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御龙在天神弓技能加点,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一般都武功高强?
在一些皇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历朝历代都在研究防范侍卫作乱,而做得最好的当属清朝。
事实上,贴身侍卫本身就是清朝特有的一种职务。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
不过这些贴身侍卫可不简单,其选拔流程比科举考试还要困难数百倍,能担任皇帝贴身侍卫的人,皆是人中龙凤。
他们在保护皇帝的同时,也有机会威胁皇帝的安全,为此,清朝皇帝们想出了一套复杂的机制来防范此类事情的发生。
历史上不乏侍卫弑君的事情发生,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侍卫是柄双刃剑,他们既能保护皇帝,也能威胁到皇帝的安全。
历史上,被自己的侍卫、护卫干掉的皇帝不在少数。也正是因此,为后世皇帝们敲响了警钟。
这些皇帝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隋炀帝杨广了。
隋朝末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导致国内四分五裂,义军四起,各地军阀割据。
杨广眼见自己对天下失去了控制,于是日渐消沉,不理朝政,整天混吃等死。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不满的情绪已经在护卫中散布开来。
当时,杨广的护卫都来自于关中,个个都盼着早日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然而杨广完全不打算回去了,他甚至命人开始在江都重新修建宫殿。
于是在宇文化及等人的鼓动下,护卫们哗变了,他们一拥而上把杨广抓了起来,强迫其自缢而死。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皇帝刘昱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时期很乱。刘昱作为刘宋的皇帝,一直很注意防备自己大权旁落、身首异处。
当时,萧道成因为屡立战功,已经开始有了功高震主之势。刘昱开始不放心,想找机会除掉萧道成。
萧道成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联合亲近大臣买通了刘昱身边的25名侍卫,要他们找机会除掉刘昱。
七夕的晚上,刘昱在花园里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困了就先睡一会。
临睡前他和身边的侍卫说,看到织女渡河就叫醒他,如果织女没渡河,他就杀了侍卫。说完倒头就睡。
侍卫们原本对刺杀皇帝还是有些犹豫的,不过听了刘昱这番话,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趁着刘昱熟睡之时,直接手起刀落,将皇帝给干掉了。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皇帝刘继恩也是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刘继恩当政的时候,赵匡胤已经建立了宋朝,大有吞并天下之势,北汉的形势岌岌可危。
一日,刘继恩大宴群臣,喝了不少酒。
宴会结束后,他便在勤政阁中休息。
突然,外面传来喊杀声,不一会,只见侍卫统领侯霸荣率领几十名侍卫冲入了勤政阁。手起刀落,刘继恩这个皇帝便身首异处了。
据说,侯霸荣这么做是为了拿刘继恩的首级去大宋换取荣华富贵,可惜他还没走出皇宫便被消灭了。
最惨的皇帝还是元英宗了。
元英宗在上都办完公务,于是启程返回大都。
一日,队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安营扎寨。
到了晚上,只听外面传来喊杀声。元英宗赶紧起身准备出去问问情况,只见侍卫统领铁失带了一堆人冲进来,将元英宗给咔嚓了。
铁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爹是被元英宗除掉的权臣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死后,元英宗又在清查与其相关人士,予以重罚,这下子铁失慌了,担心自己遭到清算。
而此前元英宗因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罪了保守派,于是这些人便怂恿铁失除掉元英宗。
