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道v清无卡无马(LOL中有哪些英雄看起来很肉)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日本道v清无卡无马,LOL中有哪些英雄看起来很肉?

众所周知,LOL中的140多位英雄可以归为六种类型,分别是战士、坦克、刺客、法师、射手和辅助,坦克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抗揍,被官方定义为坦克的英雄有42位,不过,这其中有很多英雄看起来很肉,实际上并不符合坦克的标准。

真正意义上的坦克,要么有减伤手段,如牛头的R、要么就有双抗加成,如波比的W,这些英雄初始抗性就很高,都有各自的抗揍手段。所以,在这个列表中,只要没有减伤能力或是某一项减伤能力不是很出色,就基本符合问题中说的哪种看起来很肉,实际上一点也不抗揍的英雄了。

扎克

扎克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坦克英雄,扎克之所以看起来很肉,是因为扎克的技能伤害不足,出伤害装收益很低,又因为扎克承担着开团的重任,所以扎克只能出肉装,看起来很高大威猛,血量也很厚,实际上扎克即没有护盾,也没有减伤,很容易死的。

大虫子

大虫子的定位是坦克,英雄特性也很符合坦克的要求,因为大虫子的R技能可以增加永久血量,还能增加体型,也就是说,即便大虫子不出肉装,血量和块头也要比一般英雄高出很多,不过,即便大虫子是身板在魁梧,其实也是外强中干,空有血量,很不抗打。

泰坦

泰坦属于看起来很肉,实际上也不是很抗揍的英雄,因为泰坦只有一个W护盾,而且冷却时间很长,在团战中,只有一个护盾是顶不住太多伤害的,只能多抗一个技能而已。

皇子

皇子的定位是坦克,不过,这应该是很早之前的事了,以前的皇子E技能非常强,被动可加攻速和护甲,W技能还有护盾,可以勉强当坦克来用。但现在的皇子最多是半肉出装,甚至是全攻击装,根本没人出全肉,在归为坦克类已经不合适了。

诺手

诺手的定位也是坦克,不过,诺手即没有减伤也没有护盾,我完全不明白拳头为何要把诺手归为坦克类。诺手不需要太多攻击装就能打出大量的伤害,所以诺手一般只出一件黑切,其他都是肉装,看起来好像挺肉,但诺手真的一点不抗打。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关注,各位回见啦!

历史上有哪些残忍的事情?

安史之乱时有位将军以不足万人之众抵御叛军十几万大军死守睢阳十个月!而在粮草、树叶、雀鼠断绝之下,城中被其带领的守军做为军粮而食的老弱妇孺达三万人!!

我们几乎都熟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也都知道导致唐由省转衰的安史之乱。但很多人就未必知道当时的这位名震整个大唐、抗击安史之乱并壮烈牺牲殉国的烈士!别说现在会有很多人不知道,就是当时的朝堂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对其追赠官爵恩荫上都充满争议!支持他的人,认为他忠肝义胆、功勋卓越足以名垂青史;而贬低他的人却认为他虽功绩卓越却有悖人伦、罪责难逃!而这个罪只有两个字:“吃人”!

文天祥在狱中的正气歌里也有句词:“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里的颜常山即是颜杲卿,而张睢阳就是前面说的这位:张巡。

张巡,字巡,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史称其“博通群书,晓战阵法”,志气高迈,不拘小节。新唐书中也描述他“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

张巡于开元末年登进士第,天宝中期入仕,初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出任清河(今河北南宫县东南)县令。在此任上,张巡扶危济困,选贤任能,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任职期满后,张巡回京待职时得罪了当权的杨国忠被外放出任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县令。

安史之乱爆发。

张巡当时在雍丘以区区数千之众,死死挡住了已投降燕军的原来自己上司令狐潮的四万大军。他和将士们一样,无论吃饭还是睡觉都不卸甲,身上受了伤,随便包扎一下就再度投入战斗,其顽强的斗志令燕军无不胆寒。燕军优势兵力虽强攻数月不克,传来了消息燕军精锐攻克长安,玄宗出逃巴蜀。敌军士气高涨,战局十分不利,张巡领导下的雍丘虽坚守不降,但却发现箭矢即将用尽……

