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代皇帝(清朝八旗包括爱新觉罗吗)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清朝历代皇帝,清朝八旗包括爱新觉罗吗?

八旗是清朝独有的特色之一,也是当今大众熟悉的一种清朝体制。一般说起清朝人物,有些人物介绍里面就有显示是XX旗的,比如说清朝名将年羹尧就属于汉军镶黄旗。

那么今天我们来开一把脑洞,清朝的爱新觉罗皇族属于是八旗中的那个旗呢,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爱新觉罗身为清朝皇族,按理说八旗都是爱新觉罗皇族所有,所以爱新觉罗皇族并非属于是八旗中的任何一旗。

当然如果非要说爱新觉罗属于那个旗,那么爱新觉罗应该属于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亲统过的两黄旗。

为什么会这么矛盾的区分呢,主要因为八旗在清朝的特殊存在所导致的,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提起八旗,可能很多人下意识认为八旗属于是一种兵种,甚至清史稿中将八旗写入了兵志中。

清朝八旗其实并非是单一的兵种,而是清朝独有的军国民制度。清之八旗者,乃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定之国体也。一国尽归于八旗,以八和硕贝勒为旗主,旗下人谓之属人,属人对旗主有君臣之分,形成的是满人无不在旗的现象。

说白了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而满人都在八旗之内的。

最初的八旗制是指八贝勒分治其国,无一固定君主。由八家公推一人为首长,如八家意见不合,即可易之。实际上是联旗制,颇有现在联邦制的意思。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面对这种松散的联旗制,开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最后形成旗主权力被抑制,同时使各旗属人不能于皇帝之外复认本人之有主,使八旗忠心的对象不只是旗主,而是皇帝。

通过上述八旗历史可以看出,不论八旗制度怎么变,八旗的旗主都是由爱新觉罗皇族之人担任的。说白了八旗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是所属爱新觉罗皇族的财产,所以严格意义上爱新觉罗皇族并非属于八旗中的任何一旗。

当然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初统领的是镶黄旗和正黄旗,如果非要给爱新觉罗皇族划分于那个旗的话,那么可以视爱新觉罗属于八旗中的两黄旗。

中国皇帝顺序表怎么排列?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共产生大小帝王422个,笔者将从秦始皇开始,为大家逐一理清楚重要帝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一统天下,成为大一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创立“皇帝”的称号,自称为“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由此展开。

秦始皇将年号制度改为了时任制度,也就是皇帝的年号由字号改为数号,即二世,三世,乃至千秋万世。只是可惜,秦始皇构想不错,秦国却没有那么长远的气运,三世而亡。

秦:始皇帝赢政、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都城咸阳

秦二世即位之后,宦官赵高惑乱朝纲,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则民不得不反。最终,浩浩汤汤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刘邦席卷中原大地,建立这大汉王朝(史称西汉),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是豁达大度,礼贤下士,从善如流,使得中原王朝再度兴起。

西汉:汉高祖刘邦、孝惠皇帝刘盈、刘恭、刘弘、孝文皇帝刘恒、孝景皇帝刘启、孝武皇帝刘彻、孝昭皇帝刘弗陵、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孝哀皇帝刘欣。

西汉末年,王莽摄政,篡汉自立,建立大新王朝。王莽本身资质平平,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大新王朝,仅仅三年之后,汉光武帝刘秀便光复汉朝,史称东汉。

新朝:王莽。

东汉:汉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婴帝刘懿、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东汉末年,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再度爆发,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标语,带领着黄巾军杀掠官府。此时,各州府开始自募乡勇,组织义兵反抗黄巾军。众多义军之中,便有三国缔造者:曹操、刘备、孙权。曹丕篡汉自立之后,开启了三国时代。

三国: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刘备、刘禅;孙权、孙休、孙亮、孙皓。

三国时期是以曹魏为时间轴,最终,曹魏手下的谋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兵变,窃取政权,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子承父业。司马炎时期,废黜曹魏皇帝曹奂,统一全国,至此,三分归晋,史称西晋。

西晋: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短暂的大一统王朝,朝廷内部腐败成风、奢靡成趣。先是“八王之乱”,后是“五胡乱华”,导致司马氏不得不“永嘉南渡”,与当地士族阶级结合起来,司马睿建立东晋。但是此时的东晋已经完全沦落为门阀政治,虽然偏安一隅,但是内部仍旧动荡不安。北方五胡十六国与南方的吴、晋、宋、齐、梁、陈并称为南北朝时期,此阶段皇帝众多,在此不一一详举。

