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逃离金字塔,家人进了传销怎么办?
一入传销深似海。做为一个吃瓜群众,传销的危害通过媒体还是有些了解的。
传销组织采取开会、培训、上课等方式,强行对新加入者进行上课、“洗脑”,灌输与社会主义社会法律和道德相悖的思想理念。让不少怀着暴富梦,发财梦的群众交钱加入组织。而群众再骗亲戚朋友加入组织,恶性循环。危害极大。在我国传销活动是违法活动。
家人加入了传销组织,如果人身自由没有受到限制,(有的就是按时开会)那恭喜你,可以在探望的时候,单独做工作,讲明利害关系,让家人悔悟。在谈话中也要避免和其他传销人员接触。防止家人他人所动摇。
还有一个就比较严重了,被洗脑,而且人身自由也受到限制,这个就比较麻烦了。首先要安抚家人,不要让他知道你对传销组织的反感,甚至要做出对其活动很感兴趣的样子,让家人和组织放松警惕。还可以给家人寄一点钱,打探一下虚实,比如如果不是家人的卡,说明家人被完全控制了,从取钱的地方可以定位家人位置,最好和家人能问出详细的地理位置,实在不行找出地标性建筑也可以,这时候就可以联系并协助当地警方进行救援。
以上就是家人一旦落入传销组织的解救一点小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诬陷太子并图谋毒死其父?
大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时,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朱棣生了一场重病,他绝不会想到这场病会让他看透一个儿子的本心。正是这一场病让朱棣的三儿子赵王朱高燧做出了一个惊人的谋划,朱高燧准备趁老爹朱棣病重,谋划毒杀朱棣,然后再矫诏立自己为皇储,从而登上皇位。
朱棣一生共有四子,抛去第四子夭折之外,他只有三子,也就是长子即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次子汉王朱高煦、三子赵王朱高燧。
朱棣的这场大病让很有夺取皇位野心的小儿子朱高燧坐不住了,因为朱高燧上面有两个哥哥,大哥是太子朱高炽,名正言顺的大明合法继承人,二哥是野心勃勃,一心想扳倒朱高炽自己当继承人的汉王朱高煦,所以有朱高炽和朱高煦这两尊大神在,不采取点手段,皇位根本轮不到朱高燧这里。
因此朱高燧与自己的属官密谋趁朱棣病重勾结太监毒杀朱棣,然后再矫诏废掉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改立朱高燧为太子,这样用传位诏书就能使得朱高燧名正言顺登上皇位。
在《明史》中记载为:(朱高燧)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
可见朱高燧野心有多大,但是很可惜朱高燧的计划没有成功被人告发了,于是朱棣震怒,想要将朱高燧杀掉,幸亏老实厚道的朱高炽站出来为弟弟求情,最终朱高燧才免于被父亲朱棣所杀。
从史书上观朱高燧的所为,为了皇位都有了弑父之心,而且他不仅想弑父,之前还多次构陷大哥朱高炽,相比之下他比同样想篡位的二哥朱高煦还狠得多,但是朱高煦最终却被烹杀而朱高燧却安然无恙,下面就说说朱高燧为何能比二哥朱高煦幸运得多可以善终。
朱棣一生不好女色,只爱嫡妻徐皇后一人,而朱棣一生的九名子女,前七名子女皆是徐皇后所生,后来徐皇后不能生育,朱棣才又和其他妃嫔生育了一子一女。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之女,自幼就十分聪慧,才华过人,素有“女诸生”之称,朱棣与徐皇后婚后十分恩爱和谐,她也为朱棣生育了三子四女。
朱高燧就是朱棣与徐皇后所生的最小儿子,他生于洪武十五年(1383年),在徐皇后所生的子女中排行老五,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由于是幺儿,因此朱高燧自幼就十分得父母疼爱。