几天后的深夜,巡视的燕军斥候发现,雍丘城头出现了不下千人的黑衣兵士。只见他们纷纷从城头上坠下,敏捷迅速而又悄无声息,这一定是张巡组织的精锐敢死军!前线立刻禀报了令狐潮。令狐潮见敌方以弱势兵力冒死出动,想必是有备而来,偷袭自己这位老同志。当即集合全军弓驽,列阵于前,向雍丘城头攒射击敌。

城头上那千余黑衣士兵像刺猬一样扎满了箭,却一个个既不出声,也不躲避,简直如稻草人一般……这一晚张巡借稻草人获箭矢十万余。

这之后令狐潮以优势兵力连吃败仗,只能败退陈留。张巡雍丘之战以少胜多,威名大振。

至德二年正月,安庆绪杀安禄山夺权后,命大将尹子奇领军十三万进据江淮,兵锋直指睢阳。而此时张巡三千兵力进驻和睢阳太守许远三千八百兵力汇合。

历史上著名的睢阳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 这一战比雍丘之战更悲壮、更惨烈、更为艰苦卓绝,也更为惊心动魄……

守军肃立城头,城下是如潮水般攻来的十余万燕军,仿佛下一刻就要把小小的城池淹没。但在张巡治下,六千八百名大唐军事就是六千八百道铜墙铁壁,第一天就击退敌人二十次进攻。

十五天过去,燕军在睢阳城下丢下两万多具尸体,被唐军俘虏的将领达六十余人,睢阳城岿立不动,第十六天燕军撤退休整。经过十几天的攻防战的合作,太守许远对张巡说:“我性情懦弱,不习兵戎,将军则智勇双全,我愿把指挥权交予将军。” 这之后许远只负责粮草、军械等后勤事宜,守城御敌的指挥权则全盘交给了张巡。

燕军重整军势再次来攻时,张巡定计以攻代守,是役张巡亲执战旗,一马当先,率众直冲燕军军阵。唐军士气大涨,人人奋勇争先,无不以一当十。唐军趁势掩杀大破燕军,斩三十余将,毙士卒三千余人,乘胜追击了数十里。此后接站大小几十役,最成功一次甚至击破敌主将尹子奇帅帐,几近擒贼擒王!

经过半年多的苦战,睢阳粮食将尽,每天每名士兵仅能分到二两米。而过不了多久连每天二两米也成了奢望,于是树叶、茶叶、草根、纸张都被用来充饥……半年来守军歼敌数万余,而自己也仅存千余将士,而此时城里的树叶、麻雀、老鼠、战马都被分食已尽。

一日,张巡扛了一只麻袋来到营房,兵士看到袋子里是一堆肉,是一堆女人的肉,这个女人是张巡的爱妾。当终于饥饿感战胜精神的不适和身体的呕吐感后,士兵们接受了这一切,睢阳城成了人间地狱!两个月间,断粮的守军以人吃人的方式维持生存,维持继续守城的战力。按《新唐书·张巡传》的记载,睢阳军的最后两个月里,吃掉了三万多人……

终于,叛军占领了城头,张巡向西遥拜,力竭喊道:“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后死于贼手。

睢阳之战,历时十个月,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许远以不足万人之众(初六千八百人,后增兵三千人),抵挡了尹子奇的十几万大军(初十三万,后增兵数万),且斩杀敌将三百、毙敌十二万人,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寡敌众、以弱制强的经典一战。

然而,张巡为了坚守睢阳而不得不吃人的行为,却在他死后千百年来一直饱受争议。很多人认为其违背人伦,存义失德。为了百姓不遭屠杀而守城,因守城而食百姓,与屠杀百姓无异。而为了保全自己的忠义,以平民的生命为代价,是一种典型的为了理想而拿别人献祭的做法,与法西斯无异。也有人觉得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今天的人不应该以“人权”观念去苛责古人,因为在当时那种极端的情况下,张巡的做法实属情有可原。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评价张巡呢?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杆秤吧。

中国忍文化包含哪些方面?