近三百年的分裂史之后,北周外戚杨坚把持政权,一统天下,中国又迎来了大一统王朝:隋朝,但是隋朝二世之君隋炀帝杨广,在对外战争中逐渐迷失自我,变得秉性暴劣,崇尚奢靡,荒淫无道,最终关陇贵族李渊起兵谋反,建立大唐王朝,开启了我国隋唐时期。

隋: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杨侑、杨侗。

唐: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享、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哀帝李柷。(废帝不计)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下席卷大江南北。此时,朱温篡唐自立,开启了中国又一个动荡年代:五代十国。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清源、北汉。由于皇帝众多,在此只列举五代主要帝王。

后梁:朱温、朱友珪、朱友贞。

后唐: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

后晋:石敬瑭、石重贵。

后汉:刘知远、刘承祐。

后周:郭威、柴荣、柴宗训。

五代十国动乱将近八十年,最后由后周大将军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直捣黄龙,建立大宋(史称北宋),开启了中国历史又一个经济文化的昌盛年代。(夏、金、辽暂不列举)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北宋共计传位九位皇帝,享国167年,都城在东京(汴梁)。但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喜好舞文弄墨、附庸风雅,写的一手好书法,画的一手好画,就是单单在政务上十分倦怠。女真人屡屡进犯的档口上,宋徽宗竟然讲皇位传给了宋钦宗,自己去做了逍遥的太上皇。终于,中国历史上汉民族最大的耻辱:靖康之耻,在这一系列的诱因之下爆发。徽钦二帝被俘虏,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定都临安。

南宋:宋高宗赵构、宋简宗赵旉、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宗赵㬎、宋端宗赵昰、宋怀宗赵昺。

南宋末年,蒙古人的铁骑早已经踏平中国北部地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夏尽皆被灭。蒙古人挥师南下,崖山一战,南宋灭亡。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文治武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版图的大蒙古帝国之中华地区,也是第一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使得元朝最北统治疆域抵达北冰洋。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追谥)、元成宗铁穆耳、元顺宗答剌麻八剌(追谥)、元武宗海山、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英宗硕德八剌、元文宗图帖睦尔、元明宗和世㻋、元宁宗懿璘质班、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妥懽帖睦尔为大一统大元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此后,元朝丧失中华地区的统治权,匆忙逃亡上都,故后世之君不计)

元朝末年,风雨飘摇,明太祖曾言道:“元以宽仁失天下。"的确,客观来讲,虽然元朝是中国第一个将人种划分等级的封建朝代,但是元朝确实做到了文化开放、商业发达。元朝史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中华大地汇聚一堂,并且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回族。但是,每一个封建王朝末期都是百姓的地域。元朝末年,饿殍满地、哀鸿遍野,布衣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最终剿灭陈友谅、张士诚,扫荡元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有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

明朝共历经16帝、享国276年,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由开放走向了封闭,由强大逐渐走下坡。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慕宗朱载坖、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明朝末年,动荡不安,汉中李自成、四川张献忠已经昭告天下“八大恨”的努尔哈赤,使得明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最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明朝最后一个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吊死在煤山上的老歪脖子树上。后来,满清八旗入关,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

清朝: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清世宗胤禛、清高宗弘历、清仁宗颙琰、清宣宗旻宁、清文宗奕詝、清穆宗载淳、清德宗载湉、宣统皇帝溥仪。

1911年10月14日,清廷迫于革命党的压力而重新启用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袁世凯一边猛攻革命军,一边由态度暧昧的给黎元洪写信。革命党起初是无法接受袁世凯这种窃国大盗的行径,但是无奈于革命军弱小的势力根本不足以跟北洋新军叫板,只能答应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要求。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带领着北洋新军入宫请命(其实就是逼宫),表示北洋军不愿意再为内战流血,隆裕太后无奈只能答应退位,下诏:“......今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予一大中华民国......”,清朝灭亡。

至此,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以宣统皇帝溥仪的退位而宣告结束。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中国迎来共和时代!

清朝经历了哪些阶段?

