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舅舅,卫青霍去病二人作为征讨匈奴的大功臣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掠夺舅舅,卫青霍去病二人作为征讨匈奴的大功臣?

历史的书写者是人,人本身就具有情感波动和主观意识的不稳定性。

司马迁虽然是千古史观名家,但是他也是人。他有着鲜明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倾向。当初李广的孙子李陵被汉武帝定性为叛国,拿下李家家眷时,司马迁跑去求情,被武帝刘彻对他司以宫刑,他是恨毒了汉武帝。

作为一个男人,宫刑是比死还耻辱、痛苦的刑罚。最后证明他对李陵的看法是对的,他很反感汉武帝的刚愎自用和主观,但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定势思维下,他无法也不敢恨武帝,就将这种恨转移到了被武帝宠信,提拔重要的卫青、霍去病身上。

而且由于他对李陵的好感,爱屋及乌的移情于李广身上。一旦想到李广英雄一世,不被卫青重用而自杀,就激发起他的正义感。李敢去找卫青讨说法刺伤卫青,又被霍去病私下杀死,武帝却没有追究霍去病的责任更让司马迁愤怒。最后是李陵被武帝定为叛逆他去求情,武帝又武断的将他司以宫刑,让他对他心目中的悲情英雄李家报以强烈的同情。

这种同情和他仅仅站在史官的立场的狭隘格局导致了他对卫青霍去病的反感,于是把他们书写进了《佞幸列传》。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绝对复原历史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自己对当时场景的理解,做出基于理智和事实的判断。

为何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能成为一代战神?

运气+实力造就了霍去病的成功。我是豆包,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共同谈论历史话题。

两汉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特点就是外戚,汉初的吕氏,汉景帝时期的窦氏等等,汉武帝早期外戚是他母亲的田氏(刘彻母亲王氏的同母异父弟弟),而到了汉武帝真正掌权的时代,汉武帝由于宠幸自己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于是也就开始重用卫氏一族的外戚,而卫青和霍去病是卫氏外戚中真正有能力的佼佼者。

卫子夫成为皇后是卫氏一族崛起的开始

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是卫子夫的母亲和平阳侯府的姓郑的下人私通所生,而霍去病是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与平阳侯府的下人霍仲儒私通所生(好乱O__O "…),后来汉武帝刘彻到姐姐平阳公主家串门,看见了卫子夫,就一见钟情,宠幸后带回皇宫(其实卫子夫是平阳公主安排给汉武帝的),卫子夫很快为汉武帝生下一个女儿,而此时的皇后陈阿娇,却迟迟没有子嗣,而卫子夫再接再厉,给汉武帝生下了儿子刘据,最终卫子夫取代陈阿娇成为第二个皇后。

卫子夫火了,卫氏一族也就跟着鸡犬升天。同时由于曾经放马,卫青对马匹比较熟悉,也自然精于骑射,于是汉匈开战后,汉武帝也自然就是任人唯亲,让自己的小舅子卫青担任大将军,作为征伐匈奴的前敌总司令,统领各路汉军对匈奴作战,实际上当时的汉匈势力对比上,西汉占据绝对优势,只有骑兵这方面,匈奴还占有一定优势。

卫青是西汉外戚中为数不多的将才

除了重用卫青,汉武帝还重用自己的大姨子的儿子霍去病,自己的这个外甥。霍去病是富二代,他的成长环境要比富一代的卫青好得多,在卫子夫尚未被汉武帝宠幸之时,卫青还是给别人放马的奴隶,可是霍去病却不相同,他小的时候,他的三姨卫子夫就已经发迹进入皇宫,于是霍去病和他的那个未婚先育的母亲也就水涨船高,成为了上等人,有了相当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在舅舅的熏陶和培养之下,霍去病自然年纪轻轻就精于骑射。

出于对自己这个外甥的喜爱和培养,也是出于权势越来越大的大将军卫青的牵制,汉武帝逐渐开始栽培提携霍去病,针对匈奴人都是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汉武帝专门为霍去病组织了一直专业的骑兵部队。这与卫青带领骑兵和步兵混编的汉军不同,霍去病带领是汉武帝精心为他挑选的清一色精锐骑兵,而且还是一人多马的配置,在当时的汉朝的盔甲和刀具制作水平远远高于匈奴和西域。比霍去病晚了100多年的陈汤就曾说过,“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五胡兵而当汉兵一“,虽然陈汤说的很可能是西域胡人,但是匈奴的手工业水平也必定是落后西汉很多。所以霍去病手下这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骑兵的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

