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的崛起(蒙古帝国的崛起的根本原因是铁木真的个人军事才能吗)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王国的崛起,蒙古帝国的崛起的根本原因是铁木真的个人军事才能吗?

根本原因在于成吉思汗的政治才能。

成吉思汗的军事才华,没的说,很优秀。

就拿西征花剌子模来说。蒙古军15万,花剌子模军40万。兵力上,花剌子模军队握有绝对优势。

并且,蒙古军是千里远征,人困马乏,客场作战。花剌子模军是本土作战。形势上,花剌子模也握有优势。

按照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的计划:

将一半兵力部署于锡尔河沿岸各城,以另一半主力部署于都城撒马尔罕附近。待蒙古军攻打锡尔河沿岸各城顿挫,士气低落时,自己顺势反击。

如果蒙古军指挥不利,轻则无功而返。重则可能会全军覆没。

但就是在这种客场作战的被动情况下,成吉思汗却反而把花剌子模主力给团灭了。

这种战争奇迹是怎么做到的呢?

具体来说。

在战略上,既然花剌子模军坚守不出,那就利用蒙古军擅长运动的特点,快速机动,抢占战略要地,将花剌子模军队分割开。化被动为主动,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上。

在战术上,先集中力量围攻一座城池,如果攻击顺利,就直接屠城。

如果攻击不顺,就将攻城武器和物资故意留在城外,然后撤退,引诱守军出来抢物资。

待守军按耐不住,出城之后,蒙古军以小股骑兵杀回,引诱城内更多的守军出来迎战。

这时候小股蒙古骑兵再撤退,一边退,一边用“射程外战术”,慢慢消耗掉守军的兵力。

如此反复几次后,待守军兵力耗尽,蒙古军再攻城。

这座城,最后也会变成屠城对象。

在几番屠城后,花剌子模老百姓的心理必然会产生恐惧感。军队的心理也必然会失衡。

怕是不能再守了?要主动出击!在野战中击败蒙古军!

于是,花刺子模军队开始反击。

这时候,蒙古军再次示弱,采取诱敌深入或围点打援战术,将花剌子模军引入到空旷地带决战。先以弓弩大量射杀,再以骑兵包抄之。待切断其退路后,聚歼并屠杀。

如此反复数次,见花剌子模军队把守的一座座城池变为死城,中亚当地大量的游牧部落纷纷倒戈,背叛摩诃末,加入蒙古军序列。

比如,征服阿富汗期间,成吉思汗就通过画大饼的方式(抢到的财宝五五分),招募到大量当地部落武装为自己效力。

经过三年战斗,花剌子模军兵力锐减,而蒙古军的兵力却不见有明显减少。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见情况不妙,丢下臣子跑路,最后死在了流亡路上。王子扎兰丁试图召集旧部反击,但也被击败,被迫流亡至伊朗山区。

见国王父子都跑了,其它地方的花剌子模守军纷纷投降。

自此,成吉思汗仅用15万精锐,就完成了对一个拥有40万军队,1200万人口体量的国家的屠杀和征服。

从征服花剌子模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成吉思汗确实很会打仗。

战略上,他从不放过对手的任何劣势,如人心不齐。用心理战迫使对手从内部瓦解。用快速机动的运动战,抢占战略要地,待将敌军分割后,掌握主动,逐个击破。

战术上,他绝不与对手进行贴身肉搏,而是利用地形迷惑对手,让对手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很安全时,将其引入到空旷地带,以蒙古人擅长的骑射作战,全部歼灭之。

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的同时,成吉思汗还总能用画大饼的方式,最大限度组织仆从军协助蒙古军作战。

以此,避免蒙古精锐受损失。

所以,当别人因为战争,越打越弱时。成吉思汗却因为战争,让蒙古越打越强大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成吉思汗擅长的战略、战术,并不是他个人的首创。

