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2035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什么目标,新疆什么时候可以解封呀?
截止目前,新疆累计确诊人数为724人,昨日新增28例,死亡人数为3人。而据报道,乌鲁木齐现在似乎还有不少人在接受医学观察。大家都是严阵以待,不敢有丝毫松懈。
如果情况稳定的话,应该可以在八月下旬听到新疆解封的消息
新疆的疫情状况成了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不少人也一直期盼着能够早日解封。不过,现在还真是不能太过心急!
毕竟,过快的解封并不是好事,万一没有把感染病例排查完全,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可就白费了。
乌鲁木齐应该是在七月中下旬的时候,被曝光出现了新冠病例的。在这个过程中,最少也得14天的观察期吧!并且,为了安全起见,估计还要等30天内没有出现新增病例了才行。
所以,按着这样计算,新疆最快也要到八月下旬才能解除封锁。
结语
按照当前的情况来看,新疆过早解封反而不会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疆的疫情一定会慢慢好起来,只要做好排查防疫工作,解封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乌鲁木齐加油!新疆加油!希望能够早一点听到战胜疫情的好消息。
对此,大家的看法如何?觉得新疆什么时候能解封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互动哦!
BIM有什么用?
BIM这个词大家一般习惯理解为「建筑信息模型」,网上还会找到各种吹上天的东西。但你真的理解BIM吗?
BIM这个词语是英文单词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这三个词国内一般的翻译方法为「建筑信息模型」。
如果我们上网一查,一般还会看到,BIM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几大特点。
然而,我们知道这些后,还是对BIM是什么,该怎么用,该怎么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那么今天,我们就尝试剥开BIM神秘的外衣,为大家讲个清楚,这BIM到底是什么。
前面我们说到,国内一般对于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翻译呢,是「建筑信息模型」,其实这个翻译是不太合适的。
在这个解释下,我们会觉得BIM的重点就是「模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工程项目应用BIM这种技术后,收效不明显的原因——用户花了不少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最后就得到一个电脑中的模型,感觉看起来很直观很炫,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这肯定很不划算的。
那么对更好的解释应该是什么呢?
对BIM技术更好的解释应该是:由完全充足的信息构成的、用以支持生命周期管理的,并可由电脑程序直接解释的,工程信息模型。换句话说,BIM就是由数字技术支撑的对建筑环境的生命周期管理。
这么说大家可能还是有点晕,我们来进一步拆解BIM这三个字母。
B
首先,这第一个字母B,building,不应该理解为狭义的「一栋建筑」,而应该是整个建设领域。
这个领域包括一些常规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环境工程,节能工程,地下空间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景观工程,水务工程,农业工程,给排水与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风景园林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等。
所以BIM的B所涵盖的,可以是建筑的某一具体部分,比如水暖电啊、土方工程啊等等,也可以是单体建筑,还可以是社区,更可以是一个城市,甚至可以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不仅是搞「建筑」会用到BIM技术,搞设备的、搞材料的、搞园林的,只要你在工程领域中从事一份工作,BIM技术就会和你发生不同层面的关系。
M
BIM中间的字母「I」我们放到最后来说,我们先来看看第三个字母M,modeling。现在国内对这个词的翻译是「模型」,我们说这种理解是很不对的,因为model这个词才是模型,它是一个名词,一个结果。
而modeling作为一个动名词,所表现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把这个词理解为「建模」,或者更好地理解为「模拟」。