霍去病的成功与汉武帝提携和支持是离不开的

此外霍去病的运气也不错,汉匈大战开始后,汉朝遇到最大困难不是打不过匈奴,而是找不到匈奴,匈奴人利用他们对于草原和大漠的熟悉,以及骑兵的机动性,经常是和汉军捉迷藏,而汉军则往往是迷路,比如后来李广就是由于迷路错过了决战匈奴的机会而自杀,而霍去病的运气非常的不错,他的情报来源准确,他的几次突袭都是很准确的找到了躲藏的匈奴人,并给予其重创,最著名就是霍去病远程袭击大败匈奴人的封狼居胥,立下了不世奇功。

霍去病代表更多的是大汉铁马金戈睥睨天下的强盛时代

求石崇斗富的典故?

典故概要:

“石崇斗富”的典故讲的是晋朝时期富人石崇和达官贵人王恺斗富的故事。

典故意义:

统治阶层的黑暗是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苦难的根源。

典故内容:

石崇是两晋时期靠掠夺起家的第一富人,而王恺则是当朝皇帝司马炎的舅舅,两人都是富人,但富人也要有大小。于是王恺和石崇明里暗里斗了好几个回合。

1、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用蜡烛当柴烧;

2、王恺用丝绸拉四十里屏障,石崇用彩缎做五十里屏障;

3、王恺用御赐的二尺高的珊瑚树,石崇用铁如意砸碎了王恺的珊瑚树,拿出了三四尺高的珊瑚树七八株让王恺挑。

明朝末年有哪些知名的汉人投靠了满清?

明末崇祯时期,西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外有满族的大清政权, 明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动荡不安。崇祯皇帝朱由校一筹莫展,面对李自成大顺军的咄咄相逼,急不可耐。大顺军不断地攻破山西大同等重镇,离北京越来越近了。这个时候的北京人心惶惶,崇祯皇帝寝食不安,明王朝的丧钟日渐临近了。

崇祯帝变得生性多疑,动不动滥杀功臣,将士们都寒了心,很多人都起了叛逆之心,很多大将都投靠了满清政权,这其中也有不少名将!

第一,范文程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铁骑攻下抚顺,努尔哈赤收纳了范文程,从此成为后金大汗的左膀右臂。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范文程深得其信任, 凡是进攻明朝的计划方案、及其策反明朝官员,他都及时为努尔哈赤献上良策。

后来皇太极继位,范文程更是深受皇太极的倚重,皇太极称帝之后,授予范文程内阁大学士。从此为皇太极治理大清鞠躬尽瘁。康熙五年,范文程去世,享年70岁。范文程历经四个帝王,清王朝的很多制度和改革都是出自他手,算得上文臣之首了。

范文程

第二,祖大寿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固守大凌河城,和清军殊死搏斗,面对城中的粮尽弹绝,打开城门向皇太极诈降。谎称接自己的家人,从而逃往锦州,继续率领明军对抗清军。崇祯十四年(1641),明清双方爆发松锦大战,祖大寿跟随洪承畴并肩作战,最终明朝军队惨败。大战之后跟随洪承畴投降满清。

祖大寿

第三,洪承畴

洪承畴因为松锦大战兵败,由于怕崇祯皇帝的怪罪牵连到家人,皇太极急极招降他,最终投降了大清。皇太极唯以重用,从此为大清鞍前马后。

多尔衮率领八旗军队入关之后,顺治帝对洪承畴极为器重,授予他内阁大学士之职。洪承畴积极传扬汉文化的儒家思想,面对各地的起义军都是以诏安为主,为清王朝汉化和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洪承畴

第四,吴三桂

吴三桂出生于名将之后,自己的舅舅就是祖大寿。30岁就亲自掌管关宁铁骑,成为一方统帅。后来松锦大战明朝惨败,不得已,只能率领仅剩余的3万关宁铁骑逃亡山海关。接着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从此明王朝彻底灭亡了。吴三桂的人马成为了一支孤军,多尔衮积极策反吴三桂,答应给予平西王的封号,事成之后裂土管辖。

吴三桂打开山海关的大门,放八旗军队进入北京城,多尔衮不费一兵一卒入土中原。和大顺军来个正面较量,最终把李自成赶出北京城,奠定了大清实际的统治权。吴三桂也成为了汉人当中众人唾骂的对象之一。

毛文龙三大将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都是穷凶极恶大汉奸?

