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梦见古墓,你遇到过哪些诡异或离奇的事?
年少时经历过两件事,算不上多诡异,只是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迷惑,因印象深刻,记得比较清楚。
一个是:上七年级时,在镇上的学校住校,每个周六下午都要回家准备下个星期的伙食,镇上离家六七里路,为图近便,需要穿过一条蜿蜒的田间小路,过了小路尽头,有片大汪塘,汪塘西边有户人家,这户人家养了一二十只鸭子、鹅,多远就能听见它们呱呱地欢叫声,时值中春,汪塘四周杨柳依依,绿水翠叶,每次经过这片汪塘,我总会为了多看一眼曲项向天歌的大白鹅而放慢脚步。
那天,在我快要走到这家人的门口时,隐约听到后面有人喊我,转身看看,却没有发现人影,以为听岔了,就又走,然而这个声音又在我耳边响起,轻轻的,犹如从空气中飘来,又好似我奶奶的声音,回身再看看,还是没有人影,就想肯定是听岔了。
回头继续走,走到这家人门前时,忽然一股猛烈的疾风擦着我的鼻尖飞了过去,随着咕咚一声响,在我右边的汪沿处落下一块黑乎乎的砖头,接着一头黑白相间的半大花猪嗷嗷嚎叫着狂奔而去。
我当时愣住了,年龄小么,也不知道怕,只是觉得鼻尖那儿热辣辣的冒火。而另一个发愣的是这户人家的男人,他站在他家门槛上,一只手保持着仍砖块时的姿势,我和他就这么相互盯着愣了一会,他才过来问我:
丫儿,没事吧,我摸摸微微发疼的的鼻子说:没事。
到家时,我奶奶正在火房烙煎饼,显然喊我的声音指定不是奶奶的,鼻子那越来越疼,我照照镜子,才发现鼻尖处竟然掉了块皮,正往外渗血汁,我给奶奶看,没有说和砖头亲密接吻的事,奶奶也以为我是在哪儿蹭着了,顺手捏了点草灰给我摁上,这事儿几天后也就忘了,从来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过。
成人之后的日子里,每偶尔想起这事儿倒是产生了心有余悸的后怕,如果当时在往前挪那么半寸,或许就没有今天写文章的人了!可至今我仍然困惑着,那会喊我的声音是从哪儿传来的呢?
另一件事呢,就有点儿可笑中掺杂点离奇了,十岁左右的时候吧,暑假里的一天和丫姑、热姑、还有大美三个,去村南的野地里挖猪草,实则是去野疯,村南有条小河,小河上有座小石桥,夏天的河水柔和清澈,我们把猪草洗净凉在小桥边的青石板上,然后去河水里嘻戏,到傍晚时分,猪草凉干了,我们也玩够了,一路打打闹闹回家去。
我和大美两个撕扯着闹的没有正形,就一起滚到路边的沟里去了,沟里没水,满满的杂草稞子,完了爬起来时,猛的看见离我俩一步之遥有一窝血肉模糊的东西,虽然年小,但我俩也清楚那是些什么玩意儿。
那会的农村,还沿袭着未足月就夭折的婴儿随便丢弃的陋习,而这条干沟的连接处正是官林子所在地。
我和大美吓得连喊带叫往上爬,跟丫姑、热姑喊:有死孩子、死孩子,我们四个一路逃命似的往家跑,气喘吁吁跑到家,也没敢说这个奇遇,因是偷偷出去的,怕挨打,好在大人们都忙着呢,也没注意浑身沾着泥草的我。
第二天起来,就发觉我的左眼红了,开始也没当回事,以为是脏东西腌的,谁知一天比一天红,看着红的分不清黑白眼球了,老妈才意识到这可不是简单的进了脏东西揉红的,就带我去看赤脚医生,拿了眼水滴,滴了好几天,反而越滴越重,难受极了就拼命揉,越揉越肿的历害,这只眼一天到晚泪水涟涟的,老妈看着我血赤赤的眼终于担心起来,怕我变成独眼龙,然后就打针、吃药,然后也没多少作用。
那时我们村有个看小孩惊吓的婆婆,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老妈见眼水针药对我的眼没有用处,就病急乱投医么,带我看了神婆,那婆婆和谒可亲,瞅瞅我的眼,摸摸我的头,然后和老妈滴咕了一会。
那天晚上,老妈安排我早早睡下,十点多钟,那婆婆手里提着个小小的瓦罐来我家,在我床头又念念叨叨一会,带上老妈早已备好的黄草纸,两人出了门。
听说是去了离我家百米远近的十字路口,烧了黄纸,倒了瓦罐里的东西。
老妈回来后,关闭大门,那夜是不允许任何人在进出家门的。
这番操作,让少时的我备觉神秘又好玩,可老妈吩咐我不许说话,更不许问东问西。
之后,我的红眼病确实好了。但是,我相信这绝不是神婆婆用歪门邪道的巫术起的作用,而是打针吃药滴眼药水起的作用。
花费200多万两用9年时间修建的乾隆裕陵地宫里为何有那么多积水?