最后,铁失率领保守派侍卫,一起将元英宗给杀了。这是一场典型的宫廷政变。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忠君思想深入人心的宋朝,竟然也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
当时是宋仁宗赵祯当政,一日夜晚,宫中有几个侍卫作乱,直奔宋仁宗所在的宫殿,明显是冲着宋仁宗而来。
宋仁宗以仁爱待人而著称,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边的侍卫竟然会想要加害于自己。
就在宋仁宗手足无措的时候,正在旁边服侍宋仁宗的曹皇后发威了。
这曹皇后是将门之后,喜好舞刀弄枪,对行军打仗略懂一二。
她立刻命人去找到都知王守忠,让他赶紧带人来救驾。接着便命人关闭宫殿大门。
皇宫的门,个个都是比照城门修建的,不仅结实耐撞,还耐火。对方只有几个人,短时间内根本突破不了大门。
曹皇后明白,虽然宫门耐火,但是毕竟是木头做的,对方人少,必然会用火攻。
于是他命令在场的太监和宫女,赶紧去准备好水,把所有能装水的容器都用上,一旦外面放火,里面就泼水。
最终,逆贼们连宫门都没攻破,王守忠就带着其他侍卫赶到了,宋仁宗才得以躲过一劫。
正是因为历朝历代都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为后来的君王们敲响了警钟。
而历朝历代中,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清朝了。
皇帝的安保措施多种多样,贴身侍卫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通过不同守卫力量的相互制约来确保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的安保工作之复杂,有些令人叹为观止。
之前的朝代,皇帝的守卫力量大致也就是城内守军、宫中禁军以及皇帝身边侍卫三部分。
然而到了清朝,皇帝身边的守卫力量多而繁杂,各支部队相互交错、监督,这其中有人想要刺杀皇帝,真的是难如上青天。
首先是防卫京城的三大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前锋营、火器营以及神机营。
这三大营作为守卫京城的中坚力量,其实平时是没有太多职责的。但是如果出现外敌,那么就轮到他们出场了。
这三支军队,是清朝精锐中的精锐,平时驻守京城。一旦皇帝要御驾亲征,他们也会一齐随皇帝出征。
他们是保护皇帝安全的最强军队。不仅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就连士兵都是千里挑一的老兵。
有他们在,注意震慑京城内外很多别有用心之人。
接着是步军统领衙门。
步军统领衙门的全称是“步军营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门提督。
作为守卫皇帝的重要一环,步军统领衙门负责守卫京城内城的几个城门,同时负责外城的巡视、安保工作。
由此可见,步军统领衙门才是平时京城的主要守备力量。一旦这支军队出了问题,皇帝可就危险了。
然后是禁旅八旗。
这是一支京城内城的守卫部队。主要负责内城(皇宫也算在内)的护卫工作,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禁卫军。
禁旅八旗,听名字就知道,和八旗的关系紧密。其士兵皆出自八旗。
禁旅八旗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卫和兵卫。
前卫负责皇城内的安保工作,清宫剧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日夜巡视的侍卫就属于前卫。
前卫的将领皆出自上三旗,这是因为上三旗是直属于皇帝的,其利益与皇帝是捆绑在一起的。因此这些将领的忠心不用怀疑。
而兵卫则负责皇城以外,内城的安保工作,八旗各负责一块区域。
一旦有人攻打内城,他们便是守卫内城的中坚力量。这样,即使九门守军有人想图谋不轨,也无法成功。
接下来是内务府包衣护卫。
所谓包衣,出自包衣奴才一词。而包衣奴才则是八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务府包衣护卫,顾名思义,就是由内务府统领,从上三旗包衣奴才中挑选一批人来充当皇帝的护卫。
他们负责着皇宫内,十二个宫门的护卫工作。
内务府,说白了就是为皇帝处理家务事的这么一个机构。
而这群包衣护卫,因为出身原因,其忠诚度完全可以保障。
