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大将军手写板,为什么伟人的书法都写得好?
不敢评价伟人,只泛泛地评价一下近代的风云人物吧。
1、近代的基础教育,还没有完全从诗书礼仪中解脱出来,不像现在的数理化英语等等,还是四书五经为主,笔也是毛笔,钢笔仅仅是军队的工具,毛笔字是文化的基础,写不好要打手板的。
2、风云人物大都气质见长,对书法的形成和笔体的培养有助推作用。
3、政治工作者写作较多,远比体力劳动者有书法练习条件。
4、文如其人,字是门面。近代有一手好书法是绝对升高人气的,那时候是没有打印机的,书法不好,基本就和领袖绝缘了。就像古代科举,书法不好,难中三甲。
汉王写字板哪款好?
目前市面上好的手写板品牌有Wacom和冠,汉王,大将军,友基Ugee,联想Lenovo这些,都是买购10大品牌门户网上推荐的最新的手写板品牌,手写板的硬件参数影响价格最大的是板子大小。
如果是初学者不建议买高端产品,给推荐一个,汉王的创意高手0806+性价比相对好。
还有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亲自去试试手感,再好的手写板,用着不舒服就等于没用,试用的时候主要在驱动设置里试验压感分别调至最低和最高都试一试。
他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
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取了荆南四郡,终于有了一块稳定的地盘;此后的刘备有如神助,先是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接着攻取西川拿下益州,219年5月经过近两年的苦战又从曹操手中抢得汉中,使得东西两川合二为一,6月又派刘封和孟达夺得东三郡,此时刘备的实力可谓是达到了全盛时期,那么刘备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带甲十余万,一个半州二十余郡。
先来看看此时刘备手中有多少兵马?曹操南下荆州时诸葛亮过江联合孙权时说过:“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也就是说赤壁之战前刘备自己兵力才万人左右,当然刘琦死后一万荆州军也归了刘备。
赤壁之战后刘备实力发展很快,入川时“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后来诸葛亮张飞赵云前去支援刘备又带走了部分兵力,不过在215年孙刘双方差点打起来的时候,不仅刘备“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而且关羽的荆州军此时也是“羽号有三万人”,可见215年刘备已经拥兵近十万(包括成都留守部队)。
215年关羽的荆州军已经有了两三万,那么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其麾下又有多少兵马呢?从关羽把曹仁围困在樊城动弹不得,以及曹操派于禁率七军三万余人救援曹仁来看,关羽北上襄樊的兵力三万多人肯定是有的,留守荆州防备东吴的兵力怎么也得一万人,这样算起来关羽荆州总兵力有四五万,否则不足以同时面对孙权和曹操两方的压力。
刘备的主力益州兵团有多少兵马呢?从215年就能带兵五万支援关羽来看,刘备在拿下益州后实力大增,虽然不清楚当时益州兵力有多少,但是从日后刘备兵败夷陵的损失大概可以估算出来:《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由此可见刘备伐吴的总兵力当在十万左右(包括屯驻江北的黄权)。
益州本土还有几个地方需要用兵,比如汉中、巴西阆中和江州:汉中好不容易才从曹操手中夺取,曹魏在关中一线布有重兵,所以汉中是刘备另外一个重兵布防区,不过考虑到汉中易守难攻,保守估计汉中太守魏延手中的兵力一两万人肯定有。
刘备伐吴时张飞从巴西阆中赶来,“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刘备伐吴赵云没有随行,那是因为赵云需要镇守江州,再加上诸葛亮留守成都也需要相当的兵马,所以这几个地方加起来也有几万兵马。
这样算下来,221年刘备伐吴之时益州兵马至少有十几万人,不过考虑到这是221年离刘备拿下汉中和东三郡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一方面关羽败亡后荆州兵有可能会有部分逃回到益州,另外一方面刘备为了伐吴做准备兵力应该有所扩充,也就是说219年实力巅峰期益州兵团总兵力不如伐吴时多,但是至少也有十万人,加上关羽荆州兵团四五万人,刘备实力巅峰期总兵力当在十五万人左右。
接着来看看刘备巅峰期的地盘有多大?关羽占据荆州的南郡、武陵、零陵和宜都四郡,刘封和孟达占据东三郡(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益州是东汉十三州中天下最大的一个州,治下包括汉中在内多达二十个郡左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大部分和陕西、甘肃一部分。
所以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之前的刘备全盛时期的219年6月,刘备占据了包括天下第一大州益州和半个荆州在内的二十多个郡,麾下兵马十余万可谓是兵强马壮、实力雄厚,如果不是关羽兵败导致荆州丢失,刘备大可和曹操一争天下。
在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的势力达到了巅峰状态,具备了跟曹操和孙权三足鼎立的实力。当时的刘备占领了五分之四的益州和三分之一的荆州,基本上完成了“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然而相比于兵强马壮的曹操和基业稳固的孙权,刘备的实力仍然排在孙刘曹三家的倒数第一位。
