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楚悼王,为何被秦国按在地上摩擦的楚国敢出狂言楚虽三户?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直面意思是,就算楚国只剩下三户,将来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
这太有气势了,而围绕这句话,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们先来了解这句话是谁说的。
这句话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当时,老牌不安定份子范增跑去见项梁,跟项梁说,秦国灭了六国,这六国中,只有楚国最无罪,死得最冤,而当年楚怀王到了秦国没有回来,楚国人同情可怜秦怀王,所以楚南公放下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可见,这句话是楚南公说的。这个人是楚国的一位贵族,对天下大势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这句话最终成为了秦亡的最佳注解。
这个记录还提到了一个历史事件:楚怀王到了秦国没有回来。
这是咋回事呢?
我们先了解楚怀王这个人,此人在公元前328年当上楚国的王。楚国一直是春秋战国的大国,楚怀王上位之后,也起用了一些能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屈原,现在有的学者还考证屈原跟楚怀王是一对CP。
当时正赶上老牌中原强国魏国不行了,楚国抓住这个机会,打魏国,征越国,国力极为强盛,可以说是那时最强大的国家,像齐国、魏国都给楚国写了服字。
接下来,楚国就要面对更为强大的秦国。
以楚怀王为纵长,楚齐赵魏等国搞了一个七国联盟,合纵伐秦。
这个时候,有一个家伙来到了楚国。这个人就是用舌头推动战国历史进程的张仪。
张仪忽悠楚国,说秦国愿意用六百里地换取楚国跟齐国断交。楚国一看,六百里地啊,不要白不要,连忙跟齐国断交。结果断交之后,张仪说只有六里啊。
这就是没签合同的坏处了。楚怀王当然不能忍,带着兵马就去收拾秦国。
这种意气之兵,向来是失败的。楚国大败于秦国。此后,楚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时,秦国的秦昭襄王给楚国来信,约楚怀王在武关见面,大家聊聊人生。这种事情,当然不能去啊。楚怀王胆子大,偏要去,去了之后,毫无悬念就被秦国扣押了。
这是很不讲礼的。在春秋时期,这是被人鄙视和受国际社会谴责的。不过,话说过来,在春秋时大家开会都讲规矩,更不会在会场上扣押或者绑架一国之君。但有一个国家例外,这个国家就是楚国。楚国就专门干这种事情。有一回,还绑架了宋襄公。
那时候的秦国,倒是西边的一个苦哈哈,特别老实,经常吃山西佬 、也就是晋国人的亏。
风水轮流转,秦国竟然成了最滑头的国家。一向不讲究的楚国人竟然变成了规矩的受害者。
当时,秦国扣住楚怀王,要求楚国割地,楚怀王相当有骨气,打死也不割。最后,楚怀王被秦国绑了回去。
而这时在秦国当家作主的,正是秦国的宣太后,宣太后原本就是楚国人,姓芈,人称芈八子。
果然是嫁出去的媳妇,胳膊往外拐。
后来,楚怀王还逃跑过,到了赵国,赵国也不敢收留,跑到魏国,就被秦国抓了回去。成为阶下囚的楚怀王最终郁郁而终。他是活着去参加与秦的会议,结果躺在一辆牛车里回来。
因为至死都不割地给秦国。楚国人对楚怀王既尊重又心疼,全国上下极为悲哀,看到这一幕,楚南公才敢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个仇,反正楚国人是要报的。
哪么,这个三户是什么概念呢?
最流行的说法是指楚国三大姓:屈、景、昭。
还有一个说法是指地名,楚国的宗庙地三户,就是说,就算楚国只剩下三户这个地方,楚国最后也能灭亡秦国。
最后一个说法,就是说秦国欠楚国的债最多,楚国人复仇的心最盛。就剩三家人了,也要灭亡秦国。
而历史的轨迹也很有意思,亡秦的确实是三个楚国人。
第一个当然是陈胜,陈胜就是楚国人,建立的政权叫张楚。
陈胜可以说开了一个头,接下来就是项羽。项羽是楚将之后,他的团队叫西楚。项羽打败了秦国的主力。项羽找来的傀儡就叫楚怀王,这大概也是为了激发楚国的复仇心理。
最后一个人是刘邦。刘邦也是楚国人,他是直捣黄龙,抄了秦国的老家咸阳。
可以说,这三个楚国人前后接力,最终给秦朝划上了句号。
那亡秦必楚 ,也是因为楚人有其特别的气质。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楚人的特质。
下面的内容来自我在头条的专栏《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
当年鲁隐公在世的时候,姬寤生经常跟他以及齐僖公聊起南方的楚人,一般就会发生如下的对话。
齐僖公以哈哈大笑开场:“那简直就是一群野人嘛,听说他们在身上文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姬寤生冷笑:“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乱涂乱画,实在不妥。”
鲁隐公摇着头叹气:“非礼啊,非礼啊!”