中华民族的善忍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善忍的人民。同中国其他文化一样,中国的“忍”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沉淀,具有极强的民族认同感。即便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期间,如鲁迅、胡适等众多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抨击,在今天,以“忍”字为核心的忍文化仍然被许多人推崇。我国的“忍”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遇事忍让、忍辱负重、宽厚他人等的正面含义,二是残忍无情、性格软弱、不思进取等的负面含义。想要认识中国“忍”文化,必须从这两方面用辩证的眼光来把握。

一、中国“忍”文化的发展

中国“忍”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也经过了起源、融合、沉淀等过程。

从“忍”字含义分析中国“忍”文化

从“忍”字的结构来看,属于六书中的形声会意字,从心刃声。心上有刃,因此与“心”有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讲到:“忍,能也。能者,熊属。”能是属于熊类的一种野兽,他的皮毛之下有强壮坚硬的筋骨。由此看来,“忍”所表达的是一种内心的坚毅决绝、坚韧、坚定的意思,这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忍字头上一把刀”的意思有所不同。从我们常说的含有“忍”字的词,如忍耐、容忍、残忍等所表达的语义来看,“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敢于行的能干,就是能够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如忍者、残忍等;二是敢于止的能耐,即那些可以做但是没有去做的行为,比如隐忍、忍让等。

“忍”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道、释三家。这三家的思想中都包含了“忍”。孔子有“小不忍则乱大谋”,指出了“小忍”与“大谋”之间的关系,即忍是手段,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谋略;老子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服务他人,不计回报,不争名利;佛家有“六度万行,忍为第一”,认为人活着就要忍受一切苦难以进入涅槃的境界求得解脱。同时,“忍”也得到了许多帝王的不断推崇和渲染,“忍”文化则在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融合发展,渐渐渗透到人们的观念、习俗和行为当中。

《忍经》——中国“忍”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要谈“忍”文化不得不提由元代学者吴亮所编著的《忍经》,这是中国第一本以“忍”命名的书。虽然这之前,“忍”文化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有了数量可观的信众,但关于“忍”的论述都是分散在各处,并没有为之专门编撰成书,《忍经》则汇编了历代名人关于“忍”的言论和事例,是一本以“忍”为核心的著作,这标志着我国的“忍”文化由分散走向系统,走向成熟。

中国“忍”文化中的积极含义

说到“忍”文化,我们大多数想到的是忍辱负重、胸怀宽广、谦逊礼让等积极的含义,所以我们先谈“忍”的正面含义。

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忍一时之气以待来日

表面上看,“忍”似乎多为弱者的表现。因为处于弱势地位而不得不选择忍。但这种柔弱背后也有坚毅的一面。

《广雅·释言》认为“忍, 耐也”。

《荀子·儒效》中也说:“志忍私, 然后能公, 行忍情性, 然后能修。”

意思是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公正,在行为上能抑制感情然后才能有好的品质。所以,作为能耐之“忍”体现了一种坚毅的人格力量和自我克制的能力。这种“忍”不是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忍,而是养精蓄锐、韬光养晦的忍,看似在退让、逃避,实际上是为了达到更远大的目标。例如,韩信忍了市中恶少的胯下之辱,最后能得封王拜将;张良忍了桥上老人的拾履之辱,得到辅佐帝王的奇书;越王勾践忍了卧薪尝胆之苦,而后灭吴称霸。这些事例都很好的诠释了“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这便是中国“忍”文化中体现出的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的精神。

礼让谦和,心胸宽阔,容忍他人过错

毛泽东对“忍耐”有一段非常精辟的剖析:“凡是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顾全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忍耐。”