刘备在荆州的地盘
刘备早年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始终没能获得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到了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通过向孙权打“白条”借荆州,才勉强获得了一块栖身之地。刘备夺取益州之前,曹操占据了荆州南部的襄阳和南郡,孙权占据了荆州东部的江夏郡,同时还跟刘备共同控制了荆南四郡。
而刘备通过“借”荆州的外交策略,获得了南郡的控制权。同时刘备在南郡之战结束后,也派出将领驻扎到了荆南四郡,荆南四郡实际处于孙权和刘备的共同控制下。益州之战结束后,孙权向刘备讨要南郡,刘备拒绝将南郡还给孙权,引发了孙刘两家的第一次矛盾。
刘备和孙权翻脸后,曹操趁机攻占了汉中。刘备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同意跟孙权平分荆南四郡,将长沙郡和桂阳郡给了孙权。在汉中之战结束的时候,刘备在荆州的地盘只有南郡、武陵郡、零陵郡。而荆州共有九个郡的人口和土地,因此刘备只能算是占据了三分之一的荆州。
刘备在益州的地盘
益州本来是刘焉的地盘,刘焉和张鲁的母亲私通,张鲁因此受到了刘焉的重用。刘焉去世之后,刘璋因为私愤杀死了张鲁的母亲,张鲁起兵占领了益州北部的大部分郡县,形成了和刘璋南北对峙的局面。后来刘璋害怕张鲁的进攻,邀请刘备帮忙抵御张鲁。
刘备趁机夺取了刘璋的地盘,占据了益州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郡县。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又占领了汉中地区和东三郡地区,控制了相对完整的益州。不过益州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土地仍然被曹魏控制,益州南部的土地也被西南蛮夷控制,刘备占领的益州,并不是完整的益州。
刘备对比曹操和孙权
东汉末年全国的人口和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因此曹操占据的地盘,都是人口数量众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孙权和刘备占领的地区,都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数量较少的地区。即使在刘备全盛时期,曹操的实力仍然远强于刘备。
实际上刘备在全盛时期的实力,也无法碾压江东的孙权。在益州之战结束前,刘备只能算是孙权的附庸。一直到了刘备和孙权瓜分荆州,刘备和孙权才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在汉中之战结束后,随着刘备地盘和实力的扩充,刘备已经具备了跟孙权旗鼓相当的实力。只不过刘备的基业不如孙权更加稳固,存在很多的危机隐患。
总结
从上述分析来看,刘备全盛时期的实力并没有太强,充其量只能跟孙权平起平坐。不过刘备从白手起家创业,能够在曹操的围追堵截下创建这样的一片家业,确实也十分的不容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刘备在达到全盛时期后,很快便因为关羽的败亡而迅速走上了下坡路。最终随着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蜀汉的精锐损失殆尽,刘备一统天下的梦想也最终破灭。
蜀汉集团的巅峰时期是什么时候?
一般认为是:自刘备攻取汉中和上庸三郡,到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也有人认为是:自攻取益州到孙刘平分荆州前夕。
前者虽然攻取了汉中和上庸三郡,但是平分荆州也让刘备失去了长沙、桂阳两郡和夏口一城。
(孙刘划湘水为界)
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前者并不占优势,因为刘备攻取汉中的过程中,自身兵力损失不说,得到的汉中几乎是一座空城,人口早被曹操迁移。上庸三郡资源也匮乏,户籍也不过几千人而已。
而划分给孙权的荆州三郡人口和经济要好很多。
但是从军队规模来看,平分荆州后蜀汉在不断招兵买马,到襄樊战争的时候,军队数量明显要高于平分荆州前夕。
所以,蜀汉的巅峰时期,笔者还是更倾向于是:自刘备攻取汉中和上庸三郡到关羽襄樊战争失败前夕。
那么此时蜀汉的实力究竟有多强,我们分别从地盘和军队来看下。
一:一个半州十二个大郡
一个半州是指一个益州和半个荆州,汉中也是属于益州。
01 荆州三郡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取了荆州南部四郡,加上从孙权手中“借”得一半南郡,同时刘琦江夏郡的夏口也归刘备所有,勉强算五个郡。
后来孙刘平分荆州,划湘水为界,把长沙、桂阳两郡以及夏口城划给了孙权。
所以勉强还剩三个郡:南郡、武陵、零陵。
02 益州九郡
当然这里说的是大郡(地级市),包括: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
刘封孟达所处的上庸三个郡县,是被刘备划入汉中郡的。
后来孟达投降曹魏,上庸又被曹操划归荆州。
总之,刘备集团不过占据了一个半州,十二个大郡的地盘。而当时天下共有十三个州,上百个郡。刘备的地盘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不过因为益州是个大州,天府之国,一个州顶曹魏两个州,所以蜀汉的人口是曹魏的五分之一左右。
二:带甲十三万
此时刘备集团手中有多少兵马?