这支部队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皇帝自己的私军,皇帝可以随意调遣。
如果宫中侍卫出现叛乱,这支部队就是皇帝最大的依仗。
最后说说皇帝的贴身侍卫。
这群人由侍卫处负责管理,人数大概有600人。别看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是武林高手,而且分得特别细。
这些侍卫被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廷侍卫、大内侍卫以及宗室侍卫。
内廷侍卫,主要负责皇帝上朝时的安全以及护卫乾清门。
大内侍卫就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最常看到的皇帝贴身侍卫。他们会在皇帝周围一定范围内分散开,形成保护网,令外人无法随意接近皇帝。
这大内侍卫又分为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如果能混到一等侍卫,那可不比朝中高官的待遇差。
至于宗室侍卫,听名字就知道,是从宗室中选取的。
这些人就是到皇帝身边混个脸熟,好以后放出去做官的。指望他们保护皇上,基本不太现实。
皇帝身边的护卫不仅众多,且护卫范围互相交错,如果一部人侍卫想要刺杀皇帝,便会遭到其他部队的功攻击。
也就是说,这些部队间是相互制约、监视的。
这样就在大概率降低了了侍卫、护卫刺杀皇帝的可能性。
针对贴身侍卫,皇帝们也有的是办法防范其对自己不利不管皇帝们怎么防范,但是总免不了身边只有贴身侍卫的情况。
毕竟,所谓的贴身侍卫,就是要和皇帝寸步不离。
为了防止这些本该保护皇帝的人威胁到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也是想出了不少办法。
首先是思想工作。
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大肆宣扬皇帝是受上天庇佑的,做臣子的应该忠君爱国。
这些侍卫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等他们长大成人,这种思想已经渗入他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了。
在这些侍卫看来,忠君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能保护皇帝那是莫大的殊荣。
这一招别看简单,但是贵在实用,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侍卫出于自己意愿的弑君举动。
就算他们被人威胁,也要考虑忠孝到底选择哪一边。
其次是严格的审查机制。
这个审查机制的核心便是对于侍卫人选出身的审查。
宗室侍卫就不说了,他们和皇帝沾亲带故,亲戚嘛,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
至于内廷侍卫和大内侍卫,要么出自八旗中的上三旗,要么出自王公大臣家。
这些人的家庭本身就是清朝的既得利益方,与皇帝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如果这些人都不可信,那么真不知道还能从哪里挑选侍卫来保护皇帝了。
再次是美好前程的诱惑。
为了让这些侍卫保证绝对的忠心,高官厚禄是少不了的。
首先,侍卫内部就有不错的升迁机制,蓝翎侍卫往上升,有三等侍卫、二等侍卫、一等侍卫,如果表现足够好,便能升到内廷侍卫。
而这还没到头,只是新的开始。只要这些侍卫能表现出足够的忠心,再加上够机灵、最好还读过书,那么就有机会外放为官。
最好的例子便是乾隆朝权倾一时的和珅了,他就是从大内侍卫做起的,后来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除此之外,侍卫的薪水本就丰厚,皇帝时不时还会赏赐一些好东西。
这些侍卫就连吃饭的伙食都比照皇帝。毕竟御膳房每天要为后宫做大量食物,会有大量剩余或者宫中没动筷子的菜。
这些菜和剩菜不是一回事,最后都给侍卫们吃了。
再有就是,这些侍卫普遍被赏赐了黄马褂。
这玩意在我们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当时可是一种荣耀,而且除了皇帝的亲近侍卫,外臣很少得到。
其珍稀程度快赶上奥运奖牌了。
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可以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结果他却向兵部提出用自己的军功换赏赐黄马褂的待遇。
可见这黄马褂多么珍惜。
然而,就这样,兵部还拒绝了施琅的申请。
