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三星堆神兽似小猪佩奇,为什么山海经这本书这么火?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纪述古代志怪的古籍,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主要内容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山川、民族、物产?药物、巫医等,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有非凡的价值之外,其中记载的众多异兽的形象经常用做影视剧电影的创作题材,
山海经三大异兽:穷奇、蛊雕、毕方
山海经三大灵兽:凤凰、旋龟、天狗
山海经三大神灵:帝江、西王母、女娲之肠
一座书香可以pk火锅的城市?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在近代以前,即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之前的人都可以称为古人。所以成都在古人眼中的看法也是经历了许多变迁。大致上可分为没有看法、看不上、看得起这三个阶段。
一 没有看法
成都有记载的历史源于大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前367年)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华阳)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开始。但是根据自1933开始的三星堆文化遗址探究,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房地产开发商不小心挖到了金沙遗址起(不看房价的话,大众对房地产开放商的看法应该因此而好转不少),引发考古界对金沙遗址的大规模勘探,成都的历史似乎能够追溯到夏商时期。但是因为缺少相关古籍的流传,所以古人对于金沙文化没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所以也没什么或好或坏的看法了。反倒是现代人对于金沙文化想入非非。
出土文物青铜面具与外星人着实相像
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太阳神鸟
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面具与电影《
E.T
》中的外星人形象重合度较高。特别是其中出土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因为其高超的锻造技术,其整体为圆形薄片,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依靠出土时的现代工艺也无法完成此等精巧造型设计,因而金沙被很多人谣传为外星人的文明,而开创了此等文明的先民们是因太空船故障而流落至成都的外星弃民,说得有鼻子有眼,就差发现UFO来给此谣传送上最后助攻了,不过,当然啦,UFO现在还没找到。
二 看不上
现在人们对于成都的爱称最熟悉自然不过天府之国了,但是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天府之国在现在的关中平原一带。《战国策·秦策一》中游士苏秦向秦惠王进言,称赞秦国说:“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而此时的成都,大概还在地里玩泥巴吧。
但是提起现在的关中平原可以说是漫天沙尘,黄土弥漫的印象,因为它的北面,便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天府之国的雅号又是如何从关中平原的头上安在成都的呢?这就不得不说起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了。
余秋雨也对此感叹道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但是在当时都江堰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在百年后的东汉末年的战乱中,三国鼎立,豪杰辈出之时,诸葛亮在《隆中对》言道“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才在历史上为谁是天府之国而盖棺定论。但是因为川内地势险要,所以在中央王朝鼎盛之时,成都大多数都是作为一个粮仓的角色,很少站上历史舞台。
李白在《蜀道难》中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可以看出在唐朝前期成都只能算村里的土豪,城里人看不上。三 看得上
成都被中央政权重视大概要从安史之乱算起,因为险峻的地势,成都也算因祸得福,发展相对稳定,地区经济稳步上升,便有记载“时号扬、益,俱为重蕃,左右皇都”。 唐玄宗入蜀避难,成都成为唐朝行都,四川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难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杜甫在成都避难时所写
谁能想到当年不起眼的小草屋今真能大辟天下之士了呢
因战乱,大量的人口迁入,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使经济快速增长。到宋朝时期,四川地区诞生了“交子”,即历史上最早的纸币。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因商人不便携带巨款却又有此需要,故而诞生了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交子类似于现在的支票。由此可见当时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之飞速,经济实力之雄厚。而此时的关中平原仍处于恢复期。
成都在唐朝后期的发展可以视作当时经济中心南移的缩影,此前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黄河地区因为气候的变化,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入南方,南方经济进入大发展。
扬一益二便是指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益州(成都)为两个中心。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长江流域地位上升。扬州、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成都物产富饶,所以当时谚语称"扬一益二"。可见此时外星人的金沙文明在李冰父子的改造下,成都人民的努力下,终于在中国历史上获得了肯定。不再是不足轻重的蛮夷。后面的故事,便是成都网红的开始了。
大禹到底是用什么工具治水的?