如果我们把M理解为「模型」,我们就把BIM技术与实际施工建设拆分开了,而实际上国内有很多的工程项目恰恰就是这样做的。
比如有的企业会单独设立一个BIM小组,把所有关于BIM的工作安排给这个小组来做。
这样的BIM小组主要工作有两个。第一个工作是在建设开始的时候,根据二维平面图纸「翻」出来一个三维的模型,其实不过是换了一种更炫的表达方式罢了。工程开工后,所有的建造工作还是会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实施,并不跟BIM产生关系。
等到工程项目结束了,BIM小组再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修改模型,交出一份竣工版的模型,交差完事。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BIM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模型」,它仅仅是一个模型,把图纸或者竣工的工程搬到电脑中,用三维的方式给人看。这样的BIM,自然产生不了什么价值。这也是目前国内第一批从事了BIM工作的人们经常吐槽的地方,钱没少花,夜也没少熬,没创造什么价值,觉得BIM没有用。
而如果我们按照「模拟」来理解BIM中的M,那就不是这样的工作方式了。我们知道一个工程项目是多方参与的动态结果。
目前市场上用BIM技术应用最多是在设计阶段,用三维的模型来代替传统的平面图纸,只有设计阶段会应用到BIM,参与方只有设计,而一个工程作为一个产品,设计阶段只是刚刚开始。
我们讲BIM要参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就是在开始动工前,业主就召集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监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个BIM模型,注意这里的参与者不仅仅是设计方。比如使用BIM技术的各方,就经常忽略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在前期流程中起到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我们实际上是在工程真正开始之前,在电脑中把整个项目模拟建设一次。这时候这个模型其实是“拟完成作品的模型”,在计算机中,它已经完成了。
在实际建造的过程中,参与人员会尽量根据这个模型去进行建设,而要想大家根据模型去建设,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一开始的「模拟建设」中,各方就都能够参与到「数字模型」的建立中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说在建模的时候有一方没有参与,比如施工方,那这个数字化模型在实施的时候就会遇到和传统方法中同样的问题。
举个大家都能听懂的例子,比如我们盖一个房子,门是0.9米宽,屋子里放着一个3米见方的大鱼缸。如果仅仅是设计方把鱼缸的模型花在这个房间里,那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模型很容易就能在电脑中被画出来。
但如果没有施工方的参加,没有过程的模拟,那到了实际施工的时候,就会发现门开好了,鱼缸抬不进来。那么就得把门重新拆掉,搬进鱼缸后再把门装上,这一拆一装,就是传统施工中的浪费。
大家看,即便是用了BIM技术,我们只是把平面上建筑的完成状况变成了三维的,但鱼缸搬不进来这个情况依然没有得到好转。只有当数字模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实际进行建造的各方参与进来了,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这个模型是动态的、变化的,不断地再问题出现之前预先解决的,这个模型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再回到我们房子中的鱼缸的例子,这里涉及到的是设计方、施工方还有设备生产商。这个问题可以这么来解决:要么就是在工序上,我们考虑到先把墙留上一个三米的孔洞,然后搬鱼缸进屋,再把孔洞封上做门,这个是可以的。
或者我们需要鱼缸的生产商设计一个可以拆装的鱼缸,每一个部件的尺寸都能够搬进门,这也是可以的。
到了实际的项目中,我们面对的可不仅仅是一个门,和一个鱼缸。我们遇到的会是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是空间尺寸的问题,有的是施工工序的问题,有的是意外出现的物体挡住了一扇窗造成的采光不足的问题,有的是物料进场时间安排不合理互相等待耽误工期的问题,有的是装好的东西必须拆下来重装引起浪费的问题,等等等等。
BIM,就是要在这些问题在现实中发生之前,大家在电脑模拟的模型中发现他们,提出方案,解决后再次模拟,持续的预先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以这个M翻译为模拟,它不仅仅是设计的阶段和最终竣工阶段的一个交差的工作,它应该是贯穿在整个建造过程中的。