蒙古军擅长远程作战,其它游牧民族也一样擅长这种作战方式。

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拥有大量马匹的游牧民族在战争中,本来就有很大的优势。

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和后勤补给上优势实在太大了。只要游牧民族自己内部不出问题,大杀四方是必然的。

就比如蒙古之前的匈奴、突厥,也一样是横跨东亚、中亚的游牧帝国。

所以蒙古当年能横扫欧亚,成吉思汗个人的军事才华只是一方面原因。

最关键的原因是成吉思汗的政治才能,保证了蒙古部落始终有组织度。

即便他死后三十年,蒙古汗国也依然保证了内部的组织度不退化,依然拥有强悍战力。

没有组织度,或是组织度不能延续,会是什么结果?最典型的例子是鲜卑第一汗国。

东汉时期的鲜卑部落在檀石槐率领下,南掠东汉,北驱丁零,东击扶余,西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故土,将匈奴完全撵出草原,其势力巅峰时期,地盘南北跨度七千余里,东西跨度达一万四千余里。对东汉造成巨大威胁。

不难想象,如果鲜卑继续扩张,而中原又陷入汉末诸侯混战。怕是鲜卑人要提前一百多年进入中原了。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檀石槐死了。

檀石槐死后,由于他的儿子和连无能,未能持续组织度,搞得鲜卑四分五裂。

一个新兴游牧帝国,刚崛起就土崩瓦解。直到150年后,随着匈奴入侵中原,鲜卑才趁势二度崛起。

但鲜卑人二度崛起时,已经分为数部。他们自己还内斗呢。

如慕容氏与宇文氏、段氏在辽东的战争。

如拓跋氏与慕容氏在中原的战争。

经过一番内战后,拓跋氏成为最后赢家。

虽然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也曾雄极一时,可要与后来的蒙古帝国相比,北魏还是差了几个段位。

所以说,成吉思汗不单只是会打仗,他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也是极优秀的。

具体来说,三点。

一方面,他吸取了匈奴、突厥、女真的成功经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95个千户打破了原有的旧部落体系,增强了蒙古人的组织度,提高了动员效率和凝聚力。

需要注意的是,蒙古的千户授封制,不是简单的打散了原来的部落,进行重新组合。因为很多千户并不是过去的旧贵族。而是成吉思汗根据军功,重新册封的。因此,千户出身各不相同,有贵族,也有平民,甚至还有奴隶。

可以这么说,千户制度就是秦国军功爵制度的翻版。成吉思汗的改革力度不亚于当年的商鞅变法。

另一方面,改革组织架构的同时,成吉思汗还利用宗教将孛儿只斤家族神圣化。待建立起黄金家族的神圣性后,他又将宗教领袖处死,使得蒙古部落再无人可与黄金家族争夺神圣性。

再一方面,解决了家族神圣性问题后,成吉思汗还与千户们进行深度的利益绑定,以避免贵族与黄金家族离心离德。

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怯薛军”的建立。

成吉思汗组建怯薛军,规定蒙古贵族必须让自己的子孙到怯薛军中服役。他此举,并不是指望这些官二代、富二代能在战场上多杀敌,而是以此为契机,把贵族子弟全部笼络到一起。

在战争中,怯薛军主要负责大汗的安全。他们的护卫职能大于作战职能。由于他们是大汗最亲近的人,所以在官爵晋升上,这些贵族子弟往往是如同坐飞机一般。

如此一来,怯薛军中的二代们,自然就会维护大汗权威,他们的老爸如有不轨,他们会坚决反对。在回家继承千户,和成为汗国的权臣之间,明白人知道怎么选。

利益给的足,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与众多蒙古实力派自然就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解决了利益绑定问题,成吉思汗死前,还确立了分封制。

也就是他死后,四个儿子都能分到家产。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蒙古过早陷入内战。

总体而言。成吉思汗的成功,根源在于其政治上的成功。而非单纯在于军事方面。

因为无论是“骑射战术”,还是“伪退战术”。

这都不是成吉思汗的个人首创。

比如当年匈奴人和突厥人的骑射本领,就不在蒙古人之下。

还如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在位时,他也是采用这两套打法,曾一度打得金国名将完颜宗弼(金兀术)束手无措。

但为什么合不勒汗去世后,蒙古却没能延续战术,顺势起飞呢?