朱高燧尤其是与母亲徐皇后关系最为亲密,别看朱高燧后来不咋样,但是他自幼就最敬怕的人就是母亲徐皇后,其实徐皇后在子女中威信力要比朱棣还强,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都对她敬畏有加,如果徐皇后没有早逝的话,朱高煦和朱高燧会收敛很多。
据《明史》记载:(朱高燧)终日侍(徐皇后)侧,不敢逾越,惟聆母后教训。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高燧在母亲徐皇后面前十分恭顺,颇有乖乖儿的姿态。也可以看出徐皇后确实是在儿子们面前很有威慑力,而母亲徐皇后也可能是唯一能让朱高燧变得乖巧恭顺的人,这也说明朱高燧对母亲还是极为孝顺。
朱棣为人尚武,他也是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最为骁勇的人,因此朱棣十分注重对儿子们的弓马骑射教育,但是偏偏长子朱高炽自幼喜好读书,体型又十分肥胖,跟武字挂不上钩,所以朱棣就把弓马骑射教育倾注到了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身上,于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二人都十分骁勇彪悍,与朱棣的风格很像。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就厉行削藩,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第七子齐王朱榑、十二子湘王朱柏、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先后被朱允炆削除封爵,其中湘王朱柏更是被朱允炆逼得自焚而亡。
于是还是燕王的朱棣就在北京发起了靖难之役反抗大侄子朱允炆的削藩,在靖难之役起事后,朱棣留长子朱高炽镇守北京守护老巢,而骁勇彪悍的朱高煦和朱高燧则被朱棣带在身边一同到前线去征战。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高燧年仅16岁,别看他年纪不大,但是作战却十分骁勇,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不少功劳,不过毕竟朱高燧毕竟当时年幼,他在靖难之役中的贡献肯定比不上镇守北京的大哥朱高炽还有在前线冲锋陷阵的二哥朱高煦。
在朱棣登基之后朱高燧的声望远不如大哥朱高炽和二哥朱高煦,所以在朱棣登基之初朝廷中文臣以解缙等为首的人支持朱高炽成为太子,武将则是以丘福等为首的人支持朱高煦成为太子,唯独没有人支持朱高燧成为太子。
没人支持不代表朱高燧没有野心,随着朱棣登基之后,他对小儿子朱高燧越发宠爱,这也激发了朱高燧的争夺储位的野心。
一开始朱棣认为朱高炽颇为文弱,而朱高煦骁勇善战与他很像,颇属意于让朱高煦成为太子,但是最终在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出于遵循礼法以及对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的喜爱,册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并分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朱高燧的封地本来在河南彰德府(现今河南安阳),但是朱棣出于对朱高燧的喜爱和信任命他留守北京,并让北京的官员所有政务先行请示朱高燧才能做决定,这说明了朱棣对朱高燧十分认可。
因此朱高燧虽然被封为赵王,但他内心中更觉得凭借朱棣对他的喜爱和认可,他完全可以取代大哥朱高炽成为太子。