齐僖公:“头发也不束,披在肩上,像个长毛鬼。”
姬寤生:“教育水平还是低。”
鲁隐公:“非礼啊,非礼啊!”
齐僖公:“楚国人会玩巫术,两位信其有乎?”
姬寤生:“唉,这就是文化水平太落后的恶果。”
鲁隐公:“非礼啊,非礼啊!”
齐僖公:“我听说他们还流行穿大红袍。”
姬寤生:“我无语了,衣服岂是乱穿的!”
鲁隐公:“非礼啊,非礼啊!”
齐僖公:“这些倒还算了,据说他们信仰鸟啊蛇啊的东西,对了,还吃人肉!郑公,你怎么看?”
姬寤生:“这太让人吃惊了。”
鲁隐公:“非礼啊,非礼啊!”
三位在交谈中,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自豪感,对楚国人还活在水深火热的原始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可事实上,要是翻翻族谱,谁能有资格嘲笑楚人呢?因为八百年前,人家楚国也是文明社会的一员。
楚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经介绍,咱们楚人是高阳氏的后人(帝高阳之苗裔),高阳氏是三皇五帝中的一帝:颛顼。颛顼的第五代曾孙吴回,担任当时的火正,被赐为祝融氏,也就是传说中的火神。据记载,祝融跟他的部落当时就居住在姬寤生的都城新郑附近,是正宗的中原人。
后来,因为中原战火连天,变得太危险,祝融氏不得不举族南迁。
因为战事而离开家乡,另辟天地的事情在中国屡有发生,现在居于南方的客家人就是从中原迁徙过去的。据说客家人向不与外人通婚,这样做的好处是保持了纯正的中原血统,缺点是无法与原住民融合,容易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当祝融氏的后人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长江流域,看到许多警惕的目光。他们知道,要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落脚,就必须做出改变。
从一些史料上看,祝融氏并没有封闭自己的族群,而是与原住民进行交融。他们给这片经济欠发达、文化较落后的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明,但与此同时,也学会了原住民的一些生活习惯,久而久之,搞不清哪些是原汁原味的原住民,哪些是搬来的祝融氏人。到了后来,中原的老乡都认不出他们,干脆统称为楚人,当然,这是比较礼貌的说法,通常中原人都叫他们荆蛮。
对此,楚人毫不在意,毕竟他们生存了下来。渐渐地,他们不但没有自卑感,反而为自己独特的楚文化而感到骄傲。
这是值得赞许的态度,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亦是多元的,对自己的文化自信,才会拥有族群的未来。
强大的适应性,这是楚人的第一个特质。
在最初的岁月里,楚人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经常受到商朝的进攻,国人被俘虏而去,成为商朝的奴隶。这其中,大概又属帝辛先生干得最过分,帝辛其实就是商纣王。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商纣王经常被大家误会。很多人以为他天天跟妲己鬼混,结果导致亡国。这是不太准确的,事实上,商纣王是一个比较勤劳的国君,尤其喜欢打仗,楚地就是他重点光顾的地方。商纣王的胜率很高,每次都能抓不少俘虏回来,后人分析,商纣王就是抓的俘虏超过了需求,最后管理不当才亡的国。
在商纣王的打击下,楚人的日子很难过,直到他们听到了有一个叫姬昌的人正在镐京召开英雄会,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楚人的酋长鬻熊意识到这是替族人复仇的好机会,马上起程前往镐京参加这一盛会。
因为交通不像中原那么发达,等他赶到会场时,很多人都已经到场了。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迈着疲劳的双腿走向会场。在大门口,他被拦了下来。侍卫们拒绝他进入会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能怪门卫有眼不识泰山,实在是鬻酋长不像个与会者。
他的年纪太大了,据史料记载,鬻酋长这一年九十了。他能够一个人从荆地来到镐京,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过一番解释后,鬻熊终于获得了入场资格,会议是振奋人心的,各地来的部落首领纷纷控诉商王的暴虐。受这股情绪的感染,鬻熊分开众人,走到武林盟主姬昌的面前,表示自己也要跟随周王推翻商纣王。
看了看鬻熊,姬昌不禁摇头,都这么一把年纪了,哪里敢指望他去杀敌?当然,这份精神是可嘉的。
鬻熊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诚恳地告诉对方:“的确,如果让我去行军打仗,追逐麋鹿,我的确太老了。但要是让我坐论国事,出谋划策,我还是个年轻人啊!”