说到底,能否避免内斗,能否从内部建立起组织度,并使这种组织度持续下去,才是一个游牧民族崛起的关键。

战略战术很重要,但保证部落不分裂,避免自己人打自己人,更重要。

实际上中原王朝在对付游牧民族时,往往也是先从其内部下手,搞乱其内部凝聚力,然后用军事手段,一面打击,一面拉拢。

比如唐太宗就是这么瓦解东突厥的。

当然,成吉思汗的在政治上也有失败之处。

他的分封制就是后来蒙古衰落的主因。

经过成吉思汗的分封后,窝阔台虽然成了新任大汗,但他比起成吉思汗,实际只是部落联盟体的共主。而诸王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军队,窝阔台对诸王的私产是没有支配权的。对于诸王的军队,窝阔台也只有战时征调权,并没有领属权。

这就有点类似周朝的体制。

当年周朝就是在这种体制下,利用诸侯驱逐了盘踞在中原的蛮夷,为后来华夏文明在中原立稳脚跟,奠定了基础。

可是在这种分封制下,分裂是必然。一旦当君主的权威受到挑战,诸侯不理会君主,王朝自然分裂。

后来随着不断地分裂,蒙古在各地的统治纷纷瓦解,或被更强的势力吞并。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就此烟消云散。

罗马帝国是如何崛起的?

罗马帝国是如何崛起的?下面就由小编一一为大家道来:

公元前四世纪末到三世纪初,地中海世界呈现出一派“大众创新”的盛况。“创业板”上雄州雾列:斯巴达的风格是坚持主业,不断做减法。雅典的优势是审时度势,整合资源。从一个原本偏僻的小国马其顿,出来了一位千载难逢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大帝,他只用13年的时间就创造了“市值第一”的帝国。

但亚历山大的帝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公元前323年,年仅33岁的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发高烧身亡,庞大的帝国随之分崩离析。他的两个部将,托勒密和塞琉西,分别占据了埃及和叙利亚,成功地“借壳上市”,马其顿王国的本部经历了60多年的动荡之后,通过安提柯二世的重组,也逐渐稳定下来。在地中海南岸,迦太基凭借海上优势,雄踞西地中海,规模不断扩张。

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意大利半岛上一群逃亡者建立的罗马,才是这一地区最终的王者。罗马人自称是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他们的祖上在特洛伊兵败城破之后一路漂泊,最终到达台伯河下游的七座小丘,才落草为安。事实上,这不过是一群打家劫舍的土匪,因为光棍太多,没有姑娘,他们就去抢夺、强暴附近撒宾族的妇女。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罗马先后战胜了附近一些部落,成为意大利半岛上的霸主。

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167年,是罗马扩张的关键时期。按照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Polybius)的说法,“没有人在其性情上会如此狭隘或冷漠,乃至不想去探究罗马人究竟是利用何种方法,以及在何种政府体制之下,在不到53年的时间,将几乎整个人类所居住的地方都纳入他们的统治,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成就。”这段话是一个战败者对胜利者心悦诚服的赞美。

波里比阿出生在公元前3世纪末,他的故乡迈加洛波利斯(Megalopolis)是当时希腊城邦的两大联盟之一亚该亚联盟的成员。

公元前171-168年,爆发了罗马与马其顿之间的战争,马其顿战败。亚该亚联盟在这场战争中犹疑不决、瞻前顾后,惹恼了罗马的元老院。公元前167年,大约1000名亚该亚人被送到罗马审判,一去就被羁留了16年。波里比阿到达罗马之后,很幸运地与“非洲征服者”西庇阿的养子小西庇阿(Scipio Aemilianus)相识,成为小西庇阿的家庭教师,与罗马上层社会交往甚密。