奢华无比的乾隆裕陵地宫居然渗水了,乾隆的尸骨泡水泡了一百多年,就像他开创的所谓“康乾盛世”注了水分一样表面风光内里已经没落了!
乾隆的陵墓开始修建时到结束就发生一系列让乾隆郁闷死了的糟心事!乾隆在位时,国家有钱的很啊,皇帝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建自己的陵墓,乾隆也不例外!可乾隆却拖了多年,因为陵墓修在哪里让他烦恼,本来满清皇帝都葬在清东陵,可雍正偏偏葬在清西陵,一东一西,你乾隆选哪里呢,真的很为难啊!葬在清东陵那是对父亲的不孝,葬在雍正旁边,是对祖宗的不忠,葬在哪里都感觉你乾隆是个不忠不孝的逆子!按照礼仪,乾隆应该葬在雍正旁边,可乾隆想葬在爷爷康熙旁边,可礼仪不允许啊!后来乾隆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以紫禁城为中间线,清东陵为左边,清西陵为右边,以后的皇帝按照礼仪不是葬在左边就是右边,乾隆终于可以葬在清东陵了,乾隆为自己找到这么一个借口样样得意啊!
既然地址选在清东陵,那就可劲的造吧,反正乾隆这个败家子不缺钱!可接下来又有糟心事,陵墓修建一半,有大臣说,乾隆的地宫“歪”了,这风水不好啊!本来皇帝陵墓坟包背后一定正对着陡峭的山峰,裕陵的地宫居然没有对正方位,修建时你不说,修建一半你才说,这不是耍着乾隆玩吗?乾隆郁闷不已啊,最后把地宫“扭”转一个度数不就搞定了嘛,所以你去参观裕陵地宫会发现地宫居然歪向一边!地宫朝向终于搞定,应该没有糟心事了吧,没想到陆续有来,就看折腾不死你乾隆!修了9年的裕陵终于完工,奢华无比的陵墓,乾隆去看了很满意,没想到去去地宫一看,居然渗水了,那水哗哗的往外冒,乾隆的心凉透了!地宫渗水是大忌啊,赶紧换地再修坟墓啊,可乾隆不舍得啊,再郁闷也要扛下去!最后召集技术人员,把渗水堵住了,其后40多年,乾隆多次探查裕陵地宫,都没有发现渗水,可水这东西防不住啊,乾隆天天做梦梦见自己死后泡在水里!
乾隆当了60年皇帝,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于完蛋了,没想到要把乾隆葬在裕陵时,才发现地宫的承重柱居然裂了几道裂痕,再不处理,陵墓就塌了,没办法啊,这等着入葬,不可能再修建个坟墓,只好用两个巨大的石柱子顶着,这不就不塌了嘛,乾隆终于葬入这个让他一生糟心的坟墓里,这也许意味着满清走向没落了吧!孙殿英盗掘裕陵时,打开地宫,地宫真的全灌满了水,乾隆棺材泡水泡了一百多年!豪华无比的裕陵怎么就渗水呢,这些问题应该在修建时能解决啊,其实这里面还真有原因。首先裕陵所处位置低洼,一般陵墓要修在高的地方,太低的话,这雨下来,不泡水才怪,尽管陵墓有排水措施,可不顶用啊!接着裕陵的地宫挖的不够深,肯定当时有人敷衍了事!还有就是裕陵地宫太豪华了,里面用的石料多而且厚重,什么都要豪华,不大的地宫空间塞进这么多东西,挤在一起,水既然难以排出去啊,可见当时负责修建陵墓的官员水平一般般啊!