刚才我们也说到,一个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门和鱼缸碰撞的问题,还会遇到形形色色其他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知道,光是把尺寸这个事儿解决了还是不够的,这就要回到我们BIM中间这个字母I上来了,它才是BIM技术的灵魂。
I
最后我们看看这个字母I。I是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这个信息分为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两种。我们先说说几何信息。
刚才我们举的例子中,门的尺寸和鱼缸的尺寸,就是几何信息。BIM模型的一大用处,就是用几何信息来解决碰撞的问题。它可以检查鱼缸是不是和旁边的桌子碰撞了?也就是说,模型中如果这两个东西碰撞了,那再实际建造过程中,我们要么把鱼缸挪开,要么把桌子挪开,一挪开可能又会碰撞到其他的东西,碰撞检查就是用电脑自动地计算各个物体在空间中是不是互相打着架了,来预先解决这样的问题。
除了这个模型的尺寸大小信息之外,所有的信息都叫做非几何信息。还是回到我们的例子,刚才说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先搬鱼缸,在补孔洞开门,那这个先搬鱼缸,再开门的顺序,就是一个信息。第二种方案,是要求生产商生产出可以拆卸安装的鱼缸,那么这个鱼缸该拆装成几份,按照怎样的顺序安装?是购买方自己装还是有人上门给安装?上门安装的时间、地点、联系电话,也同样是一个信息。
再比如预先开洞的这个墙,史什么样的材质?是不是能够承受足够的内力,使建筑不至于倒塌?这是一个信息。安装后的鱼缸是不是需要螺栓来固定,螺栓的尺寸型号是什么?这还是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用几何信息无法表达的,都是要被各方参与者为了提前发现问题和方便管理,放到BIM模型中去的。
当然,我们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让大家都能理解的一个简单例子,而一个项目中被成功运用的非几何信息的多少,往往决定了这个项目BIM技术运用的深度。
我们来看看项目中都有哪些信息要被运用。
项目概念阶段:项目选址模拟分析、可视化展示等等。
勘察测绘阶段:地形测绘与可视化模拟、地质参数化分析与法案设计等等;
项目设计阶段:参数化设计、日照能耗分析、交通线规划、管线优化、结构分析、风向分析、环境分析等等;
招标投标阶段:造价分析、绿色节能、方案展示、漫游模拟等等;
施工建设阶段:施工模拟、方案优化、施工安全、进度控制、实时反馈、工程自动化、供应链管理、场地布局规划、建筑垃圾处理等等;
项目运营阶段:智能建筑设施、大数据分析、物流管理、智慧城市、云平台存储等等;
项目维护阶段:3D点云、维修检测、清理修整、火灾逃生模拟等等;
项目更新阶段:方案优化、结构分析、成品展示等等;
项目拆除阶段:爆破模拟、废弃物处理、环境绿化、废弃运输处理等等。
这些信息,在传统的设计和施工方式中,也一直存在,它们一般是用文字或者表格的方式记录在工程项目中的,很难整理,用的时候也很难对应。
我们的BIM技术,就是要把这些information,放到我们实时变化的模拟中去。
BIM技术在一种近年来流行的建筑项目交付模式-集成项目交付(IPD)中得到广泛应用。BIM把项目交付的所有环节即建筑设计、土木工程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建造、价格预估、日程安排及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等所有的信息加以联合和互相合作。简单来说,就是BIM使得建筑业能够像一般的工业产品那样,实现信息化,高效率的进行生产。
信息是死的,信息化是活的,只有信息化,才能真正体现BIM的价值。信息化,也就是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等信息化技术及手段,来实现建设领域的智能化,这些手段所应用的信息,是需要被整理和安排好的,才能够被二次利用。
那么说到这儿,我们再来回顾一下BIM的正确理解,B应该被理解为广义的建筑工程领域而不是单个的建筑,I应该被理解为信息化,而不是简单的信息,M应该被理解为模拟,而不是模型。
所以对BIM这个词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建筑业信息化模拟。
那么市面上经常宣传的BIM就是建模,就是学习一款软件,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世界的格局会是什么样的?
在未来的能源革命中,石墨烯、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3D打印等新兴技术,毫无疑问将对这个时代产生巨大影响。然而,真正可以被定义为革命性影响的,还是量子能所引发的全行业性的变革。掌握先进能源技术就是掌控世界格局,目前的世界格局基本由核大国来掌控,而未来的世界格局也将由量子能国家掌控。