感谢题主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除了可以整理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首先,自古及今,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制作了很多有大禹形象的画像和雕像,在这些形象里,大禹无一例外地都手持一件特别的工具,既不像铲子,又不像叉子。据说名字叫“耒耜 (lěi sì)”。但这种工具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为什么呢?因为实践证明,这种工具并不适合挖沟铲土。那么这件工具究竟用来做什么的?
推测:大禹手中的工具是用来打洞和挖井用的。
先从逻辑上进行推理:在古代的土石方工程中,除了挖沟排水这一工程之外,打洞也是十分常见的,比如建筑工地要打桩洞,以便下木桩,还有挖水井找水源泉、取煤样、土样、沙样,还可以用于园林管理、树苗栽培等等。现代的国家文物局、文物队、考古队、还有石油矿石勘探队、水利局堤防处也经常使用这种手工打洞和挖井工具。而打洞和挖井的技术,显然比挖沟排水更为高端,所以大禹手持的工具具有这个功能是很合理的。
那么它现在的具体形象是什么呢?就是驰名中外的洛阳铲。洛阳铲是一种凹形探铲,据说明代中叶即流传于民间。洛阳铲呈半筒形,装有木柄,手持下探,甚至可以达到几十米的深度。然后根据铲头的土质,可判断掩埋在地下土料的情况。
有人可能会问,洛阳铲只有一个叉,但大禹的工具却有两个叉,这不像啊。其实,古代还真有两个叉的凹形探铲,它是专门用于打深井用的。比如下图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打深井工具,其中有一些工具就是分成两叉的,就像合在一起的两把洛阳铲。不妨将其命名为“自贡铲”。
相比洛阳铲,自贡铲更是“高技术”。因为它是专门用于打深井的。打深井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高科技,据考证,四川井盐开采已经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了。而1835年凿成的自贡燊海井深达1000多米,更是当时的世界纪录。
另外,还有一个有关大禹治水的有趣的传说,可以供我们参考。传说大禹治水时,有一个神兽玄武,特别擅长治水,经常帮助大禹一同治理水灾。而玄武的形象就是乌龟。而巧合的是,人们在打完井之后,往往在井底放一只乌龟,可能是为了讨个好彩头,或者是检测水质。这样大禹就和打井又联系起来了,真是有趣。
再回头看本文最上面的大禹形象图,很像三星堆人,而三星堆是四川的,四川又盛产盐井。更有意思的是三星堆人掌握古代的高科技,这些科技甚至今天还没有搞清楚。所以不知道这幅画作者是谁?是不是四川人?真是非常有意思。
综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大禹治水时手持的有两个叉的工具,是当时的打井的高科技工具,可称之为“自贡铲”。
大家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各抒己见。
注:本文提出的大禹治水工具就是挖井工具的观点,是直接受《神的汉字》作者经达华老师启发。在此深表感谢!经达华老师是网络奇人,对古文字和古代经典如《道德经》等有独特的解读,在考古方面也有许多新发现,其观点常令人耳目一新,很有参考价值。他的著作目前在贴吧上有连载,有兴趣者可以参考。
特此感谢!
我是玉在田,爱好传统文化和收藏。欢迎关注我,阅读我的历史文章。
哪吒之魔童降世文物叫什么?
两个看管哪吒、戴着金色面具的颇具喜感的青色结界兽,竟是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这两个活宝在李府中作为看守哪吒的神兽虽然具有隔离外界的神力,但是还是被哪吒一次又次的逃跑,而影片结尾哪吒过生日的时候,守到了天荒地老也没有等到外面给的信号,呆萌可爱的经典对话也是让观众捧腹大笑。
为什么说良渚文明可以证实中华上下五千年所言非虚?