你见过哪些感觉很棒的个性签名?
一览众山小
一懒众杉小
你看长大这两个字
连偏旁都没有
看着就那么孤单我要胖成一片海
淹死你们这群
炫耀的死胖子在一切都变好之前
请给好运一点时间
什么都是短暂的
只有失去和痛苦是漫长的
朝着太阳生长
做一个温暖的人
不卑不亢
清澈善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只有无缘无故的胖
“我很难过用英语怎么说”
“I'm happy ”
“谢谢你”
在人事已非的景色里
我最喜欢你♡
让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恶少年?
当年让韩信忍胯下之辱的那个少年,韩信被封王以后,韩信会怎么对待那个少年?
当然是原谅他了。
1
史书上记载韩信落魄时,有三个人对他或者帮助或者侮辱,韩信后来成了楚王,对着三个人有不同的态度。
韩信年轻时很穷,家里没有地,想老婆孩子热炕头大约不行,而且他还不会经商坐贾,当官也不行,史记上说他:
不能推择为吏。
为了生活他想到自古就存在的一个伟大的职业,乞丐。
史书上写他的生活状态就是“寄食饮”通俗点讲就是吃白食。
而且韩信吃白食的可不是吃一天吃两天的,而是天天吃,月月吃吃,他选择要去一户人家家吃饭,卡着饭点就去了,很多人都被他吃过,吃怕了,到吃饭时看到韩信,都会互相传话:那个吃白食的进村了。
然后关门闭户,避之唯恐不及。
人多厌之者。
后来韩信又找到一个大户,可以免费供他一日三餐(汉朝时可能是两餐),这户人家是当个小官吏,叫南昌亭长。
亭长就是类似村长之类的官职,刘邦也当过泗水亭长。
这位南昌亭长看着韩信衣食无着,好心管了韩信几顿饭,后来韩信就黏上了南昌亭长,每到饭点必到,吃完饭抹嘴就走。
吃了多长时间呢?史书上写:数月。
大约小半年时间在南昌亭长家吃饭。
秦朝末年,粮食产量不高,吃饭是个大问题,一个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的人,在人家蹭吃小半年的白食,搁谁都得在心里嘀咕:
我该你的?
亭长没说啥,亭长妻子烦透了韩信了: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这天亭长妻子耍了个小花招,提前做饭,饭做好后,在卧室就把饭吃了,根本没往外摆。韩信按点来吃饭时候,发现亭长一家在卧室吃完了,没人理他,连吃饭的碗也没给他准备,韩信知道这是夫妻俩想赶他走,韩信的表现是:
怒,竟绝去。
太不像话了,你们还知道尊重人吗?早饭都不给我预备,太伤自尊。
这个仇也就就此结下了。
2
没了吃饭的门路饭还得吃,一顿不吃饿的荒,无计可施的时候他想了个办法,去河边钓鱼,每天吃条鱼也能解决肚子饿的问题。
钓鱼,需要用鱼饵,韩信连自己吃饭都成问题,鱼饵自然没有,他只是期望着有一条傻鱼,像守株待兔那只傻兔子一样能够自动咬钩,但是天下有那么傻的鱼吗?
钓了两天鱼,韩信饿的两眼发蓝。
在河边除了钓鱼的韩信还有一群女人经常来洗衣服,其中有个女人心善,看他饿的打晃很可怜,怕他饿死,每天都给他带点吃的,韩信发现了一个吃白食的新大陆,每天准时来钓鱼,其实目的就是等着漂母给他带吃的。
吃了多少天呢?