可控量子能是能源革命的关键
核能的本质是模糊的中子能,为什么说是模糊的呢?因为核能这个阶段的科技,还没有搞清楚能量的真正来源。核能是在高温的触发下,以一种比较模糊且浪费的模式产生的中子能源。遗憾的是,在研究更微观的粒子能量的时候,科学家们还在沿着一种大力出奇迹的方法,采取超高温碰撞的模式,来研究更微观的粒子。
比如,中国正在进行的,占地100平方公里,耗资600亿人民币的对撞机项目。在这里,大觉师兄要给尊敬的科学家们提几点建议:UFO的动力是超高速,但又非常环保,因为UFO的动力模块,实际就是量子能模块+磁能驱动。量子能是用特殊的材料驱动形成,特定的独立于地球与太阳系之外的磁场。在这个独立的磁场下,可以通过低温且无辐射的更加可控的量子能。
按照T4阶段文明的科技标准,在微观上,是可以控制比氢子还要细分三次的粒子。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取消大力出奇迹的超高温碰撞研究模式,从而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大体上,建两个占地面积大概1万平方米的超小型量子能发电站,就可以满足整个欧洲的总体能源需求。
但是,这里的特殊磁场由特殊材料构成,而这种特殊材料在地球上没有。所以,地球上的仿制飞碟都没有模仿到位。飞碟的核心材料在第6、第7和第8层,这些材料是地球现在的元素周期表中没有的。美国也花费了很大力气在寻找这些特殊材料。不过,幸好美国没有找到,这还要得益于中东战争消耗了美国的大量资金。
量子能和磁能驱动的飞碟技术原理
在此,大觉师兄就不公开这些特殊的关键材料在哪里能找到了,虽然觉品的读者只有2.5万人,但万一被美国发现,就酿成大祸了。目前,中国的航天技术有足够能力找到这几种关键材料,大觉师兄可以给点线索,毕竟星球那么大,探测器想找到估计最快也要20年。精准的说,在某一颗星球的赤道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坑洞,可以在那里寻找,找到之后,与飞碟的第6-8层的材料进行比对。最后一种材料,在另外一颗星球北半球的山上。
这三种关键材料找齐了之后,量子能的发动机就完工了。剩下的就是,能量发生的原材料。并不是所有材料都适用于这个发动机,好在这个能源就在地球上,具体位置也先保密不说。希望科学家们能够发现这篇文章的本质,找到大觉师兄。
接下来,我们揭秘飞碟动力单元的第二个核心组件——磁能驱动组件。在有了源源不断的量子能源之后,飞碟并没有采取空气动力能的方式驱动,而是采取了磁能驱动模式。原理如下,在做常规飞行的模式下,量子能放大飞碟本身的磁能到200-500倍,使飞碟和地球的磁能产生位移。所以,飞碟对飞行角度都有严格的要求,角度不会偏移超过70°,否则就会发生事故。当需要做星际跳转的模式时,量子能把磁能放大到600-800倍,一般都要求在跳转点附近,比如南北极和百慕大再开启,否则会造成地球磁极的震动与偏转。
这种飞碟的操控模块是用一个信号放大装置,植入体内或者戴在头上,把意识放大,与飞碟的AI模块对接。每一个模块都有三个加密DNA锁,都开启之后才能启动飞碟。事实上,能操控这种飞碟的外星文明,他们的建筑许多都是摩天大楼,地球上建筑也就是外星文明带过来的。
未来新兴科技的全面应用
在未来某个时刻,汽车将永远淘汰,被自动驾驶的磁能飞行器取代。并且随着能源革命的发展,石油、煤炭、核能、天然气等都会被淘汰,使用汽油驱动的一切动力装置都将更换为电能,那时候才是石墨烯材料应用的巅峰时代。
使用DNA液态的免穿服装也将在本世纪研发成功,虽然未必会普及到民用,但至少技术上成功了。金星人和火星人都是穿这样的服装,虽然非常薄,但具备超强的隔热、抗寒、防辐射的能力。关键是不会坏,可以根据DNA匹配到最适合个人身体和皮肤的结构,最高级的是液态服装,可以自动穿戴,好像可以快速生长一样。这样的衣服是星际探索的标配,具体的材料,要从海洋中的某种植物提取。
科技进步的同时,总会带来一定副作用,这是科技还不够成熟的结果。基因技术的好处是 可以让人的理论寿命达到120到150岁,副作用就是,基因武器可以很轻松的毁灭人类。
AI的好处是,可以让人类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只限于中国这样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西方,只会让资本寡头更加庞大,从而让更多人失业,进而形成动乱。AI+基因所形成的仿真人,将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特别是在脑神经可以被复制之后,意识传导+人造器官,让意识得以延续,人活在一个人造打印的身体里面。最大的问题是,让人彻底失去了自然的繁育能力。另外,可控核聚能也会向前突破一步,但主要问题还是在于磁场与温度的控制不能有效解决,所以,在发展到一半的时候,就成了废品,被量子能所替代。
在美国全面把中国列为头号战略对手的今天,对外,中国人民应该团结一心,对内,我们要为国家、民族繁荣发展做贡献。放眼世界,团结一心,一起见证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次盛世,一次超越开元盛世的、跨国界和民族的梦之盛世。
蒙古国现在发展怎么样?