于是朱高燧逐渐和二哥朱高煦走得越来越近,与朱高炽竞争太子之位失败后,朱高煦也没有死心,他常以李世民自居,自认为自己最终肯定能把朱高炽整掉成为太子。
而朱高燧与朱高煦走得越来越近,他也是想希望借助朱高煦的力量扳倒朱高炽,毕竟朱高炽如果不下去,那么他和朱高煦谁也别想当太子,所以两人经常联合起来构陷朱高炽。
不过朱高煦和朱高燧他们俩在母亲徐皇后在世时却不敢过分构陷朱高炽,毕竟他们都敬畏母亲徐皇后,直到永乐五年(1407年)徐皇后去世,他们俩才开始明目张胆的构陷朱高炽。
在《明史》中记载为: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
这意思就是说朱高燧与朱高煦合谋夺取太子之位,多次构陷朱高炽以及支持朱高炽的官员。
在二人联合对付朱高炽期间,一直是朱高燧当先锋,因此朱高燧的野心也很快被朱棣所看出来,永乐七年(1409年)朱高燧勾结二姐永平公主朱月贵构陷朱高炽的阴谋暴露,朱棣十分震怒,于是朱棣先是诛杀了朱高燧的心腹赵王长史顾晟,并褫夺了朱高燧的冠服,还准备将朱高燧贬为庶人。
多亏了朱高炽宅心仁厚,他拼命向父亲朱棣求情宽恕朱高燧,由此朱高燧才得以被朱棣宽恕下来,朱棣给他换了长史董子庄辅导他,朱高燧才大为收敛。
在董子庄的教导下朱高燧表现得十分不错,他的行为较之前大为收敛,不过不要以为他真的就此放下了自己的野心,只是朱高燧发现老爹朱棣太狠了,所以他才故意表现的十分听从董子庄的教导,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此后十多年里只剩下老二朱高煦继续针对朱高炽,处处构陷朱高炽,而朱高燧的熄火也和朱高煦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此朱棣曾经感叹朱高燧果然是改过自新了。
永乐十八年(1420年)能监督匡正朱高燧的长史董子庄去世,朱高燧表面很悲伤,其实他内心中十分开心,因为正直的董子庄终于死了,没人再能监督他了,于是朱高燧就又开始暗中培养心腹等待机会准备夺取太子之位,只是这一次他十分小心谨慎在暗中操作。
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朱高燧找到了机会,五月份朱棣生了一场重病,于是朱高燧就找到心腹赵王护卫指挥使孟贤商议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夺取太子之位,孟贤引荐了谋士高以正一同谋划这些事。
高以正给朱高燧出主意,建议让已经被朱高燧收买的朱棣身边宦官杨庆及其养子伺机毒杀朱棣,然后再让朱高燧的心腹钦天监王射对外称星象有变,太子不利于国家,并以此为由再让杨庆养子矫诏废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太子,再对外公布朱棣死讯,再加上孟贤统率军队在外协助,这样朱棣一死,有了矫诏旨意,朱高燧就能顺利继位了。
高以正的计划确实很完美,因此朱高燧一伙人就决定如此行事。计策定下来之后,高以正为了帮扶自己的姻亲王瑜,他把这个计划告诉给了王瑜,并告诉王瑜只要听自己的将来就有荣华富贵而来。
这个王瑜一想这件事太危险了,不如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朱棣,这样朱棣不就能给自己一身荣华富贵了,而且报告给朱棣的话还没有风险,没有风险就有富贵,那岂不是比冒险得到的富贵更划算,于是高以正前脚刚走,王瑜就立刻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朱棣。
本来病很重的朱棣听说儿子朱高燧想毒杀自己,立刻这病就被气的好了一大半,于是朱棣派人将孟贤、王射、杨庆、高以正等人都抓了起来,把他们全部抄家,果然在孟贤家中抄出伪造的传位诏书,这一下人证物证俱在。
朱棣就把朱高燧召过来质问,他厉声质问朱高燧:“这事真是你干的吗?”