这里的“忍”是宽厚、仁爱之忍。在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例子,如唐代张公艺以“忍、孝”治家,使得九世同居的大家庭也能和睦相处,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百忍堂”,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再如清朝宰相张英用“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成功化解的邻里纠纷,“六尺巷”的故事如今仍是美谈。这种谦逊、宽厚的“忍”常用在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和人际关系上,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忍耐艺术。不论是对待家人还是朋友亦或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宽以待人,不要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大智若愚,收敛锋芒,隐忍自己的才智和技艺

老子曾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指的就是真正有才学的人都不会随处显露自己,懂得藏拙,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例如,范蠡在辅佐勾践灭掉吴国后,敏锐地察觉到勾践是个只可同患难不可同富贵之人,及时收敛锋芒,请求隐退,正是这种敢于止的“忍”让范蠡和文仲的结局完全不同。虽然今天我们更喜欢说,有能力就该表现出来,不然别人看不到,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招摇和炫耀,当你的才华不足以撑起你的梦想时,仍然需要这样的隐忍来磨平自己的心气。

以上是中国“忍”文化中的积极含义,“忍”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人们待人、处事的大智慧,是意志坚强、眼光长远、宽厚谦让的体现。

三、中国“忍”文化中的消极含义

“忍”除了积极的含义,也有消极的含义。这种在词意上的正反兼容现象有学者将之称为“美恶同词”。在《劝忍百箴》的序言中也有谈到:“凡坚而能止曰容忍,坚而能行曰强忍。容忍仁也,强忍义也。残忍则不仁不义矣。”可见,忍的反面含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残忍无情,做出常理难容之事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是在讲“忍”,但这里的忍则强调仇恨与报复,这种“忍”有时就会带来血腥杀戮的残忍局面。

例如,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在讲到吴越之争时说道:“卧薪尝胆的忍耐是越王勾践握在手中的一种更厉害的‘秘密武器’。”

即将忍耐最为复仇的武器,将仇恨的种子埋在心中。当然,站在今天的角度,人们更愿意相信勾践的忍耐是忍辱负重之“忍”,但是如果今天的我们将这种“忍”用来铭记仇恨以寻求报复之机的话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了。

委曲求全,忍让屈从

从忍耐的目的来看,除了养精蓄锐的一时之忍,也有委曲求全的长期之忍。这种“忍”则是出于自身利益和目的的考虑,心甘情愿地忍耐屈从,不做反抗斗争,只知道坚持忍耐妥协,以换的片刻的安宁。例如,我国清朝末年,面对强敌的入侵,清政府选择一味地忍让屈从,割地赔款,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换得统治集团的利益。

逆来顺受,没有原则和限度的忍耐,使得精神麻木

当忍耐完全失去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时候,忍耐就变成了一种麻木的心理,而具有这种心理的人也会失去斗志,活在自欺欺人里。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胡适、陈独秀等对国人的这种麻木不仁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所体现出的“忍”则完全等同于奴性与颓废,是封建毒素的代名词;陈独秀也谈到国人过于忍让,缺乏抵抗力,抵抗力的薄弱是国家衰亡的最大病根。这里的“忍”已经变成了精神的麻木,从而表现为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不懂反抗,丧失了奋斗的动力。这种“忍”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糟粕,应该丢弃。但是,当今社会也会看到这种逆来顺受的“忍”,例如一些打着“随遇而安”旗号的佛系青年们,实际上也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任由命运摆布的行为。

综上,中国“忍”文化的内容包括有忍辱负重、谦和礼让、收敛锋芒等的积极含义,同时也包含残忍无情、委屈求全、逆来顺受等的消极含义。“忍”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精神疲惫时寻找心灵的港湾,帮助我们化解人际关系中的诸多矛盾,帮助我们求同存异,建立信任,达到双赢。当然,今天我们发扬“忍”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战时期几个苏联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虏?