老人坚毅的眼神打动了姬昌,他恭敬地从高台走下来,认真地向鬻熊行礼,拜他为师。
从此,这位九十岁的楚人成为周王的智囊。在姬昌被商纣王抓住后,鬻熊积极组织营救,建议姬昌之子姬发向纣王进献兽皮、黄金、美女,最终成功救回了姬昌。
这件事情成为了楚人最大的政治资本,借着祖宗的光,后来楚人常常向周王索取各种荣誉。而三百年以后,楚武王仍然振振有词地介绍自己的祖宗:“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
楚人永远不会忘记,是那个九十岁的老人不辞辛苦,积极参与到讨伐商纣王的行动中,才让楚人赶上了时代的末班车。
永不服老,勇于开拓,这是楚人的第二个特质。
数十年后,又一位楚人首领向北进发了,他是鬻熊的孙子熊绎。此时,这位楚人领袖的身份已经不是酋长,因为爷爷也算是周朝创业的合伙人,周朝第二位天子周成王没有忘记老功臣,特地封熊绎为楚国国君,级别有点低,只是一个子爵。
当然,级别再低,也是干部,是干部就能参加代表大会。
这一年,周成王在岐阳召开诸侯大会,熊绎受邀参加,他的心情还是很激动的,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因为国内也没有什么太值钱的东西,就准备了国内的特产苞茅,这个东西可以滤去酒中渣滓,值不了多少钱,算个心意吧!
怀揣着对天子的敬意和会见诸侯的激动心情,熊绎来到了岐阳,同样,他离得比较远,到达的时间也比较晚,来时,其他诸侯已经到了,比如齐僖公的祖宗、齐国的第二任国君齐丁公,卫前废公州吁的祖宗、卫国第二任国君卫康伯,还有鲁隐公的老祖宗、鲁国第一任国君伯禽,以及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正准备入场。
熊绎洗了洗手,准备进场吃饭。上回他的爷爷被挡在了门外,这一次刚出现,就有人热情地迎了上来,“唉啊,您终于来了啊,就等您了!”
来人满脸堆笑,朝他招手:“快快,把你的苞茅发到食案上去吧,马上就要开席了,要这个东西来滤酒。”
想了想,自己来得迟,干点活也是应该的,他老老实实地解开苞茅,划成数份,认真发到每一张食案上。
苞茅终于摆好了,熊绎伸直了身子,准备找自己的位子入座,会务又热情跑了过来,递过来一大堆木牌。
“来,麻烦你一下,把这些牌子摆好。”
熊绎一看,这是用来安排座位的名牌,以区分天子与诸侯的尊卑席次。熊绎有些纳闷,但他毕竟初来乍到,不好多说话,只有多干活。于是,他认真摆好了名牌。当放下最后一块名牌时,他终于意识到一个问题,没有他的名牌。
也就是说,这宴会堂中,没有他的座位。
那我干嘛来了,敢情就是来打杂的?
熊绎的座位在外面,在庭院中燃烧的誓盟火柱边。
会务将他请了出去,嘱咐他一定要看好这堆火,千万不能熄灭了,过一会儿,天子与诸侯誓盟要用的。
说起来,熊绎的祖上是火正,火正主要有三个工作:观象授时、点火烧荒、守燎祭天。现在让熊绎干的就是守燎。虽说是个祖传技艺,但人家毕竟转行升级成国君了,竟然还把人家当火正,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天子与诸侯终于进场了,没有人注意到熊绎,鲁公伯禽倒是望了他一眼,然后下意识地往旁边移了两尺。
站在火柱旁,熊绎脑子有点蒙,会务又领来一个人,说是帮他一起看火的。
两人一寒暄,哦,你是楚国国君,我是东夷族鲜牟国的国君。
熊绎明白了,原来我还是蛮夷荒服啊!
