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原文标题:《Midjourney 中国版开启内测!QQ 免费试用 25 图,v5.1 加持中文咏唱》
Midjourney 官方中国版昨日开测,入群即可成为「顶级画师」。
突然放大,Midjourney 来中国了!
就在昨天,Midjourney 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 —— 从 5 月 15 日晚六点起,开放 Midjourney 官方中文版内测。
小编立刻亲测了一波。可以说,效果是相当炸裂了。
几个关键点:
・因为 Midjourney 没有自己的 APP,所以内测要在第三方渠道上进行。目前,该平台是 QQ 频道。
・从 5 月 15 日(周一)开始,每周一和周五 18:00 点开放入口,人进够了就关,只能等下一次。
・打开 QQ,扫描二维码即可。
由于这两天格外火爆,大家记得定上闹钟喔。
效果极为惊艳,偶尔却很离谱
本次在 QQ 频道开放的内测,可谓是功能多多。
虽说有的功能仅限会员使用,但大部分人过足文生图的瘾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用法也是非常的简单,根据官方公众号上面的教程,让频道内的机器人自动生图有两种办法。
一种是通用版本,输入「/想象 + 生成指令」即可,比如:
而另一种则是指定漫画风,需要输入「/漫画 + 生成指令」,比如:
除了生图以外,修图 Midjourney 也不在话下。
目前已公布的功能有:放大图像(upscale)、变化图像(variation)、定向修改(remix)、垫图(image prompt)、私聊机器人生成图像(DM to Bot)、个人画廊手机版(gallery)等。
通过这些指令,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图片进行微调,比如放大图像(U)、变化图像(V)、定向修改(R)。其中,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要对哪一张进行调整。
举个例子,我们先用中文提示生成一组情侣。
现在,我们可以用放大(U)功能把第二张图片单独拿出来,获得一个高清版本。
接着,利用变化(V)让 Midjourney 根据这张图的样式,再生成一组新的。
最后,修改(R)功能让我们可以通过输入新的指令来对原图进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需要先把原咒语附上,然后再加新的 prompt。
虽然雪下得不明显,但身上这身袄子确实很应景。甚至我们在 prompt 里都没说,Midjourney 就自己给换上了。
再来看几个小编用内测版搞出来的图片:
一位 21 岁的中国女孩。
年轻的史蒂夫・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尼亚克在车库里讨论苹果 I 的原理。
一个明亮的 Scandinavian 风客厅,有通向游泳池落地窗。
但下面这个就多少有点搞心态了。
输入北京人吃早点的 prompt,生成的是京巴狗吃饭……
这张图叫「行星聚会」,该说不说,生成的图片满足了我对宇宙最纯真的幻想。
尤其是图 4,行星像气球一样飘在宇宙里。相信每个小朋友都幻想过这个场景。
当然,除了生图以外,内测版还有不少社区,供用户交流分享。
有科幻、角色设计、场景设计、时尚等等很多大类,每类下都有很多帖子。
同时,还有一个子频道,叫做「#想法 & 建议」,遇到任何使用上的问题,用户都可以在该频道进行提问。
氪金就变强
普通用户可以免费生成 25 张图片,且只能在频道内生成。
而订阅了会员的用户则可以享受更多的功能。
而不管是哪一档会员,用户都可以开启个人画廊功能。生成过的图片都存在画廊里,且可以随时进行调整。
而想要对生成的图片进行调整,也不用再像免费用户那样输入指令,就可以直接在画廊中一键修改。
在画廊中还可以一键切换漫画 / 写实的模式(1),切换 Midjourney 版本(2),以及更改画幅(3)。
总之,设置好所有的条件,点一下小帆船图表,等个一两分钟,四宫格就来了。
史上最强文生图模型
毫不夸张地说,Midjourney 几乎是目前最强的文生图软件。
就在 5 月初,Midjourney 的版本已经迭代到了 5.1,逼真的足以令人颤抖。
根据官方介绍,V5.1 相较于之前的 V5 更加易于使用,相较于 V5 有这些变化:
・更高的一致性
・对文本提示更准确
・更少的不需要的边框或文本伪影
・更高的清晰度
此外,V5.1 支持更简单的 prompt,能产出更加具有创意的图,还最新上线了 style raw 模式。
这个 raw 模式的作用是可以维持 V5 的逻辑,因为 V5.1 在生图时,更有创造力,并会更多依据其观点判断图像内容和形式。
有时,V5.1 生成的图像有时会不符合你的预期。
开启 style raw 就好了,这样后台 AI 补全功能就被禁用了。
和此前版本对比,一眼可见 V5.1 完全在细节、逼真度、色彩上完胜前几个版本,简直让人疯狂。
参考资料:
-
https://mp.weixin.qq.com/s/RYE2XUMKYSsXVsOjHaaMhg
-
https://docs.qq.com/doc/DR2ZDUUZyWnJITE9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