蒙古表示:反正全世界也就两个国家我惹不起。
蒙古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尴尬的夹缝国家,全境都处于中俄两国的包裹中,没有第三个领土接壤的邻居,更没有出海口。这意味着所有进出蒙古的对外通道,都被掌控在了中俄两国手中,甚至就连坐飞机,那都得经过别人家的领空。如果没有两位邻居的同意,任何第三方的势力都休想在蒙古自由的进出,除非他们能飞出大气层走外太空绕路。
从安全的角度的分析,蒙古无疑能凭此免去许多的外部威胁。毕竟中俄两国都是当今世界有数的大国,惹得起他们的势力全世界都寥寥无几。尤其是陆地主场作战防御的情况下,他们基本就是无敌。哪怕是老美这样的全球最强武力,也很难在他们身上讨到便宜。
毕竟蒙古距离最近的大海都有近千公里,美军的航母战斗群就算是再怎么厉害,也没办法去突破这样一个战略纵深攻击。所以不夸张的讲,有着中俄两国的护卫,蒙古绝对是当今世界最难被入侵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在中俄这两个邻居中间,蒙古又扮演了一个战略缓冲的角色。不管是对俄罗斯还是对咱们,蒙古都存在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在地区实力呈现均势的情况下,但凡是有一方想对蒙古出手,必然就会引来另一方的阻拦。
所以对于国防安全这种事儿,蒙古其实是不用太过担心的。至少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还没有人会去打蒙古的主意。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蒙古依靠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获取了安全保障,却也因此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众所周知,蒙古这个国家是出了名的地广人稀,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却只有区区300多万的人口。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人少往往就意味着市场小,谈不上多少内需,只能是发展出口经济。再加上蒙古本身就有着不错的资源禀赋,牛羊遍地,矿产丰富,所以非常适合走这么一条发展道路。然而蒙古尴尬的地理位置,却让这门生意成了一个大难题。
对于蒙古出口的这些大宗商品货物来说,海上运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装得多不说成本也是最低的。然而蒙古是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压根儿就没有去直接走海上运输的资格。所以在空中运输成本难以负担的当下,陆路运输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但是蒙古如果走陆上运输的话也有许多难题,运输成本高不说,关键是还得看别人的脸色。毕竟作为一个只有两个邻居的内陆国,蒙古的对外进出通道全都被掌握在中俄手里。但凡是邻居这边不高兴,那么蒙古就很难做生意。甚至即便是运输的过程没问题,层层关卡的阻碍也会降低蒙古的出口竞争力。
总而言之,蒙古因为自己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很难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摆脱两位邻居带给自己的阴影,蒙古这些年搞了很多的动作。他们甚至还越过了中俄去和老美拉关系,并美其名曰“第三邻国”,从商业生意到军事演习,各种合作玩得不亦乐乎。
然而“第三邻国”终究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并不能存在于实际。且不说蒙古和老美这样的国家打交道是在与虎谋皮,单凭蒙古那两个邻居的实力,就没谁能够把手真正的伸到蒙古这里,哪怕是老美这样的国家天花板都不可以。
所以地理位置这种先天带来的东西,不是蒙古想改变就改变。即便是蒙古抱上了老美这样的大腿,到头来也只能是白费力气。作为一个国土全境都被中俄所包围的夹缝国家,蒙古的发展命运注定只能与两个邻居捆绑在一起。
这种事情如果是放在13世纪,对于蒙古来说自然不是什么问题,大不了直接发动战争开启掠夺模式。但是今时不同往日,自从枪炮被发明的那一天起,能征善战的草原民族就只剩下了能歌善舞,压根就谈不上什么武力。
根据全球火力指数的统计,蒙古当前的现役正规部队人数还不足一万,装备了10余架飞机和400多辆坦克,全球军力排名在100开外。不夸张的讲,就蒙古这点儿家底,别说是中俄这种级别他惹不起,就连对上很多非洲国家都很吃力。
事实上这对于蒙古并不是什么无法接受的事情,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嘛。要知道蒙古身边的这两位邻居,那可都是当世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只要蒙古跟着他们乖乖的当小弟,那怎么都能拿到不错的待遇。
想想在苏联时期,蒙古就是一边倒的追随镰刀大旗,苏联说往东,他们绝对不会往西,甚至连苏联人的军队进来都是热烈欢迎。尽管那些年蒙古一直都没有被苏联所吞并,但其实已经和那些加盟共和国无异。整个蒙古从上到下,几乎都是在为苏联这台机器服务。