导语:

鸦片战争前,从嘉庆年间直至道光年间,中国处于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的封建主义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使西方殖民者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逐渐深化,传统经济遭到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面临破产,国家主权被西方列强侵犯。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清军入关算起,清朝已经有276年的历史。满清入关,从顺治帝开始以汉文化治理天下,直至康雍乾盛世,将清朝的发展推向顶峰。

乾隆皇帝之后,清朝的发展急转直下。政治上:朝野贪污之风盛行,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经济上:府库空虚,逐渐走向“入不敷出”的境地。军事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八旗军,已经变成手提鸟笼的纨绔子弟。整个大清,一改往日的盛世雄风,开始走向衰败。

直至道光年间,整个大清已经深陷泥潭,却浑然不知。民间鸦片肆虐,洋人横行。满清朝野沉浸在康雍乾盛世的荣光之中无法自拔,却不知道更大的危险正悄然而至。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改变中国历史格局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逐渐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列强开始针对中国的瓜分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都经历了那些阶段呢?下面,我将为您剖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经历的各个阶段。1.盛极而衰,天朝自大

1795年,乾隆皇帝将皇位禅位给了嘉庆皇帝颙琰,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康雍乾三代盛世的不朽荣光。这位年轻的皇帝一即位,面临的不是一个盛世的江山,而是一个烂摊子。朝廷上,以和珅为首的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经济上,大清朝的府库里,再也没有了乾隆盛世时的鼓鼓囊囊。军队里,曾经英雄辈出的八旗军,却沦为了手提鸟笼,揣着核桃的纨绔子弟。这位年轻的嘉庆帝何尝不想再造盛世,可无奈自己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儿皇帝,太上皇乾隆爷依旧在畅春园中处理国政。

1799年,八十八岁的太上皇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终于在继位三年之后执掌大权,嘉庆帝对于大清朝时局判断,过于片面。他认为,当前大清朝出现的问题,所有根源都在于和珅一党扰乱吏治、贪污腐化。于是,乾隆帝的棺椁还未下葬,和珅的好日子就到了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但是,嘉庆帝虽然解决了和珅,也填了府库的空缺,但是也难以改变大清走向衰落的现实。他所改变的,只是一两个家族的兴衰,但是吏治的问题依然严重,军队的战斗力依然不强。依然以闭关锁国为长久国策,并没有像世界眺望的眼光,从朝野到平民始终以天朝自居……

2.国门洞开,昏睡如常

道光年间,英帝国通过沿海地区大肆进行鸦片走私,造成了大量白银流失。上至王爷贝勒,下至民间百姓,很多人染上了鸦片,造成民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被染上的百姓瘦弱干柴,士兵毫无斗志。但是,朝廷仍旧不将此当一回事。林则徐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对于鸦片深恶痛绝,他上书提请道光皇帝全面禁绝鸦片。道光皇帝封林则徐为禁烟钦差大臣,在广州禁烟。林则徐在虎门组织销烟活动,销毁了大量鸦片。林则徐禁烟的活动深深地惹恼了英国人,英帝国借故发动了骇人听闻的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大门由此拉开。

英军的坚船利炮登陆时如入无人之境,英军到处抢掠百姓。虽然英军在途中遇到了组织起来的民兵黑水军,又在三元里受到了挫败,但是血肉之躯又怎敌枪林弹雨呢?清政府被迫在谈判桌上签下了《南京条约》,百年失地之辱由此开始。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开放了口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列强的胃口似乎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3.甲午一战,大梦初醒

1856—1860年,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民族尊严又受到残酷的打击。中国庙堂之上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醒悟,以恭亲王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大臣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学习西方兵器制造知识来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组建了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日本也在悄然窥探,中国买什么舰艇,日本也要买什么。后来出现了日本举国捐款购买“吉野号”的事情。

另一方面,李鸿章也积极地多次提请慈禧太后,希望可以得到拨款购买舰艇和炮弹。但是慈禧太后每次都以财政紧张而断然拒绝,可是另一边,慈禧太后却不断地筹款建造圆明园,让一帮大臣为了他的寿辰而奔走。