波里比阿的名著《历史》记录了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之间的历史。在这段时期,罗马与迦太基名将汉尼拨苦战多年,最终摧毁了迦太基。罗马军队东征西伐,在西边征服了西班牙,在东边灭了马其顿、科林斯,控制了整个希腊。地中海上,已经无人能够与罗马抗衡。罗马帝国的基业,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

为什么罗马帝国能迅速崛起?波里比阿谈到了罗马在战术上的创新,比如迦太基的海军力量更为强大,罗马军队则擅长陆战。于是,罗马军队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装置,绰号“乌鸦”,即装在船头的一套活动舷梯。当罗马的战船和迦太基战船相撞之后,罗马战船上的“乌鸦”就会从天而降,落在迦太基战船的甲板上,牢牢地把两船固定在一起,罗马士兵乘机登上迦太基战船,短兵相接,如履平地。这一“秘密武器”一下子扭转了罗马和迦太基在海战中的优劣对比。他也谈到罗马军队组织高效、纪律严明,对罗马军队如何安营扎寨、排兵布阵、以及将士的武器装备、盔甲制服,均有详细的介绍。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强调的是历史深处的体制力量。在他看来,罗马在政治体制上的优势,才是其迅速崛起的最重要原因。波里比阿描述了政治革命的周期:最早是贤明的国王,建立的是王权政治。人们之所以推选国王的后代当权,乃是因为相信他们会和先王有着一样的胸襟和气度,但“王二代”往往令人失望,王权政治沦落为僭主,甚至暴君统治。一个社会中最有地位的贵族们就会起来驱逐暴君,建立贵族统治。好景不长,贵族统治逐渐腐败,又会蜕化为寡头统治。被统治者的失望最终变成了绝望,他们会赶走贵族,建立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一样会孳生蠹虫,人们会习惯慷他人之慨,觊觎邻居的财富,民主政治又沦为暴民政治。周而复始,万劫轮回。但在波里比阿看来,罗马的政治体制却融合了王权政治、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优点,是最优秀的宪政典范。执政官手握大权,但却要向元老院汇报。元老院决定财政收支、诉讼外交,但也会受到平民大会的节制。

波里比阿的描述不免有疏漏和失真之处。和迦太基财大气粗、大量依靠雇佣军相比,罗马军团主要由公民和意大利联盟的友军组成,军心更加稳定,士气更加高涨。不可否认,这确是罗马的体制优势。但是,罗马的公民权有名无实,理论上讲,罗马公民都具有参政权,但其对政治的影响力有限。元老院总是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扼杀平民阶层的夺权。罗马公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也很少,主要是穷人能得到一些“救济粮”,但就算这些“救济粮”也时多时少、时有时无。正因为如此,罗马才和希腊诸城邦不同,当征服了周边部落之后,罗马会“慷慨”地把公民权给予被征服者。

如果再仔细去看,罗马的公民权也分不同的等级,犹如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从内到外,由近及远,一层层扩展和稀释。与罗马结盟的意大利其它邦国,或因战败而臣服罗马的人民,能够享受到的权利是有差异的。罗马城外的公民因居住偏远,实际上无法行使其公民权;罗马在外建立的拉丁殖民地的居民,只享受部分的公民权,只有移居罗马之后,才能享受充分的公民权;拉丁殖民地的当地精英,可以被赐予罗马公民权,以此吸纳地方精英;与罗马结盟的意大利和希腊的部落或城邦,与罗马分别订立不同的条约,打仗的时候要出兵,有了战利品也可以分一本羹。正是借助这样的“分层管理”体制,罗马才能对其盟友“分而治之”。在对外扩张的战争中,罗马俨然是最大的股东,享受到最多的好处,其它意大利联盟的成员则好似小股东,也能利益均沾。