朱高燧当时害怕至极,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深知老爹朱棣的脾性,朱棣如此质问他就代表着已经对他起了杀心,确实朱棣当时已经有了杀子之心。
这时候多亏朱高炽站了出来救下了朱高燧,《明史》记载: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朱高炽这意思就是把锅都推到了孟贤、高以正等人身上,他认为都是朱高燧手下的人怂恿其弑父篡位,朱高燧肯定不知内情。
最终在朱高炽的苦苦哀求下,朱棣才熄下了怒火,只将孟贤、高以正等人诛杀,王瑜也确实得到了荣华富贵,王瑜后来被授予世袭锦衣卫千户之职,可以说子孙后代都跟着享受荣华富贵了。而朱高燧则被严密监管起来,从此之后朱高燧就夹起尾巴做人,完全收敛起来。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伐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朱棣北伐的大学士杨荣和金幼孜等人担心军中有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心腹之人,如果公开朱棣病逝的消息会对朱高炽继位不利,于是他们秘不发丧,并派人连夜密报朱高炽请他在京城做好准备继位,这才使得最终朱高炽顺利继位。
明仁宗朱高炽为人比较宽厚,他登基之后对一直构陷与自己做对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没有追究,而是以德报怨,对他们封赏有加,并让他们安心在各自的封地享受荣华富贵。
朱高燧到了彰德府封地之后,得到了朱高炽很多赏赐,而他也终于认可了大哥朱高炽继承皇位的事情,他对朱高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他在就藩之后主动向朱高炽交出了他的常山护卫左右两卫所的兵权。
本来朱高炽凭借自己的宽仁厚义和以德报怨收服了弟弟朱高燧,不过可惜的是朱高炽命太短,在位仅十个月就去世了,朱高炽去世之后,其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继位后依旧延续父亲朱高炽的安抚之策,对两位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赏赐丰厚,不过这却让朱高燧野心又重新复燃起来,朱高燧觉得侄子年轻可欺,毕竟当初他老爹朱棣就是这么从侄子朱允炆手里抢到了皇位,因此朱高燧又觉得自己可以效仿老爹朱棣了。
不光朱高燧这么想的,连他的二哥朱高煦也是这么想的,而且朱高煦还果断采取了行动,朱高煦打算在自己的封地乐安州(现今山东惠民县)起兵造反,朱高煦还提前联络了朱高燧打算两人联手一起把侄子朱瞻基变成第二个朱允炆,毕竟两人当初都参加了靖难之役,在推翻皇帝这比较有经验。
但是朱高燧却十分狡猾,他对朱高煦的联络采取了置之不理的策略,他的藩王护卫常山卫只剩下常山中卫和仪卫司两个卫所,其中仪卫司只是礼宾队没有战斗力,也就是说实际上他只有一个卫所的兵权,所以他很明白自己如果真响应朱高煦的话,即便事成之后也是扶朱高煦登上皇位,因此他既没有响应朱高煦也没有举报,他想坐山观虎斗,坐看朱高煦与朱瞻基开战,然后自己再从中坐收渔人之利。
后来朱高煦果然在乐安州起兵反叛,效仿老爹朱棣也打出了靖难的旗号,不过朱瞻基可不是朱允炆,他直接亲率大军御驾亲征,仅两个月就平定了朱高煦叛乱,将朱高煦及其全家全部抓回北京。
在回师途中朱高煦很快就向朱瞻基供出了自己曾经联络过朱高燧,想把朱高燧也拖下水,因此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陈山建议朱瞻基正好趁平定朱高煦叛乱的气势直接攻打彰德府,顺手把朱高燧也平了,否则万一朱高燧日后反叛反而成为祸患。
对于是否顺手把朱高燧也一起抓起来平了,这让一向果断的朱瞻基犹豫不决,这时候大学士杨士奇表示反对,《明史》记载:(杨士奇说)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
杨士奇这意思就是说朱棣一生总共就三个儿子,朱瞻基现在只有两位叔叔,朱高煦反叛罪无可赦,但是朱高燧并没有公开反叛,不应该加罪于他,理应厚待他,注意提防他就行,如果真把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抓起来,那朱瞻基是不是太对不起爷爷朱棣了。
其实杨士奇也是为了朱瞻基好,毕竟朱瞻基只有两个叔叔,如果都被抓起来,那么朱瞻基将来在史书上就要留下恶名了。
朱瞻基也理解杨士奇的意思,因此他采纳了杨士奇的意见,决定不追究朱高燧,但是也不能就此罢休。当朱瞻基回到京城后,很多朝臣都弹劾朱高燧知情不报,建议削除朱高燧的所有藩王护卫兵权并将其圈禁起来,于是朱瞻基就派人把这些弹劾朱高燧的奏折送到彰德府让他看,并给朱高燧写了一道嘉奖他没有附和响应朱高煦叛乱的圣旨。
早在朱高煦被抓之后,朱高燧在封地彰德府就已经害怕了,而朱瞻基玩的这一手恩威并施彻底击垮了朱高燧,当朱高燧看到这些弹劾他的奏折就已经吓得瘫软说不出话来,再看到朱瞻基下得这道嘉奖圣旨,朱高燧可谓是喜极而泣,《明史》记载:赵王得书大喜。泣曰:“吾生矣!”
