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火箭军某旅技术室主任 陈学东
“创新是第一动力。”两会上,“创新”是备受热议的高频词。作为一名军队技术干部,我深深感到:推进改革强军,必须激发广大基层官兵的改革创新精神。
在火箭军,我有一个称号叫“草根专家”。只有高中学历的我,从参谋岗位半路出家搞技术,没想到竟然成功“逆袭”。如今,我已精通某新型导弹21个专业和300多个测试项目,300多次排除故障化险为夷,先后获得34项科研成果,带出800多名徒弟……
走上技术创新这条路,还得从20年前说起。当时,我作为技术参谋,到基层连队参加导弹技术测试流程见学,不料遇到测试仪器发生故障,整个测试流程被迫中止。故障不大,仅仅是指示灯显示异常,却让现场新老技术骨干几十号人望而却步,只能等厂家来处理。
“训练中的技术问题,动不动就找厂家,要是打仗咋办?”我对负责组织训练的干部提出自己的疑惑。对方却扔下一句:“你是技术科的参谋,要不你来试试!”
尽管学过七八年的导弹专业,但要在这种时候上阵排除故障,我心里也没底。与此同时,我意识到加强基层技术力量的紧迫性,这也成为我钻研专业技术、投身技术创新的源动力。一夜的辗转反侧之后,我向领导提交申请,从参谋转行干技术。
只有高中学历的我,干技术自然不被看好,我自己学起来也确实感到吃力。但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专业知识不明白,就从基础理论开始学;操作使用不懂,就向同事和基层官兵请教。在写满20多个笔记本、熬过无数个通宵后,我熟悉了“大国长剑”的脾气,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各类故障排除方法。
我的创新灵感,多是来源于一线演训场。部队有拉动、演习、驻训等任务,我总是“不请自来”,当“技术观察员”。一次,我看见几名官兵围着一台故障设备忙得团团转。我立刻上前询问有关情况,回到技术室后,我马上研究改进设备。经我努力攻关,改进后的设备所需操作手由6人减少到2人,操作效率大幅提升。
“一支独放不是春。”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基层不断涌现出更多的技术人才。每次营连主官跟我聊起官兵立功受奖的情况,我总是问:“今年表现突出的新技术骨干有嘉奖吗?”“老技术骨干退伍了吗?”因为我相信,优秀人才是战场托举“大国长剑”的基石。
(策划:魏寅 侯永波)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