很正常,苏联打的是“晚期鬼子”,这帮人与战争初期的死硬分子简直两码事,连陈赓大将在战争末期都分析出来了——抗战初期想抓个鬼子俘虏都难,抗战末期小鬼子日薄西山了,俘虏是越抓越多。

日本俘虏凭什么在苏军面前反抗?现实并不是抗日神剧,日军更不是无脑只会喊“天闹黑卡板载!”的傻缺,当狂热的军国主义情绪退下后,他们没有理由为了寻死而反抗。毕竟华西列夫斯基的流氓军团,是机械化的钢铁大军,而且苏军出兵没几天,天皇就投降了。

而且有一点很重要,“招核男儿”也是分档次的,可划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鬼子作战最勇猛,他们从小进行着军事化训练,在军队中也面临着极为严酷的晋升制度,对国家忠诚对部队服从,甚至不少人还是退伍后再入役的“上等兵”,日本甚至为此专门设立了“兵长”的职务。

这样的部队打起仗来相当顽强,军事素质非常BUG,战斗意志极为坚毅,死了也要扯手雷的就属这帮人最多,往往拼到最后一兵一卒。像平型关大捷就属于这种早期鬼子,虽然只是个二线部队,战斗力却非常惊人,八路军不仅没捞到一个俘虏,打扫战场时还被对方的决死反弹造成了沉痛的伤亡。

当这批早期的鬼子逐渐开始消耗之后,中期鬼子便上台了,他们大多属于战争早期被诸如“南京大屠杀”、“攻克武汉”这类宣传给煽忽参军的,拥有合规的训练流程,也经历过不少大场面,再加上日本国内本就有的“义务军事教育”,饱尝了前辈荣光的他们脑子给冲得浑浑噩噩,一心想要建功立业。

这个时期的日军训练标准,从他们的子弹消耗指标上就看的出来,日军新兵需要训练一年,新兵每月实弹训练用弹不低于150发,机枪不低于300发,步兵一年训练耗弹不允许低于1800发。而且他们练的还不是死靶,许多有经验的老兵会负责帮带,他们会制造出各种颇具难度的训练内容整治新兵,甚至开上战场后,还会找寻活人练胆。

到了战争的后期,日军战略上日薄西山,资源上面日益枯竭,他们急于推出更多的兵力去填补战争缺口,因此便有了“晚期鬼子”。

晚期鬼子许多人就是凑数的,他们要么是给逼上战场,要么就是不得不参战,这时候热血青年们已经给煽忽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油盐不进的玩意儿。比如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父亲,人家要他上战场,结果他打死不从哇哇大哭,征兵的就把他放过了。

这期间有不少在中国工作的日侨,比如煤矿、企业、开垦团的日本人都参加了日军,以维护帝国大厦之将倾,这其中还有不少中国出生日本人,以东北为多,他们中间许多也属于被关东军逼上战场的——对方来了个带刀军官,往中学讲台上一站,说了些听不懂的话,男生们便稀里糊涂的成了关东军士兵。

苏联军队面对的正是这样一帮“晚期鬼子”,日本关东军曾经的辉煌早已过去,他们在连年的大战中输出了很多骨血,许多精锐人员都被“置换”,要么去了太平洋送死,要么送回国内防御本土,剩下的关东军千疮百孔,完全是被抽了脊梁的散沙。

光战斗力不行还没什么,毕竟整体架子还在,但晚期关东军还遇到了严重的“士气”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许多关东军新招纳的士兵根本就不知道战争为何物,中国东北地区在整个战争时代都是极为和平的——远比饱受大规模轰炸的本土和平,几乎没遭到什么像样的打击,这里长期以来都是日本的大后方。

这种和平环境里,关东军精锐人员被抽走,剩下的侨民和殖民则根本不懂战争为何物,而关东军高层也是一副被发配的德行。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官是山田乙三大将,他在1944年7月才被任命为关东军司令,他上任后开始大张旗鼓的修筑防苏工事,强征劳工,还对731的细菌战进行支持。

按说山田乙三做的挺勤恳的,他资历还老,但战争后期关东军完全是被本土抛弃的姿态,日本高层与苏联进行连场外交斡旋,希望苏联不要撕毁条约对日作战,然而这些国际动向以及台下局势没有任何人知会山田乙三,日本政府好似把直面苏联的关东军给遗忘了,连苏军对日摊牌的最终斡旋结果,日本政府都没有告知关东军。