后来还是康熙皇帝得知此事,才特旨赏赐了施琅一件黄马褂。特旨说明了,立下如此大功劳的施琅,竟然还不够格赏赐黄马褂。
再看看那些侍卫们,几乎人手一件,可见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最后,将侍卫的家族与皇权绑定。
前面说过,这些侍卫的家族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是八旗子弟就是王公大臣子弟。
他们好好表现,为皇帝尽忠,皇帝自然会对衙门的家人好。
八旗子弟的家人,会因因此而在旗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包衣变成普通旗人,普通旗人则提拔做了旗官。
而王公大臣的子弟,如果表现好了,自己家人也有可能因此而升官。
如果他们中有人想图谋不轨加害皇帝,那么可不是满门抄斩那么简单的事情,至少也是诛三族,严重的甚至诛九族。
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侍卫都是穿鞋的,自然顾虑重重,也就不敢动刺杀皇帝的心思了。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侍卫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乾隆皇帝还发明了一套规矩。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侍卫佩刀的刀柄一律朝后,一旦刀柄朝前,一律按行刺未遂处理。
这么做,大概是因为刀柄朝后不方便拔刀,这样万一侍卫有异心,周围人,包括皇帝来得及反应。
其二,侍卫不许佩刀接近皇帝,否则按行刺处理。
这么做更好理解,皇帝不是担心侍卫行刺嘛,那么不让他带着刀接近皇帝,他不就没法行刺了。
正是因为这多方面的手段,才使得清朝没有出现侍卫刺杀皇帝的事情发生。
由于过度防备侍卫,反而变相降低了皇帝的安全系数前面说了,乾隆皇帝为了防备侍卫,制定了一系列规矩,但就是这规矩,差点要了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命。
一日,嘉庆皇帝准备出宫,途径一处花园时,从里面冲出一个男子,拿着一把菜刀直扑而来,很明显,他是要行刺。
结果在场的侍卫们都蒙了,第一反应不是救驾,而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刀。
这一犹豫,就让刺客近了嘉庆的身。
幸好此时一位蒙族侍卫冲了出来,一把抱住刺客,另外饥民侍卫赶忙冲上来帮忙,最后嘉庆才没出事。
在场上百名侍卫,仅有6人出手。
这件事说明,凡事过犹不及。侍卫的作用就是保护皇帝安全的,结果皇帝因为担心侍卫图谋不轨,加了太多限制,反而妨碍了侍卫发挥本来作用。
此举与因噎废食无异。
当一群侍卫都成为摆设的时候,皇帝确实不用担心侍卫危害自己的安全了。但是一旦出现刺客甚至叛乱,谁又能保护皇帝的安全呢?
总之,纵观历史,侍卫加害皇帝的事情,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侍卫还是忠君爱国的。只要用人得当,加上恩威并施,皇帝的安全自然有保障。
与其花心思防备身边的极小概率威胁,不如将时间花在富国强兵上。要知道,清朝并非亡于侍卫,而是亡于军队不给力,缺乏战斗力。
一个王朝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岂有不亡之理?
御龙在天什么职业适合单刷?
个人认为狂暴霸刀比较好。铁血刷可能不如狂暴快。虽然重剑单刷也不错,鉴于你是弓箭,兵书已经点过,应该是不会转重剑了吧。 另外全能银枪也是可以的。 这里提供一个数据参考。
我有一个90全能银枪朋友。他就是单刷天命。装备极品绿七星,名将满攻满防,三级宝石。一开始刷到最后一个BOSS总是时间到被弹出来。后来马装也换极品绿基本就游刃有余了。
御龙在天手游叫什么?
新手必看的战力提升、装备养成、属性加点、技能解析、角色选择等实用新手攻略。大家都知道平民玩家最爱,神弓可以选:星空箭、百步穿杨、风激电飞、毒气陷阱、射手之魂、、乱星坠。关于选择国家的问题只要是御龙的老玩家想必大家都知道 我强烈推荐去 扬州、荆州。如果想抢王但是实力不够怎么办?推荐去别的国家放弃 扬州 、荆州。坐骑,30级带萌萌,50级带千里,70级带追风升级大法——偷猪。偷到敌国金金猪和花猪的经验是一样的,建议在本国边镜猪倌接好偷猪任务,去敌国猪圈等待要不然你会被活活打死,猪圈门口有一颗歪脖子树,11:59分40秒在上去看见金猪直接跪下采集。我提醒一下啊!!偷完马不停蹄的跑别留下来嘲讽人家,每个整点从家族里找几个人去本国猪圈守着!
你遇到过最可怕的网络游戏霸陵是怎样的?