至此朱高燧彻底绝了觊觎皇位的野心,他也终于明白自己这么多年想图谋皇位,最终还能被大侄子朱瞻基赦免,能活下来有多么难得。
同时朱高燧也明白侄子朱瞻基始终还是对自己信不过,因此他为了向朱瞻基表明自己的心意,主动向朝廷交出了常山中卫和仪卫司的兵权,朱瞻基为了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他只收回了常山中卫的兵权,特许朱高燧保留仪卫司。
从此之后朱高燧在家闭门谢客,不再过问政务和军事,只在家专心致志当一个富贵快活的闲王,因此朱高燧得以善终,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朱高燧病逝,享年50岁。听闻朱高燧病逝的消息,朱瞻基还特意表现出十分的悲痛,为此罢朝三日,后来让朱高燧的儿子朱瞻塙承袭了赵王爵位。
此后赵王爵位一直由朱高燧的后人世代承袭,而朱高燧的后人也一直安分守己,不仅不给朝廷添乱,还经常赈济穷苦百姓和受灾民众,在彰德府一带颇有贤名,直到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南明的末代赵王朱由棪在逃避清军的途中去世,赵王一脉才彻底断绝,可以说朱高燧的赵王世系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
写在最后
所以朱高燧企图弑父篡位还能得到善终,主要在于朱瞻基顾及自己的名声,没有对叔叔赶尽杀绝,再加上朱高燧能诚恳认错、改过自新,因此同样都想篡位,朱高煦最终却不肯改过自新,一再挑衅朱瞻基而被烹杀,朱高燧却能得到善终。
这也说明了朱高燧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他能及时认清形势,并且能诚恳地表现出了自己的诚意,所以他才能被朱瞻基宽恕,子孙后代都能一直富贵绵长。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古代的科举制,自然不能简单和现代的考试体系相比较。但如果非要比较的话,童生大概相当于今天的985、211大学本科生;秀才相当于是研究生,享受国家补助;举人和进士,则相当于国考当中的顶尖学霸,可以直接进入政府工作。
不过,这种简单的比较,意义不大。要想弄明白古代的科举学历,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我们还是得先说说科举制本身。
科举制首创于隋唐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彻底完善。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例,考试总共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六级。
首先是童试。童试虽然带了一个童字,但大家可别认为这是小孩子的考试。古代文盲率较高,赶上动荡年代的话,全国百姓文盲率可能要超过百分之九十。而童试的存在意义,就是要先刷掉那些文盲,表明你有基本的文化水平。
童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考和高考,分为县、府、院三次考试。县试就是在一个县里面举行的考试,一般由县官主持,由县里的教育部门监督主考。除了监考之外,县试还以五人为一组,一旦出现作弊的情况,实行连坐制。
县试之后,就是府试。
府试相当于是县试的进阶版,考生通过县试之后,才能参加府试。府试一般是由知府主考,也就是相当于今天市长主考。
通过这两场考试之后的考生,才有资格被称之为童生。这个童生可不意味着就是儿童学生,古代有些读书人,读到七老八十仍是童生的,也不在少数。如果类比今天的考试,县试就是中考,府试就是高考。府试合格者,从比例来看,基本等同于今天的211大学本科生。
府试之后,就是院试。
院试一般就是在各府、州的学院进行,如果通过的话,就可以被录取为‘生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秀才’。如果按照今天的考试体制来看,院试大致接近研究生考试。一旦考过了,就能享受到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