1894年,日本借朝鲜内乱的机会出兵朝鲜,朝鲜国王向大清求救,作为宗主国的大清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东海上,一场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战争正悄然降临。1894-1895年,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渤海海面展开了殊死搏斗。战争的结局是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举国沸腾,他们为了这场战争等了很久了,他们急需要一场战争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消息传到大清,慈禧太后仍然紧锣密鼓的准备着她的寿诞,全然不管家门口的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一个民族希望自上而下改良的计划化为泡影。北洋水师没了,李鸿章的心碎了,《马关条约》签了,他的心死了,发下毒誓:有生之年,绝不踏上日本岛。甲午战争,使天朝自大的美梦猝然破碎,一个民族积累了几千年的自信受到打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4.园中一炬,完全陷落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一路浩浩荡荡开进紫禁城。闻讯的慈禧太后,早已经带着光绪皇帝西逃了。八国联军的铁骑踏破了紫禁城的宁静,无数外国士兵四处搜刮财宝,将中国人积累百年的文化遗产扫荡一空。最后,圆明园的火点亮了无数个寂静的夜空。

又一个压在中国人头上的条约出现在谈判桌上,中国的主权又一次被侵犯,中国人的民族尊严又一次被践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负担,又一次因为赔款雪上加霜。

历经百年,沧桑岁月,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无尽的痛苦,给我们古老的民族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灾难。鸦片战争前后的这几个阶段,从荣耀到自大,从无知到迷茫,从迷茫到觉醒,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中,中国人也在反抗,也在觉醒。中国这只古老的睡狮,也正在又昏睡走向觉醒,由觉醒走向强大。

清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在历史上的众多朝代,它们的国号都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例如汉朝的国号是源于开国皇帝刘邦,在汉朝未建立之前做过汉王,唐朝的国号是源于开国皇帝李渊在唐朝未建立之前,是陇西的唐国公,而明朝则是因为开国朱元璋曾经跟随过小明王韩林儿,后来在明朝建立时,朱元璋便用了明作为国号,体现了朱元璋的不忘本。

到了清朝呢,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清朝原本的国号不是清,而是后金,之所以叫后金,是为了区别于宋朝时期的大金国,努尔哈赤与宋朝时期的大金国同属一脉,都是由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努尔哈赤之所以将国号定为后金,主要也是因为金国曾经在宋朝时期的光辉历史,更能燃起将士的斗志和士气,这也是为什么努尔哈赤将国号定为后金的原因。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承汗位初期,皇太极一直保持后金的这一国号,随着后来统治地区的增多,再叫后金容易引起南方地区的汉族百姓的敌意,于此同时加上皇太极得到了传国玉玺,大汗的这一位置对于此时的皇太极来说是不够的,于是皇太极决定称帝,然后将国号改为大清,皇太极为什么会选择用大清来作为国号呢?

关于大清的含义有着多种的解释,第一个含义是有扫清四海的障碍之意,对于当时来说,是一个十分吉祥的预兆,第二个含义就是源于满族人比较崇尚萨满教,青是萨满教最为崇尚的颜色,在青字的左边加上三点水是源于五德说的观点,明朝是火德,清朝是水德,水能克火,因此才用这个国号,因为在当时,明朝还未正式灭亡,明朝与清朝一直持续战争,如果真的能因此使得明朝灭亡,这个国号也算是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

而专门研究东北少数民族的专家鲍明认为大清的国号主要是源自于满文中蒙古语的代青,因此而得名,大清在满文中被写作为daicing,而不是dacing,大清是一个音译而来的词,并不是由独立的字组成的,也更不是来源于汉字。

代青在蒙古语中有善战的,尚武的战士和勇士之意,因此大清这个国号就有善战之国的含义,皇太极在将国号改为大清后,又将之前的女真族改为了满族,其主要的意思,也是为了避免汉人积怨,毕竟还是汉人居多,皇太极觉得要想真正的能够治理好,应该从很多方面找原因,不能主动与汉族人民结怨,自古都讲究得民心者得天下,因为一些细节,导致民心尽失,影响了统治,这样的代价得不偿失。

大清的国号从清太宗皇太极开始一直延续到宣统帝溥仪,一共持续了二百七十六年,大清也从最开始的善战之国,变成了后来的主张议和之国。虽然大清在历史上有着很多的非议,甚至有人提到清大清的时候,会说大清啥也不是,但是也并不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

清朝比起明朝的皇帝来,可以说十分不错的,清朝除了同治皇帝和宣统皇帝不勤政之外,剩下的皇帝都是十分勤政的,而且清朝昏庸的皇帝比起明朝来也是较少的。

明朝虽然说重气节,讲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朱由检,虽说是死得较为有气节,令人钦佩。但是早期要是他不把袁崇焕杀了,也就没有后来的悲惨结局了。

清朝虽说后来损失了很多领土,造成了中国近代被列强欺压的悲惨历史。但是同时,也正是因为有当时的清朝在,大部分的领土,才没有让周边国家蚕食,这也算是清朝为历史做出的

道光皇帝是如何继位的?