宴会开始了,厅上杯光斛影,气氛热烈异常。厅外冷冷清清,一蛮一夷坐在火柱边发呆。
熊绎没有喝上酒,也没吃上肉,更没有列席后面举办的诸侯大会,他只是安静地坐在火柱边,盯着那团血红的火焰腾飞跳跃,正如他内心燃起的热火一般。
等会议结束,照例,主办方会给与会者发点纪念品之类的东西。齐、晋、鲁、卫各国都领了珍宝之器,熊绎连搪瓷杯子都没捞到一个。
这件事情让楚国人耿耿于怀。五百年后,楚灵王提起这件事情还愤愤不平,表示当年开会,他们都领了东西,就我们没领到,今天我这暴脾气上来了,干脆派个使者到周室把他们的鼎要过来作为分封的宝器。
熊绎没有进行申诉,当年他的爷爷九十高龄到中原去,带回了荣耀,他带回了耻辱。
回国后,熊绎召集群臣,讲述了自己所受的不公待遇,这引起大家的愤慨,纷纷大骂周文王。
熊绎示意他们静下来,告诉他们,要改变别人对我们的歧视,先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
接下来熊绎率领楚人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这种东西现在称为艰苦创业,史称筚路蓝缕,这正是楚国的立国精神。
过了一些年,熊绎的创业有了一些成就,他专门给周天子送了一把桃木弓和一些枣木箭(桃弧棘矢),这些东西可以辟邪。周王室颇为感动,楚蛮子们经济这么困难,还想着送些当地的工艺品上来。
看来,他们还是没有理解熊绎的真正含义。
如果用来滤酒的苞茅不能替我们换来尊严,我们总有一天会用弓箭来争取。
知耻后勇,奋发图强,这是楚人的又一个特质。
周王室终于领会到了桃弧棘矢的意思,这一明白就已经是五十年后的事情了,有点迟钝,但总算反应了过来。
周王室对楚人采取了行动,周昭王亲自率兵南征,对付这个周室的伙夫,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了这三次军事行动。
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
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第一次,周昭王领着士兵去讨伐楚人,渡过汉水的时候,碰上了大兕(一种类犀牛生物),不太吉利,就退回来了。
三年后又去了一次,可天气不太好,阴风突起,气候恶劣,兔子野鸡都吓坏了,结果六个师损失在了汉水。
第三次,周昭王再接再厉,夜色清朗,可以看到五种颜色的光直冲紫微(此紫微是指代表天子的紫微星座),我们的王南巡就再没有回来。
怎么看这也不像一份周王伐楚的记录,而像是野外科考发现珍稀动物的报告,又像天气突变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的清单,也像天象观察记录以及失踪人口登记信息。做出这样奇怪的记录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周军三次南下,三次败北,直接写下来太没面子,只好用文学来修饰一下。
真相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次,周昭王率兵讨伐楚人,结果刚渡过江,就被楚人赶了回来。可能楚人像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一样,使用了犀牛部队,但也许跟大兕这种东西没一分钱的关系。
第二次,周昭王立志雪耻,率兵猛进,结果中了楚人引兵深入的诡计,楚人在恶劣的天气中猛然发起进攻,把周昭王打得大败。
第三次,天气真不错啊,夜朗星清,空中神秘的五线光束直冲紫微,我们昭王惨哪,一去就没有回来,淹死在了汉水里,连尸体都没打捞上来。
前两条事实清楚,无可争辩,第三条各方则有不同看法,中原的官方记录以及流行说法显示,周昭王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德衰),南征的时候,船工厌恶他,给了他一条胶船,船开到中流,胶水溶解,船只解体,昭王掉到水里淹死了。但有人分析,周昭王的船是在河中被楚军弄沉的。
周王室宁愿吃哑巴亏,也要采用第一种说法,毕竟被楚蛮打败这种事情太丢人。
楚人也表示认同这种说法。
很多年以后,当中原人拿这件陈年旧事质问楚国使者时,楚国使者一脸无辜:“你们的周王不是被你们自己的船工害死的吗?关我们什么事?”