01 荆州关羽当有五万
曹操南下荆州时诸葛亮过江联合孙权时说:“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也就是说赤壁之战前刘备自己兵力才万人左右,当然刘琦死后一万荆州军也归了刘备。
赤壁之战后刘备实力发展很快,入川时“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后来诸葛亮张飞赵云前去支援刘备又带走了部分兵力,不过在215年孙刘双方差点打起来的时候,不仅刘备“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而且关羽的荆州军此时也是“羽号有三万人”,
此后又经过4年的备战,关羽于219年发动了襄樊战役,关羽所部人数肯定有所增加。
从关羽把曹仁围困在樊城动弹不得,以及曹操派于禁率七军三万余人救援曹仁来看,关羽北上襄樊的兵力三万多人肯定是有的,留守荆州防备东吴的兵力怎么也得1-2万人,这样算起来关羽荆州总兵力有四五万,否则不足以同时面对孙权和曹操两方的压力。
02 益州不足八万
根据史料的记载,蜀汉后期的人口在100万左右,按照10:1的征兵比例,最多10万兵力。
从孙刘平分荆州时“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来看,刘备拿下益州后实力大增。加上益州的防御兵力,此时益州的总兵力当有8万。
汉中之战时 ,刘备初期进展不顺 ,死伤严重 ,命诸葛亮发兵支援 ,攻下汉中后 ,曹操已经把百姓物资都撤走了 ,所以巅峰时期,刘备益州的兵力没有增加 ,反而减少了 :估计不足8万,甚至更少。
这也是关羽兵败,刘备迟迟发不出兵救援的一个原因之一。
虽然我们不能明确知道,巅峰时期刘备到底有多少兵力,但是可以通过两年后的夷陵之战进行推测。
除去外援(五溪蛮夷),夷陵之战刘备有多少兵力?
有说刘备八万人,来源是: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傅子》
但是不能仅凭一个记载下定论,还是具体分析一下。
刘备兵力构成为三部分:
一是孙权所说的“刘备支党”。
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这里的“支党”指的是刘备的前部军队,对应的记载是: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余人。
刘备的本部军队是后来才参战的。
刘备本部有多少军队呢?