数十日。
有一天大约吃人家嘴短,韩信给漂母画饼说:
吾必有以重报母。
漂母大怒说: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这话其实很有技巧,比哪位亭长妻子坐在被子里吃饭高明多了。
这段话第一句是在责备韩信不自食其力,第二句说则是在夸韩信,说我可怜你这位贵公子,沦落到吃不饱饭的地步。说韩信是王孙,是在抬高他,同时消减了第一句责备的伤害值,大约听在韩信耳中会想:
我本来就是个贵公子,因为秦王扫六合,导致了我沦落到不能自食的地步,这不能赖我,全是始皇帝嬴政的错。
韩信祖上大约阔过,应该是贵族,秦始皇统一六国,导致很多贵族没落,包括韩信家。这些没落的贵族家的人怎么生活?经商拉不下脸来,当官没有资格,有的能靠祖辈的资产支撑,有的则混的比较惨,就像韩信这样,过着乞讨的日子。
但是他们心里依旧住着一个贵族,依旧想着自己与众不同,因为自己祖上阔过。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刻意在穿着上区别于平民。
比如韩信配剑。
配剑这事儿就像孔乙己穿长衫一样,自己在心里高人一头,别人看在眼里觉得你这是这是在装X。
当韩信在长街上遇到恶少,恶少就很看不上韩信的装,恶少挑衅他说:
你虽然长得高大,挂着宝剑,其实你就是个懦夫,你如果有种不是懦夫,就刺我一剑,如果没种你不敢刺我,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然后,韩信想了想就从恶少的胯下钻了过去,要知道古代男女穿的都是开裆裤,韩信从恶少胯下钻过时,不知道会看到怎样酸爽的画面。
韩信毕竟不是杨志,他觉得自己是要做大事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
漂母管他吃了几十天饭,还没有对他讨厌时,项梁的军队打过来了,韩信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果断投军。
3
十余年后,当年吃百家饭,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衣锦还乡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当年的白食小王子如今的身份是,大汉王朝的楚王。
对当年的南昌亭长,漂母,和让他受胯下之辱的恶少,他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他封恶少为中尉,并且当众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这番话在当时树立了韩信高大的形象,百姓知道了楚王韩信以德报怨大仁大义,后世韩信都成了忍辱负重的励志典范。
至于那位中尉后来如何,谁会关心。反正他在韩信身边,蝼蚁般的存在,韩信随时可以整治他,报当年胯下之辱的仇。
对于漂母和南昌亭长他的处理也很耐人寻味,管了他几十天饭的漂母,他赏赐千金。
对于管了他半年饭的南昌亭长,韩信只给了他百钱,算是偿还当年的饭钱,还附送了南昌亭长一句话:
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想起中国一句话古话叫:升米恩,斗米仇。
=========================
文:薛白袍
欢迎点赞,欢迎讨论,谢谢关注
溥仪死后葬到了哪里?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病逝,享年61岁;两天后,他的遗体进行了火化。对于如何安葬,周总理做出了指示:1.由爱新觉罗家族决定;2.家属可以选择在革命公墓、万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者寄存骨灰。同时,周总理还亲切地问溥仪的家人:“需不需要建设一座坟墓?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任主人,他的身后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他死后会葬在哪里呢?
2.他的家人是怎么回答总理的问题的?
3.他的家人又会以什么方式安葬他呢?
4.第一次安葬完,家人为什么又要将他迁葬呢?
