇的主动策划。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唐宪宗元和中兴扫平藩镇,而且中央禁军在韦皋等“藩镇”的帮助下,消除了吐蕃的威胁,藩镇强唐却不弱,只是不足以同时对外、对内打两场全面战争而已;

第二个是黄巢起义被镇压之后。全国四十余个藩镇星罗棋布,不少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久经战火考验,还有朱温等一批原来的黄巢手下。后来局面彻底失控,藩镇互相吞并,朱温最后取胜,灭亡了唐王朝。

这两个藩镇最强时期,一个帮了唐王朝,一个灭了唐王朝,和“藩镇强唐弱”不挨着;

唐朝藩镇最弱的时期是唐宪宗之后。

唐宪宗用名将李愬等人经数年苦战,基本上解决了藩镇问题,基本回到盛唐时期初设十大节度使的局面。虽然还保持了节度使的编制和权力,但各个节度使服从中央政府的调遣,各镇也能接受皇帝任命的节度使。如果借机撤消节度使设置,唐王朝后期的好多事情就都不存在了。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黄巢起义。

这段藩镇最弱的时间内,有唐宪宗的元和中兴,有唐武宗的会昌中兴,有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也和“藩镇弱唐亡”没关系。

总之,虽然唐王朝最后是亡在藩镇朱温手中,但藩镇并非是决定唐王朝灭亡的最主要因素,而只是最后摘桃子的人而已。真正的原因还是历史周期律,腐败的官僚行政体系不足以解决近三百年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集中爆发之后王朝灭亡是必然的,取得最后的胜利果实可能是藩镇,也可能是农民起义军,也可能是外族入侵者。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熊孩子有多令人讨厌?

工作群里,弯钩分享了一条新闻,只看标题已让我崩溃。

6岁男童敲邻居家门,被砍20多刀,嫌犯:打扰我睡觉

乐乐早上起床后,跑出家门,妈妈赶紧在后面追,但孩子跑太快,一会儿就不见了影子。

等妈妈再找到时,“孩子浑身是血,脸朝下,倒在邻居家门外。把孩子翻过身,脸上被刀划得血肉模糊,胳膊上也都是伤,手上的筋都断了。”

之后孩子一直昏迷,被送到重症监护室。

孩子是被邻居砍倒的,因乐乐敲了门。

乐乐妈伤心欲绝:“和邻居没有任何矛盾,不知道为何这么狠心。”

一个强壮男人,拿刀砍一个手无寸铁,年仅6岁的孩子,而且连续20多刀,刀刀狠决,这是多么残暴的行为!

可面对这样的恶行,网上却是一片叫好声!活该!大快人心!

“围剿熊孩子”,不知何时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从该打该教训,到该砍该杀,孩子,究竟触怒了谁?

一边是30多岁的正常男人,一边是6岁的弱小孩子;

一边是沾满鲜血的20刀,一边是含着童真的敲门声;

孰轻孰重?谁是谁非?还不够清楚吗?

我们并未丧失判断力,是对“熊孩子”偏见太深。

对孩子麻木,对他们失去同情,站到他们对立面,这是网络爆出“熊孩子”事件后,大部分人的态度:

熊孩子就该打,打到你老实为止!

对熊孩子,暴力是他唯一听得懂的语言!以暴制暴最有效!

即使孩子并未犯下大错。

2018年4月27日,一7岁孩子,在公交车上踢到一名21岁男子,男子将孩子提起过肩摔到地上,并用脚狠踩、狠踹孩子头。被打后,孩子两次挣扎着想站起,均未成功。

视频爆出,网友评论:

是我我也打!看熊孩子被打,真爽!

要是我,直接打死这熊孩子······

我们没有过多思考,便为暴力欢呼。

在熊孩子事件中,我们似乎不必了解全部真相,只要孩子“挑事”,就是“找打”。

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的是恃强凌弱,是施暴者的得意。

我们认为孩子无恶不作,一味讨伐,却忽略了:孩子没有话语权,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无法告诉大家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发不出声音。

但熊孩子,真的是怀着极大的恶,来给成人惹麻烦吗?