当然有付出也有回报,蒙古从苏联那里也拿到了很多的收益。首先苏联作为一个大型的工业集合体,可以和蒙古自身的优势产业形成良好的搭配,蒙古的那些矿产资源基本就不愁销路。其次苏联作为团队里面的老大哥,有着扶持小弟们的义务。在蒙古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苏联一直都是鼎力相助,各种出钱出力出技术。
总而言之,那些年蒙古背靠着苏联这棵大树,小日子还过得挺舒服。只不过后来苏联倒了,蒙古也就失去了照顾。尽管苏联解体之后还有一个俄罗斯管着蒙古,但是这个邻居压根儿就不靠谱。因为他们既没有苏联那般全面的产业体系,也不会为了政治考虑搞什么金钱援助,甚至自己都还要依靠出售资源来维持生活。这样俄罗斯不仅无法去解决蒙古的商品销路,还做起了和蒙古差不多的生意。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蒙古自然就走起了下坡路。
不过蒙古也不用着急,毕竟自己是有两个邻居,俄罗斯那边不行还有隔壁。作为全球排名第二的经济体,咱们有着完全不输曾经苏联的产业体系。另外咱们还有着超过14亿人口组成的庞大市场,对于蒙古资源的需求比之苏联只高不低。所以咱们完全有能力取代苏联成为蒙古新的大腿,从而帮助其走出经济发展上的困境,甚至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毕竟蒙古除了有着咱们这个邻居外,自身还有着不错的底子。作为当今世界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蒙古如果能够将天赋发挥出来,不说是成为沙特卡塔尔那样的土豪,但至少也是衣食无忧。
然而可惜的是,蒙古这个国家和咱们始终是保持着几分距离,开发矿产捏着资源不给,修建铁路卡这轨距不放,他们甚至宁愿去搞什么“第三邻国”,也不想让身边的邻居成为第一选择。对于蒙古而言,如此“保守”的操作显然不太明智。
因为蒙古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极其落后的国家,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装备技术水平,都无法满足于国内资源的开发需求。如果蒙古想要兑现自己的天赋,那么就只能是向国外求助,大力引进技术和资金来帮助自己开发。
拿资源换技术,用进口打基础,这其实是落后国家发展的一种惯用套路。想当初咱们也是差不多走的这样一条路,先通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国外资本投资建厂,然后一步步的进行产业升级,最终成为了世界工厂。但是蒙古偏偏是个死脑筋,明明没有自主发展的能力,却还要硬趁着要靠自己。以至于蒙古尽管有着不错的资源禀赋,但是却不能将其很好的变成现实财富,最终只是能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天赋。
如今的蒙古发展非常一般,虽说是手里捧着金饭碗,但依旧是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饱。以GDP数据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蒙古在2021年总计完成名义GDP大约是150亿美元。按照当时蒙古差不多330万的人口数计算,蒙古当年的人均名义GDP大概是4600美元左右。
粗看之下,蒙古的这个GDP数据其实并不算差,尤其是人均4600美元的GDP。尽管还不足咱们国家的二分之一,但却也要比印度这些国家强上不少。但问题是GDP这东西不能完全用来衡量财富,因为它代表的是生产总值而不是收入,时常都会有水分溢出。
尤其是对于蒙古这种只能从事畜牧和采矿等一系列低附加值产业的国家来说,他们的GDP里面压根就没多少利润空间,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而且由于蒙古自身没什么工业基础,这些原本就不多的收入,还需要被用来进口工业品满足国内的生活需求,往往就是入不敷出。
在这样一个局面下,所以这些年蒙古的财政情况非常糟糕,需要长期对外借款来维持生活。有数据显示,目前蒙古的外债总额已经超过了300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蒙古整整两年的GDP。也就是说,蒙古全国上下即便是不吃不喝的工作,也得要两年时间才能把账还清。当然以蒙古目前糟糕的经济发展形势,能够不继续借钱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所以总结来讲,蒙古现在发展得并不好,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蒙古本不应该沦落至此的,作为一个资源禀赋过人,有着老天爷赏饭吃的国家,蒙古是有着做土豪的潜力。只不过目前蒙古光靠自己还不行,得需要找邻居稍微搭把力,可蒙古却偏偏不愿意,那么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蒙古穷苦潦倒的同时,隔壁的内蒙兄弟却已经成功逆袭。据统计内蒙在2021年完成的GDP总量大约是3180亿美元,差不多是21个蒙古的体量。而在人均GDP方面,内蒙也有着1.3万美元的不俗表现,比蒙古的人均GDP高出了一大截。
蒙古和内蒙如此鲜明的数据对比,其实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背靠一个强大的祖国是多么的重要。而蒙古原本也能有着如此待遇,只是他们瞧不上咱们非要分离出去,最终落得如此结局那也是咎由自取。
拥有多少存款可以定义为财务自由?