下面,三悟频道和大家一起回顾这段充满辛酸、惊喜、悲剧和曲折的安葬、迁葬故事,尤其迁葬事宜很具有戏剧性。
一、一个价值5元的骨灰盒是他的归宿,“北京八宝山公墓”是他的“第一站”
溥仪的一生是值得同情的,不仅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在他死后亦是如此。
他去世时,正赶上特殊时期,在那个年代,大环境的氛围不允许为他开追悼会。
因此,溥仪的妻子李淑贤和弟弟溥杰及其爱新觉罗家族婉拒了“特赦建造漂亮坟墓”的好意,表示坚决拥护新中国的规定,所以,就在溥仪去世两日后,他们选择了“火化”。
在当时的环境下,别说贵重的物品了,就连一个高档的骨灰盒,也难以买到。
于是,溥仪的妻子李淑贤用5元钱买了一只十分普通的小骨灰盒,将溥仪的骨灰小心翼翼地装进这只小骨灰盒里。
火化后的第二天,经过溥仪家人们的商议,将他的骨灰安放在了“八宝山人民骨灰堂”。
李淑贤认为,将溥仪的骨灰盒安放在这里,溥仪就能与人民大众在一起,这样,溥仪就不会感到寂寞。
不过,安放在这里的骨灰盒有很多,一排一排的摆在了木架上,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好在,溥仪的骨灰盒正好安放在了骨灰堂大厅的中央,这个位置,李淑贤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八宝山人民骨灰堂不会只安放溥仪一个人的骨灰盒,还会安放其他人的骨灰盒。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骨灰盒越来越多,溥仪的骨灰盒存放期也快到期了,李淑贤非常担心、同时也不忍心自己丈夫的骨灰盒有一天会被深深埋没在角落里,所以,她对此事犯了愁。
就在她一筹莫展时,一件“好事”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她身边,暂时消解了她心中的担心。
二、时隔13年,一场“迟到”的追悼会;“八宝山革命公墓”是他的“第二站”
1980年5月29日下午,在政协礼堂,全国政协为溥仪补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并为溥仪更换了一只高档的大骨灰盒,与此同时,与溥仪一起补办追悼会的还有“王耀武”和“廖耀湘”。
溥仪的骨灰被安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副室,这一间房间比人民骨灰堂的面积更大,而且,这里种满了绿树鲜花,环境比较优美安静,空气也比较清新。
同时,溥仪生前的同事杜聿明也“住”在这里,所以,溥仪可以与他做邻居,并不会太寂寞。
以上几点,让溥仪的妻子李淑贤非常满意,也比较放心。
但是,十几年之后,李淑贤已到了古稀之年,此时的她,心事越来越严重,她不断裁思:“我和丈夫溥仪没有儿女,我百年以后,谁来照顾溥仪的骨灰盒呢”?
三、溥仪的骨灰盒何去何从?香港富商“张总”的出现,让李淑贤看到了希望
一日夫妻百日恩,作为溥仪的第5任妻子,李淑贤对溥仪也算是尽了夫妻之情。
对于自己百年后,谁来照顾溥仪的骨灰,李淑贤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所以,她就打算购买一块坟地,先把溥仪和谭玉龄的骨灰安葬进去,将来再将自己安葬进去,而这里提到的谭玉龄就是溥仪一生之中最爱的女人。
可是,这个愿望一直难以实现,直到一位香港富商的出现,才让李淑贤看到了希望,这位香港富商就是“张总”。
张总通过熟人找到了李淑贤,耐心地与李淑贤商量起为溥仪迁葬的事情。
他告诉李淑贤:“李阿姨,我在河北易县创办了华龙皇家陵园,占地面积300亩,就在光绪皇帝的崇陵北面,这个地方山青水绿、柏翠松苍,非常适合安葬,您可以考虑将溥仪先生的骨灰安葬在这里。”
张总提到的光绪皇帝的崇陵,就是在清西陵内,至于他说的华龙皇家陵园,其实并不在清西陵内,只是和清西陵挨着,而且,华龙皇家陵园是一座人民性的陵园,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选址,即便是一位普通老百姓。
其实,在溥仪死后,陆陆续续的有很多人找过李淑贤谈过此事,甚至,还有人表示愿意赠送墓地,可是,都被李淑贤婉拒了,她认为这样做并不合适。
因此,对于张总的提议,李淑贤起初并没有在意。
可是,面对李淑贤的无动于衷,张总并没有灰心,他继续耐心地解释道:“李阿姨,清西陵先后安葬了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如果溥仪先生能安葬在华龙皇家陵园,他就可以和他的父亲光绪挨着了;而且,李阿姨,您放心,一切费用由我来承担”。
李淑贤听到这里,就问张总:“溥仪与你非亲非故,素不相识,你为什么愿意把他的骨灰安葬在你建设的陵园?”