在罗马漫长的历史中,这一体制并非总是有效的。贵族与平民的政治斗争贯穿了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历史,留下了无数暴力和流血事件。公元前91-88年,意大利半岛上爆发了“同盟者战争”,意大利联盟的成员不满于来自罗马的不平等待遇,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建立了自己的首都,建国号为意大利,选举了自己的执政官、元老院,还铸造了自己的钱币。派去镇压造反者的罗马将士心情是复杂的。他们的敌人就是昔日战场上的兄弟,罗马的敌人和罗马军团的作战方式一模一样。

想要从体制上找出决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兴衰的原因,很可能是一种虚妄。体制犹如基因,基因代代相传,但也会出现变异。这些变异或是随机的失误,或是过度自信的狂热,或是走投无路时不情愿的试错。但基因的变异本身无法决定物种的生存和进化。更伟大的力量来自环境的选择机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当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在上升时期的时候,它所遇到的失败和成功都是一种祝福。罗马并非无往而不胜。公元前390年,高卢人突然入侵,占领了除卫城之外的整个罗马,罗马人不得不付出巨额的赎金,才送走高卢人。公元前321年,罗马人在意大利南部被萨莫奈人围困,全军缴械投降,从敌人用长矛架起来的“牛轭”下低头走过,满心屈辱。公元前216年,著名的坎尼战役爆发。当时罗马军队有步兵8万,骑兵6千,而汉尼拔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但汉尼拔竟然用比敌人少一半的兵力包围了敌军,罗马损失了7万余人,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人。但所有这些失败,对罗马帝国的崛起反而都是激励。

当罗马由盛至衰的时候,它所做过的成功的尝试,最后也会酿成失败的苦果。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记载了罗马面对蛮族和基督教时的种种努力:试图招募蛮族加入罗马军队,在边境安置蛮族,给他们土地、农具和牲畜,但他们反而成了其它蛮族入侵时的内应;对基督教的态度由迫害转为支持,但教兴国败,基督教使得人们更关注天国的回报,而非尘世的政治,罗马帝国境内的宗教之争不仅没有消弭,反而愈演愈烈。吉本忍不住哀叹:历史不过是“人类的罪行、愚蠢和不幸遭遇的记录。”

通过以上的阅读,希望大家对罗马帝国的崛起有一定的了解。

未来的崛起是否会兴盛于民间足球的发展?