明末清初是个乱世,忠诚与背叛稀松平常,是一个魔幻的时代。

毛文龙只是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三人的领导,而不是他们的爹。

就算是他们的爹,爹和儿子也不可能是一个品行。

亲父子,亲兄弟都能走向两个极端,何况毛文龙和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这样的领导和下属。李自成一生致力于推翻明朝,还攻占了明朝的都城——北京,直接逼得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上吊自杀,结果李自成死后,李自成的后任者李过(李自成侄子),高一功(李自成妻弟)都是著名的南明将领,一生致力于抵抗清朝,李过的儿子李来亨更是成为清朝的最后抵抗者,兵败之后,全家举火自杀而死。张献忠一生和李自成一样,致力于推翻明朝,结果张献忠的几位义子兼部将成为南明朝廷的中流砥柱,孙可望、李定国两人撑起了南明政权的最后一片天,要不是孙可望反叛,天下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李定国更是成为南明时代最伟大的反清将领。郑芝龙只是海上一代巨盗,郑成功只是大海盗郑芝龙的儿子,按理说郑成功最多算一个公子爷,这样的人应该和自己的父亲郑芝龙一样,家国情怀淡薄,然而郑成功却是一个奇葩,一个满腔热血,家国情怀浓厚的海盗,一生都走在反抗清朝的路上,还替中国收复了被西方荷兰人强行侵占的湾岛。还有一大堆著名的“三姓家奴”,投降清朝,投降大顺国,投降明朝,比如吴三桂,比如李成栋,比如姜瓖,比如金声桓,这些人的品性和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有什么区别吗?

特别是吴三桂,这可是极受明朝的恩典,更是被崇祯帝看成国家栋梁的存在,可谓是皇恩浩荡,可是吴三桂是什么玩意?为了自己的爵位,亲手杀死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相比之下他舅舅祖大寿的品性都远超吴三桂。

更别说其他人。

张献忠和李定国,郑芝龙与郑成功的历史故事很多人都听过。

张献忠是一代巨寇,喜怒无常,残忍好杀,一生杀人如麻,谁都没想到他能培养出一代忠义猛将——李定国。

郑芝龙也是一代巨寇(海上的),他也是典型的海盗习性,进行投机活动,明朝势大投靠明朝,清朝势大投靠清朝,只顾自己捞好处,对国家毫无热爱可言,可是郑成功却是一腔热血回报国家。

要真说起来,张献忠和李定国,郑芝龙与郑成功的故事比毛文龙与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的故事要魔幻得多。

更魔幻的应该属于大顺军李来亨的历史故事。

1645年,李自成被乡民杀害,年仅39岁。同时代表着大顺军的全面分裂。

其中大顺军中的李过、高一功率领的忠贞营是以原大顺军后营为基础而建立的,原来就是大顺军中的精华,也是李自成大顺军嫡系中的嫡系。他们曾经在陕西地区抗击过清军主力阿济格、吴三桂部,一直到西安失陷、大顺军后路被抄,才仓促间绕道经过汉中进行南撤,幸好在路途中没有受到清军追击,进入荆湖前又在西山进行了一阵子比较短暂的休整,到了荆湖地区后,又合并了田见秀等大顺军残部,从而成为大顺军残部里面兵力最强,也最为南明政权所重视的军事力量。

后来李过,高一功经过谨慎的思考和沟通,决定与南明政权合作,联合南明政权共同对抗清朝。

1646年初,在李过、高一功指挥下,忠贞营进行了荆州战役。但由于战线侧翼的何腾蛟率领下的南明军不战而溃,致使清军得以越过何的防区,突袭忠贞营的后方,使忠贞营遭到了严重挫折,堵胤锡也无奈逃到了常德,而大部分农民军则在李过、高一功的带领下再次退回西山,从此“不相听命”于堵胤锡,完全独立地经营起西山地区了。

虽然李过、高一功的忠贞营的确南明君臣都指挥不了,但是他们抵抗清朝都是不留余力的,然而因为南明政权内部的斗争倾轧和对农民军的敌意、鄙夷,导致李过、高一功的忠贞营一次次损失惨重,最终南明政权也失去了农民军仅有的一点忠义与好感,走上灭亡。

然而大顺军中最为令人动容的却是李过的儿子李来亨。

顺治七年(1650年),损失惨重的李自成军余部忠贞营,在高一功和李过儿子李来亨(李过已死)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巴东的西山,与原在这里的大顺军残部郝摇旗部、刘体纯部等会师。郝摇旗、刘体纯等人在西山和王光兴、王光昌等南明军残部联合在一起抵抗清朝,历史上称之为夔东十三家军,因为根据地在西山,故而也称之为西山十三家军。