张总听后,不急不慢,侃侃而谈,他从溥仪的历史地位、影响、经历等角度,向李淑贤表达出自己对溥仪各种不幸的同情,并一再表示自己会承担全部费用。
但是,这些“场面话”还是没能完全打动李淑贤,直到李淑贤问清楚最后一个问题,她才有了一些动心。
李淑贤问道:“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面对这个问题,其他富商可能会说“没有好处”、“我只是一片好心”等虚伪的话,可是,张总不同,他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是经营陵园的,当然希望提高陵园的知名度,如果溥仪先生能安葬在我的陵园里,将来肯定会给我带来一些收益”,说完,他又补上一句:“即便将来没有收益,我也觉得很值得。”
张总此话说得很直白,一点儿也不虚伪,而且丝毫没有唱高调的意思,这让李淑贤增加了好感,尤其是信任感。
李淑贤听后,也亮出了自己的底线,她对张总说道:“如果你张总说做这件事完全是为我李淑贤好,那我就不信了;你现在说做这件事对你的事业有好处,我倒觉得挺符合情理,而且,我也能完全理解了。”
说完,李淑贤又转移了一下目光,像是在回首往事,说道:“我嫁给溥仪,他死了,我就开始守寡;这一守也有20几年了,我什么都没有,就有这个骨灰盒。如果我把他交给了你,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接着,李淑贤又将目光转移到张总身上,继续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就算初步商定,但是,具体办法还要容我再想一想,再看一看。”
第一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第二次的双方洽谈还会远吗?
四、张总用“99.5平米的实施方案”彻底打动了李淑贤
两人初次见面后,双方都有了初步意向,暂且不说李淑贤,我们先说张总。
站在张总的角度,既然李淑贤有了初步意向,张总肯定不会轻易放弃,于是,他带着老婆和孩子趁过年的机会来到李淑贤家为李淑贤拜年。
双方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就进入了正题。
张总说道:“是历史给了我一次机会,我要为溥仪先生安排好最后一件大事,我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件事做好、做细,既要对得起历史,又要对得起将来”,言语之中,透漏出慷慨激昂的信心和决心。
说完,他又说道:“李阿姨满意,就代表溥仪先生满意,所以,有什么要求,李阿姨尽管提出来。”
李淑贤听后,慢条斯理地说道:“我的要求并不高,你们陵园的墓地建设标准是1.5平方米,溥仪的墓地要大一些,不能少于6个平方米;我和谭玉龄的墓地不能少于3个平方米,然后,再立个碑就行了,还有,最好种上一些绿植。”
“好,李阿姨,您尽管放心,我肯定做得比这还要多”,张总听后,斩钉截铁地说道。
接着,张总向李淑贤介绍华龙皇家陵园的墓穴标准:“华龙皇家陵园的墓穴标准共分3类:一是骨灰区,占地面积分为1.5、2.0、2.5和3.0四个标准;二是棺柩区,建设标准为占地5平米;三为自选区,占地不小于12平米。”
说完,张总直接说道:“我想把溥仪先生、谭玉龄女士和您的墓穴建在自选区的正中央,占地99.5平方米,您猜这99.5平米代表什么意思?”