你这个问题要有前置条件。在不同的地区,这个答案是不同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还是在乡镇,生活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还要考虑房价的话,那这个差距就更大了。
先看媒体怎么定义“财务自由”的。财富这行,国内最专业的是胡润团队。他们正好刚做过一个《2021胡润财富自由门槛》,里面的标准是:
在一线城市,财务自由最低门槛为1900万元,主要包括一套120平米的市区常住房、两辆车、60万元的家庭税后年收入和800万元的金融投资;
在二线城市,财务自由最低门槛为1200万元,主要包括一套120平米的市区常住房、两辆车、40万元的家庭税后年收入和550万元的金融投资;
在三线城市,财务自由的最低门槛为600万元,主要包括一套120平米的市区常住房、两辆车、20万元的家庭税后年收入和250万元的金融投资。
很明显,这个统计,还算上了房产,比如,上海是一线城市,按照胡润的说法,财务自由的标准是1900万人民币,但是在上海,一套房子可能就1000万了,加上两台车100万,剩800万做理财。
但是题主的问题是“拥有多少存款可以定义为财务自由”,所以应该是刨除了房产因素,问的是在已有房、车的前提下,多少钱就可以生活不用愁了。
如果问题变成这样,那就好办了。
但是回答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定义一下“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是指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赚钱的状态。简单点说,需要你赚钱的速度大于你的日常开支的速度。比如你一个月所有消费以及平均的潜在花费是5000元,那么你一个月能有5001元的收入,就算财务自由了。
那好,我们暂且以武汉、杭州、成都、南京这种二线城市的三口之家为例。看看一年总消费是多少。
首先是吃饭,干什么都要先吃饭嘛。
一家三口,吃一顿还行的海底捞,大约300元,一天两顿,就是600元。加上早餐,三人合计算50元吧。
什么,你说可以老婆做饭?大哥,我们说的可是财务自由,不是勤俭持家。你要说可以自己做饭的话,那我是不是可以说吃4元一桶的泡面也可以度日?既然财务自由,就必须要有“不做饭”的自由,对不对。我就是很懒,我都财务自由了,我还做啥饭。
一天650,一个月19500元,一年
假如出行是开车,而且是油车,我开油车,一个月加油得1000左右。既然财务自由了,那就是开好车,大排量,算2000吧,一年24000元。
娱乐这方面,财务自由了,一年起码得来两次旅游吧,国内一次,国外一次,国内算1万,国外算3万,毕竟是一家三口。那么一年就是4万。
医疗什么的,一年要准备3万买保险。
穿衣一年全家算3万,不过分吧,自己1万,老婆3万(加上化妆品)。
另外小孩的教育是大头,既然财务自由了,就给小孩最好的教育吧,选择国际学校。二线城市,国际学校一年费用平均算20万。
这样,硬性消费,一年下来,23.4+2.4+4+3+20=52.8万。
所以,存在银行里的钱,一年只要利息大于52.8万,就可以衣食无忧了。
以上是2022年各大银行的利率。傻子才存活期,肯定是定期,定期存,定期取。但这里有个问题,你财务自由了,存款肯定是大额,至少也是百万级别。这个级别,利息就很可观了。据我了解,超过20万的存款,三年定期的利息都能达到4%。
就按4%的年利率来算吧,要想每年有52.8万,需要的存款是1320万。
所以,结论是:你需要1320万,就能过上我上面描述的混吃等死的生活啦。
而如果你是个单身狗,那么500万都绰绰有余了。
我知道,有些人会说,你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银行里一直放1320万,10年后这个数字,购买力可能就要打五折了。对,但是考虑这个没有啥意义,普通人抵抗不了通胀。如果你非要抵抗通胀,可以考虑把钱投在银行一些靠谱点的理财产品上。一年能有个8%的收益,基本上是能抵抗通胀的。
那就这样吧,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快点赚到1320万,至于怎么才能赚到,有经验的朋友们,希望你们在评论里共享一下,好不好?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