道光之所以能够获得皇位,听说和他的神勇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林清之变中,更是给嘉庆帝留下了深入的形象。清人别史《春冰室野乘》上卷里说,道光八岁的时分,就跟着爷爷乾隆帝去木兰围场打猎。一行人走到张家湾的时分,乾隆帝指令各王比试射箭,小道光则呆在周围观看,等各王射完后,他也摩拳擦掌,拿了把特制的小弓箭射了几下,成果还真射中了二箭。乾隆帝看后大乐,抚摸着小道光的头说:“乖宝物,你要是能连中三矢,我就赏给你黄马褂穿。”

小道光随后再接再厉,还真就射中了第三箭,所以他便跪上前讨赏,乾隆帝问他想要什么,小道光既不说话也不起来。乾隆帝大笑,说:“好了,我知道了。”所以命侍臣马上取黄马褂来,手下的人看只要成人的黄马褂,匆急间找不到小号的,只好给他一件大的黄马褂套上。由于衣服真实太长太大,小道光穿上后都无法走路,最终只好由侍卫抱了回去。这还不算什么。清人笔记《南亭笔记》里说,道光最爱玩弹弓,练就了一手百步穿杨的技术,常常把皇城的麻雀射得鸡犬不宁,无处安身。您还甭说,道光的这门特技在要害时分还真派上了用场。在一个月黑风高、雷电交加的晚上,天理睬林清率会党起义,一群人直奔紫禁城并一度杀进宫门,皇宫一时紧急!其时道光正在巡查,看到强盗们越登宫墙,便用随身带的弹弓连发连射,射得准,力道足,听说无不应弦而倒。随后,道光转回到乾清宫,忽然看见一人立在殿脊上,正在手挥令旗,召唤同党进攻。道光正想用弹弓射,却发现没子弹了,所以他解下衣服上的金钮扣射去,成果一下击中此人的眼睛,导致其惨叫一声,落地摔死。也有人说,道光其时用的不是弹弓,而是鸟枪,说其时林清之变的时分,贼焰嚣张,道光正在上书房读书,听到外面喧哗,便出门查看,只见诸王贝勒们慌乱躲避,所以便拦住一个宦官问怎么回事,宦官不知所措的说乱党杀进来了!道光听后二话没说,便马上回屋拿了一把鸟枪,冲出门外,往人声最响的当地赶去。到了宫门外见强盗进攻,道光抬枪便射,连毙二人。林清党徒一时错愕,不敢轻率行进,这时禁军赶来,将这些人一扫而光。此役完毕后,嘉庆大骂那些侍卫和禁军维护不力,唯一对道光的体现赶到十分欣慰。他说道光以皇子的身份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大有当年太祖神勇之风。此役道光护驾有功,民间也多传说其神勇无比,后来嘉庆金匮缄名,把道光立为皇位继承人,想必就是受了这个工作的影响。

道光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略的说就是:一、他身后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二、他身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但能够升祔奉先殿,其画像能够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三、他身后,不要在他陵园的五孔桥南为他建圣德神功碑;但要把“大清某某皇帝”文字镌刻在明楼碑上,陵园称号刻在明楼碑的反面。碑铭不能够有“以圣神积德行善”字样称呼,假如新皇帝要写讴歌我生平的碑铭,则能够把碑铭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反面。四、在他身后,只将他生前穿用过的几件衣服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以示节省和纪念。自鸣钟殿内一些不常用的砚墨,也没有必要长时间保存保藏。这四道遗谕看似简略,但在事实上,却给刚继位的只要20岁的咸丰帝出了不小的难题。后来,咸丰帝通过细心思考,且在诸王大臣的参议下,最终将道光帝的遗谕作了如下的三个决议:一、道光帝神牌仍配天、升祔太庙。仅仅从咸丰帝开端,清代帝王不再配天坛。