经过这三战,楚国打出了信心,又过了五十年,楚人终于有人准备对周朝说不。
这个人是楚国国君熊渠,熊渠是一位传奇人物,力大无比,有一次夜出,发现夜色里有一只老虎趴着,熊渠引弓一射,老虎没有半点反应,下马一看,原来是一块巨石,箭羽深深陷进石头里。这个射虎为石的故事后来被汉代飞将军李广复制了一次。
楚国人对自己这位神射手国君相当自豪,楚国人的骄傲是有底气的,到了熊渠这一代,楚国的强大已经水到渠成。熊渠得到了国内民众的热烈拥戴,进而兴兵对外,伐庸、扬粤,至于鄂。
国力的强盛让熊渠信心高涨,他终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宣言: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意思就是,我蛮夷,我骄傲!你们瞧不起我们,我们也不陪你们玩了,我们自己搞一套谥号系统。
熊渠说干就干,分别册立自己的三个儿子为句亶王、鄂王、章王。
从规则的服从者到规则的制定者楚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实在让人佩服,但如果让鲁国人来评判,只有三个字:“非礼也。”
中原的政治体系是共王体系,天下共有一个王,就是周天子,下面的诸侯按照“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来称呼。熊渠自我提拔,把儿子封为了王,自己当起了王他爹,这让周天子颜面何存?
自此之后,楚国把挑战周朝当作一种乐趣,直到今天,楚文化圈还用一句俗语来形容那些倔强不认输的人:“你不服周!”
过了一些年,熊渠把儿子们王的称号去掉,天下人纷纷嘲笑。
看吧,我就说楚国人闲得慌,天下只有一个王,他折腾来折腾去的,最后还不是换回来?
其实,这正体现楚人的高明之处。在立儿子为王的时候,周王室衰微,诸侯多不朝王,还忙着相互打仗。熊渠判定自己就算称了王,周王室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中原各大成员国也没空对付他,先称个王过把瘾。
当然,熊渠也不是过把瘾就死的蛮汉子,在周厉王上台后,熊渠发现这位周厉王很暴力(暴虐),没事喜欢征伐诸侯国,为了不引发非必要的军事冲突,熊渠就把儿子的王号去掉了,反正也尝过当王的爹是啥滋味了。
敢于挑战权威,又勇于向权威低头,这是楚人的又一个特质。
如果你了解了楚人的这些特质,你也可以像太史伯一样论断:楚必兴矣;如果你见过楚人的隐忍与奋起,见过楚怀王誓死不割地的气势,又见过这个有骨气的君王最后躺在一辆草车里被送了回来,你也可以像阴阳师楚南公一样做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继续阅读春秋这段历史。
楚庄王之后的楚国是怎样衰弱的?
如果放在更长的历史阶段来看,无论屈原是否连齐、合纵抗秦,日益强大的秦国总会向东打,也总会和楚国碰撞的。所以,屈原的做法又有“未雨绸缪”的因素。只是他还年轻,没看清楚楚怀王是个什么人。事后来看,正是因为怀王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加速了楚国的衰落。
1、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楚等五国联军,一起讨伐秦国。但由于列国各有异心,联军被秦国所破。楚军虽然损失不大,但是人家秦国没来惹你,你去惹秦国干什么?从此,秦国把击败楚国,当成第一要务。
2、前316年,秦国灭掉了苴、蜀两国,又向东顺手灭掉了被楚国打得奄奄一息的巴国,统一了四川盆地。
3、前314年,秦国沉重打击了西北的义渠国,夺取了义渠国二十五座城,面积和人口大增,基本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从此,秦国可以放心东向,对付楚国了。
4、但是这里有个小插曲:在秦国大军回师之前,公元前313年,齐楚联军攻取秦的曲沃(在齐国附近,这是秦国过去获得的一块飞地),斩断了秦国东出的触角,取得小胜。对于楚国来说,算是找回了之前小败的面子。
5、对于屈原个人来说,20多岁就得到怀王重用,岂能不让人嫉妒?加上他行事无私,作风猛烈,于是楚国的大臣、怀王的宠姬们联合起来,用各种手段陷害屈原。而楚怀王偏听偏信,很容易被忽悠。从此屈原失宠,在楚国的改革进行不下去了。
风云野认为,屈原少年得志,反而是他一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的原因。如果他能晚十年甚至二十年被君王重用,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吧。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而此时,秦国已经解决的好几个国家,现在要对付楚国了。但是楚国毕竟十分强大,所以秦国也不敢贸然用兵。那怎么办? 当务之急,是拆散齐楚联盟。
于是,张仪走上了历史舞台。 张仪确实很聪明,但主要原因还是楚怀王禁不住忽悠。在前312年,张仪忽悠楚怀王和齐国断交,说可以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的土地。楚怀王居然真和齐国断交了。而被骗的怀王什么也没得到(另一说是只得到张仪的六里土地),秦国离间齐楚成功!