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
刘备在汉中之战动员万余精锐攻击张郃,但这次进攻吴国,应该不止一万,因为他分给黄权的兵力都有5000,所以刘备至少得有2万余本部精兵。
所以刘备总兵力是:4万多人+2万多人=6万
益州本土还有几个地方需要用兵,比如汉中、巴西阆中和江州,刘备至少需要留4万的兵力用于防守。
据此推算,益州的总兵力=10万。
这还是刘备修整两年后的兵力,两年扩军2万是至少的,如果低于2万以内,那体现不了修整后的优势。
所以从这点来分析,刘备巅峰时期益州兵力也是不足8万的。
加上关羽荆州的5万,刘备集团巅峰时期兵力最多=13万。
三:刘备能与曹操抗衡吗
刘备在攻占汉中后,虽然实力大增,但是在领土、人口等方面还远远不及曹魏。天下十三州,曹操独占九个半州。孙权主要占据大半个扬州、半个荆州和整个交州。
所以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加起来,还不及曹魏,甚至差点远。
只不过由于曹魏多线作战,每个战区可调动的部队有限,这才给了蜀汉在局部战役的可乘之机。
比如关羽水淹七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迅速攻下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等。
然而等曹魏缓过神来,部署好援兵,瞬间就是实力的碾压。
《三国演义》为了尊刘贬曹,不惜夸大蜀汉的实力,认为蜀汉攻下汉中后成了三国实力最强的一方,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为什么在司马懿夺权时?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不如一代人,这句话放在三国时期的曹魏简直太贴切不过来。曹操在世时,曹魏集团的文臣武将多如过江之鲫,张辽、徐晃等人都是当世名将,郭嘉、荀彧更是比肩卧龙凤雏。然而当曹操去世后,曹氏一族迅速衰败,他一手建立的曹魏基业也随之落入司马家族之手。
公元220年3月,曹操去世,其子曹丕随即篡汉称帝,此时是曹氏一族最高光的时刻。然而,当短暂的辉煌过去后,曹氏一族只不过当了短短两代帝王,曹魏的大权就旁落至司马一族手中。
公元249年,屡遭排挤太傅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墓之机,趁机占据京都,逼迫曹爽认罪投降,史称“高平陵之变”。经此事变,曹氏一族在朝中的力量几乎被司马懿连根拔起,受牵连的人数多达5000多人。
失去了曹氏宗族的支持,曹芳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被迫在四个月后改元嘉平。司马懿肃清曹氏一族的影响力后,又趁机大肆提拔亲信,满朝文武都成为司马家族客卿。“高平陵之变”成为曹魏最绝望的时刻,当初曹操如何对待汉献帝刘协,如今司马懿就如何对待魏帝曹芳。
从时间线上来看,“高平陵之变”发生时距离曹操去世也不过才短短29年的时间,当初曹操培养了那么多的忠臣良将,为何司马懿夺权时,却无一人站出来反对呢?倘若当时有人能站出来拥护曹爽,曹氏一族也不至于如此被动。
整个三国时期,真正爱
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刘备,另一个就是曹操。刘备仁义,也有爱才之心,所以他手下的人才最多。只是刘备始终受困于益州,空有良臣猛将,却始终无法染指中原。而曹操则不一样,他不但“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中更是执掌朝廷大权,趁机招揽了无数能人异士。
以关羽为例,他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身份并非是前将军,也不是襄阳太守,而是“汉寿亭侯”。关羽的前将军是刘备封的,而这个“汉寿亭侯”却是曹操给他的,为何关羽对前将军不屑一顾,反而以“汉寿亭侯”自居?原因很简单,就因为寿亭侯是汉朝正统,是汉献帝刘协亲赐的爵位。
当初曹操明知关羽是刘备兄弟,仍然费尽心机想要争取关羽,又是送金又是送马送爵位,足以证明曹操的爱才之心。事实上,曹操确实用金钱名利的手段拉拢了不少人才,这些人也没有让曹操失望,他们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奠定了曹魏统一江北的宏图大业。
时过境迁,随着曹操的离世,他一手为曹魏打造的人才梯队也开始逐渐崩塌。程昱、夏侯惇和曹操同一年去世,两年后张辽也去世了,又过了一年贾诩、曹彰也去世了。公元227年,曹魏又损失两员大将,徐晃和许褚在这一年同时去世。其余谋士,也大多在几年之后相继去世。
在曹操留下的心腹谋士当中,蒋济倒是活得很久,他不但活到了公元249年,甚至还亲自参加了“高平陵之变”。只是令人感到讶异的是,他在这次事变中站在了司马懿一边,联合司马懿亲手摧毁了以曹爽为代表的的曹氏宗室集团。曹爽倒台后,蒋济因功被封为都乡侯,也许是因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没过多久他就郁郁而终了。
蒋济从建安十三年就跟随曹操,更是在赤壁之战后献计保住合肥,绝对算得上是曹魏集团的元老了。曹操对他也十分优待,多次采纳他的建议,更重要的是曹操对他十分信任,而且是那种毫无保留的信任。曾经有人向曹操报告蒋济谋反,曹操听了哈哈大笑,对左将军于禁等人说,蒋济怎么可能谋反呢?这一定是有愚民作乱,希望引发争议罢了!
蒋济一直深受曹操厚待,连他最后都背叛了曹氏一族,更何况那些文臣二代?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魏面临了最绝望的时刻,文臣二代几乎全都成了叛徒,而武将二代则全都是废物,不堪大用,根本就没有人敢跳出来反对司马懿。至于曹氏一族的其他子弟,更不可能给曹爽提供什么帮助,因为他们早已被曹丕打压成普通人了。
曹丕继位后,虽然对曹氏一族的宗亲也有封赏,但是大多都是赐予虚爵不给实职,生怕他们会犯上作乱。而且曹丕对宗室管理极为严格,只允许他们保留很少的亲兵数量,最多只能用来看家护院。所以当“高平陵之变”爆发时,留在都城的曹氏宗族人数虽多,但是他们手中却只有一些家丁,根本无力与司马懿的大军抗衡,最后只能坐以待毙。
雍正皇帝正值盛年却突然暴卒?