皇帝身后配天,升祔太庙都是大清国历代奉行不替的祖制家法,是崇高不能改动的。也是中国历朝历代都照办不误的成宪,是天经地义的。在民间,老人逝世了,还要立牌位供奉起来,准时按节上香行礼,接受后代人的香火。作为大清皇帝,一代人王地主,岂能身后不升祔太庙?后两条比较好办,咸丰帝都照办了,唯一这前两条,使咸丰帝左右为难。特别是道光帝在遗谕中十分坚决地说:“若继体之君、顾命之臣不遵朕谕,恣意强行,则是甘为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矣!”是“诬朕以不德不孝。”是照办仍是不照办?在道光帝身后的第三天,咸丰帝命令朝臣们,就这件事进行了一次大评论。参加这次大评论的,上至亲王,下至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大家各持己见,纷纷发言,评论得十分火热,乃至发生了剧烈的争吵。通过20多天的评论,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仍遵循以往成宪办理。也就是仍配天、仍升祔太庙,不按道光帝的遗嘱办。这一定见由礼亲王全龄将上奏给皇帝。咸丰帝看了众臣的定见后,通过一再考虑,最终决议采用群臣的定见,配天祔庙。同时决议从自己开端,今后各帝不再配天。他降旨将道光帝的第一条朱谕和自己的这道谕旨抄写一份,悬挂在天坛的斋宫内,永世法守。二、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园不再建圣德神功碑楼,将圣德神功碑铭依照道光帝的意思,刻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反面。为道光帝补建陵园方城明楼。道光帝的第三道遗谕,可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问题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要,咱们需求知道清楚圣德神功碑及其陵园功用,或许才干正确了解道光帝的真实意图。古制,陵园的积德行善碑均由后人建立。是记载死者终身积德行善业绩的石碑,为了有维护该石碑和装修陵园效果而缔造的修建,则称为积德行善碑楼。因而,圣德神功碑楼,也称圣德神功碑亭(现在也能够简称大碑楼)。外形是神道碑亭的缩小版本,里边竖有两通高近7米的石碑,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碑铭。圣德神功碑楼的附属修建是海墁四角各树一根皎白晶亮的盘龙石柱,正式称号叫华表,也有称擎天柱的。在清代陵园修建中,只要顺治帝及其曾经的皇帝陵的积德行善碑亭才干称之为神功圣德碑亭,从康熙帝的景陵开端,一概改称为圣德神功碑亭。知道了圣德神功碑的效果和功用之后,就不难了解道光帝为什么不让他的儿子给他缔造圣德神碑了,由于听说清朝有一个规则,皇帝在位,凡丢掉国之寸土者,皆禁绝建立圣德神碑。道光二十年(1840)迸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致使大清帝国丧权辱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光赔偿英国2100万两银子,还割让了香港,不只没有了天朝大国的庄严,还致使国家疆域不完整。所以,道光帝深感自己没有积德行善予后世后代,更无脸面见自己的列祖列宗,所以他才决议自己后代不要给自己缔造圣德神碑。而道光朝之后的各朝更是割地赔款,丢掉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国土,所以从道光朝开端,其他皇陵陵园也就不再缔造圣德神碑。

虽然能了解道光帝的心境,但道光帝此刻杂乱的内心世界,却给人工成了难以完成他遗谕的为难地步。圣德神碑不让缔造,却还有让写圣德神碑碑铭的意思,并告知把碑铭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后边。依照道光帝的意思,他的神道碑亭又赋予了兼有圣德神功的功用。由于圣德神功碑楼是记叙皇帝生平功劳的首要修建,而神道碑亭是内竖镶刻帝后谥号石碑的方亭。虽然这样做有些不三不四。但也没有办法,由于这是道光帝特意告知的,所以,咸丰帝亲自写了一篇有839个汉字的碑铭,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反面,也算是对道光帝遗谕内容的一个部分告知。假如从节省和见缝插针的视点说,神道碑亭的石碑后边刻写积德行善碑铭还算能将就过得去,由于究竟有一个空白的石碑能够写字。那么接下来这个有字却无处着笔的难题,则不可避免的摆在了道光帝儿子面前。由于道光帝临死时通知他的儿子:“我身后,在明楼的石碑正面刻写‘大清某某皇帝’,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在这石碑的反面,则能够刻写我陵园的称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