大部分的孩子,并不是有心。

有次坐公车,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女童,拿气球拍打上车的人,被打扰的人,面无表情,看她一眼便作罢。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一直说:“不要弄到别人!”甚至抢夺孩子气球,孩子都未停止。

妈妈问:“为什么要拿气球拍人?”

“我觉得好玩呀!”孩子咯咯笑起来。

“不疼的妈妈!”孩子拍自己头。

“别人不喜欢你拍他们头。”

“他们没有这样说呀!”

妈妈意识到问题,便请被拍的人说出感受。听别人说不喜欢,孩子认真道了歉,一路再没乱拍。

儿童在社交时,会通过试探别人,判断自己行为好坏。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对“感受”比较敏感,注重自己感受,也会回应别人感受。

也就是说,孩子不是真的要“熊”。

当你明确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妥,他就会改正。但我们似乎没有耐心给孩子机会。

《怪诞心理学》作者,在书中讲过自己6岁时的恶作剧。

他和朋友在河边玩耍,想做刺激的事情:朝路上骑车的人扔水藻。

第一次,没扔中;

第二次,砸中了车架,觉出成就感;

第三次,砸中一个大叔肩膀,当看着水藻在大叔肩上迎风飘舞,他们哈哈大笑。

后来完全忘记后果,只专注是否砸中。

在这件事中,他发现看到别人难堪,会让自己愉悦,这种感觉让人上瘾,并不易控制。

其实这并不是儿童独有的心理,我们成人也有。

比如轰动一时的恶搞新郎。

河南郑州一新郎被朋友缠满胶带绑在路边灯杆上,头上被戴上了红色塑料袋,随后不断有人拿芥末、醋、酱油、可乐往新郎身上泼,一旁有人边笑边拿着手机录像。

比如某明星的婚礼上,一群伴郎恶搞伴娘,险令其走光。

这都是成人的恶作剧,同样给他人带来了伤害。

但相较于成人,孩子常出于无心,他们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心智不成熟,不能真正理解有些事不能做,也不能预测如此做的后果是什么。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0—6岁儿童,正在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听从生命内在的召唤,不断学习,学习人的行为和精神。

6—12岁,孩子发展出健全的精神认知,渐渐摆脱内在驱动。

他们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才开始规范化。

不得不说,有时候并不是孩子太熊,是我们对孩子的固有偏见,让我们难以忍受。

到底何为“熊孩子”?

很多人说:“打扰到别人就是熊孩子”。

那如果以此为标准,成人是否也可以被称为“熊”?

挤过地铁的人,都会遇到矛盾。因为拥挤,有人咒骂,有人大打出手。

这种行为,是否也影响到周围人?

有,但无人制止,无人谴责。

大家一致沉默,我们容忍自己听到污言秽语,我们容忍被打架的人误伤。那个时刻,我们宽以待人。

同样,我们明知被迫吸二手烟,有损健康。但抽烟的人,肆无忌惮、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人对其大打出手吗?

没有,我们只是沉默,或者自行躲开。

上海迪士尼里面,前有年轻女子,后有成年男子,无故拍打扮演玩偶的工作人员,造成其脑震荡。

问他们为何要拍打,他们说:觉得好玩。

对此“熊行为”,没有人呼吁暴打他们,呼吁以暴制暴!

较之讨伐熊孩子,网友冷静很多,甚至有人站出来为打玩偶的人解释:

可能不知道布偶头套支架重,以为是海绵,只是想跟玩偶开玩笑,没有意识到会给对方造成伤害。

言外之意:不知者无罪。

对成人如此宽容,为何对弱小的孩子苛刻?

阿德勒认为,人们面对弱小者,更容易产生愤怒情绪,做出过激反应。

你弱,我可以肆无忌憧。

你强,我会有所收敛。

比如乐乐事件国,如果将敲门人换成彪形大汉,试想邻居还敢砍吗?

对“熊孩子”零容忍,纵容暴力教育,这背后,是“恃强凌弱”。

心理学上解释,面对孩子时,成人确信自己不会受到伤害,内心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就会放松自我约束,将道德感一降再降,容易顺应本性,释放暴力倾向。

而当攻击无反抗之力的孩子时,人们会产生支配的快感,同时自身的力量感被证实,给身心带来愉悦。

这也是很多父母对孩子频繁施暴的原因。

所以攻击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成人自我情绪的释放,与孩子“熊行为”无关。

那如果被孩子触犯,该怎么办?