十三家军分别驻守西山地区的各个防务工作,郝摇旗、刘体纯等部据守北边,王光兴等部据守南边,摇天动、黄龙等农民军与谭文、谭诣、谭宏领导的抗清部队据守夔叙一带。

十三家军为了统一抵抗清朝,共推刘体纯、王光兴总领全部军务(虽然十三家军都是抵抗清朝,但是互相之间却矛盾重重,居然推选出两位总管军务的首领,不得不说这对抵抗清朝的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十三家军里面按理说忠贞营的高一功最为德高望重,奈何高一功在途中不幸战死,忠贞营残部由李来亨率领,李来亨毕竟比较年轻,自然无法成为十三家军的首领。

就算如此,忠贞营也是十三家军里面最为精锐,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李来亨率领的忠贞营最后据守在巴东的茅麓山,在此期间,招徕流亡百姓,大力开荒,鼓励种地,训练部队,响应号召“勤王灭虏(清朝)”,对清朝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顺治九年(1652年)十一月,著名叛臣洪承畴奏报清廷,“湖广南有孙可望抗拒,北有郝摇旗、一只虎(李过的外号,由于李来亨是李过儿子,李来亨继承了这个外号)屯聚。”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已经将除西山十三家军以外的所有反清势力全部清朝,决定拔掉这最后的反清大本营,清军大举进攻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云南地区,刘体纯、李来亨、谭文等人率领大军,溯江而上,围攻清朝重镇重庆,震动整个西南地区,牵制了南进的清朝大军。但是由于谭诣、谭宏为了荣华富贵杀害谭文投降清朝,导致十三家军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全部被打乱,清军损失不大,而十三家军却陷入再次分裂的不利状况。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再次调集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区的重兵,再次进攻夔东十三家军。

陕西总督白如梅、提督王一正率领的清军遭到郝摇旗部的阻击;四川总督李国英率领的清军遭到刘体纯、袁宗第等部的阻击;湖广总督张长庚、提督董学礼率领的清军直接进攻西山地区,遭到李来亨率领的忠贞营的阻击。清朝毕竟兵强马壮,战争逐渐走向对十三家军不利的境遇。

清军重兵逐渐集中在西山一带。李来亨等人只能退守山寨,顽强抵抗,使得清军无法前进。李来亨命令将士们剃发,夹杂在商贩百姓中,混入清军的兵营,然后李来亨率军攻击清军,大营中的剃发将士突然到处煽风点火,清军大溃败,西山地区被暂时的保住了。

八月,清廷再次增派兵力,甚至还派出了八旗精锐过来,并任命满洲八旗将领穆里玛为靖西将军、图海为定西将军,还调派西安将军傅喀禅,率领八旗精锐围攻西山地区,西山地区再次战火燃起。

十月,李来亨、郝摇旗等部通过讨论,决定向四川巫山一带发动对清军的进攻,四川总督李国英大吃一惊,连忙向清廷乞求增援。

十二月二十三日,清军集中八旗精锐主力攻击天池寨,开始与十三家军展开决战。

由于十三家军各自为战,统一作战都流于表面,无法真正的精诚合作,最终刘体纯战败自杀,郝摇旗、袁宗第等人在被清军俘获,壮烈牺牲,其他人逃跑的逃跑,叛变的叛变,投降的投降。

李来亨是西山十三家军里面最后的抵抗者,他率领忠贞营最后的7000人陷入清军的包围圈中,在断粮、断水的恶劣形势下,坚持抵抗清朝,决不投降。

穆里玛、图海指挥八旗精锐和绿营兵十几万人进攻西山地区,在茅麓山攻破山寨。

李来亨看大势已去,依然不投降,李来亨将李自成的妻子高太后托付给投降清朝的高守贵,然后回到家中,全家举火自杀,壮烈牺牲。

自李自成身死以来,大顺农民军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李来亨不是大顺军里面最会打仗的将领,也不算是最懂内政的指挥官,但是他的气节却永世长存。

之所以写李来亨,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一样米养百种人,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即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人产生的品性也是不一样的。

张献忠与李定国是不一样的,郑芝龙与郑成功是不一样的,李自成与李过、高一功、李来亨也是不一样的,当然毛文龙与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也是不一样的。

即使毛文龙是投机分子,即使毛文龙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毛文龙的确没有背叛过明朝,一生都在抵抗后金(清朝),这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

不管如何猜测,不管如此假设,毛文龙都是当之无愧的抗清将领。

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一切都以历史史实为基础,这才是合格的读史人。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