李淑贤听后,摇了摇头。
“故宫的房屋是9999.5间,咱们这个99.5平米就是借鉴这9999.5而来的”,张总解释道。
李淑贤没有想到张总会想得这么周全,心里非常赞成这个方案。
五、李淑贤为溥仪选择墓葬位置,“这一天天气不错,位置选得非常好”
就这样,双方你情我愿,洽谈得非常顺利,接下来,就要确定安葬溥仪的具体位置。
1995年1月15日,张总带着李淑贤来到了清西陵,这一天本来就是三九天,按常理来说,应该非常冷才对,可是,这一天却非常暖和,风和日丽的,大家都说这是好日子。
李淑贤跟着张总来到自选区,向周围仔细地打量了一番:自选区的中央距光绪的崇陵宝顶也就只有三四百米,如果溥仪安葬在这个位置,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父亲;而且这个地方地势开阔、较为平坦,实则一处安葬宝地。
李淑贤选定了位于自选区中央的这块地方,张总便安排工作人员用石灰撒上了标记,自此,长期悬在李淑贤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顺利落地了。
墓穴地址就这样选定了,接下来,就要签订为溥仪修建陵墓的协议书和委托书,这样才显得正式,这样才会对双方负责。
只见委托书中写道:“溥仪先生是我的丈夫,已于1967年病故;现今我年事已高,且溥仪先生无子女,依据溥仪先生遗愿,经过与华龙皇家陵园张总协商,同意张总全权办理溥仪先生骨灰在华龙皇家陵园内安葬事宜……”
看过后,李淑贤便拿起笔在委托书下面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时,她的手有点儿抖,那是因为她太激动了,我们无法想象她在写字时,她的脑海中会浮出多少过去的事情,这恐怕只有李淑贤本人知道。
签字以后,一位在场的风水师要走了她签字所用的那支笔,虽然这支笔不值钱,但是,它记下了一个庄严的时刻。
之后,张总、李淑贤一行人又在墓穴位置取下了破土的第一揪土,这一揪土要在骨灰安葬时,放入墓穴;同时,双方约定10天后举办迁葬仪式。
六、迁葬时,遇到了一个小插曲,本以为会有曲折,没想到变成一个“小惊喜”
1995年1月26日,本来是为溥仪迁葬的日子,但是,就在前一天,法院给李淑贤下达了一个通知,说是要为《我的前半生》判决著作权。
这下忙坏了李淑贤,是放弃出庭?还是延迟迁葬事宜?
不,李淑贤坚决不放弃出庭,同时,她也不愿意延迟迁葬。
她和张总商定,为溥仪迁葬的事情按照原计划进行,自己先去出庭,开庭时,迁葬车队就在法院门口等待。
好在这场官司打赢了,李淑贤的心情是十分的激动,在场的人也都为她感到高兴,出来法院门口,她就坐上早已准备好的车辆向华龙皇家陵园赶去。
她没有想到出庭的“小插曲”变成了一个“小惊喜”,想必,在另一个世界的溥仪也感到十分高兴。
两个小时后,李淑贤与张总一行来到了华龙皇家陵园,这里早已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
李淑贤下车后,双手捧着溥仪的骨灰盒放在铺着黄绸子的灵台上,迁葬安陵仪式正式开始。
这时,张总请李淑贤发言,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李淑贤说道:“今天我很高兴,溥仪有了一个安葬之处,感谢张总,感谢在场的所有人;同时,我也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我的前半生》判决,我们胜诉了,我想,这也是对我丈夫最好的安慰。”
说罢,李淑贤以及在场的人为溥仪深深地行了“鞠躬礼”,然后,在张总和张太太的搀扶下,李淑贤双手捧着骨灰盒走向了一百多米以外的墓穴。
来到墓穴旁,张总对李淑贤说:“这个就是您10天前选定的位置,您看,底部是混凝土,周围是岩石,用钢筋和水泥浇筑在一起,这样不易发潮,也非常安全,您看,您还有什么意见?”
说完,张总顿了顿,等待着李淑贤回答,此时,李淑贤心情太凝重了,她已回答不出来。
这时,张总又说:“如果没有什么意见,现在就把骨灰盒放进去吧,我们让溥仪先生早点儿安息。”
李淑贤便把骨灰盒交给了刚刚跳下一人多深墓穴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郑重地接过骨灰盒后,轻轻放入铺着黄绸缎的水泥棺内,并特意解开包裹骨灰盒的黄缎布,确认好面南背北的方向,再次包好,然后盖上棺盖,窝好钢筋,再浇筑混凝土封死。
就这样,溥仪的迁葬事宜暂告一段落。
后记:
后来,溥仪迁葬到华龙皇家陵园一事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激起了激烈的讨论,同时,华龙皇家陵园、张总、李淑贤及其养子之间又发生了很多不愉快,这些都是后话。
不过,文中提到的溥仪的最爱谭玉龄也确实迁葬到了这里,另外,在这里还为溥仪的另外一任妻子“婉容”修建了衣冠冢,但是,李淑贤百年后,却没有葬到这里。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