玩的游戏真的很多吧,像这种游戏霸凌现象在存在pvp玩法的游戏里比较常见,我也玩过几个,今天说一说天涯明月刀,说实话腾讯这款游戏运营的还算他众多游戏里不错的了,从质量和游戏粘性上还是可圈可点,不过最近也是不停的在合区,走下坡路了。此类游戏不适合独行侠,下本活动有一个好的师傅和一个好的帮派带你飞才是王道,当然如果你是土豪大神那你就去带别人飞吧。天刀里联盟和联盟,帮派和帮派里真的是纷争不断,我玩的那会在寒江城的一个叫军刺的联盟里,说实话那会游戏热情不高了,天天打酱油和熟人混本做任务勉强持家。周一还要打舵,统战互骂带着底下小帮互骂那是常有的事,打完了继续开帮战还是全图那种,动不动拉召不来还得说你,有的时候一个帮的人在野外被杀了,一开始不过是两人私人恩怨,世界上一说顿时又是腥风血雨。慢慢的玩这个游戏就累了,我不喜欢整天皮这些破事,欺负我们的人当然要帮,但是很多时候其实都是那些有钱的大佬自己玩自己的,我们普通玩家就是信徒和打手,勾心斗角满世界暗杀,我只想做个咸鱼,听一听818喝喝茶出出海整理整理我的小院子。干嘛呢,不能和平点嘛!另外听说前两天好像是水龙一个帮派被管理黑了,把人都给t了,又是满世界的腥风血雨。这游戏凉也不是没道理,都是神仙打架。
现在姓刘的祖先真是那些人吗?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树有根,水有源。
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
那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刘”字。
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战斧——刘字的本义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
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说:“刘,钺属”。二、动词,诛杀、杀戮。
《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
《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七、形容词,通“忄刘”,“女刘”,美好貌。八、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释说:“刘览,回观也”。九、与“镏”字通用。
《集韵》“镏或作刘”。十、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州附近。十一、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字作为血缘和刘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
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
从上面罗列的“刘”字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
可见,“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刘氏呢?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刘人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
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成人的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
“刘”正是原始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也许极为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
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可以设想,没有“刘”(也就是斧头)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选——原始人类根本无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类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无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兽,保护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实,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总之,“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开辟创造的。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
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顶礼膜拜。
久而久之“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于是,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刘氏族便形成了。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
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
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普通的现代姓氏其产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单一的。
当然,现代刘姓的来源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源的。归纳起来有五个源头:其中一支源出帝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的。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又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要的来源。帝尧——刘姓的血缘圣祖翻开各种姓氏学经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刘氏族谱,我们发现在追溯刘姓的起源时几乎都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尧。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
《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那么帝尧的祁姓刘又与当代刘姓有什么关系呢?当代刘姓的开基始祖又是谁呢?关于帝尧之后的祁姓刘与当代刘姓的关系早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就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各类刘氏谱碟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
《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充分说明帝尧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但尧姓祁而不姓刘,那么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呢?
三、刘累是刘姓的始祖,祖根在鲁山县
谈刘姓的形成,必须先搞清楚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笔者认为当年第一个得刘姓的那个人应该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开姓鼻祖。
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民间传说各异,现存的文献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到底谁是刘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决。
据史书记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因此关于刘姓的开基鼻祖就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侯》,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
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采此说。
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的刘累。
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六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在众多的刘氏成员受封开姓始祖说中,笔者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
因为虽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形成世界上最古老的刘氏族,这支刘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县,史称刘地或刘邑。以后这支刘氏族又被帝尧后裔祁姓刘氏族征服融合衍变为新的祁姓刘氏族。因为在当时任何一个氏族成员,若被封到刘地都可以称为刘氏,他的族人可以称为刘氏族。
同时,在当时姓从根本上也就没有独立的分离出来。
历史上正式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载于《左传》、《史记》、《唐书》和大量刘氏、唐氏、留氏等族谱中。
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
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
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水出焉,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之鲁山也”。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
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
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
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
此我刘氏之端也”。
又据《中国通史全编》第70页记载:“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训龙,而且是时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
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伤而死去。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刘累惧怕而逃到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
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
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的回忆。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
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
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