请找孩子监护人。

熊孩子背后是教育失败的家长,家长是该负责该接受惩罚的人,不是孩子。

我们没有权利替人教育孩子,更无权施暴。

作家李海鹏曾说:

我们是小孩的时候,肯定不是完美的小孩,但是应该得到爱与保护,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刻下了生命的伤痕。

我们是大人的时候,也不是完美的大人,但那伤痕不是教我们要刻薄报复,而是要拥有阻断它再次传递的勇气,所以更要为新一代的小孩们提供爱与保护。

我们要明白,每一个人,都是在“试错”中成长,孩子更是,这是生命早已写好的程序。

面对孩子,请放下偏见,诚实觉察自己内心,用成人的理性思维,对待一个真实的生命。

毕竟你我,也曾是孩子。

-End-

作者:我是温林

诗圣杜甫三吏三别你认为是正能量作品还是负能量?

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他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如果在封建社会,“三吏三别”刺痛了封建贵族的敏感神经,无意是负能量的作品。但是,他站在底层老百姓的角度,为老百姓摇旗呐喊,却是正能量作品。我们来看看,“三吏三别”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写的是安史之乱的时候,在新安县这个地方官府抓壮丁。按照唐朝的规定要到22岁才被征兵,由于安史之乱18岁的中男也被抓去做壮丁了。只能说,战争的残酷,要是在太平盛世,那些营养不良的的成年男子其实不用当兵的,但是战争紧迫,成年男子无论高矮胖瘦都被抓走了。

《石壕吏》:杜甫在石壕村投宿,晚上有官差来抓壮丁,有一户人家三个儿子都被抓去当兵了,其中有两个已经战死了。而现在官吏又来抓人,年迈的老翁为了躲避抓捕,翻墙逃走了,老妇哭得很悲伤,但是无能为力。

《潼关吏》:杜甫路过潼关见潼关外建起了高耸入云的防御工事,根据潼关吏的介绍,潼关的防御非常牢固,即便是飞鸟也飞不过,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杜甫告诫潼关的官吏, 千万不要轻敌,别走了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老路。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新婚别》:新娘刚刚结婚,丈夫第二天就要去从军了,这婚姻实在是太短暂。新娘心中的痛苦只能藏在心里无处诉说,丈夫从军自己有不能跟着去,只能盼望丈夫报效国家早日归来。

《无家别》: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归家乡,因为战乱乡里的百户人家都各奔东西去了。当时邺城兵败,杜甫都寻找旧路走了很久除了小动物,四邻就剩下一两个老寡妇。在当时无家可归的人很多,杜甫想过种地的日子,当地的官吏听说杜甫回来了,征召他去州上服役,家里什么也没有。母亲死了好几年了,也没有好好安葬,想想都很心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垂老别》: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开始征兵,连老翁也不能幸免。一老翁子孙都死在了战场上,现在又要去从军了,但是老伴还不知道。本想不辞而别,没走几步就被老伴发觉,老妇哭倒在了路旁。老翁本来是他唯一的一个亲人现在又被拉去充军,那种妻离子散的场景,让人很不是滋味,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而杜甫在安禄山占领长安后逃了出来,他回家乡的时候对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杜甫写“三吏三别”是在揭露安史之乱的残酷,战争对当官的影响不大,但是对底层老百姓的影响实在太大,可以说是哀鸿遍野。知道战争的残酷,才会让我们珍爱和平。

且杜甫深入民间,连他自己都无家可归,看见普通老百姓有多惨。他为底层老百姓发声,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值得赞扬和肯定,这种揭露封建社会的残酷性,我觉得是正能量,这样的作品也应该多一点,让统治阶级看看,不然每天生活在小康社会,不知道底层老百姓的艰苦与辛酸。我认为,不应该只听赞美之词,听一些负面的东西未必不可。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乐意倾听他人的苦衷,甚至很多人反感说某人的不适。如今,这样的作品一旦出现,就会被妈的狗血淋头,所以导致一些文学家阿谀奉承,只能歌功颂德,把社会上那些不好的一面全部掩盖了,这样真的好吗?我希望听到不一样的声音,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相信大家都懂得!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

安史之乱,“安”代表的是安禄山,“史”代表的是史思明,整个安史之乱是两个姓氏的人起兵反叛、投降、又反叛的过程。

安史之乱755年开始,安禄山757年就被杀了,为什么安史之乱还是打了八年?唐朝当时怎么?