现代的全日制研究生,入学之后,一般都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而古代的秀才,则同样也有很多好处。首先,秀才见了官,如果没犯罪的话,按礼是不用行礼的。其次,很多朝代一般都提供给秀才基本的衣食保证,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研究生补助。最重要的是,秀才家里可以免除很多税,可以少交很多钱。
总而言之,到了秀才这个阶段,就已经算是脱离了平民阶层,步入‘士’的范畴了。如果有门路的话,甚至可以到县衙去谋一个师爷之类的差事。就算没有门路,也可以做一个教书先生。
当然,总体来说,秀才还算是相对清贫的。尤其是那种只会读书不会钻营,只能靠国家补助活着的秀才,日子就过得比较穷了。我们后来所说的穷酸秀才,多半都是指此类人。但实际上,但凡会钻营不死读书的秀才,日子其实大多过得不差。
院试之后,就是乡试。这里面的乡,指的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乡村的乡,而是家乡的乡。乡试每三年一次,可以理解为省级考试,有点像今天公务员考试当中的省考。考官不再由地方官担任,而是由皇帝亲自任命。
乡试,对于古代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因为通过乡试之后,读书人就可以从秀才变成举人了。但这场考试的难度,那无疑是相当高的。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最后一般都只会录取一千多人。而且不是一省录取一千多人,而是全国录取一千多人。这个难度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读书人中举之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就算止步于此,无法再通过后面的考试,凭借举人这个身份,差一点也可以做县丞、主薄之类的官;如果在朝中有人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外派到某地去做县令。
如果类比今天的话,通过乡试,就等于是有资格直接去做某个县的县委书记。就算混得差点,也能做县里的教育处处长,或者其他同级的官。很多人都知道‘范进中举’这个故事,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兴奋得发疯?原因其实就在于此了。
乡试之后,就是会试。会试的主要对象,就是之前那些通过乡试的举人。而考官一般都是皇帝指派的大官,一般都是大学士或者尚书之类的人物。读书人中举之后,就要千里迢迢赶到京城,去参加第二年举行的会试。一千多名举人齐聚京城,最终朝廷会录取两三百人左右。这两三百人,被称之为贡士。
不过,大家对贡士这个词一般都比较陌生,因为古代贡士这个身份,确实不像之前的那几个身份一样,有那么多新增的特权。因为贡士唯一的作用,就是去参加最后的殿试。只要参加殿试,最次也会得到一个进士的头衔。进士这个词,大家应该就比较熟悉了。
会试之后,就是最终的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由文武百官一起监考。
入殿考试的这些贡士,在经过这最后一场殿试考试以后,会排出名次。最前面的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从第四名到第几十名,被称之为二甲进士出身;从几十名到几百名,则被称之为三甲同进士出身。
一甲前三名,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做官。而后面的二甲、三甲进士,则需要再参加一次馆选,优秀者可进入翰林院。翰林院可以理解成今天的中央党校,只要能够进入翰林院,以后的前途,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那些没能留在翰林院中枢的,最差也能外放去做个县令,举人则大多是奋斗几十年,才能混到这个位置。运气好点的进士,就能留在六部,或者其他中枢部门,同样是前途无量。
总得来说,古代的科举考试,越往后难度就越大。尤其是后面的乡试和会试,更是被很多读书人视作鱼跃龙门的契机。只要能够通过,就彻底翻身了。
美司法部部长巴尔被炒了鱿鱼?