怀王怎么这么愚蠢,相信仅仅和齐国断交,就能得到秦国辛苦打下来的六百里土地呢?这么幼稚、愚蠢、没文化的人当王,楚国不衰败才怪。 在这个过程中,失宠的屈原已经被流放,根本说不上话。
而恼怒的怀王居然发兵进攻秦国! 两个最强大的国家,难道就这样打起来了吗? 是的,这是楚国第三次主动招惹秦国。前两次双方一胜一负,但都是小胜小负。 打就打吧,反正两强之间没有正式对决,也不知道谁胜谁负。 但是,此时养精蓄锐的秦军已可以全力出击。而楚国向西北长途行军,可能疲惫不堪。战争的结果也是一边倒,十万楚军进攻丹阳,被杀八万。楚国不仅没能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丢掉了汉中六百里土地! 一战惨败,但楚国的雄厚实力尚在,于是恼怒的怀王再次召集大军进攻,可惜又惨败于蓝田!现在,轮到秦国主动进攻了。
公元前311年,秦国攻取召陵。楚国三战皆败,损失将近二十万人。 三次大战失败,楚国元气大伤。 眼看楚国元气大伤,韩、魏趁机攻取(或收复)楚国在中原的土地。至此,楚国已经失去一流大国地位。 齐国很高兴:让你丫背盟!整个过程,齐国不仅不帮忙,有时还趁火打劫一把。 眼看楚国被各国攻击,怀王知道彻底被张仪忽悠了,国策一错再错。看来还是屈原说得对,于是他再次召见屈原,让他出使齐国,希望两国重新交好。屈原流着眼泪再度出使,果然不辱使命,齐楚再次结盟。 齐楚结盟之后干了一件事,就是灭掉了越国。 这是公元前306年的事,楚国乘越国内乱的时候,联合齐国一起灭了越国。楚国占领了大片土地,一直延伸到黄海和东海。所以我们看到前面公元前311年左右的地图,已经没有越国了。
而此时,秦楚两国的关系居然好了。 这是因为,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死后无子,于是就把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燕国做人质的嬴则迎回来了,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但是秦昭襄王毕竟是外来户,根基不稳,所以在执政初年,真正管事的是秦武王的母亲宣太后,以及她的同母异父的兄弟魏冉(穰侯)。宣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芈月,她和魏冉都是楚国人。既然是楚国人,对楚国当然很有感情。于是,宣太后和魏冉鼓动和楚国交好。秦昭襄王一看,那好就和楚国交好吧。 于是,秦国又派人到楚国,游说怀王两国通好,还给怀王送来秦国的美女。 怀王一想,对啊,现在秦国做主的是楚国人宣太后芈月和魏冉,大家都是亲戚,两国为什么不能友好呢?于是他在公元前304年,和秦国再次结盟。
屈原苦劝,说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得和齐国结盟,但还是无用。 这又把齐国气坏了:楚怀王是个什么玩意儿?怎么如此反复无常!于是在公元前302年,齐国联合韩魏进攻楚国,公元前301年,大败楚军于垂沙。楚国只能向秦国求救,把太子派往秦国当人质。秦国出兵之后,三国退兵。 但是太子在秦国当人质的时候,因为琐事争斗,杀了秦国大臣。他知道事儿闹大了,于是偷偷跑回楚国。秦国大怒,正愁找不到理由修理楚国,理由来了!于是在公元前299年,秦国又攻占楚国八座城,进一步向东扩张。看来亲戚也不管用,楚怀王再次后悔。
秦国出了气,又想和楚国交好了,于是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秦国的武关会面,这就是著名的“武关会盟”。可惜,怀王又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命怀王割地保命,但是出乎秦王预料的是,怀王虽然耳根子软,做事反复无常,但在捍卫国土方面很有骨气,严词拒绝了秦国的无理要求。秦王又不好杀他,只得囚禁。 此时宣太后在干什么呢?魏冉又在干什么?实际上,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66年,才停了范雎的话实行“远交近攻”,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而在此之前,秦国的大事都是宣太后、魏冉决定的。看来,这两个人虽然是楚国人,但现在完全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在政治上,楚怀王太幼稚了。
眼看国王在外被囚,楚国就立之前从秦国跑回来的太子为王,这就是楚顷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在位)。 按说楚国多次战败,损人失地,国君又被囚禁,算是楚国的奇耻大辱了。那么,年轻的楚顷襄王该奋起了吧?没有,他忙于淫乐,重用阿谀奉承的大臣。而屈原因为过于正直,再次被贬官流放。
