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黄河入海口旅游攻略)

  • A+
所属分类:网络技术

黄河口(黄河口旅游指南)

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以北的铜瓦乡决口,结束了黄河南下700年的历史,夺取了山东省的大清河并入海。黄河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

由于泥沙淤积,黄河的尾巴像龙的尾巴一样左右摆动。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入海,沉积了大面积的沃土,这是一片新的土地,不断向渤海推进。全国各地面积不变,东营市除外,逐年扩大。

一个世纪以来,四面八方的移民不断来到黄河口开垦荒地,定居下来。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的现代化,历经沧桑,包括三次大开发,促进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1.民国时期黄河河口的移民

说到这一带的移民,人们自然会提到韩福举。1930年9月,韩复菊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这一时期,山东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黄河决口泛滥。受灾地区大部分耕地被淹弃,民众流离失所。因此,韩复渠将大量灾民转移到黄河口进行围垦。

1930年,韩复渠命令他所辖的20师59旅赵新德开到利津县(包括现在的垦利县),一边剿匪,一边维持当地治安,耕种土地自给自足。这些官兵不仅有自己的军管土地和学习田地,还有自己耕种土地的佃户,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当他们离开后,留下一批“功臣”继续耕种,于是在集中耕种的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批新移民村。

1935年7月,黄河在鄄城县决口,淹没了鲁西南10多个县,数十万灾民无家可归。于是,韩福举把上述地区的4200多名灾民迁到利津北洼(今垦利县东部),开垦荒地进行自救。每200个移民组织成一个大集团,每个集团又划分成一段荒地,这一段荒地就是一个村,比如一个村,两个村,在这个地区先后建立了29个村。为了让这些移民能够安心开垦土地,韩福举还向移民发放了一些物资和食物。第二年,这些移民回到原籍安置家庭,带着妻儿,定居在自己开垦的土地上。从此,他们开始了在这里生活和开垦荒地的生涯。

1935年9月,韩福举还派了一批即将退伍的功勋士兵到黄河新淤的土地上播种。根据1935年9月山东省政府三届五周年工作报告,当时的土地划分标准是:“每兵四十亩,旅长五百亩,连长一百五十亩,营长二百亩,团长三百亩,旅长五百亩。”1935年,1000多名功勋士兵被系统地送到这里。这些人凭着政府发放的几样工具,建立“土屋”,开垦荒地,定居下来,形成了许多村落。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涵盖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13个省份。与此同时,许多躲避自然灾害的鲁南、鲁西、鲁北、鲁中民众自发流入垦区。

可以说,这些移民是黄河入海口地区的一次经济大发展,从而构成了黄河三角洲东部村民祖居地的现状,移民聚居,同时形成了融合各种地方文化的多元移民文化。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发展

黄河入海口(黄河入海口旅游攻略)

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继续在黄河口开荒种田,农牧业生产继续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和组合,终于形成了四个农牧业生产基地。

(1)广北农场

广北农场成立于1950年,现位于东营市广饶县北部,渤海路以东,毗邻广饶县盐场;南以小清河为界,与寿光隔河相望;与西丁庄镇交界处;它与东营区北部接壤。规划面积8000公顷,其中居住区175.2公顷,工矿用地202.3公顷,耕地6955.3公顷,未利用地667.3公顷。农场是市政府领导下的县级单位。1995年辖鹿青沟、南河、东马楼、普家庄等3个分场、1个奶牛场、17个副业企业和4个自然村,总人口6800人,其中职工2456人。经市政府批准改制后,称为东营广北实业总公司,继续使用原厂址名称。

⑵黄河农场

黄河农场是一家中型农垦企业,成立于1956年。现位于东营市垦利县,这里是黄河入海口,东临渤海,北临黄河。占地12.5万亩,其中耕地4.5万亩,牧地1.8万亩,围垦地2.9万亩,滩涂1.8万亩,其他土地1.5万亩。以中壤土为主,其次是沙土。地势西高东低,自然坡度5000分。农业发展强劲,农田中有沟渠、运河、道路和森林。客水主要来自小岛河和引黄五号或七号渠,灌溉系数高,排水系统完备,抗洪抗旱能力强。有一、二、三、四分局、科研站、农业开发区等六个农业单位,畜牧业发达。总人口3448人,职工总数812人。现在叫东营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3)渤海农场

渤海农场创建于1950年3月,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南至黄河北岸,西至利津县罗婷镇,东至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北至河口区六合乡。总场下设工贸、农业、资源开发、畜禽养殖四个分公司、四个公司。土地总面积31.56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余人,其中农场工人近1000人。

⑶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季峻生产基地”)位于东营市北部黄河入海口地区,北濒渤海,南跨黄河。南北长70多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790多平方公里,占黄河三角洲总面积的14.6%。

军品生产基地前身为济南军区军马场,成立于1963年12月,曾是全军第二军马场。1992年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正式成立,季峻生产基地就设在河口区孤岛镇。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以刺槐为主的平原人工林面积。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东营市、济南军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300强单位”。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推荐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军工生产基地是师级单位。

⑸渔业及引黄灌溉工程

在领导军队围垦黄河口的同时,政府还在黄河三角洲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了捞引黄灌溉工程。

渔引黄灌溉工程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灌溉工程。它是根据漳村灌溉渠的源头命名的。张羽灌区位于黄河右岸,原设计灌溉面积324万亩。

1951年底,中央军委将山东省东北部沿海地区划为军垦区。在苏联水利专家的帮助下,1952年春,决定修建一座钓鱼和引黄灌溉工程。1958年,整个灌区建成。灌区的建成对引水灌溉和改良土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灌区人民结束了喝盐水的历史。

经过多年的调整和重建,张引黄灌区被水利部正式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张羽引黄灌区形成了以老闸、新闸为核心,四条各具特色的风景带的水利景观。

黄河口四大农业基地的形成和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为黄河口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这里的综合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油气大发展

黄河入海口(黄河入海口旅游攻略)

1955年,国家决定在华北平原进行区域石油普查,勘探目标逐渐东移,以黄河三角洲为立足点。1961年4月16日,在东营村附近钻探的华8井第一次见到工业油流,日产原油8.1吨,从而发现了胜利油田。1962年9月23日,东营构造钻成营2井,获得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是当时国内最高的油井。胜利油田最初叫“923厂”,就是由此而来。当年7月,石油工业部决定集中优势力量在东营凹陷进行重点勘探。

1964年1月25日,国家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形成了继周年石油会战之后的又一次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会战。1965年3月,坨11井和坨9井分别获得日产1134吨和1036吨的高产油流,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口千吨级油井。由于这口油井位于东营地区胜利村,为纪念石油会战的伟大胜利,1971年6月11日,“923厂”更名为“胜利油田”。1972年6月15日,更名为“胜利油田战斗指挥部”。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战斗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战斗体制。

胜利油田位于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主要分布在东营等8个市的28个县(区),主体部分在黄河口两侧。

胜利油田是资源丰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它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在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流域经济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