更正一下,美国司法部部长巴尔并不是否被炒了鱿鱼,而是自己于12月14日主动辞职的。
在巴尔辞职的前一周,就有消息人士告诉《纽约时报》,巴尔可能会在年底前递交辞呈。
巴尔辞职的原因,是在司法部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大选中存在广泛的选民舞弊的情况下,特朗普多次毫无根据地提出这一说法。这给了整个任期内支持特朗普的巴尔极大的压力,这个70岁的老人不想陪特朗普一起“疯”下去了,辞职对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巴尔曾经是特朗普的铁杆粉丝,他2019年2月上任之时,正是白宫特别检察官米勒调查特朗普“通俄门”调查接近尾声之际。巴尔顶住了重重压力,仅公开了删节版的“通俄门”调查报告,让特朗普得以过关。
2016年美国大选时,特朗普是否曾经和俄罗斯“串通”,俄罗斯是否帮助特朗普胜选,通过黑客攻击、购买网络媒体广告、盗用美国人身份扰乱舆情等手段,对美国发动“信息战”,干预美国大选,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是半信半疑的。共和党人说没有这回事,民主党人说有这回事,特别检察官穆勒更是掘地三尺,共发出了2800张传票和500个搜查令、质询了500多个证人,搅得特朗普头晕脑胀,狼狈不堪。
在“通俄门”调查过程中,特朗普的竞选顾问、助手的“黑材料”不断被曝光,特朗普的前竞选经理马纳福特被判90个月监禁,特朗普的私人律师科恩因税务欺诈获刑三年,外交政策顾问帕帕多普洛斯对国会说谎等等黑料不断公诸于众。当时的司法部长塞申斯虽然是特朗普的“自己人”,但除了他本人回避调查、攻击穆勒是在进行“猎巫行动”之外,根本帮不了特朗普什么。
危机时刻,特朗普任命巴尔担任司法部长。相比塞申斯,巴尔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手段要高明得多。他并没有一上来就否认俄罗斯“干预”美国选举之事,但是紧紧抓住“没有证据表明特朗普竞选团队成员有与俄政府密谋或协调其干涉选举的活动”这个核心问题,从而得出了“没有断定总统犯了罪,也不能断定他没有犯罪”这样一个看上去非常奇怪,但对特朗普十分有利的结论。
正是通过巴尔的操作,司法部仅公布了穆勒报告的删减版,其中对于特朗普是否有妨碍司法的行为,也是语焉不详。最后,由于“美国宪法不允许对在任总统提出犯罪指控”,特朗普终于涉险过关。
民主党持续推动“通俄门”调查,无非是想搞倒特朗普,至少不让他有连任的机会。共和党则通过多种途径干扰调查,强调特朗普当选的合法性。在通俄门事件上可以看出,巴尔对特朗普是忠心耿耿的,也是立了大功的。
但是再怎么忠心耿耿,也架不住特朗普的连续无理取闹啊。在今年的选举中,特朗普明明输了却死不承认,坚持认为大选存在舞弊行为,并逼迫司法部进行调查。可怜的巴尔和FBI进行了详细调查,最后的结论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大规模的、能影响到不同选举结果的舞弊行为。“
也就是说,司法部查了,但是没有查到大选舞弊的行为,拜登赢了的结果不可更改。这应该是特朗普最不想听到的结果。在这之前,特朗普对巴尔寄予厚望,认为他能帮自己找到大选舞弊的证据。因为一直以来,特朗普说东,巴尔绝对不会往西。但巴尔上哪里给特朗普弄来根本不存在的”舞弊证据“呢?这不是要逼死人的节奏吗?
本来找不到证据也就算了,让巴尔寒心的是,特朗普的律师团队在一份声明中居然说:司法部就没有任何调查的迹象。我们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至少六个州的投票是不公正的。我们很多证人发誓说他们看到了与选举舞弊有关的罪行,但据我们所知,没有一个人接受过调查,司法部也没有调查过任何投票机器,也没有使用传票权力来查清真相。
巴尔再三解释:我们进行了详细调查,但没有发现证据。但是特朗普不信。这就像是在一个公司里,主管说我做了什么什么,但是老板不认账。你说这个主管还有必然留在公司吗?老板还能容他吗?
特朗普的行事风格,全世界都知道。也许他没听过”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句话,但他就是这么做的。
既然尿不到一个壶里了,那就”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吧。
在野外老虎遇上熊猫会怎样?