足球起源于中国1985年,在中国举办的首届“柯达杯”世界少年足球锦标赛开幕式上,当时的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先生在致辞中说,足球运动起源于这里,并且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无可争议的(几乎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发出了“足球从娃娃抓起”的指示)。2001年,国际足联第一次确认“足球是起源于中国,然后经波斯、埃及、意大利后辗转传播到英国,然后得到发展”。其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再次重复了同样的结论。这应该可以看作一个权威的结论。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不仅发明了足球,而且创造出了丰富的激鞠技巧和完备的比赛规则,为现代足球运动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中国古代称足球运动为“蹋鞠”或“蹴鞠”,文献多有记载。唐朝训诂学家颜师古在对《汉书·枚乘传》中“蹴鞠刻镂”的注解中说“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在4600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原始的足球运动,依据可能是西汉刘向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其中用不太肯定的语气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做,或曰起战国时”。据说那时踢的多为石球,或用兽胃为外壳、内填它物的实心球。这种原始足球既是军中的训练项目又是军士们的游戏内容。有文献和实物互为佐证的中国古代足球的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曾记载苏秦游说各国后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伏、六博、蹋鞠者。” 所谓“蹋鞠”或“蹴鞠”就是我国古代以脚踢球的用语。“鞠”就是外层为皮革、内芯填满毛发等物的皮球,当时还出现了以制鞠为业的匠人或家族。据说随着“鞠”的普及,在不同的地域先后制造出了水球、藤球、竹球等等。汉唐两代是中国古代足球发展最兴盛的时期。汉代“蹴鞠”这样的运动已经非常普遍,并发展出了直接对抗的竞赛形式。在军队进行时,有一定的规则并且在球场上进行对抗赛。在宫廷中,有专门的“鞠城”可供比赛,鞠城的两端有新月型的“鞠室”,相当于今天的球门。据东汉人李尤所著的《鞠城铭》记载,比赛双方各有12人, 由正副球证执法,球场两端各设六个鞠室, 所用的足球由皮革裹毛发制成。当时不但男性参加足球运动,部分出土文物更证明, 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已有女子踢球,但是只限于表演性质。河南省嵩山上的中岳三阙建筑中,就绘有形象生动、长袖高髻的女子们踢足球的各种各样的壁画(另外,从汉代的古画和石像,宋代的瓷枕和铜镜,明代的绘画之中,都可以找到妇女蹴鞠的矫健身影)。汉代后期,“蹴鞠”传到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唐代是我国古代蹴鞠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鞠的制造,出现了“外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激之”的充气皮球,由实心变为空心,有了球胆,且以打气或吹气代替塞毛。这种改变增强了球的弹性,蹴鞠的变化更加丰富,观赏性更强。此外,球门也改成在场地两端竖起高竿,并在竿上结网当做球门,两队比赛以进球多者为胜。另外,还有两人对踢或者多人对踢,也有比赛谁踢得更高,并有女子踢球的记录。这项运动也在那时传至日本, 日本足球书籍《游庭密抄》曾记载此事。到了宋代,民间有了名为“齐云社”或“圆社”的类似今天足球俱乐部的足球团体,这些团体强调个人技巧,踢法繁多。玩法可分有球门与无球门的,人数少则一人,多则十几人。在宋代的皇帝中,宋徽宗非常喜欢蹴鞠,《水浒传》中的高俅就因为球技超群而得宠于宋徽宗。元代民间的蹴鞠组织也一直维持着,比赛的方式大体和宋代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女子蹴鞠,从文学家笔下可以了解到当时女子蹴鞠的功夫是相当可观的。明朝初年明太祖一度下令禁止士兵蹴鞠,有的士兵因为违抗命令而被斩断右脚,并发配边疆。当时的汪云程写下了《蹴鞠图谱》,这本书为中国古代蹴鞠史留下了重要的文字记录。清朝入关以后,蹴鞠逐渐没落。据说是因为崛起于关外的满族因地处苦寒之地,不利于球类活动的发展,所以不知蹴鞠之乐趣。鸦片战争后,近代足球因西方人的到来传入中国。1897年香港就举办了足球赛,其后大陆沿岸的各大城市中也陆续有了足球赛事,足球比赛甚至列入了1910年的全国运动会中。虽发展至今,仍未恢复唐宋气象。现代足球的发展英国虽然不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 但却是把这项运动发展得最好的国家。英国初期的足球游戏并没有场地和人数限制等规则,经常出现粗暴打斗的行为, 因而被视为一种粗野的运动。从12世纪到16世纪,英国国王先后四次发布过“足球禁令”,爱德华二世甚至于1314年下令全国禁止足球运动。但由于足球运动的独特魅力,禁令并不能使它夭折。1603年, 詹姆斯一世再度批准这项活动。1840年, 足球运动被引进校园,但各院校采用的比赛方法却不尽相同。1848年, 剑桥大学印行了十条“剑桥大学足球规例”,从此足球运动开始在不同的阶层中蓬勃开展起来。1835年,在英国设菲尔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 1863年10月26日,英国人在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国足球总会,并统一了足球规则,人们称这一天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当时制定了14条足球规则,尽管这些条文与今天的规则相距甚远,但它却是今天足球规则的基础。从此,开始出现足球联赛,足球运动亦转趋职业化。有组织的、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足球运动开始从英国传到欧洲,传遍世界。此后足球规则也在比赛中不断完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1863年以来足球规则有了多大的变化。那时规定每队一名守门员、一名后卫、一名前位和八名前锋,后又变成一名守门员、两名后卫、三名前卫和五名前锋。掷界外球最初只用一只手,但有的球员能巧妙地把球从四五十码以外掷入球门,因此又改为必须双手掷球。直到1883年球门的横梁还是拉一根绳子,一些球从绳子上面过去还是从下面过去,一时很难判断,1890年终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62363031于有了球网。球场的规模也不同于今天。那时裁判也是由两队各出一名副裁判和主裁判担任“执法官”,直到1891年,才出现现在意义上的中立的裁判 一名裁判员和两名巡边员。