从小我们就学习,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随着年纪增长,看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也会受到一些外界的质疑,很多怀疑的声音越来越大,认为中国其实根本就没有五千年,甚至夏朝也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一切,在良渚遗址中都得到了反驳,因为良渚遗址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的确有五千年,再加上良渚遗址成功申遗,更是世界对于我们文明史的认可。
7月6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自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
对于良渚申遗成功,中国国内许多业内人士的意见和积极推动良渚申遗的专家高蒙河先生一致。认为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此举标志着,国际上终于不再将其对中国文明史的起点锁定在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而开始承认中国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说法是有依据的。
良渚文化孕育出了“国家”
良渚文化是新时期晚期文化,根据最新碳十四断代测定并经校正,大体可以确定其生成年代在公元前2790年左右。
1936年良渚遗址首次被发现。其密集分布区集中在杭州余杭区瓶窑镇附近。以良渚为中心,散布于良渚、瓶窑、安溪三镇间。而其文化遗迹则遍布长江下游江浙皖三省的太湖流域。
良渚遗址于1959年正式定名,2012年总面积34平方公里的核心遗址区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今年1月26日正式申遗,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根据目前的考古学成果,目前学界认为,中国有许多年代远早于殷商时代的遗址存在。如中国史学界普遍认同存在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以及比夏朝更古老的唐虞三代。
又如华北、东北部及东北、西南部的红山文化,陕西的半坡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文化等。
即便同在江南地区,也有余姚河姆渡文化等史前文化遗迹,足以证明中国土地上早已存在并发展着较高的史前文明。
然而唐虞三代和夏朝仅存在于后世文献记载中,迄今并没有一件文物、一处遗迹可确凿认定属于夏或夏以前的“王朝”。
据考古发现,年代相当于夏朝或更早一些的史前文化遗迹,虽然出土了大量文物、器具、农作物和牲畜残迹,足以证明生活在彼时彼地的古人已具备高度文化,但在那些遗迹中并未发现明显的王权痕迹、城池等防卫设施,无法证明当地已存在一个真正的古国,而不仅仅是一个聚落。
最初人们曾以为,良渚也是这样一个“聚落痕迹”。但是,在2007年,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重见天日,让人们对其的评价大大改观。古城出土,又辅以前后出土的玉琮、玉璧、玉钺等象征王权的玉器,复杂的水利系统和大量信仰用品,表明良渚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一个王权清晰发达,拥有坚固城池和强大工具,存在明确阶级分化和统一文化信仰的真正国家。
国家的形成正是国际间公认的“文明起始标志”。
值得关注的是,大量玉器系从高级墓葬中出土,且基本可以用中国先秦文化的独特“语言”加以解读,如玉琮、玉璧、玉钺分别象征神权、政权、军权等。
良渚遗址发现的巨大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年,测定年代(距今约5100年)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得多。
这也充分证明了“良渚王国”强大的组织、动员和后勤、管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也再度表明中华文化的起源,不仅仅在黄河流域。
良渚能让公众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
良渚文化不应仅仅赢得国际间对“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正视,也应促使国内研究者和普通民众重新认识历史和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有意无意地将研究先秦乃至殷商文化史的目光紧盯在黄河流域和中国北方。
围绕着夏、商、周的“正史链”向上追根溯源,试图按图索骥地“重新发现历史”,而忽视了“中华文明早期未必只有一个起源”、“中华早期文明不同起源间存在渊源和相互影响”等等,这些被良渚和其它同期文化遗迹多次、反复证明的事实。
这种“为古人争正统”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对中华文化起源的研究、发掘,也让“上下五千年”这一国内对中华文明史的认定,长期得不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令人鼓舞,也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再次提醒我们必须正确、全面、深入地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
正如一些清醒的学者所指出的,“不信者恒不信”。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仍会有许多国内外“疑古者”会以“未发现文字”、“不知国号”、“于史无稽”等形形色色的理由,拒绝将良渚文化列为中华文明正源之一,继续不承认中华文明的传承有五千年之久。
但这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从中获得更多正确、科学的早期中华文明知识,得以更好、更深刻地理清自己对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脉络和知识体系,这已是最大的收获。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