雍正58岁去世,比起父亲康熙69岁、儿子乾隆89岁的寿命,夹在中间的雍正,的确是显得有些短命。但与历史上其他皇帝做对比,这个年龄也算长寿。
关键在于,有关雍正的死因,各种版本的说法层出不穷,令事态朝向了蹊跷的历史谜团。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感到有些不适,但还可以照常办工、召见臣子,怎知突然病态加重,到二十三日子时就断了气。
从身体不适到去世,前后不到三天,雍正应该是得了某种急病。
虽说病来如山倒,但皇家有着最顶尖医疗团队,怎么着也不会让皇帝倒得这么快,就算是急病,也得有个病发的过程吧。
再者,雍正暴卒,如果是因为正常疾病导致的话,医官们就得如实记载存档才对,而不是隐瞒。
也就是因为这些含糊其辞的疑点太多,才让人对雍正死因进行了各种猜测。
最具有武侠快意恩仇色彩的,莫过于吕四娘暗杀一说。
吕四娘的祖父,是清初大学者吕留良。吕留良曾写书宣传反清复明的思想,影响了不少读书人,湖南儒生曾静,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
说曾静突出,是因为他真正将“反清复明”,付诸了行动。
他首先搞的是舆论造势,在吕留良的基础上,掺杂进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雍正阴谋夺位、残杀兄弟等道听途说来的东西,并得出清朝气数将尽的结论。
随后,他找到当时手握重兵,又有汉人血统的川陕总督岳钟琪。
这岳钟琪,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代。岳飞抗金,抗的不就是女真人嘛,现如今的满清朝廷,也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按照曾静等读书人的逻辑,龙生龙凤生凤,只要对岳钟琪晓以大义,是能将他争取过来的。
于是,曾静将岳钟琪视为反清复明的突破口,派门人前去策反。
结果,岳钟琪将这事上奏给雍正,曾静被逮捕,被押解到北京,他对自己密谋反清的事供认不讳,还抖出了自个儿反清复明的思想来源——吕留良。
雍正借此大兴文字狱,吕留良和已去世的儿子吕葆中,被开棺鞭尸,次子吕毅中被斩首,孙辈不论男女,发往宁古塔,亲戚、弟子全部受到牵连,无一幸免。
不过吕氏家族,终究还是留下了火种,就是当时刚出生,留在安徽乳娘家里的吕四娘。
得知家族不幸,吕四娘悲痛欲绝,当场刺破手指,写下“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从此隐居山林,拜高僧甘凤池为师,苦学武艺,精通轻功和剑术。
吕四娘武功大成,乔装打扮,以选妃名义混入紫禁城,成功刺杀了雍正,并割走其头颅。雍正因而无头下葬,只能以黄金铸成人头来替代。
这是典型的民间传说,在很多方面都经不起推敲。
比如吕四娘的年龄。雍正十年吕家出事她才出生,到雍正十三年刺杀成功时不过三四岁,怎么可能参加选妃?还能在戒备森严的紫禁城里刺杀皇帝?