楚国既然不给土地,又立了新王,秦国在公元前298年再次攻打,斩首楚军5万,又取十六城。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从秦国逃走,颠沛流离之后又被抓回。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 公元前293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从此韩国再也没有反抗能力。前280年,也就是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等地;第二年,白起又攻取楚国的邪、邓、西陵。
此时的楚国也已虚弱不堪,公元前278年,白起又攻下了作为楚国二十代都城的郢,并大肆烧杀抢掠。楚顷襄王只能逃难和迁都,之后,秦国把郢改名南郡,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个地名。 楚国不仅接连大败,而且连都城都丢了,这使得长期流放、已经六十多岁的屈原,极度苦闷和绝望。于是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下面是公元前278年之后的地图,秦国不仅成为第一大国,而且相当于七国大约40%的土地。只要不犯大错,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
现在的问题是:在公元前318年的时候楚国看起来最为强盛,怎么之后的二十年被秦国打得满地找牙,四十年之后连楚国二十代君王定都的都城都丢失了呢? 或者说:为什么貌似和秦一样强大、甚至更强大的楚国,完全不是秦国的对手? 首要原因,是制度。 秦国的商鞅变法很彻底,而楚国的吴起变法、屈原变法,都不彻底。这样,楚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制度上明显落后于秦国。楚国和别的国家作战还可以,但遇到秦国,就会吃力得多。
次要原因,是君王的素质。 在制度落后、军力不强的情况下,如果楚国国君是个明君,尤其是别那么轻率和反复无常,楚国还是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实际上,秦国为了打楚国可谓处心积虑,先是拆散齐楚联盟,然后再考虑动手,可谓深谋远虑。但是还没等秦国动手,被激怒的怀王反而首先发难,轻易出兵,正中秦国下怀,因为秦国连借口都不用找了。
和秦国君臣尤其是秦惠文王、宣太后、穰侯、张仪相比,楚怀王差得太多。但是他并不完全是无道昏君,面对胁迫能坚贞不屈,比很多被俘的君王强多了,这让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有点正面因素的。所以,怀王有硬骨头,也想进一步强大楚国。但是他分辨力不行,没有战略眼光,用人和废人、结盟和解约都很轻率,又过于喜欢美女,所以经常上当。作为国君,是完全不合格的。
就像下围棋一样,两个棋手上来,只要不发生接触战,都可以像模像样走上几十招,围观者如果不具专业水平,一般很难看出谁高谁低,谁比谁强得太多。治国也一样,国家制度落后,素质又比较差的君主,虽然仗着之前几十年积累的国力,貌似还能和别人过几招,甚至在初期还能取得一些胜利。但长期来看,能避免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已经是万幸了。
楚国著名大臣?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MI3)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吴起的悲剧人生?
吴起最终乱箭射死。
吴起,这位就是全才啦,能带兵打仗,还能搞改革。他后面到了楚国,一度让楚国极为强大。但等支持他的楚悼王去世之后。曾经因为吴起变法而利益受到损害的楚国贵族就起来攻打吴起。
吴起一溜烟跑到了楚悼王的灵堂前,扑通一声扑在楚悼王的身上。你们要攻击我,就来吧。这等于挟死人以令诸侯了。因为损坏楚王遗体是死罪,但大家脑袋充血,那里管那么多,一阵乱箭就把吴起射死了。
吴起被杀的原因同商鞅一样,也是得罪了既得利益群体。
其实所有的变法内涵都是一样,就是进行资源再分配,从而激活更广大群体的劳动积极性,但既得利益者当然不会乖乖交出自己的东西。他们当时没办法,但有一天会算旧帐
嬴稷外公?
秦昭襄王赢稷是秦宣太后芈月和秦惠文王嬴驷所生的,他的外公是楚威王芈商。
芈商是楚宣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继承其父楚宣王救赵伐魏与开拓巴蜀的格局,战国时代,楚国继楚悼王以后,使楚国国势发展最强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力图使楚国冠绝诸国之首。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