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伍子胥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是纪念谁?
端午节 - 纪念人物
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日。
端午节被哪个国家申遗了?
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了
继2005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节日期间的传统文化活动龙舟竟渡你知多少?
端午节即将来临,节日期间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笔者结合河源市区及乡镇实际,回答对龙舟竞渡的认识。
龙舟竞渡,又称扒龙舟、赛龙舟、扒龙船、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
传统民俗的传承对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龙舟民俗为切入点,以河源林寨人过端午,举办龙舟竞渡这项活动为例,介绍河源龙舟民俗与龙舟精神对当代继承宗族关系,创新性发扬 龙舟精神 ,强化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龙舟竞渡习俗历史久远,自古流传,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
如:河源市区及乡镇端午节举办龙舟竞渡活动
龙舟作为中华文明的一种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
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画面很美一一展示团结、拼搏、进取精神
队员很拼
↓↓
河源林寨人过端午,举办龙舟竞渡这项活动
每年端午节,林寨镇石江村数千村民总会相聚在浰江河畔,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龙舟赛)。3艘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龙舟在浰江河溯流而上,以赛龙舟这种传统方式庆祝端午节。
简单的祭拜活动之后,龙舟赛正式开始。阵阵鞭炮声中,40多名桨手在舵手的指挥下,喊着嘹亮的号子挥桨竞渡。浰江河两岸,站满了前来观战的村民,为桨手加油喝彩。
此地彩龙舟最为华丽,不参与竞渡,人人都争着看
据村中82岁的黄观托老人讲,浰江河上的划龙舟,最早源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那年,林寨春夏大旱, 村民请来东莞人表演划龙舟以求天降大雨。后来,林寨石江车头村黄姓外出撑船的人多了,见识也广了,受到珠三角龙舟赛的影响,船工们就从顺德引进赛龙舟。
清咸丰九年(1859年),林寨船工成立了龙船会,建起了龙船社,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是求龙王爷保佑浰江河两岸的人民平平安安。村民商定,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龙舟赛。
随着村民的喜爱,后来龙舟赛由镇内商家出面组织策划,渐渐地成为镇内传统的民间文化体育活动。
端午节的来源和风俗习惯是什么?
端午节是阴历五月初五的一个辟邪祈福的节日,又叫端五节、端阳节等;端午节最早应当是来源于古人在“阳盛”之夏日的驱邪避疫活动,因此很多习俗都是与此有关的。
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或者是韩国、越南等国纪念他们的祖人等,应该是后来附会上去,并逐步完善成习的。
端午节,又称端五节、或端阳节等,是初午、初五或初阳,正午、正阳的意思
中国至少在夏朝以后,建立了以月亮的盈亏来计日、月、年的阴历,此后发现这样的计年与周年的气候差异较大,因而发明以天干地支计年的农历。其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月,阳气由初生达到了最大,然后开始转阴,时节由冬至转入夏至。其中午月犹如一日之正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日。端午,原为午月初午,后为五月初五,端字,有开端、端正之意,是初午、初五或初阳,正午、正阳之意,意味着阳气由艮大卦进入乾大卦之象,气候进入最热之期。
端午节应该起源于“农历”地支的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后定于“阴历”的五月初五,目的是在天地阳气最盛之日增强身体阳气,以驱邪避疫、祈福纳祥、保障安康
端午节,在中国至少经历了2500年以上(自伍子胥算,韩国1500年前传自中国)。据有关考证,端午节原来日期为农历的午月的第一个(初个)午日,故为“端午节”。但农历的日月除了专职的人员有记录外,普通人难以确定,而阴历的五月初五却是很容易确定和统一的,于是自汉朝以后,端午节确定为五月初五日。
自端午节以后,阳气渐旺,气候炎热,各种蚊虫出沒更是频繁,人们很容易被叮咬,同时容易发病(实则还因为各种病菌滋生更盛)。于是古人按照“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之原理,利用天地阳气最旺盛之期,通过利用药食、祭祀和祈求先祖和图腾之神灵(如龙)护佑的方式,以获得身体的安康,于是渐渐形成了端午节。
此后,吴越、荆楚等地民众为纪念为国为民、在同期遇难的伍子胥、屈原,请求他们在天之灵继续护佑人民安康,于是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端午节活动。
尽管各地端午节活动的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驱邪避疫、祭祀图腾、祈福纳祥等开展的
1. 驱邪避疫类:点艾条、熏苍术、挂艾草、挂菖蒲、挂黄葛藤、撒硫磺、正午浴、沐兰芷、系毒蒜、佩香囊、晒百日姜、采药制茶、喝雄黄酒、喝菖蒲酒、吃五黄(黄鱼/黄鳝、黄蛋、黄豆、黄瓜、黄花菜等)、吃五毒饼、吃艾草糕(或艾糍)、搞卫生、清垃圾、驱蚊虫,等等。
2. 祭祀图腾类:划龙舟、游旱龙、放纸龙、划喜船、放纸鸢、九狮拜象、抢青、吃粽子、品花宴,祭祀伏羲、盘瓠、伍子胥、屈原、曹娥,等等。
3. 祈福纳祥类:画额、荡秋千、赠香扇、系百索子、佩长命缕、佩豆娘、贴五毒图、拴五色线、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挂钟馗像,等等。
端午节在我国于2008年定为法定节日,2009年10月由湖北代表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韩国2005年申报成功)。
端午节的起源有什么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主要有屈原投江自尽、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伍子胥被陷害自尽以及纪念先贤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其中,流传最广、且说法最多的就是端午节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还有哪些传说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因近代前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其中,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是这样的!传说,在公元前278年,秦军一举攻破楚国都城,眼看着家国覆灭,却无力救国的屈原痛心不已,选择了和家国同在。在写下绝笔《怀沙》之后,选择抱石投江自尽。百姓听闻此事,纷纷划船于江渚之上,就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但却一无所获。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当作了纪念日。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