要知道,清朝宫廷女子侍寝时,是要脱个精光、洗刷干净,裹在棉被里由太监抬到皇帝的寝宫,完事后再原路抬回,根本没法隐藏杀人、割首级的凶器。
可以说,雍正遇刺一说,纯属子虚乌有。
与刺杀说过度戏化不同,雍正死于丹药中毒说,则是有直接和间接资料来作证。
雍正炼丹吃,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主要是雍正是工作强度大,掏空了身体,不得不走向靠外部药物吊精神的路数。
雍正在位,是出了名的勤政皇帝。在他的任期内,着力收拾康熙晚年留下的烂摊子,推行了清理亏空、摊丁入亩、改土归流、西北战事、火耗归公等一系列国策。
这些措施,都有效地充实了国库。据记载,康熙晚年国库存银不过800万两,到雍正去世时,存银已高达6000万两,给儿子乾隆留下丰厚的家底。
不过,由于雍正办事过于急躁、手段猛烈,所推行的政策,又件件对既得利益集团伤筋动骨,而这些官僚、地主、读书人,又恰恰是古代掌握舆论话语权的那一批。
于是,雍正在历史上,落下个“刻薄寡恩”的声名,在他新政中利益受损的人,喜欢写臭他,让他有个不得好死的结局。
这也是雍正死于吕四娘刺杀的社会背景。
但真实的情况,是雍正过度勤于政事,最终导致身体被拖垮。他跟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一样,都是活生生给累死的。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组数据:
在工作方面,雍正绝对称得上劳模。一年365天,只有生日、冬至、除夕这三天休息,其他时间都在工作。每天要到12点后才休息,早上5点不到就起床上班,睡眠质量严重不足。
现存雍正朱批里,有汉文奏折35000多件,满文奏折6600件,共有41600多件,他在位12年零八个月,共计4247天,大约每天就要批阅10件,但实际数目则要更多。
因为白天要早朝,所以这些奏折基本都是夜晚进行,且认真严肃,亲自批阅,少则数十,多则数百,有的甚至达千字,经常要通宵开工,忙起来连开几天几夜都有。
就算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连续几晚通宵都很难顶得住,何况已经四五十岁的雍正。
这样长时间的昼夜颠倒,身体自然吃不消,只能大量进食提神养气的丹药来支撑。
经常性熬夜用脑,是导致雍正猝死的元凶。高强度工作,很可能让他已经患上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才会去世得这么急促。
雍正迷恋“仙丹”药效的另一个原因,是对道教的信奉。
皇帝炼丹求仙,这在古代并不新鲜,这事秦始皇干过,汉武帝耍过,甚至唐朝的太宗、宪宗、明朝的光宗,都是直接死于服食所谓的长生不老仙丹。
在这个问题上,雍正也走向了不归路。
雍正佛道双修,尤其喜欢道教炼丹这一块,在他还是皇子时,曾手写《群仙册十八首》,其中第十一首就是“烧丹”,其它也都是和道家有关的哲学。
他很喜欢服用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功效还不错,经常赐给手下大臣服用,比如田文镜、鄂尔泰等人。
在丹药之中,他还加入补药,在雍正四年给田文镜的谕旨里,他明确提到“既济丹”配合秋石服用,效果会更好。
“此方实佳,若于此药相对,朕又添一重宽念矣。仍于秋石兼用作引,不尤当乎?”
“秋石”又名秋丹石,是从童子尿中提炼而来,诸多医书和药方都提到过,“秋石有养肾固精之效”,被方士当作“长生不老药”献给皇帝。
补药不能常吃,雍正身体也因此越来越差,可越差还越吃,到后期,他对丹药的依赖已经近乎疯狂。
雍正七年,他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于是发下谕旨给各地心腹重臣,要他们寻访懂得修身养命之人,尽快送到京城。
他最信任的李卫,推荐了擅长按摩术的贾士芳,还有设醮祷祈的娄近垣,炼丹药的张太虚、王定乾等人,都被养在圆明园里。
据清宫《活计档》里资料显示,雍正八年开始到他去世,近6年时间,共157次下旨运送炼丹的物品到圆明园内,其中光煤炭就有234吨,折合起来大概是一年39吨。
这是什么概念?
乾隆五十年到五十一年,紫禁城用煤炭量大约为140吨,雍正一年就用了上万人所用煤炭量的30%,除过冬和平时煮水做饭外,其余都用来炼丹。
古代丹药炼制,常加入硫磺、硝石、丹砂等材料,其中不乏铜、铅、汞等重金属。
这些,都是损毁身体机能,要人命的玩意儿!!!
雍正死的那天晚上,大臣张廷玉亲眼见他“七窍流血”,吓得“惊骇欲绝”,很像是中毒。
此外,刚继位没几天的乾隆,曾下令将圆明园内道士全部赶走,并且对他们发出口头警告,敢妄言捏造内宫之事,一经查出,立刻正法!
乾隆此举,显然是对道士蛊惑雍正炼丹深恶痛绝,但又觉得此事过于荒唐,顾忌雍正的名声,所以对外选择了“冷处理”的方式。
雍正投身事业的奋斗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但他的作息规律和保健方式,又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伟人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说的就是要劳逸结合,该工作就努力工作,该休息就得好好休息。现在,有钱人流行的是“有钱+有闲”,可别到头来,人没了钱也没了,老婆都跟别人跑了。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