结果,苏军在8月9日凌晨准点对关东军发起了进攻,华西列夫斯基很早就已秘密的到达了边境并完成了进攻部署,而对局势毫不知情的山田乙三,却在当晚喝了大半夜的花酒(一说是参加关东神宫奠基仪式,仪式在晚上准备了歌舞剧),等他搞清楚局势的时候,报纸的号外都出了。

这种被国家抛弃的局面,让本就乱七八糟的关东军官兵的士气瞬间崩溃,尤其是此时日本已经连续遭受到两颗原子弹轰炸(广岛原子弹在6日爆炸,长崎原子弹在苏军进攻的上午爆炸),“故乡盛开的蘑菇云”确实太令人沉痛了。

面对矛盾不已的关东军,华西列夫斯基的军队势如破竹,近乎碾压式的干掉了一切敢于螳臂当车的日军,彻底让关东军印上了“恐苏症”,简单说就是被打怕了。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9日的轰炸以后,天皇明显想开了,他在15日发布了《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这让关东军上下更是陷入了懵逼的境地。

为什么懵逼呢?因为这帮“晚期鬼子”已经知道末日来临了,但他们中间却又出现了不少死硬分子,哪怕裕仁天皇都宣布投降了,他们仍然以“尽忠”、“决死”等情绪坚持着不投降。

当时山田乙三的司令部就陷入了这种矛盾,天皇喊停战了,但直到16日他们还在讨论何去何从,一帮人坚持认为“大本营没有将命令发给关东军,这不过是苏军的广播”,所以要“宁可玉碎也要抵抗到底”。

结果山田乙三的参谋长秦彦三郎站出来说:“军人难道除了服从天皇陛下的命令外,还有别的忠节之道吗?如果谁再继续要抵抗,便请砍下我的首级再去吧!”

就这样,关东军高层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投降的命令,但此时事情还没完,山田乙三并不甘心于失败,于是他想办法拖延了命令的传达。因此许多部队并不清楚该干什么,有的想投降,有的坚决不肯。或者军官想玉碎,士兵不肯送死,别说抵抗苏军了,连逃兵都大把存在。

谁都知道现在“大日本帝国”已经完蛋了,连苏军都在落井下石,那么还有什么好打的呢?“晚期关东军”本就远离本土,许多人还是在中国长大的,对天皇的忠诚度自然远不及本土。现在天皇都投降了,让他们继续抵抗?满洲日本人脑袋里难道塞了糠么?

不过,也确实有不少脑袋塞了糠的,苏军报告,一直到19日都有日军继续抵抗,为此还对日本投降政府表示了抗议,到21号以后这种情况才逐渐减少。实际上,早在抵抗初期,关东军的士兵就有许多被忽悠着或强逼着,用血肉之躯去炸坦克、当人弹,英勇的早死了,剩下的全都是怨念,能活着投降,其实是好事儿。

这个时候的“晚期关东军”士气粉碎,理想垮台,国家完蛋,家园毁灭,部队战败,前途暗淡,可以说全世界再找不到比这衰的军队了,他们何必再去抵抗?只能认赌服输,老老实实的做个俘虏,否则T34的履带下可没有冤魂。

二战时日军为什么要在刺刀上悬挂太阳旗?

日本陆军建制,完全按照德国陆军建制,各级作战单位分为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

每个小队54人,分成3个分队,每个分队13人,再加1个掷弹筒分队8人。分队长的军衔是伍长,伍长的枪上挂日章旗。是作战时的基本单位指挥官,相当于中国陆军的班长。

日军的军旗有4种:日章旗,旭日旗、武运旗、联队旗。

日本陆军3个小队编为1个中队,每个中队大约150多人。每个大队大约500人。联队大约1500人,配置炮兵小队。旅团大约5千多人,配置炮兵中队以及通讯兵、工兵等等。师团大约2万多人,配置炮兵大队、通讯兵、工兵和野战医院。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