截至2021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在数量上可以说已经明显增加。而随着大熊猫的数量不断增长,不少人都在说,如果大熊猫遇到老虎会怎么样,是否会吃掉熊猫?首先我们可以说,这两种生物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相遇的可能性,因为从分布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是不太可能的,这完全是一种“假设性”说明了。
当然,如果华南虎在野外没有出现灭绝,那还真的有可能,但是科学界已经说明了,华南虎在野外已经宣布灭绝了,所以不太可能出现,最多出现可能性的就是东北虎了,如今我们也只能说,如果相遇了会怎么样。
大熊猫基础说明
大熊猫是我国的特有生物,并且在全球只有我国有,如今就算是大家在国外看到了大熊猫,那也只是以“租凭”或者“合作”为主,最终就算是繁育了新的大熊猫,依然是我国的,所以世界上除了我国,也没有第二个国家或者地区拥有大熊猫的特权了,这可能也是世界上为何大熊猫这么受欢迎的原因。
大熊猫按照科学记录数据来看,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我们称之为“活化石”,而大熊猫主要生活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当然这两个地区的大熊猫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随着大熊猫的进化过程,如今已经形成了两种“大熊猫”,这是进化路上的变异,这两种大熊猫分别为白色大熊猫、棕色大熊猫。当然这两个变异物种也是属于稀缺性的物种群,这完全是不一样的。
而大熊猫最初在我国也是分布比较多,数量也不少,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栖息地,环境等因素的破坏,导致大熊猫出现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等等,导致了大熊猫变得非常少,所以如今该生物依然没有摆脱面临危机的状态,不过随着我国的保护,大熊猫的数量增多,那么也在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未来我们也可能看到更多的大熊猫在路上行走,这算是生态系统,物种群整体变化的结果,这就是大熊猫的基本情况。
大熊猫的战斗力强不强?
当然说到大熊猫,大家的大脑可能直接反应的是“大熊猫”太脆弱了,因为它每天基本都是吃,慵懒不爱动,所以战斗力肯定比较弱。然而大熊猫并不是这么的“脆弱”,是非常强大的。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从这个生存时间都可以知道,基本上是极强的生物种群了,数量减少并不意味着它的脆弱。
大熊猫如今在野外,基本上一天24小时之中,都有大部分的时间在吃,这也算是一种非天性了,其中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所以基本上是靠吃竹子生存了,但是大熊猫并不是“吃素”的,而是吃“荤”的,大熊猫是食肉目熊科,所以别看他如今吃素较多,但是有办法吃肉,那必然也会选择吃肉。
对于一个吃肉的生物种群来说,天生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其中大熊猫的咬合力非常的强大,甚至比黑熊、懒熊都大得多,所以这个实力不可小觑,这就可以直接说明大熊猫的战斗力非常强了。
如果野外老虎遇上熊猫,是否会吃掉熊猫?
一般来说,这两种生物如果真的遇上了,也很难打起来,因为两种没有竞争的关系,如果真的打起来了,熊猫相对于东北虎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胜算,同时一旦抓住了东北虎,还是可能将其毙命。虽然东北虎可能也擅长于袭击。
但是老虎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那就是不能长久的战斗,需要“速战速决”,但是对于毛茸茸的大熊猫来说,似乎并不好抓取,刚好熊猫皮糙肉厚,所以也具有一定的防御性,所以东北虎想攻击大熊猫也不会那么容易。
同时熊猫还具有天生的“运动细胞”,奔跑速度可达50km/h,那么必然可以形成反杀的可能性,加上之中的咬合力非常的强,如果将东北虎抓住了,必然也能将其干掉。所以一般老虎也是没有那个脾气对抗,所以综合情况来说,熊猫其实也还是具有天生的战斗细胞,一般生物也不敢招惹,就算是东北虎去攻击熊猫,也得想一想。
总结
综合情况来说,如果野外老虎遇上熊猫,真的打起来了,老虎也不会去吃掉熊猫,因为太难了,同时大熊猫如果与老虎对干起来了,胜算还是有。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特别是如今的熊猫其实并没有曾经那么强大,老虎也是能够在部分情况之下干掉熊猫,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也是自然进化的情况,只要人不去干涉就行。当然,我们也期待两种生物不要出现假设性的情况,都是我们需要保护的物种。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