有哪些是你全身颤抖?

如果要论,让我庆幸读到的好书,那么非这几本莫属 |(个人自我提升和强大的指南)。

第一本:《无压力社交》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是一本社交“恐惧症”人士的指南手册(通俗易懂,简单且实用性很强的好书)。

之所以第一本书就选它,是因为这本书曾经拯救了我,我曾经是一个社交恐惧症很严重的人。直到大学毕业后,踏入社会,被自己的“社恐症”困扰到寸步难行的地步。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通过阅读学习了书里介绍的克服“社恐症”方法后,自己在不断地实践和调整,以及经验的总结。才慢慢地走出了社交恐惧症。现在回头看,真的太感谢这本书了。社交恐惧症的痛苦,只有经历经的人最能体会。

虽然此书是心理学书籍,但是整本书都通俗易懂,分享的案例与方法也是很有实用性的。很赞。

第 2 本:《活法》作者是日本教父级企业家稻盛和夫。在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正面阐述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实践,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意义、人生应有的状态,并且毫无顾忌地阐述自己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基本思想。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想实现最大价值,就要使自己的生命厚度变厚,长度变长。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就是说人活在世上,总要有所作为,要让生命的厚度有社会价值。

让生命的长度有历史价值,古人曾经舍身求法,如今依然有人舍身捍卫真理。但人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人该如何去面对?在生活与工作中该如何安身立命?

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话题。《活法》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人生的意义在于提高修养,磨炼灵魂。”,人活着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把人生各种不幸都当成是对自己的考验。经历一次考验人格就会得到一次升华,就会获得一笔莫大的人生财富,从而使得自身修养不断得到提升。

第 3 本:《社会性动物》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社会心理学书籍,也是一本书,再怎么忙 也很有必要读一读的好书。

书里作者虽然用了一种顺其自然的叙述风格,但是专业性与可读性和科普性,都是我所见之中最无敌的,更重要的是完全不哗众取宠,简单的案例配上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解释,让人深受启发,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从此书中受益良多。

我们的每一天都离不开与社会打交道,我们的思想与行为,甚至是情绪都无时无刻地在被社会影响着,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他人、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干扰。

这本书分享了七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知识: 社会认知,自我辩护,从众,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人类的攻击性,偏见,喜欢、爱情与联系。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阅读此书的,这本书能帮助到你,让你更能理解人性。认识到我们的自身的行为是如何被所处的环境影响且决定的?

第 4 本:《微精通》,活到老学到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是会让人受益终身的,这本书,我个人觉得非常有用。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快速学会一项技巧,技能,手艺.......的书。

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一项技能根本不用很长时间,甚至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只要再经过很短时间的训练,我们就能熟练掌握某个领域的一个小技能。

作者罗伯特·特威格尔,就通过“微精通”的学习方法,学会了手绘、冲浪、对话写作、烘培、做寿司、酿啤酒、自制衬衫……等39项各种不同的技能。

掌握这套“微精通”的学习方法,我们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学会一项技能。从此不必因为没时间或者没精力而压抑自己的兴趣爱好了,想学什么就去学什么。