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建尧帝庙,《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因名”。
时之今日这里的香火还十分兴旺。早已成为全社会香客们的朝祖圣地。
刘累迁鲁县后,就住在鲁阳故城,即邱公城。《水经注》曰:“水又东经鲁阳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今县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刘累迁鲁居于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东侧。
据原籍耿集镇西边(邻近邱公城)的白沙咀庄现年98岁的雷平新老先生讲:“邱公城东侧有个刘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时候读私塾时经常和同学们在刘累墓地玩,墓前还有个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豢龙故里,吾臣刘累之墓’”。(2002年调查口传材料)。
刘累死后,世人为了奉祀他老人家还在鲁县城北牛兰山修建刘累亭以作纪念。《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有牛兰累亭”。又云:“鲁阳有牛兰累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胆肯定的说:不仅帝尧的裔孙刘累是当今世界刘姓的大始祖,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由于刘累家族长期居住在鲁山一带,所以鲁山境内留下一系列与刘姓有关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小刘庄就有十多个,还有刘相公庄、刘泽庄、刘山门庄、刘河、刘寨、刘沟、刘铁沟、东、西刘湾、灌刘、王虎刘等。
四、刘姓的衍变
从刘累的御龙氏到其后裔的豕韦氏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养龙时,曾被孔甲赐“御龙氏”,受豕韦之。
意思是说,刘累在被孔甲赐御龙氏的同时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当刘累因死龙事件迁于鲁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韦的刘氏族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刘氏族大部分随刘累迁鲁县定居下来,其余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原被驱逐的刘氏族,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因不堪忍受夏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豕韦以后,又将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称号。正如《左传》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
在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由刘氏改为豕韦氏。
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刘累后裔由刘氏族改为豕韦氏后,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至公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西)。
商周之际,这支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不放心,便又废掉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后裔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称唐杜氏。另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诸侯国仍以唐为姓氏,便成为今日唐姓的祖先。
杜伯的故事西周晚年,刘累后裔的杜国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吏任职。
周宣王时,最后一个杜伯在周朝任大夫之职。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杭、曰颂,咸有嘉德,不坠家声。颂八世孙叔假,商时为豕韦侯,豕韦者国名也。叔假遂以为氏焉。假十二世孙有敬蚁者,周成王灭唐取唐地封之,为唐杜伯,遂以唐杜为氏。
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将、僖伯曰睿,皆身通显有令闻”。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职的最后一个杜伯被周宣王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其立祠以表其终。
其祠叫杜伯祠,墓称杜陵,均在杜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纷逃往他国避难。
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到晋国受到重用,官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从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
从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春秋时期的刘氏,大概是因在为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兴旺发达起来。杜隰叔生两个儿子,荐和。其中《左传》称之为士,字子舆,继承父业,最初在晋国任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奸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晋国君主为奖励士的功绩,特将隋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
于是士的族人又来到隋地定居。这样来到隋地的士的后裔,就以他们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为氏,改称为隋氏。
士的后裔除一支改为士氏,一支改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所担任过的官职(司空)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来源。除此还有一支以士的名子为氏,形成历史上的士氏。
士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国君赏赐领地——范(今河南范县)。随士会到范地的士会族人,又以采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国又一大姓范姓的来源。
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关于御龙氏的传衍情况记载:前549年鲁卿叔孙穆叔去晋国访问,晋卿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以十分自豪的口吻大谈本族的光荣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在商是豕韦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
现在晋国成为华夏盟主,我们范氏又是晋国的卿族,古人所谓‘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绵延不绝、世代荣显的大族而言的”。当时叔孙穆叔对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当场驳斥说:“这种保姓受氏以守宗访、世不绝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禄’;只有那些能够立功、立德、立言的人才能‘虽久不废’,是真正的‘三不朽’。
”值得注意的是叔孙穆叔只是对范宣子所说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从陶唐氏到范氏的传承系统的真实性。
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实际上除六大著姓外还应加上士氏、司空氏、隋氏、士氏。
就此六姓而论,祁氏为尧之本姓,韦氏是豕韦演变而来。从尧之陶唐氏到刘氏的发展过程中士氏和范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五、刘姓的发展
在刘姓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没有出过多名人。刘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杀而产生一些影响外,大多数刘累子孙是默默无闻的,这个家族真正闻达诸侯是在士氏、范氏时期。
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士会与刘氏的复兴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于隋称隋会。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也称范宣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国就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
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公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
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战后,士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着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国定居。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晋国造成很大威胁。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无罪,必须想办法使士会回到晋国。
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士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由于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
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武”。因此史书也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士会生三个孩子,长士燮名富仙字美荣,次士鲂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士燮子留秦不返者复姓刘氏”。刘氏复姓当在士会归晋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阅有关经典和姓氏书均言“士会之裔留秦不返者复更为刘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即采此说。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刘氏家谱》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燮之子在秦者为刘氏”。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