安禄山和次子安庆绪

1.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

早在752年,安禄山就已经在密谋造反的事。他在范阳郡城北边筑起了雄武城,表面上看来是防御侵略,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做坚守范阳的部署,战马、牛羊都各有一万五千匹。

这时候杨国忠就跟唐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造反,叫他来长安朝见,他一定不来。狡猾的安禄山来了。

755年,唐玄宗给安禄山的长子赐婚,叫安禄山回来出席观礼,安禄山以生病为由推脱。这年11月,安禄山就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逆臣杨国忠。

大唐已经和平稳定了太长时间,老百姓都没见过打仗,一听说有人叛乱,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很快安禄山就占据了军事优势。

唐朝疆土,大部分都落到了安禄山叛军手中,唐玄宗都还不相信,认为大家在诋毁他。

唐玄宗错误的判断给了安禄山机会,最终陆续失去洛阳和长安。这么一闹,就有了唐玄宗和杨贵妃著名的桥段,马嵬坡。

2.次子安庆绪弑父,自立为帝

安禄山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最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

756年初安禄山称帝,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贴身伺候安禄山的是太监李猪儿。严庄和李猪儿都常常遭受安路上的毒打和鞭挞。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有以安庆恩代替安庆绪的想法。安庆绪提心吊胆,担心太子之位被废。

757年,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合谋杀害安禄山。此后安庆绪自立为帝。

史思明和长子史朝义

1.安禄山的同乡好友史思明

史思明比安禄山早生一天,两人又同乡,自少时便成为伙伴。安禄山反叛,史思明替他镇守范阳大本营。

安庆绪杀了安禄山之后,非常忌惮史思明。

安禄山从长安和洛阳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范阳存放,财宝器物堆积如山。史思明不想再受安庆绪节制,计划把范阳占为己有。

安庆绪跟唐朝应战节节败退,他就遣使到范阳调兵。史思明扣下来安庆绪使者,带领手下的13郡及兵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半年后第二次叛唐。

叛唐后,史思明自立为王。安庆绪为唐军围困断水断粮几天后,史思明出兵抵抗唐军。击退唐军后,史思明每日犒赏士卒,既不追击唐军,也不与安庆绪通信。安庆绪感谢史思明帮了这么大忙,就到史思明的军营,准备和他歃血为盟。刚到史思明军营,就被史思明大骂:

“丢失两京,何足挂齿!你身为人子,杀父篡位,天地不容。我要为太上皇讨伐你这个逆贼,岂能被你的谄媚虚辞欺骗!”

安庆绪被推出去斩首。

2.长子史朝义被手下推上帝位

史朝义为人谦恭,爱惜士卒,深得众心。在史思明身眼里这个大儿子“终究成就不了我的大事!”时间久了就越来越偏爱小儿子,时常有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的念头。

史朝义的心腹表明立场,愿意废了史思明,拥戴他,如果不这么做,他们一众人都要投奔唐朝。后来史朝义的默许,他心腹下手的片刻间挟持了史思明。

拥立史朝义的人,迅速杀死了史思明以及他的宠妃和幼子。

史思明即位,在和唐军的作战中惨败,最后也是众叛亲离。

763年,史朝义在平州温泉栅林中自尽,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彻底平定。

唐玄宗和接班人唐肃宗

安史两家反叛作乱的时候,唐朝内部也极不稳定。唐玄宗还不想退位,灵武那边自己的儿子唐肃宗就登基称帝了。

这才有了唐军后来围攻安庆绪的事。要不是唐肃宗夺权,晚年昏庸的唐玄宗还不到要把“安史之乱”拖到几年才能平定。

纵观整个叛乱,安禄山就参与了一下,之所以久久不能平息,完全是因为唐朝内部混乱,外部野心膨胀导致。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