第 5 本:《从行动开始》,有想法,不如会行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最终不了了之。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

《从行动开始》这本书完整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

掌握行动的最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会不抱怨、不盲从,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 6 本:《人生十二法则》如果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怎么办?,你处于人生的至暗时刻怎么办?,上班让你不快乐怎么办?,这本书都能解答我们的困惑。

面对人生中的混乱迷茫,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虚伪的励志、空洞的安慰,而是严父近乎残酷的苛责教诲。

在《人生十二法则》中,用12条最基本的人生法则,为我们找到摆脱人生困境的方法。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是我推荐给朋友,次数最多的书籍。

对了,如果你也想阅读这几本书,可以加入电子书阅读群,198本国内外经典名著书籍(文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经管励志类等),电子书版随意在线阅读和下载,加入方法请点击这篇文章查看(加入电子书阅读群,读百本好书!|(建议分享))

———— 读书人老高 回答 2021年12月13日。

战国时期哪个国家最先被秦朝灭掉?

有人说,从东周末年的公元前475年到前403年,称为春秋;之后到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

有人说,从公元前的475年,到公元前的221年,统称为春秋战国。战国就是春秋,春秋就是战国,战国是春秋乱象的形容词。

你认同哪一个?

认同第一个说法的理由是:公元前403年,周王朝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国,用“三家分晋”这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来对春秋和战国进行割裂,也有他的道理。

因为“三家分晋”代表了周王朝“礼乐制度”彻底崩坏,从此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剧烈,更加不讲道理,不讲“出师有名”,只讲“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礼崩乐坏!

认同第二个说法的理由是:“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战国策》其实也是在说从公元前475年以后的事情。

“春秋无义战”,周王朝根本没有什么“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幸福传说,从周武王开始,天下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说什么“师出有名”、其实都是借口。烽火狼烟、民不聊生,这就是当时的现状。大争之世,用“战国”来形容当时的乱象,最为合适。“战国”更多地成了一个现状的形容词。

比如日本史上,也有一个战国时期,也就是用来形容当时的乱象的。

那么我们就从两个不同的时期进入史料,来看看秦国在当时先灭掉的是哪一个国家?

一:公元前475年,秦国的国君是秦厉共公,在位34年,灭“大荔戎国”。

(厉共公)十六年,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秦本纪》

大荔县,原为关中平原东部重镇。早在夏朝时,神农氏后裔这里就建立“向国”,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春秋时少数民族沿洛河进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国”。

到了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国再伐大荔,灭大荔国,设立“临晋县”。

由此可知,如果以公元前457前为战国开端,那么被秦国所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大荔戎国”。

二:以公元前403年为战国开端,此时是秦简公在位期间,差点被魏国所灭。

秦简公在位十六年,对内进行改革,允许官吏带剑、允许百姓带剑。

在春秋战国时期,带剑是贵族才能拥有的特权,秦简公这一次改革,确实开了创举。但很不幸,秦简公在位期间的前414年——前400年,正是吴起在魏国变法期间。

所以,秦简公在位时,秦国被被打得七零八落,能撑下来不灭国,已是祖宗保佑得很好了,就别说去灭别人的国了!

秦简公去世,秦惠公上位。惠公五年,秦国灭“绵诸戎”,此后,绵诸逐渐和秦人融合。

绵诸,是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部落,他与义渠、大荔诸戎的实力相当。“绵诸”有国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

秦简公的老祖宗秦穆公在位时,当年手下有一名重臣“由余”,就是来自这个部落。秦穆公通过重用由余,由此了解到了西戎的地形、兵势。

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

到了秦惠公五年,秦国也终于完成了灭亡“绵诸戎国”的大计,吞并了绵诸戎国的疆土。而上面所提到的另一个义渠国,也在秦昭襄王年代,被秦国吞灭。

由此可知,如果以公元前403年为战国开端,则被秦国所灭的第一个国家是“绵诸戎国”。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